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荀子 | 儒家经典

 bulaolindtsg 2023-03-22 发布于北京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 [1-7]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荀子》是战国末期的儒家典籍。该书是记录荀子思想的主要著作,全书一共32篇。一般认为其中最后5篇,即《宥坐》、《子道》、《法行》、《哀公》、《尧问》不是他本人的著作,而是他和弟子们整理或记录他人言行的文字,但其观点与荀子的一贯主张是一致的。在前27篇中,也有几篇,如《议兵》、《大略》等可能是他的学生整理而成的。

《荀子》一书内容十分丰富,博大精深,是先秦学术思想成果总结性的著作,展示了他在哲学、逻辑学、伦理、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各方面的研究成果。同时,《荀子》一书又是先秦诸子散文创作的佼佼者。《论语》、《孟子》基本是语录体、记事体的联结,到了《荀子》这里则已形成论文了。荀子的文章,浑厚严谨,说理透彻,且多用比喻、对比、排比、引用名言等手法,观点鲜明,论据充分,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特色。《荀子》与《孟子》、《庄子》、《韩非子》四部著作被誉为先秦诸子散文的四大支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