分享

一节课是用一辈子在做准备

 艺之芳华 2023-03-20 发布于湖南

在《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中引用的一个历史教师的话。一次,苏霍姆林斯基到一个学校听一个历史教师的公开课,他觉得这个历史教师的课上得非常精彩,就去和这位历史教师交谈。他说:“我请教你一个问题,你是怎样备出这样一节课的呢?”这个历史教师回答说:“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于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

今天早上读“帕尔默”团队的第一次共读让我联想到这一句,导言的第一小节:“教导自认识自我”(十周年版)、“教学与自我”(二十周年版,的确如此。教师如何认识自我和如何教学是密切相关的。教师如何认识自己,教师就是如何教学。这也就是为什么同一篇课文,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我们的共读意义也在此,同样的书籍,不一样知识背景和个人经历,所以有了不一样的领悟。

我昨晚在读的时候更多的是在对个两个版本的区别,逐字逐句开始,发现二十周年版需要更加精炼。

“那些格格不入的学生”“如同天外来客的另类学生”,前面十周年版的我感受到对某些学生一些抵触情绪在里面,后面的二十周年版则对某些学生有了尊重意识。

“我们复制世界的标准方式可能就有了——尽可能与我们的专业领域保持联系……”如何保持联系呢?二十周年版的“按需更新”一词就是最好的解释。在职的学习更多的是为了解决问题,自己遇到什么样的难题,就去学习破解之法。因为生命中遇见的问题不确定性,所以我们一生都需要学习。认清了自我才能有更好的教学,因为自己的知识背景不断更新,同一篇课文,自己却有了不一样的教学构思。因此每一堂课都是用一辈子在做准备。

自己这一节更多的是在词语对比,其他学友更多的是融会贯通。不过也为自己的啃读点赞!第一次读书,把自己的书批注的这么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