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头,附子的母根 第四方——乌头汤======================================================================== 历节六: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乌头五枚(口父)咀,以蜜二升,煎取一升半,出乌头 甘草三两 芍药三两 黄芪三两 麻黄三两 上五味,(口父)咀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蜜煎中重煎之,服七合。不知,尽服之。亦治脚气疼痛,不可屈伸。 湿寒伤其筋骨,则疼痛不可屈伸。乌头汤,甘草、芍药,培土而滋肝,黄芪、麻黄,通经而泻湿,乌头开痹而逐寒也。 1 外寒伤闭,则风湿寒邪,内伤筋骨,筋又聚于节,则疼痛不可屈伸,乌头汤主之。乌头去筋骨之湿寒,麻黄开皮毛以泻水,黄芪大补肝脾之气以逐血脉之水,甘草芍药,培土而疏肝,舒筋而止疼。 不可屈伸者,寒伤寒凝也。麻黄发表寒,乌头开凝滞,则可屈伸。 论:研究乌头 川乌,草乌,乌头,乌喙,天雄,初学皆混淆不清,到底什么是乌头,《金匮》诸家注解,皆未标明,在此论证一下,以供研究。 一,《医学衷中参西录》 种附子与地,当年旁生者为附子,其原种之附子则成乌头矣。乌头之热力减于附子,而宣通之力较优,故《金匮》有乌头诸方。若种后不旁生附子,惟原种之本长大,若蒜之独头无瓣者,名谓天雄,为其力不旁溢,故其温补力更大而独能称雄也。 邹润安曰;乌头,老阴之生育已竟者也;天雄,孤阳之不能生育者也;附子即乌头、天雄之种,含阴苞阳者也。 二,《中国附子》 采收附子时,砍下母根,除去泥砂和须根晒干,即现行《药典》收载之川乌。 《本经崇原》其附母根而生,虽相须实不相连者为附子;种而独生者无所附,长三四寸者,名天雄。明确描述附子与天雄的区别,乌头、附子、天雄并非一物。 《本草纲目》对乌头、附子的关系做了详细解释;初种为乌头,附乌头而生者为附子,如子附母也,乌头如芋魁,附子如芋子。可见在明代已经确定了附子与乌头是同一来源,因此,此处所指的乌头实际为川乌。(按:此初种者,也是附子,以后成为母根之后,就是乌头。) 论;从以上诸家注解看,附子,乌头,天雄是同一株植物,这是确定无疑。草乌与附子不是同株,草乌是野生的。至于名乌喙hui者,是草乌还是乌头,就不研究了,《金匮》皆标乌头,重点先确认乌头。 《中国附子》言,附子年前种植,年后秋冬采收,(个别地区)秋采之后,砍下母根,即为现行《药典》收载川乌头。春时修根时采下的小附子肯定不是乌头,即使是春采,也当是母根。附母而生子,故为附子,终区别母根之乌头。 附;在此声明,乌头只作研究,学术参考用,不作指导教唆自学者使用。乌头剧毒,用对了治病,用错了致命。 附:乌头汤医案,有点难解。因为乌头汤与桂枝芍药知母的病理是相同的,也是内虚而外感,痛不可屈,也是伤寒而筋脉挛缩的病理,只是偏急更重,属寒凝重症。 
1眩晕——宋建华医案陈某,女,51岁。1980年11月17日初诊。眩晕5年多,神倦懒言,头额及脑后冷痛,泛泛欲呕,腰臀部及下肢有寒冷感,肘膝关节酸楚,纳少,白带量多清稀似水,大便稀不成形,夜尿多,唇甲青紫。血压80/46毫米汞柱。舌质淡、苔白津润,脉细无力。此系阳微阴盛,寒湿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之中寒眩晕。处方:麻黄10克,黄芪45克,白芍12克,制川乌、熟附片(与生姜60克,煎法同上)各30克,干姜、法半夏各6克,精硫黄(研细分吞)4.5克,1剂。 药后1时,频吐稀涎盈碗,觉胸膈快利。仍予原方,2剂,而眩晕止。继进5剂,诸症悉除。随访至1985年9月,未再复发。[辽宁中医杂志,1987(10):6] 辨析:神倦懒言,头额及脑后冷痛,腰臀部及下肢有寒冷感,肘膝关节酸楚,夜尿多,脉细无力,为肾阳亏损、温煦无力所致;纳少便稀,泛泛欲呕,白带量多清稀似水,舌质淡、苔白津润,为寒湿中阻之象;阳虚失温,血行迟滞,则唇甲青紫。纵观脉症,属阳微阴盛,寒湿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蒙扰清窍,发为眩晕。诊断:眩晕(中寒眩晕)。病机:阳微阴盛,寒湿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治法:温中逐寒,通阳泄浊。原方:乌头汤:麻黄、芍药、黄芪各三两,甘草三两(炙),川乌五枚,蜂蜜二升。《仲景病案学》 论:本案脉细无力,此少阴下寒,所以尿频骨冷。浊阴冲逆,气厥不降,津液不化,则为痰饮,所以频吐稀涎。阳气郁格,不能下降,所以眩晕。本案麻黄可以不用,乌头汤也可以不用,只要是温燥脾肾的方即可。 
2三叉偏头痛——白光辉医案田某某,男,21岁,1983年3月31日入院,住院号83/116。患者右侧颜面发作性刺痛2年余,疼时伴局部抽掣,日渐加重。入夜甚痛,不能安寐。近日来数发,疼痛难忍,不能正常工作。经西医检查诊断为三叉神经痛,曾每次服用安痛定、止痛片、苯妥英钠,及局部封闭治疗均无效,乃求治于中医。今停用一切西药止痛剂。查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处方:制川乌10克,白芍40克,细辛5克,丹参30克,制乳香、制没药、麻黄、甘草各6克,元胡12克。 服3剂,疼痛大减,颜面部稍有麻木感,抽掣消失,大便溏,日行2次。上方加白术15克,连服12剂,疼痛不作,停药半月,痊愈出院,随访1年未复发。(浙江中医杂志1986;(6):281) 按语:三叉神经痛,属中医“头风”,“偏头痛”范围。采用本方,取乌头辛散定痛之性,芍药甘草缓急止痛之功,用细辛祛风通络,丹参活血化瘀,而收良效。《金匮名医验案精选》 论:本案可以不用麻黄,套方有麻黄。脉沉细者,三阴虚寒之脉,沉为在里,细为少阴之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