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句要求40字”, 道出了太极拳架的关键

 winriman 2023-03-21 发布于中国香港

   初期学练太极拳,一定要以严格的标准打好全面而扎实的基础。“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起步学习应当坚持严谨治学,讲求拳理、拳法,精准掌握每一招式,细节之处建立基础。这里谨从五个角度“五句要求40字”,概说初学阶段不可或缺的拳架要求和走架规律的主要方面。

图片

    一、打基础,“中正平圆、轻灵柔活”,概括了拳架要求的基本属性

   拳架做到“中正平圆、轻灵柔活”的总体规范,是打好拳架基础的基本方面,其要件缺一不可。任何事物的完整性,都不外乎其本质所包含的五种属性。这八个字的要求,概括了太极拳特点要求的基本内容。

   “中正”是初期学练的第一位要求。立身中正,是中和正的一并统一,二者相互促进、相互保证,有中才能有正,惟正方能守中。太极拳不断修炼中正,规范于行拳走架的整个过程,无不保持静态的立身中正、动态的走架中正、内修的心神中正、外现的拳意中正,直至修得由内而外的“人中正”。失去了“中正”,身架将不得安舒,其它要求不仅难以实现而且没有了意义。

   “平圆”是对行拳风格的直观要求。“平”有内观和外观也有“四平”:内则要求心态平静、气力平和;外则要求姿态平稳、节奏平缓。“圆”是拳架风格的突出表现。其中“滚臂划圈走弧”是拳架对四肢、腰身乃至周身运动线路的基本要求,最明显的体现在臂掌,大臂划大圆,腕掌划小圆,“一环扣一环,循环无端,一圈滚一圈,无处不圆”。这是区别于其它拳种的集中特点,也是形成拳架风格的主打方向。

   “轻”则是周身统调的极致运作。《太极拳经》开篇“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强调“轻”是周身调整出来的重心集中到最小点上、平衡调整到最佳姿态,甚至达到“一羽不能加”的至微状态。因此,拳架做到一个“轻”字,不是一个动作轻起轻落就能实现的,“身轻如燕”是在拳架充分熟练、肢体协调自如、周身最佳总控基础之上的统筹效果。

   “灵”是对拳架运行规则、走架运动规律准确而灵活的运用。拳架的编纂设计是依据阴阳平衡之原理、刚柔相济之法则,有其自身本质规律的养生运动,一动一静、招招式式,每一处细节,都有规则和要求。初学掌握规则,难免机械、笨拙和僵硬,一旦熟练而顺畅,就会准确把握基本规则而不失灵活。这些扎实掌握基础之上驾轻就熟的灵活运用,既是标准和规则的拿捏、又是功夫和能力的体现;既守拳法拳理而中规中矩,又工夫独到而游刃有余。

   “柔活”是既柔又活、因柔而活,如潺潺流水不停不滞、不僵不硬。太极拳的一个明显风格就是松柔、身活。松而身柔,柔而身活;柔中有刚,积柔成刚。而柔即水性,无处不在;水到之处,密而不疏;活即随形,随圆就方,随曲就伸,无有不活。

   一套拳架具备了“中正平圆、轻灵柔活”完整的基本属性,行将起来就能够做到“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凹凸处,无使有断续处”,教学和习练也将会标准有所依、方向有所据。了解了基础的拳架规律和标准,也就建立了初步的拳架知识和理论支撑。

图片

    二、讲虚实,“势式相依、虚实分明”,揭示了阴阳转换的基本规律

   拳架的构成有“势式”。口语常讲的拳式是指招式,比如“和太极二十六式”标明这套拳有26个招式组成并冠以名称。然而,每一招式中都有拳势,蓄势以产生能量是劲力的能源,推动招式运行。招式和拳势二者互为一体。式不离势、势不离式,势式相依、势式转换。“有式无势空架子,有势无式不成拳”。由此,拳架才有运动不止、变化万千,才称其为拳。这是二者恒定不变的规律。

   拳架的运行必“转换”。《太极拳经》强调“虚实宜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终要实现“周身节节贯穿,无令丝毫间断耳”。然而,“孤阳不生,独阴不长”,拳架运行总是阴阳相生、虚实共存。准确识别“虚实”还不是目的,让虚实分明才是真谛:一是为转换。准确识别虚和实的存在、重心的移动、相互的变化。二是为稳健。准确掌控重心,否则虚实含混,重心不稳,进退不灵。三是为准确。建立了虚实的识别,才能把控虚实的转换、实现虚实的对应。

   “势式、虚实”成太极。太极拳与太极操的一个明显区别,就是势式、虚实的相互转换的运用,体现阴阳相生、阴阳交替、阴阳转换、阴阳平衡的规律无处不在。势式是一对阴阳,拳势为阴,拳式为阳。虚实也是一对阴阳,虚为阴,实为阳。一阴一阳为之太极,万事万物皆阴阳,“一物一太极,全息统一”。此两者是拳之所以称成其为太极拳的不可或缺。

图片

    三、练神意,“手眼一致、十指领气”,指引了神意相连的习练方向

   太极拳前辈郑悟清先生的《太极拳之练法说明》开篇强调:“夫初练者,宜端正方向,以立根基。最忌粗心浮气,精神不属,眼不顾手,手不顾脚,此谓之盲练也”。可见,做到“形神意气”相统一,初练者首先要把握眼手脚”三者的内外联系,就是平心静气、神意相连,端正初期习练的努力方向。

   (一)“上下相随”讲协同外有身形,遵守拳架规律。“整体阴阳三节明,六合六进身法精。拳架要诀:“全身统一身形整,虚实变化阴阳动;上中下练三节明,内三外三六合融前进必求六进整,实战全凭身法精

   一是上身与下身相随。立身中正的基础上,腿脚、躯干和头部“三节”随动。先有“其根在脚”,再有“主宰于腰”,才有“形于手指”。二是上肢与下肢相随,重点是“外三合”手脚上的一致。体现在同步的出手出脚、收手收脚、起手起脚、落手落脚,还有摆手摆脚、转身摆脚;还有细节上的一致,包括落脚的方向、角度,脚尖的外摆、内扣等,都相向相随。

   (二)“手眼一致”讲神意。内有神意。重点是“眼随手动、手眼相随”,神与意合,神意相连,神贯其中。

   “拳式五法”讲求“手眼身法步”的合一,拳炼“精气神”,首先体现在精气神的窍门耳口眼,除了耳收口闭,更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以炼真气。因此在练习中,眼随手动、眼跟手走,手到眼到,这是对眼神练习的总体概括。初学眼随手动,要用余光跟上手动重点是前身、上体范围内手的运动方向,学会眼神跟着手部的动作运转。当然,运动过程中眼神要照顾到周身所有的运动。

   此时的眼随手动还是机械的,让余光跟随手动,连接在上身看得见的目光范围,保持外观六路,内听八方,“眼望虚空、虚处藏神”,神意虚灵,可以使神意相连,提起精气神。这是以意领气在手上的表现,也是以意贯穿最初期的养成练习。

   (三)“十指领气”心意通。“十指领气”是行拳走架的关键要点,也是突出的一个亮点,能让拳架更有生气和活力,甚至出神入化、生机勃勃。练好十指领气,关键把住三个字“心、意、通”。

图片

   四、悟贯穿,“以意贯穿、藕断丝连”,指出了连绵贯穿的难能功夫

   修炼太极拳的连绵贯穿,可从“纯熟掌握、拳有留余、意念引领、能量传递、浑然一体”五个方面渐行精进。

   一是纯熟掌握,做到点线穿引、呼吸对应、龙骨成串。纯熟是保证流畅自如、节节贯穿的基本前提。行拳能做到连绵贯穿,必定要经历一个阶段甚至较长时期的学练,建立了熟练掌握和扎实准确的基础所至。连贯的行拳,看得见的是肢体编组排序,前后衔接;看不见的是如线牵引、如珠成串。所以,练至纯熟,应善于从拳架结构中找到关键点、连接点,做到节点排列、有序连接,如龙骨成串,以至有条不紊,为“节节贯穿”奠定基础。

   二是拳有留余,做到首尾相扣、接点叠加、筋骨相连。前后连接是拳架贯穿的技法功底。有拳友说“太极出拳处处都不能打老了”,太极拳的很多动作都不能做满,留有那怕一丝的余地,不仅使拳架中的招式还存有发力的空间,而且上下连接还有余势和余力,好似骨头之间连着筋。否则就会有断续、失拳势,力枯竭、无弹性。其实这些说法很有道理,是悟到了“拳有留余”接续给力防御状态的真谛。

   三是意念引领,做到意领神依、前后牵引、丝丝相缠。练拳渐进一般有三大阶段:初期以力练拳,中期以气行拳,高级阶段则以意领拳。其实,当拳架有了一定的熟练基础,气和意都已存在,或多或少也会有意无意地有所运用,只是初级阶段以“形”为主,潜意识的“神、意、气”已皆在其中。所以,打好基础,纯熟拳架,逐步渐进,不断尝试“形神意气”的一体运用。

   “以意领气、以意贯穿”是各门太极拳的共性追求。拳有神,意有会,肢体如语言,内外有表达。“意”是贯前后、贯内外的灵魂统领。行至“以意贯穿”的境界,拳则成为活的、有神的肢体语言。一套太极拳,起伏跌宕,连绵回荡,如诗如韵,如行云流水,正是意在其中、意领全程。

   四是浪涌传递,做到势式传递、能量涌动、势如破竹。何俊龙师父的“55字心法”秘传有“势成气沉意贯穿”,揭示了“势成必有气沉,气沉即是意出,意出引领贯穿””的拳势逻辑,势起时的拳意为成式的趋势和能量做出了意向和布局,“太极无势不成拳”。所以,一势接一势浪潮涌动,一浪接一浪贯穿如流,展示出“上下起伏,左右翻荡,四面示势,八方转动”如潮如涌的波动规律。这种波浪潮涌的行拳,既是拳势与招式的不断转换,又是势能与动能的交替推进,正是式式有能量传递、一套拳有能量贯穿。

   五是浑然一体,达到周身同频、若即若离、无拳无意。意贯穿、丝相连,一式之落便是又一式之起,上一式的结束连接新一式的开始。之所以用“行云流水”作描述,正是:行拳象行云一样,云还是那片云,云卷云舒随风飘荡,形态无常却有常;行拳也象流水一样,水始终是流动的水,随曲就弯,顺势而为,源源不断如意随形。

图片

     五、求融合,“内外相合、周身一家”,强调了综合修炼的高维境界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在太极拳中得到了深刻的运用,一个明显的体现就是“周身一家”,讲求“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一合无有不合”,其中包括“内外相合”,强调“整体阴阳三节明,六合六融身法精”。这里的“六合”就是内外的相合。

   在拳意上做到“内三合”,包括“心与意合、气与力合、筋与骨合”,是内力运用的相向统一,是行拳架修炼到一定程度的功夫所至,难能可贵。有了一定的基础和领悟,方知“内三合”是难点、是深功,也有待进入高级阶段再进一步研修。

   在形体上做到“外三合”,包括“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在外形上的上下对应、劲力方向、运动节奏等,相合相随相一致,才能达到“身法精”,也是“周身一家”的前提和基础。

图片

监制:柯超

编辑制作:熊若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