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仁洪将军忆设立在无为的抗大第十分校

 微湖渔夫 2023-03-22 发布于山东

陈仁洪将军

设立在无为的抗大第十分校

陈仁洪

1945年5月,在抗日战争即将取得伟大胜利的时刻,新四军第七师抗日军政大学第十分校成立了。当时我任该校教育长。几十年的风风雨雨过去了,虽然工作几经变化,但在抗大十分校生活、工作留下的深刻印象,却始终萦绕在心头。战友们和同志们的音容笑貌时时浮现在眼前,每当从这段历史的回顾中把思绪牵回,总是从心里感我们党对教育事业的极度关怀和重视,即使在频繁战争的艰苦岁月里,也着眼于未来,把教育摆在一个重要位置上,为迎接全国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为适应迅速发展的斗争形势的需要,培养和造就大批优秀的军政指挥人才。新四军七师抗大十分校存在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在那样的艰苦环境和条件下,它与其他学校一起,共同担负起了这项光荣和责任重大的任务,在新四军七师领导和全体学员们的共同努力下,七师抗大十分校完成了历史赋予的重任,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以至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新四军七师抗大十分校的全称是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皖江区第十分校,它的前身是新四军七师教导大队。
新四军第七师于1941年5月1日在安徽省无为县东乡白洲正式成立,当时,皖南事变的硝烟尚未散尽,国民党正在疯狂地掀起反共高潮,斗争形势异常严峻。
新四军七师刚成立时,全师约有近2000人,主要包括皖南事变前在安徽省长江两岸坚持游击战争的江北游击纵队一部分,三支队五团原留在江北的一个营,桐(城)东和无为的地方武装,还有从皖南事变中突围出来、陆续到达江北无为地区约有1000人的新四军指战员,其中大部分是干部,大都编入七师。七师师长张鼎丞,政治委员曾希圣。
新四军七师成立不久,师领导便着手组建教导大队。目的是为了更快地适应斗争形势的发展,培养更多的军政干部。教导大队刚成立时,由袁大鹏任教导大队的大队长,下辖两个中队:一个队是由部队调来的基层干部队,负责培养军事指挥干部;另一个队是接收地方新参加工作、具有初中或高小文化水平的知识青年,负责培养部队的文化教员、青年干事等政工干部。教导大队最初就驻在无为县的大王家村,受师部直接领导。它跟随师部,一面作战,一面坚持教学,渡过了初创时期的最艰苦岁月。
1943年,七师的部队逐渐发展壮大,全师扩大到6000余人,在皖江地区建立了大块的根据地,七师的活动范围也日益扩大,并在巢无中心区的北、南、西三面建立了3个地委,分别是和含地委、皖南地委和皖西的沿江地委。这时,部队为适应斗争形势的需要,实行地方化,改编为3个支队。师兼军区,支队兼各军分区,七师代师长谭希林兼皖江军区司令员,师政委曾希圣兼皖江军区政委,下属各支队领导分别兼各军分区的领导。同时,各部队开始实行中央的精兵简政政策,缩小机关,充实基层。抗大华中总分校这时结束,学员分配到各部队,干部和教员都被分配到抗大各个分校。当时七师尚未成立抗大分校,这批教员和干部来到七师后,便被分配到教导大队工作。这时教导大队已由过去的两个队扩大到四个队,一队是营以上干部队,二队是连级干部队,三、四队是班排级干部队。教导大队由于充实了这批骨干,教学、训练越来越走向正规化,组织机构也日益完善,在此基础上开始酝酿创办抗大分校。
1943年春夏之季,日军接连对我皖江抗日根据地开始了大规模的残酷“扫荡”,妄图消灭新四军七师的首脑机关和在巢无地区的主力。新四军在巢南山区大王家、银屏山、石润埠等地与日军展开激烈战斗,粉碎了日军的几次“扫荡”。国民党军队在此期间也不断与新四军发生摩擦,制造事端,并向我巢无中心区两次进犯。新四军七师指战员同仇敌忾,对无端挑起事端的国民党军队进行了猛烈反击,取得了反顽自卫斗争的空前胜利。
但是敌人的进攻并没有停止,日军与国民党顽固派的军队相互勾结,使抗日战争进入到艰苦的相持阶段,斗争的形势越来越复杂,越来越严峻,大规模的“扫荡”越来越频繁,部队经常处于作战和行军的紧张状态中。根据这种情况,师部作出决定,暂不开办抗大分校,并为减少暴露目标,采取分散办学的方式,以便更好保存干部和教学骨干,继续为部队培训干部。这样,除师部留下1个队以外,由王韬、尚民带领1个队到达含和地区;路坚带领1个队到达沿江支队;王俊、阮吉祥带领1个队到达皖南支队。大队长袁大鹏调往部队担任团长,师部教导大队的建制暂时取消。
1944年秋,随着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逐步胜利,形势开始有所缓和。七师在斗争中不断发展和壮大,干部的培训又摆上了议事日程。师领导决定,以原教导大队留在师部的那1个队为基础,建立师(军区)干部训练班,由杜剑华担任训练班主任。干部培训的对象主要是来自部队的营团职以上干部。由于部队迅速发展壮大,学员越来越多,所以,随着斗争形势的变化和客观环境的日益安定,师部领导又重新开始考虑成立较为正规的学校,以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
1945年的初春,抗日战争已进入反攻的准备阶段,日军紧缩兵力,在战略上开始退却。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七师领导抓紧这有利时机,迅速发展和壮大自己的队伍,全师这时已发展到3万余人。但是干部的人员少、素质低又成了突出的矛盾。为迎接全国反攻的到来,迅速提高部队的战斗力,培养大批优秀的军政干部,师部在4月份研究决定,正式成立抗大十分校,后报经新四军军部批准,在原来教导大队和干部训练班的基础上,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皖江区第十分校终于在安徽省无为县的山水涧团山里村正式成立了,对外简称七师抗大十分校。
七师抗大十分校的建立,得到了新四军军部首长及师部领导的亲切关怀,新四军七师代师长谭希林兼任校长,师政委曾希圣兼任学校政委,将我从部队调到十分校担任教育长,还任命杜剑华担任副教育长,阙中一任政治协理员(政治处主任)。
由于有了前段时期教导大队办学的经验,学校各项工作很快走上了正轨。虽然当时所处的环境相对稳定了一些,但日寇正在进行垂死挣扎,战斗还是比较频繁,形势还是十分严峻。为了尽快培养出部队和地方急需的合格干部,七师抗大十分校从一开始便建立了一整套较为完整的组织管理系统,为教学和训练的正规化和制度化起了很好的保证作用。
七师抗大十分校当时的组织序列是:在谭希林校长和曾希圣政委的领导下,设有一个校务委员会,这个校务委员会负责研究、决定和处理某些重大问题。校委会由我和阙中一、杜剑华以及党总支书记等组成,我和阙中一分别担任正副书记。有时在研究处理某一业务方面的具体事情时,也吸收军训和总务部门的负责人参加。
校务委员会下设军事训练、政治教育、总务3个股。军训股长是位姓蔡的老同志,教员有楼少文、梁血夫、李培泽、韩旭等。政教股长是郑康,教员有田兰田等四五人。总务股长姓吴,下设管理、会计和卫生所,会计王泽娟,卫生所庞军医。
学校还建立了党总支,总支部书记田志春,后来由王继松接任。干事有郑人觉和另一位同志。特派员邵占甫。校部政治指导员杨禵。俱乐部主任庄达。校部技术书记是许平。
这些同志愉快地服从组织的安排,接到调令后迅速来到十分校报到集中。他们中大多数都曾在抗大总校和华中党校学习或者执教过,又在部队基层工作过一段时间,所以对办好十分校都有一颗强烈的责任心。办学之前,师部领导又都亲自找我们谈了话,更加激发和坚定了大家齐心协力办好学校的热情和信心,同时也使大家明确了贯彻抗大教育方针的正确方向,为保证教学质量,培养更多部队急需的合格干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七师抗大十分校共有5个学员队,其中一、二队是军事队,学员的主要来源是部队的连排长,还吸收了一些优秀老班长;三队是地方武装干部队,学员的来源多是地方游击队的战斗骨干,以及在地方分管军事工作的干部;四队是政工干部队,学员主要来自部队的正副指导员和准备担任政治工作的排长;五队是学生队,学员大都来自上海和其他城市地方上招收的青年学生和部队中的中学生,这个队的主要任务是为部队培养文化教员、文工团员、书记、文书等人员。另外,还为区党委代培1个地方干部训练班,学员大都是在敌占区暴露了身份的各级地方党政干部。
学员队干部名单如下:
一队(军事队)队长赵刚,政治指导员舒政。
二队(军事队)队长韩文甫,政治指导员单扬。
三队(地方武装干部队)队长张振中,政治指导员张中琪。
四队(政工干部队)队长某某某,政治指导员某某某。
五队(学生队)队长汪伯昆,政治指导员张平。
学校在办学开始,就把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摆在首位,立足于提高学员的政治思想觉悟,努力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武装每一个学员的头脑,把他们朴素的阶级感情上升到理论的高度,端正和统一大家的思想认识。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学习掌握马列主义的基本观点,学习毛泽东有关阶级斗争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本思想,学习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三大法宝,还学习瓦解敌军、战时群众工作以及怎样建立抗日革命根据地、建立各种群众组织、宣传和动员群众等。学习的教材,主要是参照抗大总校和华中总校的课本和教学大纲,并结合新四军在皖江地区对敌斗争实际而制定的。在学习期间,每个队的学员都要系统地学习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有关论述,明确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另外,各个队还根据自己队的专业制定了各自的教学内容,各有侧重地进行教学。
学校的军事教育和训练是学员们学习的主要内容,尤其是当时处在战争环境,学员们回去后就要奔赴新的战场,亲自带兵打仗,所以学员们对学习军事的积极性是很高的。我们也从实际出发,制定出符合我军装备情况和战术要求的教学方案。战术训练是以连排的战术动作为重点。单兵训练是以射击、投弹、刺杀三大技术为重点。理论讲解是以游击战、麻雀战、夜战为重点并结合具体战例,深入浅出地形象教学。课程的安排非常紧凑,每天的教学内容都是结合演习和操练在野外进行的。从单兵的技术到连以上的攻防战术训练,都经常反复进行演练。当时正值夏季,天气十分炎热,学员们顶着烈日,在野外摸爬滚打,一丝不苟地进行练习,非常严肃和认真。由于学员大都是来自部队的干部及战斗骨干,有着丰富的实际战斗经验,在学校学习期间又十分刻苦努力,所以他们的成绩提高很快,毕业考试都取得比较优秀的成绩。
七师抗大十分校的办学条件十分简陋,学习和生活的条件也很艰苦。学员们大部分住在团山里村的祠堂里和民房里,也有少数就住在附近的村庄里。教员们没有向上级伸手,自己动脑筋想办法,因陋就简,就地取材,制作出了各种各样教学器材。村旁的场院和祠堂就是课堂。门板一竖就是黑板。学员们一人做一只小凳,双膝一合就是课桌。大家非常珍惜这短暂的学习机会,毫无怨言。
每天清晨,当晨曦刚刚发白,嘹亮的军号划破寂静黎明,学员们伴随响亮整齐的口令开始了操练。紧张的学习生活,使大家始终保持着饱满的精神,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风,保证了教学任务的顺利进行。每当夜幕降临,村子里便响起了激昂的歌声。学习了一天的学员们,不顾疲劳,还在热烈地讨论,相互交流着学习的体会和经验,教员们也都深入到各队组织大家进行讨论,学校内时时充满民主的气氛和拼搏的精神。
当时,学员们的学习期限,有3个月轮训的,也有学半年的。除五队(学生队)由师部统一分配外,其他各队学习毕业后,学员的分配原则是哪里来的回哪里去。我们校委会根据这些情况,多次召开教员会议,提出抓紧有限时间、保证教学质量、培养合格干部的口号。教员们自觉地把搞好教学与提高部队战斗力、多打胜仗、夺取抗战最后胜利的大目标联系起来;早起晚睡,把心都扑到学员们的身上;对所教的课程反复备课,有的讲义几经修改。虽然每一期学员在学校里学习的时间并不太长,可是他们学到的知识都凝聚着教员们的心血,这些知识在以后的斗争实践中的确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特别是我们始终把提高学员们的政治素质和军事素质摆在首位,使学员们不仅系统地学到了一些战术动作和军事常识,更使他们具备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战斗作风,树立了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的坚强信心和建设新中国的远大理想。在七师抗大十分校学习过的学员有1000多名,他们回到各自的岗位后,都做出了很好的成绩,有的同志屡建战功,有的同志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成为优秀的指挥员,有的同志在新中国成立后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他们对在七师抗大十分校学习生活过的那段实践都留有深刻的印象,以至终生难以忘怀。
我与十分校的同志和学员们,在紧张的学习工作中迎来了抗日战争取得伟大胜利的历史时刻。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国内和平民主的实现,从维护全国和平大局出发,决定对国民党作出让步,将新四军从包括皖中、皖南在内的南方8块解放区撤出。9月间,驻皖江地区的新四军七师接到军部命令开始北撤,十分校随同七师师部一并撤退到苏北的淮阴。这年10月间,七师进行了整编,抗大十分校正式改名为七师干部随营学校,具体事务由陆学斌负责。我和阙中一、杜剑华等人以及部分教员被师部任命到部队新的岗位上任职,大家满怀着抗日战争胜利的喜悦,离开了这所培养和锻炼人的革命熔炉七师抗大十分校。(选自《安徽文史资料全书(巢湖卷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