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考语文现代文文本阅读题做题方法和技巧

 学思践悟必有成 2023-03-23 发布于甘肃
【论述类文本】
一、部分与整体(以偏概全·以全为偏)
在事物的数量范围上设置干扰。  
二、事实与判断
1、已然与未然:将“即将出现或没有出现的情况”表述或推断为“已经产生的情况”,或者相反。
2、或然与偶然:将“或许出现的情况”表述或推断为“偶然出现的情况”,或者相反。
3、可然与必然:将“可能出现的情况”表述或推断为“必然出现的情况”,或者相反
三、时间的先后与多少
在事物、现象产生、出现或分析的时间上设置干扰。
四、主要与次要
将“主要”事物 和“次要”事物理解颠倒;或者过于强调、忽视同样重要性的事物。
五、选择与兼备
事物产生某种结果需要原因或条件,有的是单一即可产生的;有的是兼有几项才能产生。
六、原因与结果错用
将因果关系颠倒;强加因果关系;隐含的因果关系没理解。
 
【新闻类文本】
一、标题作用
引题——引出正题,揭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待消息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
正题——标题核心,概括、说明消息的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
副题——补充正题,揭示结果和内容提要。
①分析表达技巧及其作用。           ②分析对表达新闻主题的作用。
③分析对吸引读者的作用。           ④分析对表达记者观点和感情的作用。
⑤分析对群众获取信息的作用。
二、新闻导语
①概括新闻要点,揭示新闻主题。       ②奠定感情基调,营造氛围。
③制造悬念(或呈现具动感和现场感的典型镜头),激发阅读兴趣。
④结构上可引出下文事件的陈述。
⑤用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手法表现新闻事件的特点。
三、新闻背景
①对新闻事实进行解释、补充烘托,加深对新闻的认识和理解。
②突出人物特征。     ③揭示新闻事件的意义,体现新闻主题,增强新闻厚度和深度。
④增强表达效果。叙述背景事件,充实文本内容,使新闻更加客观真实,现场感强,增强文章可读性和感染力。
四、段落作用
①段落内容能体现与相关事实、事物的关系。    ②能表现新闻主题,使之更有深广的意义。
③照应上下文,使文章结构严谨。
④充实新闻内容,增强真实性、针对性、知识性,增强表达效果。
五、结语作用
①总结全文,呼应开头,使新闻结构完整。    ②可以增加补充信息,增强新闻厚度。
③阐明新闻主题或深化主题,耐人寻味。
六、语言特色
①客观平实,或形象生动、感情色彩浓烈,使报道具有感染力。
②短句简洁通俗,长句严谨准确。         ③更能表现某种特定的新闻主题。
七、语言的准确性
①从表现形象特点的角度思考。      ②从表现形象变化的角度思考。
③从前后内容联系的角度思考。      ④从新闻传达感情的角度思考。
八、新闻的真实性
①分析再现采访过程。              ②分析再现现场情形。
③分析从叙述人称选择。            ④分析细节描写作用。
⑤分析新闻数据运用。
九、新闻材料的详略性
①思考材料角度是否不同。          ②思考材料联系是否层进。
③思考能否开阔读者视野。
十、新闻结构的合理性
①思考能否深化主题。              ②思考结构是否完整。
③思考群众能否想到。
十一、表达技巧的巧妙性(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篇章结构)
①对表现新闻对象特点的作用。②对新闻文体特征的效果:生动形象,增强现场感、可读性。
③对受众体会作者态度的作用。         ④对突现新闻的社会效应的作用。
⑤对表现新闻主题的作用。
 
【访谈】
访谈的提问方式
①趣问——消除陌生感,拉近距离。      ②直问——直切主题,不转弯抹角。
③推问——用推测的方法,引导采访对象说出真相。
④旁问——不问原问题而有意问另一个问题,调节氛围、情绪。
 
【传记文学】
一、筛选整合信息要点
根据题目的要求把握筛选的标准,确认信息材料的检索区间;把主要信息进行整合。
信息主要有:
①文中的基本概念和对重要概念的解释和阐述;②表达文章主旨的语句;
③文中的概括句;④文中的过渡句。
选择题:常见的迷惑项采用的转换方式有:
①意项增加或减少;②表述对象变化;③角度转换;④语境转换;
⑤正面和反面转换;⑥限定、修饰语变化等;⑦不成因果。
问答题:找准位置,认真理解,抓住特点,分点概括。
  有的信息可直接组合,有的信息除了文中的信息外,必要时要加上自己理解的语句进行串连形成一个完整的意思。
二、鉴赏分析形象
要明确传记的第一主角是传主。任何伟大的人物或重要的历史事件,都是为了塑造传主形象而存在的。
方法:一是抓住主要事件,高度提炼。二是联系社会背景。
把握传主形象特点(性格、精神品质等):
①抓评议性、概括性的关键词句。
②抓传主在事件(主要事件)中的表现与细节描写,分析细节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品质,起到什么作用等。
③抓传主背景与作者意图。
  分析传主特点时,还要知人论世,即结合传主的年龄、身份、传主所处的社会背景等判断。此外,作者意图也会影响我们对传主特点的判断。作者会通过材料取舍,通过评议概括等方面的词句向读者传递其意图。
三、理解分析句子含义
重要句子:主旨句、文眼句、总起句、概括句、过渡句、总结句、哲理句、含义深刻的语句等。分析时注意句子所在的文段、前后文。分析可能包括基本含义和深层含义表里两层(象征、比喻、双关、言外之意)。
方法:
切分挖掘法:切分句子的层次,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从正确理解句子关键词语的字面意思入手。
还原法:将该句还原到原文中去,看其在选文中所处的位置。
瞻前顾后法:找出题干中的相关语句在选文中的位置,向上下文搜索,并注意文中过渡句、关联词、指代词的提示,这样答案就能从原文中“抠”出来。
一是从分析句子的修辞手法入手;
二是从分析句子的位置入手:
1.位于文章的开头
①点明主旨,领起下文。  ②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③蓄势(张本,铺垫),奠定感情基调。④点明思想感情变化的线索。
2.位于文章的中间
①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②衬托作用。  ③渲染,烘托气氛。  ④点明主旨。
3.位于文章末尾
①总结上文。   ②呼应上文。  ③卒章显志。
三是从分析表达的感情入手。
四、体会评价选材剪裁
方法:这方面主要从传主的优越品质出发。看材料和中心、人物、主题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选材的处理:——详略得当
  传记的选材是与主题密切相关的。对中心有用的,与主题特别密切的材料,是主要内容,则需浓墨重彩地渲染,要详细写;与主题关系不很密切的材料,是次要内容,则轻描淡写,甚至一笔带过。
  详写:读者陌生;符合主题/突出人物性格。
  略写:读者熟悉;不符合主题。
五、领会把握结构安排
段落作用或效果
1、开头段
  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统摄全篇;开门见山;上下文形成对照;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揭示主题。
2、中间段
  承上启下(概括上文某一内容,引起对下文的什么内容的叙写);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埋下伏笔;铺垫蓄势;详略结合;充实内容。
3、结尾段
  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呼应前文;画龙点晴;升华感情;卒章显志;含蓄有余味;寄托作者感情。使结构首尾圆合;言已尽而意无穷。
首段的作用答题思路
(1)从内容上来看:统领全文,点明题旨,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
(2)从结构上来看: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照应/呼应题目中的……(分值一般很高,尤其应该注意);呼应结尾。
(3)从效果上来看:①符合作用体效果的要求。②如果首段连续发问,那么,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的作用;小说中还有设置悬念的作用;连续感叹,那么,首段还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
中间段的作用答题思路
(1)符合作用题统一的思路,但是在结构上主要就是承上启下。
(2)中间段如果比较短,那么,它在结构上的作用一般是过渡,在表达上的作用一般是衬托。
(3)中间段如果比较长,它在内容上的作用一般是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
末段的作用答题思路
(1)内容:①表层:写了什么(可能会涉及结尾段的段意,或者结尾段中某一句话或景物的内涵)②深层主旨: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有可能是暗示主题),深化中心、升华感情。
(2)结构:卒章显志、呼应开头,照应题目。
(3)效果: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吸引读者,增加读者阅读兴趣;真实可信;手法的效果。
(4)备用术语:具有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使文章在表达上显得委婉含蓄,发人深思;有戛然而止,意在言外的余味等。
六、分析运用表现手法
  (人称、顺序、描写、修辞、表达,有首尾呼应、对比、衬托、欲扬先抑、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此外,引用是传记常用的表现手法)
1.人称
① 第一人称(自传):指文本以当事人的口吻来叙述的方法。作用: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② 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面对面直接进行感情交流。
③ 第三人称(他传):指作者以局外人的视点进行叙述的笔法。作用:能比较直接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2.引用
  是传记常用的表现手法,如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同事、同学、学生、国际友人、西方同行者的回忆,档案资料等材料。
  作用:
  ①它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
  ②传记写作充分使用传主的有关资料,可以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体现出传主的精神面貌,起到增强作品历史深度和情感力度的作用。
  ③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可读性。
  引用诗词,可以从侧面烘托和丰富撰著的思想精神,使传记显现出一种古朴文雅的风格。
  引用故事,可以增强文章的活泼度,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
  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它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
3.表达方式
  记叙顺序作用:
  顺叙: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进行记叙,使文章条理更加清楚。
  倒叙:
  ①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
  ②强调作用,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放到开头强调了传主的什么。(与传主精神、品质等的关系)
  ③表达作者对传主怎样的情感。(与作者情感的关系)
  ④深化了主旨。(与主旨的关系)
  ⑤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了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
  插叙:
  内容上:①(如果是引述的他人的话,或是传主自己的话、书信等)突出了传记的真实性,使文章内容更充实。
  ②深化了文章主题。
  ③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④(如果是引述他人的话等就属于侧面描写)侧面烘托了传主的什么。
  ⑤(如果插叙的语段拿传主和其他人对化)通过比,衬托出了传主的什么。
  结构上:⑥避免了结构的平铺直叙,使行文起伏多变,使结构更紧凑集中。
  ⑦对什么做了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
  补叙:
  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采分点与插叙、倒叙同)
七、标题作用
  ① 解题:表层含义,深层含义
  ② 线索的作用(小说、散文适用)
  ③ 突出了叙述评议的对象(传记、小说、散文)
  ④ 设置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吸引了读者(与读者的关系)
  ⑤ 表现了传主的什么精神或品质(与传主的关系)
  ⑥ 点明了主旨,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与主题和情感的关系)
  ⑦ 使文章内涵丰富,意蕴深刻,增添了文章的厚度与深度。
  ⑧ 修辞上:双关、反复、比喻、拟人、对比、引用
八、认识探究问题
1.解答探究题的原则:有文本意识、“小论文”表述意识、条理意识。
  (1)有明确的观点,探究所持的观点应该是健康的、合理的;
  (2)探究要有依据,要立足文本,从文本中寻找佐证自己观点与看法的材料与依据,但又不囿于文本;论证要分点列出依据。
  (3)联系社会现实适当展开,探究不能任意发挥,无限开放;
  (4)结合人物的经历和性格特点,结合具体的历史年代,结合现代社会的认识、需要。
  (5)语言通顺流畅,规范表述,书写工整。
2.探究题的答题格式
  第一步:应写自己的观点,句式是“我认为……”或“我赞同……”
  第二步:联系文本分析自己的理由,句式是“理由是:1……2……3……”,把理由分点罗列,并且联系生活。
  第三步:可加总结句,句式“所以或因此……”,如果已超字数、超范围,可不写总结句。
3.探究题的考查方向
  (1)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方法:将传主的品质放入社会生活中实事求是的表达。
  (2)对文本的特色作深度思考和判断。
  特色:思想情感、文本风格、语言特色、设问技巧等方面。
  方法:联系文章谈为何营造此种特色?它的好处、效果或不足以及你的建设性意见。
  (3)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方法:从传主印象入手,找出传主的人生观,指出这种人生观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精神,有何积极意义。
 
【小说阅读】
一、情节
(一)一般情节的作用:
  对于小说情节的作用进行分析,一般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内容上,情节本身对人物性格塑造和主题思想表达有何直接或间接的具体作用;结构上,有无“设置悬念”“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照应前文”“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等作用。另外,还要注意有时从表达效果上进行分析,即从给读者的感受分析,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等。
(二)情节的具体作用:    
①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②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③引起下文,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④照应前文。⑤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⑥刻画人物性格。 ⑦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三)“情节题”的答题模式:
(1)问句、段(或某种情景)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模式:
①为……情节发展作铺垫(提供依据,设置伏笔悬念 )。
②表现了……的思想品质(精神世界),有助于塑造……的形象。
③揭示(表现、突出)了……,有利于深刻表现主题。
(四)情节安排方式的效果
(1)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2)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3)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如《祝福》,先写祥林嫂的死,然后再写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逼向死亡之地的。作用是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补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补充叙述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
  平叙:叙述两件或多件事情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同时发生,通常是先叙一件事,再叙一件。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4) 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给读者想像,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式、喜剧式等。
(5)贯穿情节的线索。小说线索是贯串整个作品的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小说中的某个人物、某个事物,也可以是作者的情感、小说的事件,还可以是故事中的空间、时间。如《药》中的“人血馒头”。
  阅读小说,抓住线索是把握小说故事发展的关键。线索一般有单线和双线两种。寻找线索的途径有:小说标题和小说中的中心点。
(6)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和叙事策略,既表现生活本身的逻辑,同时又使情节曲折生姿,跌宕起伏,高潮或结尾平中见奇。
(五)情节结构具体题型设置及技巧点拨
1.小说常用的开头及作用
(1)设疑法(悬念法)。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具体说,其作用有:①引起读者的思考;②引出下文的情节;③突出人物形象;④揭示小说的主题。
(2)写景法。如《药》的第一段写秋天下半夜阴暗、凄清、恐怖的环境,暗示了小说主人公的不幸命运。再如《荷花淀》开头写月下院子里的美景,以此来烘托水生嫂的美好心灵。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2.小说的结局及作用
(1)分析出人意料的结局。
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如《项链》。
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如《项链》,直到结尾才点出项链是假的,但前面已作了伏笔:借项链时主人一口答应,还项链时主人没有打开盒子检查等,暗示了项链是不值钱的。
(2)分析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如《药》,华小栓、夏瑜的死(悲剧),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没有发动群众。
②从表现人物性格上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如《药》,写华小栓吃了人血馒头后的死,突现了群众(华老栓)愚昧的性格。
③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杜十娘的死,引起读者思考她死的原因。
(3)分析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
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②从读者的情感体验上看,喜剧性的结局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4)分析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局。留下了“空白”让读者想象,进行艺术再创造。
二、鉴赏形象
1.描写人物的方法及其作用
①外貌描写:包括人物的容貌、身材、表情、衣着、姿态等的描写。
  作用: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透露人物的内心活动,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显示人物性格变化等。
②心理描写:对人物的心理活动(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或思想变化进行具体刻画。
  作用:细腻真实地突出了人物的思想,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
③语言描写:包括对话描写、独白描写等。
  作用:表现人物性格,同时也能反映人物的内心活动,显示人物的身份、地位,间接地表现其它人物和景物,交代事情原委、推动或预示故事情节的发展,展示作品的时代背景,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等。
④行动描写:对人物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动作的描写。
  作用:刻画人物性格。
⑤细节描写:更细腻地展示人物某一特征。如场景细节描写、服饰细节描写、动作细节描写、心理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等。
  作用:刻画人物性格,使形象栩栩如生,深化主题,推动情节的发展,营造一种氛围, 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不借助于人和媒介物的烘托,直接刻画。侧面描写借助于对媒介物的描写,来烘托所要描写的人或物。
2.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
  分析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主要是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首先要结合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性,然后结合社会现实分析人物形象折射的社会现象及给人们带来的某种启示等。
3.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
次要人物即陪衬人物或线索人物,它的作用一般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1)为主要人物服务,对主要人物起衬托作用;(2)揭示或凸显主旨;(3)若是线索人物,自然是贯串全文的线索。
★'我’的作用
4.物象的作用
  如果小说中引入特别重要的物件,其基本作用不外乎突出人物性格、揭示深化主题等。有时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文章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
  分析人物形象
A.身份(思想) B.社会背景(活动舞台) C.情节(活动过程)
D.言行(心理) E.创作意图 F.比较  
三、赏析环境描写
1.分析环境描写的技法
环境分类及作用
(1)社会环境——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作用:①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③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2)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地点、气候、时间、景色、场面等。
A渲染故事气氛。增强故事的真实性。
B烘托人物形象。自然环境往往是作家为了表现人物丰富的心境、复杂的性格而设置的,从而显露其性格。
C推动情节发展。
D暗示社会环境。通过对特定的自然环境描写,来展示独特的世态风情,为读者提供一夫社会历史图画。
E深化作品主题。分析小说的主题,离不开对人物和情节的细致分析,也离不开对环境的认真考察。
  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情节(推动,暗示,铺垫)―→人物(烘托,映衬)―→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
  根据要求还可以这样来组织语言表达:……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的情节发展。
  答题模式:环境+人物+情节+主题(四级循环答题法)
2.具体环境描写作用
A、小说开头,作用一般为定下感情或叙述基调,是的叙述更舒缓自然,顺理成章。
B、营造特定意境氛围,感染读者或主人公。
C、场景在人物出场前,功能为导引人物出场。如果置于小说某个情节,功能可能是推动情节发展。
D、如果场景置于人物描写之中,功能可能是揭示人物性格。
E、如果某场景作为小说主背景,其作用可能是一种象征。 
四、归纳主题
概括小说主题的技法
(1)主题的表现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①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
②用故事的形式针砭时弊。
③通过寓言,寄寓人生哲理。
④虚构生活经历,反映人物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
(2)对主题的挖掘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
  从作者背景看、从人物特征看、从情节发展看、从语言情感色彩看、从整体倾向看。
(3)对主题的概括常用这样一些基本术语:
①歌颂、赞扬、张扬什么。
②讽刺、批判、揭露、谴责什么。
③揭示什么人生道理。
④对什么现象的反思。
⑤表达了什么情感。
五、品味语言特色
1.品味语言特色的技法
(1)体会、琢磨和分析该作品的语言是否简洁、朴实.生动、传神、得体,是讽刺还是幽默、诙谐还是庄重、含蓄或深沉的风格,将这种语言风格与文章的主旨联系起来考虑。
(2)要注意把相关词语放入语境中,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特别注意语句深层含义的挖掘,要能依据文章的主旨、作者的观点态度、文中人物的性格,读出言外之意。
(3)具体在鉴赏语言时,可从遣词造句(如包括用词、句式,如叠字叠词、动词、形容词、量词的选用,整句散句、长句短句等),语言风格(如:朱自清,自然淡雅,用工笔写意蕴;周作人平和冲淡,用淡笔写浓情;鲁迅,苍劲雄健,刚健之中见哲思等),语体角度(如:书面语与口语、普通用语与专业术语等)去鉴赏。
(4)熟知各种修辞格及其修辞功能,在鉴赏中能灵活运用。
2.解题技法
(1)常见设问模式
①分析文章语言运用上的特点;
②举例分析文中人物的语言有哪些特色。
(2)解题思路
  要明确语言特色包括词语的表现力,句式特点,语言风格,人物语言的个性化等。其中语言风格有含蓄与直接、淡雅与华丽、庄重与幽默、典雅与通俗、柔美与朴实等;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指语言符合人的身份、展现人的性格、表现人的情感,有时体现地域特色,有鲜明的地方色彩(乡土气息)等。
六、分析文章的结构
分析文章结构的技法
(1)分析小说的标题
常见的作用有:一、线索 二、情节 三、暗示 四、主要人物  五、内容 六、事件
  答题模式:一是具体的意思。(文中具体的…… ) 二是与主题相关的意思。
(2)分析小说的开头
  开头方法:①设疑法(悬念法):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②写景法。常见作用:制造悬念,埋下伏笔;巧妙地引出下文,或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或为情节的发展起推动作用;有时还能增添情趣,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分析文中的某句话
  常见作用:①结构上,承上启下。②内容上,推动情节的发展或人物性格的展现。
七、分析写作技巧
分析写作技巧的技法
(1) 从语言运用角度: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有什么表达效果。
(2) 从结构安排角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   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线索,设置悬念,抑扬,铺垫,暗示,节奏,突转,巧合,串联,并联……
(3)从表现手法角度:是否运用了想像、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等手法并分析其作用。
修辞手法:
①.比喻: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
A.使深奥的、抽象的事理变得浅显易懂
B.化平淡为生动、形象
C.重要的审美作用,使人产生美感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②.排比:能增加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
A.排比句结构整齐匀称,音律铿锵,使语言具有节奏感和音乐美
B.在议论、说明文中,可以使论点阐发得更严密、更透彻,使条理更清楚
C.可以抒发强烈的感情,增强文章的气势或感染力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⑤.夸张
A.可以突出事物的某个特征,或者揭示事物的本质,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B.表达作者强烈的感情,用以讽刺或歌颂、感染读者
C.可以引起读者的联想、深思和共鸣
⑥.比拟:生动形象
A.运用比拟,能托物言志
B.寓情于物,表达作者的强烈的爱憎感情
C.增强讽刺幽默,增强文章的战斗力
D.把无形的抽象的事物描写得有声有色,可见可闻
E.使叙述生动形象
F.制造气氛,借以传情达意
⑦.设问:吸引读者
A.引人注意,发人思考,强调观点,加深印象
B.承上启下,过渡衔接
C.波澜起伏,避免呆滞
D.提掣全篇,带动全文
E.用于篇末,余音不绝
⑧.反问:加强语气
A.加强语气以利论辩
B.加强语气抒发强烈的感情
C.引起思考以求共鸣
9.托物言志(象征)、虚实结合:使表达更加含蓄,有意在言外之妙,而且能使文章内涵丰富,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
动静结合、化静为动:使表达中更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对比、衬托(正衬和反衬):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突出作者的某种感情,深化文章的主题。
  白描:用字简炼,不加渲染和烘托,有简洁传神的表达效果。抑扬:有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其作用是使文章曲折有波澜,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感情。以小见大、侧面烘托等。
  场面描写:使人物情貌一览无余。通过场面中环境和人物活动的描写,来渲染气氛,刻画人物思想性格。
  虚实(正侧面):引发作者联想,使人物形象特点更突出、更丰满。
  对比描写:突出了人物的某一性格或情感。
人称运用
  第一人称:显得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
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到拟人化的作用;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散文阅读】
一、标题作用
①可能成为线索,便于梳理结构思路。②点明写作对象的特点和多层含义,表达感情、态度,。
③可能有象征意味、寓意深刻,揭示主旨、哲理。④可能运用表达技巧,能吸引读者。
二、开头作用
①总领全文。                               ②引出下文的情节或引出话题。
③为下文情节作铺垫或与下文构成对比。      ④制造悬念或埋下伏笔,吸引读者。
三、句段作用
①首  句(段)——总领全文,引出下文,埋下伏笔。
②尾  句(段)——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耐人寻味。
③转承句(段)——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④中心句(段)——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⑤点睛句(段)——点明中心,统领下文;含意深刻,耐人寻味。
⑥情感句(段)——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⑦矛盾句(段)——看似矛盾而寓意却深刻,表现深刻内涵、见解。
四、结语作用
①总结全文,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
②卒章显志,或含蓄地表明主旨(借助象征性景物描写)。     ③升华情感,深化主题。
五、线索作用
①在文中多次出现,贯穿全文。          ②层层递进,逐层深入。
③把感情推向高潮  (线索类型:中心事件、感情、具体事物、时空变化。)
六、景物描写
①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②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暗示社会环境,起象征、暗示作用。
③烘托叙写对象的某种特征。      ④为下文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七、引文作用
(表达思想情感,对当前语段或全文的作用,丰富文章内容或富有诗意,增强感染力,增加权威性、文学性、历史性、文化性。穿插性材料对主体性材料起着补充、丰富、拓展的作用,行文更活泼,曲折有致,丰富或深化主旨。)
传说:增强文章的传奇性、风物的神秘性;丰富文章内容;引起读者兴趣;含蓄地引出、表明观点。
事件:引出下文的议论或抒情,在结构上往往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内容上具有深化主题或启迪作用。
史实:   反思历史,以古证今或借古讽今。具有例证的作用。
诗句: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丰富文章内容;引起读者兴趣;含蓄地引出、表明观点。
名言:表明观点,具有论证观点、阐明事理的作用,增强文章说服力;丰富文章内容。
八、表达方式
①顺叙:清晰地呈现事情的来龙去脉。
②倒叙:增强文章生动性,设置悬念引人入胜,可以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
③插叙: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使题旨鲜明)。
④补叙:增强文章的审美效果。         ⑤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淋漓尽致。
⑥间接抒情: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⑦渲染:营造氛围,情景相生,深化主题。
九、修辞手法
①比喻——形象生动。        ②比拟——人格化、物象化,富有情趣,表意丰富。
③借代——突出形象特点,具体生动,含蓄简洁。
④夸张——揭示本质,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⑤对偶——语言简练整齐,意义凝炼含蓄。
⑥排比——增强气势,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强化情感。
⑦反复——增强语势,强化某种意思或某种情感。
⑧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⑨反问——加强语气语势,强化感情;加深读者印象,起强化作用。
十、语言特色
①风格:含蓄明快、文雅通俗、生动朴实、富丽素淡、简洁繁复。
②特点:精炼、准确、形象、丰富。
十一、表现手法
①对比——特点鲜明,反差强烈。
②衬托——突出事物特点,强化思想感情,形象、主次分明。
③象征——形象含蓄,寓意深远,引发联想,感染力强。
④想象——突破时空束缚,自由创造新形象,以抒发特定情感。
⑤抑扬——在行文的反差中,突出事物特点;行文跌宕,曲折含蓄。
⑥讽刺——从反面或用反语来讽喻事理,更鲜明地表达主题。


    议论文,是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分析、评论某个问题或某个事件,表明观点、立场、态度或看法的文体。简单讲,就是议论观点的文体。

典型的是科学论文,是不掺杂个人情感的。论说散文、哲理散文,则是以议论为基础,重在表达作者情思志趣。也可以说,在这些散文中议论是不成体系的,只是为表达情思志趣而存在。

一、基本模式

明确观点(论点)—→提供素材(论据)—→分析论证(论证)

即论点(鲜明的观点)、论据(充分的素材)、论证(有力的论证),其中,观点是不能缺少的。在第一章“论述类文本阅读”中,对这个基本模式进行了详细介绍,这里不再赘述。

二、论证方法

(一)立论,即确立论点,常见的是直接提出观点,亦可通过论证的方式提出观点。

如,“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则至强者也会转为至弱;生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则弱者也会变为强者。运动野蛮体魄,体育锤炼精神。修辞之道,体育为本。”

(二)正论,从论点的正面(正面例子)进行论证。如,关于坚持学习。三国时吴国的吕蒙常因没有学识而被人调侃为“吴下阿蒙”。后来听从孙权劝告,坚持读书、勤奋学习,终被刮目相看。

反论,从论点的反面(反面例子)进行论证。如,关于坚持学习。方仲永,先天聪明,几岁就能提笔成诗。他父亲看他这么聪明,就带着他四处拜访,不让他读书学习,后来“泯然众人矣”。

对论,同时使用正反两方面的事例进行论证,形成一种对比的力量。如《俭与奢》,“孔繁森同志不幸殉职,他留下的遗物是86角人民币和发展阿里经济的12条建议。原北京市副市长王宝森任职期间,利用权力贪污受贿”。

(三)驳论,涉及两个观点,一个是自己的观点A,另一个是与自己观点相对、相反的观点B。驳论就是通过论证观点B是错误的,从而说明观点A的正确性,核心是论证观点B是错误的。具体方法:①直接反驳,即直接论证观点B是错误的。如在一篇论述劳动的作文中,作者提出“劳动是不可被取代的,不可被摒弃的”观点A,尔后对当前存在的“人工智能可以代替劳动”的观点B进行驳斥,就是驳论。②反证法,为证明观点B是错误的,再提出一个与观点B相对、相反的观点C,并论证观点C是正确的,从而说明观点B是错误的。如课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为了论证“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只需要证明“仍有部分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即可。③归廖法,即先假定某观点是正确的,然后基于该观点推导出一个错误的结论,便可证明该观点是错误的。如,“凡是走上资本主义私有化道路的国家,全部或至少大部分都比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得快(观点)。但可惜的是,这种情况在现实世界上还没有。”说明观点是错误的。

驳论,非常像做数学证明题。

正论、反论、对论、驳论,是基于论证方法的分类。

(四)例论,即通过举例子、典故等方式进行论证。

(五)理论,引用名人名言、现成理论进行论证。

(六)喻论,采用比喻的方式,用喻体的道理,去论证本体的道理。如,《劝学》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比喻,学生的知识从老师那时获取,却比老师更有知识。如,“信念是远洋巨轮的主机,没有它,就只剩下瘫痪的巨架。”如,“生活是一盘棋,棋局中的每一步,都需要你认真思考,谨慎而行”。喻论,首先形成比喻关系,再对喻体进行论证从而间接论证本体。

例论、理论、喻论,是基于论证素材的分类。

(七)析论,就是在列出事例、典故、名言后,对这些素材进行分析,从而论证观点。这是非常常见的,在列出事例、典故、名言后,基本都会进行析论。

(八)结论,就是通过一番论证后,换种说法把自己的观点再说一篇,也就是总结陈词。

三、论证结构

通常有:总分总结构、总分结构、分总结构;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关系或递进关系。

四、典型议论文课文

高中阶段:《劝学》《师说》《反对党八股》《拿来主义》《读书:目的与前提》《说“木叶”》《谏太宗十思疏》《六国论》《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改造我们的学习》《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修辞立其诚》《怜悯是人的天性》《人应该坚持正义》《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自然选择的证明》《宇宙的边疆》《齐桓晋文之事》《谏逐客书》。(这些议论文总体论题比较大,学习难题比较大,作为练习阅读理解是可以的;练习议论文写作,建议参照历年高分议论文,或参照初中的议论文进行练习)

初中阶段:《纪念白求恩》《敬业与乐业》《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论教养》《精神的三间小屋》《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怀疑与学问》《谈创造性思维》《创造宣言》短文两篇之《谈读书》短文两篇之《不求甚解》《山水画的意境》《无言之美》《驱遣我们的想象》

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超详细分析(1)

系统分析了近5年高考的论述类文本阅读,详细总结其阅读方法和做题方法。

论述类文本的阅读,通常为3道单选题,每题3分,共9分。

1题表述,“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或正确)的一项是()。”

2题表述,“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或正确)的一项是()。”

3题表述,“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或正确)的是()。”

◎阅读方法

第一步,阅读文本后面的标题,目的是初步掌握文本的总体内容,对并文本难度做个概略评估。

2020年Ⅰ卷《“孝”作为家庭伦理的意义》、2019年Ⅰ卷《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2019年Ⅲ卷《论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与传统》、2018年Ⅲ卷《城市社会:文明多样性与命运共同体》,从标题看,文本涉及内容总体不难。

2022年乙卷《中国叙事学:逻辑起点和操作程式》、2020年Ⅱ卷《实物的回归:美术的“历史物质性”》、2018年Ⅰ卷《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从标题看,存在一些平时很少见到或听到的专业性比较强的概念,则涉及内容存在一定难度。

第二步,在基于标题对文本难度总体评估的基础上,扫视文本结构,即快速扫视每段的首句,再进一步评估文本难度。

2022年Ⅲ卷《谈谈<古文观止>》和2018年Ⅲ卷《城市社会:文明多样性与命运共同体》中,主体段落均以“第一”“第二”“第三”开头,再如2018年Ⅱ卷《“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的数字记记忆与隐私边界》中,主体段落以“首先”“其次”“最后”开头,说明文本结构特点比较明显,逻辑会比较清晰,阅读难度应该不高。我们称之为结构文本。

其他文本的各段落间,则不存在显著的逻辑关系,如2022年甲卷《“更想工人下手难”——<中国金银器>导言》、2020年Ⅱ卷《实物的回归:美术的“历史物质性”》等。我们称之为散装文本。

第三步,从头到尾快速阅读文本。针对专业性不强、难度较低的结构文本,阅读过程中,可采取在文本上直接标记,如画关键句、关键词等的方式梳理文体关键信息。针对专业性较强、难度较高的散装文本,则建议阅读过程中,采用图示法方式,,用稿子把文本关键信息结构化地梳理出来。

第四步,快速阅读完文本后,即开始做题。

◎做题方法

1

通常表述:“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或正确)的一项是()。”

◆特点分析

重点考察对文本中知识点的理解表层理解和梳理分析。

因此,多数情况下,第1题下的每个选项,通常都能在文本中找到具体相对应的句子或小段内容,作为选项的信息来源。极少情况下,选项对应的信息是分散在文本的多个地方,也有极少情况下,选项表述的信息在文本中完全不存在。

答题方法

①认清阅读各个选项。阅读文本是快速的,阅读题项则需要细致,需要完全理解选项表达的信息,很可能选项表达的信息本身就是错误,可作直接排出。

②掌握选项信息后,再到文本中,找到与选项对应的句子或小段内容,分析其表述的信息,与选项表述的信息是否一致。

特别注意

答题时只分析文本中的表层信息与选项的表层信息是否一致,不对文本信息作深层挖掘和深层分析,也不对文本信息和选项信息作深层联系。

常见陷阱

①本身错误。即使抛开文本,选项中表述的信息本身就是不合逻辑、不合常识的,这类选项本身就是直接的错误,可快速排出。

如,2019年Ⅰ卷《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第1题选项C:“人民是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因为普通劳动者才是文艺最理想的读者。”现实中,普通劳动者欣赏文艺的不多,精英阶层欣赏文艺的很多,因此这个选项是不符合常识的,是错误的。选项D:“真正扎根时代、富有责任感的艺术家,无须考虑人民群众的娱乐和消费需求。”这完全不符合生活常识,所以不用看原文,即知道这个选项本身是错误的。

如,2018年Ⅱ卷《“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的数字记记忆与隐私边界》第1题选项C:“'被遗忘权’和'隐私权’的提出都是为了对抗大数据,不过前者更积极一些。”其中,“隐私权”是早在大数据出现前就被提出的,与大数据完全无关,所以该选项本身是错误的。

②对错参半。主要表现为选项中部分内容是正确的,部分内容是错误的;或者选项的前半句是正确的,但后半句在文本中不存在,是编造的。具有很强的误导性、迷惑性。

如,2022年甲卷《“更想工人下手难”——<中国金银器>导言》第1题选项A:“考古发现的金银器实物在名目和数量上远远比不上典籍记载,而其价值却在典籍记载之上。”前半句是正确的,后半句是编造的。

如,2020年Ⅲ卷《谈谈<古文观止>》第1题选项B:“与《古文观止》相比,真德秀编选的《文章正宗》的弊病在于:选文的时代范围窄、道学气息重、分类复杂。”其中,“选文的时代范围窄”是错误的信息。

③暗减内容。选项中的信息,把文本中提供信息的关键部分抽减掉了,从而成为错误的信息。

如,2019年Ⅰ卷《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第1题选项A:“作家树立了与时代积极互动的理念,在创作实践中就能做到以人民为中心。”文中讲的是“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深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选项把关键信息暗中减去了。

④无中生有。即文本中根本没有直接讲选项中给出的相关信息。这种选项给出的信息通常看似合理,具有很强的误导性、迷惑性。

2022年甲卷《“更想工人下手难”——<中国金银器>导言》第1题选项B:“考察一个时期社会的审美风尚,应先注意其时金银器皿和首饰游行的工艺设计以及对时代风尚的传播。”文中提到了金银器皿能够传播社会风尚,其工艺设计与时代风尚也是相关的,但完全没有谈考察社会审判风尚的问题。选项D:“给没有文字或鲜有文字的金银器皿命名,其所处时代的社会风俗和文化生态是命名的主要依据。”文中也根本没提这方面内容。

④胡乱推理。选项基于文本中提到的相关信息,进行自作主张地推理,并且这些推理貌似正确、有道理,实际上文本中并没有这方面信息,所以是错误的推理。

这种选项,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如果细致推敲选项表述的信息,可能其本身就是不合逻辑、不合常识的。因此,要注意分析选项本身的对错。

2022年乙卷《中国叙事学:逻辑起点和操作程式》第1题选项B:“西方语言没有不时省略语文的句式特点,叙事时较难将人物和场景融为一体。”文本中提到“中国古代不时省略主语,更强化了这种效应。”但并没有提“西方语言没有不时省略语文的句式特点”,属于胡乱推理。

2020年Ⅰ卷《“孝”作为家庭伦理的意义》第1题选项A:“中国自古以来注重家庭伦理,把家庭伦理规范置于比社会伦理制度更重要的位置。”文中提到了家庭伦理、社会伦理并论述了两者的关系,但并没有讲“家庭伦理规范置比社会伦理制度更重要”。

2020年Ⅱ卷《实物的回归:美术的“历史物质性”》第1题选项C:“历代藏家和帝王在古画上盖章、题跋,导致这些画作的原始状态已不可考。”文本中提到“在古画上盖章、题跋......即使形态未改但也是面貌已非。”并没有讲“原始状态已不可考”。同时,“在古画上盖章、题跋,导致这些画作的原始状态已不可考。”这句话本身也是不符合逻辑的,难道盖一个章,也会破坏画作的原始状态吗?

选项D:“艺术品在流传中经历的各种转换和变化,使得它们获得了更有价值的生命。”文本中提到“各种转换和变化......会成为再造的历史实体”,并没有讲“获得了更有价值的生命。”

2019年Ⅲ卷《论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与传统》第1题选项C:“传统表演艺术进行'二度创作’时,应当避免西式改编,以防失去原有风格。”原文中先讲“没有坚持本真性原则......改编得面目全非。”然后举例“有些人在改造民乐时套用西方音乐编排方式......作品失去了自身的魂魄。”因此,失去原有风格的根本原因,是没有坚持本真性原则,不是西式改编本身有什么问题。并且生活中,也有很多传统艺术经过西式改编而成功的案例,所以这个选项本身也是错误的。

⑤程度错误。包括绝对化错误、特殊化错误。这种错误,通常在程度副词上进行识别。因此,是阅读选项时,要高度注意程度副词。

这种选项,也有一个特点,就是如果细致推敲选项表述的信息,可能其本身就是不合逻辑、不合常识的。因此,要注意分析选项本身的对错。

A.绝对化错误。如,2020年Ⅲ卷《谈谈<古文观止>》第1题选项A:“《古文观止》编者识力不高主要表现在历史见识方面......”文中列举了两个例子来论证编者识力不高,但并没有提其识力不高主要表现在哪个方面。

B.特殊化错误。如2020年Ⅰ卷《“孝”作为家庭伦理的意义》第1题选项B:“家庭既是生活单位,又是生产单位,决定了'孝’是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家庭伦理。”文中第2段论述了中国古代的家庭既是生活单位,又是生产单位,因此,需要“孝”这个家庭伦理来维护社会稳定,但没有提这是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同时,这个选项本身也是错误的,至少韩国、日本这些儒家文化圈的国家,也是很注重“孝”的。

⑥断章取义。文本中提供了完整的信息,但选项表述的信息是对这个完整信息的断章取义。

这种选项,也有一个特点,就是如果细致推敲选项表述的信息,可能其本身就是不合逻辑、不合常识的。因此,要注意分析选项本身的对错。

2020年Ⅰ卷《“孝”作为家庭伦理的意义》第1题选项D:“由于家庭结构和家庭伦理的变化,传统'孝’的形式在现代社会无提倡的必要。”文中提到了“'二十四孝’中的某些形式已没能必要提倡,但作为'孝’之核心理念的'仁爱’仍有家庭伦理之意义。”同时,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依然在提倡“孝”,因此,这个选项本身就是错误的。

⑦信息分散。多数情况下,选项中表述的信息,相对集中地对应文本中某句或某段的信息。但也有少数情况下,选项表述的信息,分散于文本的多个段落中。因此,需要把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分析,从而判断选项之对错。

如,2021年甲卷第1题选项A:“《中国目录学史》既受西方现代学科理论建构的影响,又与传统史书体制暗合。”。其中,“《中国目录学史》既受西方现代学科理论建构的影响”,对应的是文本第1段“与传统、具有目录学史性质的著作相比,显然受到西方现代学科理论建构的影响”这句话。“又与传统史书体制暗合”,对应的是第4段“《溯源篇》以下各篇皆以主题为纲,通古贯今,看似'独立特行’,互不想干,其实却与传统纪传体史书体制暗合。”因此,这个选项是正确的。

如,2021年乙卷《从人文计算到可视化——数字人文的发展脉络梳理》第1题选项C:“选择远读还是细读的方法,取决于阅读的对象是大规模的文本集合还是单篇文本。”原文第3、第4段分别明确,不论是大规模文本还是单篇文本,均可以作远读。因此,这个选项是错误的。

前面介绍了高考论述类文本第1题做题方法,现在介绍第2题。

通常表述:“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或正确)一项是()。”

一、特点分析

重点考察文本中观点的论证过程。

与第1题相比,需要对文本中更多信息进行梳理和逻辑分析,难度略有上升。

二、答题方法

1)认清阅读各个选项。阅读文本是快速的,阅读题项则需要细致,需要完全理解选项表达的信息,很可能选项表达的信息本身就是错误,可作直接排出。

2)掌握选项信息后,再到文本中,找到与选项信息对应的段落进行分析。

3)特别注意

论证的基本模式是:明确观点引用名言、文献或理论,列举事例对这些名言、文献、理论或事例进行分析,从而论证观点

即:明确观点提供素材分析论证

对照这个模式,

首要,是把握各段明确提出的观点,通常在段首,或者是段落内几句话构成的论证单元的首句。如果没有明确提到某个观点,即使名言、文献、理论或事例内在地包含着这个观点的意思,也不能认为是论证了这个观点。

如,2022年乙卷《中国叙事学:逻辑起点和操作程式》选项B:“文章第2段以《水浒传》中'大闹快活林’为例,论证流动视角更利于人物性格的塑造。”原文中:“游动视角不仅紧随人物眼光,也投身了人物性情——这只能是武松的眼光,他豪侠中不失精细,看清环境才动手;换作李逹恐怕就板斧一挥图个痛快。”独立地看,这句话包含着“流动视角更利于人物性格的塑造”的观点,但作者在原文中没有明确提到这个观点。作者举这个例子,只是作为“中国古代句式不时省略主语,更强了这种(三体交融)效应”观点的例证。因此,选项B看似正确,但从文本上下文看,实则是错误。

其次,是散布于文中的不同论证素材,通常是为论证不同的小观点而存在的,作者不会用整篇文章的素材来论证一个小观点。

2020年Ⅰ卷《“孝”作为家庭伦理的意义》第2题选项A:“文章几次引用文献,目的是论证中国古今经典中对'孝’的理解诠释是一致的。”,肯定是错误的。

最后,文中提供了素材,这些素材包含着某个观点,但并没有围绕这个观点进行分析论,则不能认为是论证了这个观点。

如,2022年乙卷《中国叙事学:逻辑起点和操作程式》选项C:“文章末段以《阅微草堂笔记》中一则小故事为例,论证视角在同一层面和不同层面流动存在着差别。”原文描述了视角在同一层面和不同层面的流动,从描述中确实看到了差别,但并没有作分析,因此就不是论证其存在着差别,而是在说明视角流动的灵活性。

总之,要论证某个观点,明确观点、提供素材、分析论证,这三要素通常是缺一不可的。

三、常见陷阱

①选项本身错误。即使抛开文本,选项中表述的信息本身也是不合逻辑、不合常识的,这类选项本身就是直接的错误,可快速排出。

2020年Ⅰ卷《“孝”作为家庭伦理的意义》第2题选项A:“文章几次引用文献,目的是论证中国古今经典中对'孝’的理解诠释是一致的。”很明显,这是不可能的。

2019年Ⅰ卷《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第2题选项D:“文章末段论证了正面人物的塑造是新时代文艺'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体现。”我们知道,好的文学作品,正面人物与反面人物的塑造都很重要,因此,这个选项本身就是错误的。

2019年Ⅲ卷《论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与传统》第2题选项C:“第4段将一些地区的场馆建设和数字化保存做比较,论证了保护与保存的不同。”场馆建设和数字化保存,都是着眼于保存,并没有保护,因此,选项本身是错误的。

②暗夹私货。主要表现为选项中部分内容是正确的,但混杂了部分错误信息进去,如选项中间或后尾加入错误信息。这些错误信息是文本不存在的,是选项私自添加的,但与选项的总体内容贴合得好,所以从选项上看似合理的,具有很强的误导性、迷惑性。有点像说话欺骗人9句真话、夹1句假话的套路。

2020年Ⅲ卷《谈谈<古文观止>》第2题选项C:“文章讨论《古文观止》的优缺点时,均与其它选本进行比较,学术视野较为开阔。”原文中,讨论优点时作了比较,但讨论缺点时并没有作比较。

③基于已有信息乱推理、乱联系。选项中的信息在文本中确实提到了,但选项中各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是编造的,是文本中没有的。并且这些编造的逻辑关系貌似合理,具有很强的误导性、迷惑性

如,2021年Ⅲ卷《谈谈<古文观止>》第2题选项A:“文章举吕绍虞著作作为对比,意在指出姚名达的方法存在争议,需要反思。”很明显,文中举例吕绍虞著作,紧靠着“中国目录学史也未尝不可用'断代法’来编写”这句话,说明的是还可以使用“断代法”。而且并没有指出姚名达的方法存在争议,属于乱推理。

如,2018年Ⅲ卷《城市社会:文明多样性与命运共同体》选项C:“文章注重分析具体概念的正反两面及相应的动态发展过程,具有辩证意味。”文本只是分析了空间、制度、意义弹性3个概念的不同方面,如空间弹性讲的私人性与公共性,并不是正反的关系,属于乱推理。同时,文本并没有分析3个概念的动态发展过程。

④题不对文就是文本中已经很明确了某个信息,选项中却仍然给出不一致的信息,属于低级的误。

2018年Ⅰ卷《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第2题选项A:“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新子学’与历史上诸子之学的差异。”很明显,文本中叙述的是诸子之学与“新子学”的前进演进关系,而非对比关系。

如,2022年甲卷《“更想工人下手难”——<中国金银器>导言》第2题选项D:“文章末段重点论证了连续性的工艺传统对金银器技术、造型和纹样设计的影响。”很明显,只是论证内容的一个小的方面,并不是重点论证。

⑤程度错误。这种错误,通常在程度副词上进行识别。因此,是阅读选项时,要高度注意程度副词。

如,2018年Ⅱ卷《“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的数字记记忆与隐私边界》第2题选项D:“文章通过分析数字化记忆可能带来的问题,对我们的认同问题作出了全新论证。”文中,数字化记忆已经带来了问题,而不是“可能”。


前面介绍了高考论述类文本第
1、第2题做题方法,现在介绍第3题。

通常表述:“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或正确)的是()。”

一、特点分析

重点考察对文本总体内容的把握。

与第1、第2题相比,需要对文本中更多信息甚至全文信息进行分析和把握,总体难度最高。

二、答题方法

①认清阅读各个选项。阅读文本是快速的,阅读题项则需要细致,需要完全理解选项表达的信息,很可能选项表达的信息本身就是错误,可作直接排出。

②掌握选项信息后,再到文本中,找到与选项信息对应的段落,或对文章总体进行分析。

特别注意

答题时,主要分析文本中的表层信息与选项的表层信息是否一致,有时需要作一些深层的挖掘和分析,但注意不要自作主张地作深层推理和联系。

由于该题主要考察对文本总体上的分析把握,因此,很容易误导同学们作深层推理和联系,要有意识地控制这个倾向。

三、常见陷阱

①选项本身错误。即使抛开文本,选项中表述的信息本身也是不合逻辑、不合常识的,这类选项本身就是直接的错误,可快速排出。这种本身就错误的选项,数量还比较多。

如,2021年乙卷《从人文计算到可视化——数字人文的发展脉络梳理》第3题选项D:“数字人文的价值,在于将历史上未被注意和阅读的文本都进行数据化并做研究。”姑且不说选项讲的与文本讲的不一致,单就常识来看,如果数字人文的价值,只是对历史上未被注意和阅读的文本的研究,那这个价值也太低了,不足以成为全新的学科,因此,选项本身就是错误的。

如,2020年Ⅰ卷《“孝”作为家庭伦理的意义》第3题选项C:“以'亲亲’作为'孝’的基点,能使得'孝’在历史实践中一直是自觉自愿的。”这句话比较难理解,换个说法则很好理解,“以'亲亲’作为'孝’的基点,能使得大家一直以来自觉自原地尊奉'孝’”。一方面,孝以“亲亲”为基点,但历史上和生活中,不尊奉孝的案例多的得,所以该说法是错误的。另一方面,文本开头就讲了,孝是一种被需要的伦理关系,也就是需要使用孝来在家庭中建立和谐关系,并不是人们自觉自愿去尊奉的伦理关系。

如,2020年Ⅱ卷《实物的回归:美术的“历史物质性”》第3题选项D:“考虑到艺术品普通经历了'历史物质性’的转换,美术馆应该改变布展方式,还原它们本来的环境、组合和观看方式。”如果这个说法是正确的,那么美术馆得有多复杂、多庞大,才能还原它们本来的环境、组合和观看方式。显然,是不可能做到的。因此,选项本身就是错误的。

如,2019年Ⅰ卷《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第3题选项D:“我国当下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由量的问题转向质的问题,艺术家的创作也应少而精,凝聚共识。”一方面,有的作家就是写得又精又多,所以这个选项本身是错误的。另一方面,原文中讲的是“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缺不缺、够不够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并没有提倡艺术创作“应少而精”,能创作得既精又多,当然是好事。

如,2019年Ⅲ卷《论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与传统》第3题选项A:“传统表演艺术源自生活,使其'雅化’意味着脱离原生的环境,很难得成功。”原文中列举《飞弦踏春》《吉祥颂》的例子,说明“雅化”也能成功。如果“雅化”就难成功,那么传统表演艺术就只能“俗化”这一条路可走,显然是不合常识和逻辑的。

如,2018年Ⅰ卷《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第3题选项A:“对经典进行文本校勘和文献编纂与进一步阐发之间,在历史上是互相隔膜的。”这是不符合学术研究基本常识的,是不可能完全隔膜。

如,2018年Ⅰ卷《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第3题选项C:“'照着讲’内含'接着讲’,虽然能发扬以往的思想,但无助于促进新思想生成。”这显然也是不符合基本常识的。

可见,选项本身错误的还不少。

②暗夹私货。主要表现为选项中部分内容是正确的,但混杂了部分错误信息进去,如选项中间或后尾加入错误信息。这些错误信息是文本不存在的,是选项私自添加的,但与选项的总体内容贴合得好,所以从选项上看似合理的,具有很强的误导性、迷惑性。有点像说话欺骗人9句真话、夹1句假话的套路。

如,2020年Ⅲ卷《谈谈<古文观止>》第3题选项D:“阅读《古文观止》,可以大致了解我国散文从先秦开始的历史轨迹,也可以了解古人选文体例、标准的变迁史。”后面这半句,文本中并没有提及。

③完全无中生有。即选项的整个信息,文本中都完全不存在。

如,2021年甲卷《<中国目录学>导读》第3题选项B:“与主题分述法相比,使用断代法来写中国目录学史,更能接近历史的本来面貌。”文中完全没有提这个观点,属于无中生有。

④基于已有信息乱推理、乱联系。文中确实存在选项中提到的信息,但选项中依据这些信息而做出的推理,在文本中却没有明确提到。那么,选项的推理即使是很合逻辑、很有道理,也是错误的。具有很强的误导性、迷惑性。

如,2022年甲卷《“更想工人下手难”——<中国金银器>导言》第3题选项B:“与其他艺术品相比,金银器因其'俗’,且经反复销熔,所以传世实物数量偏少。”文本中提到了金银器因之“俗”、反复销熔和传世数量少,但并没有明确三者之间存在逻辑关系,即使。因此,选项是错误的。

如,2022年乙卷《中国叙事学:逻辑起点和操作程式》第3题选项C:“相较于长篇作品,笔记小说短小精悍,在采用流动视角或复眼映视式视角叙事时,更容易实现多重的叙事功能。”文本中提到了《阅微草堂笔记》中的一个笔记小说例子,也提到了“复眼映视式视角的运用,使小小文本具有多重功能。”但并没有论证选项中提到的观点。

如,2018年Ⅲ卷《城市社会:文明多样性与命运共同体》第3题选项A:“当一个城市有更好的空间弹性和制度弹性时,其意义弹性也会相应变好。”原文中谈论了空间弹性、制度弹性和意义弹性,但三者之间的关系并没有提到,属于乱联系。

⑤程度错误。这种错误,通常在程度副词上进行识别。因此,是阅读选项时,要高度注意程度副词。

如,2019年Ⅲ卷《论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与传统》第3题选项B:“民间各种自发的载歌载舞活动都是传统表演艺术的一部分,有很强的民众色彩。”从文中看,传统表演艺术就是民间各种自发的载歌载舞活动,两者是同一概念。

如,2018年Ⅱ卷《“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的数字记记忆与隐私边界》第3题选项B:“遗忘是个人和社会的一种修复和更新机制,是我们面对现实和想象未来的基础。”原文是:“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选项说得过于绝对。

四、总结

论述类文本阅读,主要考察学生对文本信息的梳理、理解、分析等能力,不需要对思想情感、语言特色等深层信息进行分析挖掘,答题具有相对固定的套路。

1题,要点分析题。多数情况下,其每个选项,通常都能在文本中找到具体相对应的句子或小段内容,作为选项的信息来源。极少情况下,选项对应的信息是分散在文本的多个地方,也有极少情况下,选项表述的信息在文本中完全不存在。

2题,论证分析题。主要围绕“明确观点→提供素材→分析论证”的的基本模式进行分析,文本素材、分析论证都是围绕观点提供和展开的,要注意把握观点、素材、分析之间的论证关系。

3题,原文理解题。重点考察对文本总体内容的把握,需要对文本中更多信息甚至全文信息进行分析和把握。做这个题时,要注意分析选项本身是否存在不合逻辑、不合常识的问题,本身就不合逻辑、不合常识的选项比较多。

常见的陷阱包括:选项本身错误、暗夹私货、完全无中生有、削减关键内容、基于已有信息乱推理乱联系、断章取义、题不对文、程度错误等9种。


实用类文本阅读,亦称为非连续性文阅读。

通常为2道单选题,各3分,1道简答题,6分,共计12分。

1题,为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题。题型固定,通常表述为“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题,为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题。题型固定,通常表述为“下列对相关材料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题,为材料内容的分析和总结的简答题,即通过分析材料内容,总结其中的意义、启示、经验、原因、相同之处、两者关系等。

一、阅读方法

第一步,阅读简答题,并认真审清简答题,便于在阅读文本过程中同时思考回答简答题。只要存在简答题的阅读,均要从简答题开始。

第二步,阅读文本后面的标题,初步掌握文本总体内容,对并文本难度做个概略评估。当存在多个材料时,也可通过每个材料后面的标题,得知多个材料共同探讨的主题。

第三步,从头到尾快速阅读文本。在阅读过程中,要高度关注文中提到的概念及其关系。由于文中对概念的解释都比较简短,因此,需要一点想象思维来理解这些概念。

如,2021年乙卷实用文本中,关于雪花的生成机制,原文讲:“他猜想这个机制可能是冰'球’的有序堆积过程。”简单的一句话,很难理解这个机制究竟是什么,但可以适当想象,讲的可能是空气中水汽凝结成微小冰粒即所谓冰“球”,然后这些冰粒有序堆积而生成雪花。

在阅读过程中,要重点分析解答简答题的问题,即边阅读边作分析解答。同时,采用适当方式,梳理文本的关键信息。

第四步,快速阅读完文本后,即开始做题。

二、做题方法

1.1

通常表述:“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或正确)的一项是()。”

1)特点分析

重点考察对文本中知识点的理解和分析。

有两种题型,一种是选项中给出结构图,要求选项不正确或正确项。另一种是普通的文本表述题。

对于结构图的题,核心的是分析和判断图示信息的前后逻辑关系。

2)答题方法

①认清阅读各个选项。阅读文本是快速的,阅读题项则需要细致,需要完全理解选项表达的信息,很可能选项表达的信息本身就是错误,可作直接排出。

②掌握选项信息后,再到文本中,找到与选项对应的内容,分析其表述的信息,与选项表述的信息是否一致。

3)常见陷阱

图示题

这种题总体比较简单。

①顺序错误。如,2022甲卷实用文本阅读第1题选项C:“野败的发现→(证实)→远缘杂交技术→(突破)→亲本的亲缘关系过远的难关”。根据原文梳理的关系是:“野败的发现→(突破)→亲本的亲缘关系过远的难关→(证实)→远缘杂交技术”。

②推理跳跃。如,2019年Ⅱ卷实用文本阅读第1题选项D:“数据层→(借助)→数据库等智能存储手段→(实现)→数据融合”。根据原文梳理的关系:“数据层→(借助)→数据库等智能存储手段→(实现)→信息资源存储和共享→(支撑)→数据融合”。属于推理跳跃。

表述题:

①选项本身错误。即使抛开文本,选项中表述的信息本身也是不合逻辑、不合常识的,这类选项本身就是直接的错误,可快速排出。这种本身就错误的选项,数量还比较多。

如,2018年实用文本阅读Ⅰ卷第7题选项D:“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比如使用人造卫星开展科学实验,需要耗费巨资,欧洲和日本都还在犹豫不决,因而尚未涉足这些领域。”这个选项误导性比较强,初看似乎是正确的,但如果有细致分析选项的意思,则选项本身就是错误的。选项的主要意思是:“基础科学研究领域,欧洲和日本尚未涉足。”显然是错误的。

②暗夹小错。主要表现为选项中部分内容是正确的,但混杂了部分错误信息进去,如选项中间或后尾加入错误信息。这些错误信息通常是不引人注意的微小错误,与选项的总体内容贴合得好,所以从选项上看似合理的,具有很强的误导性、迷惑性。有点像说话欺骗人9句真话、夹1句假话的套路。需要细致审读选项,防止在细微之处设陷阱。

如,2021年甲卷实用文本阅读第4题选项A:“玻璃中'弯月面’与'凸月面’的现象,表明了当水与其它物质接触时,会产生一种吸引力或排斥力。”原文中,“凸月面”是玻璃对水产生排斥形成的,不是水。

如,2020年Ⅰ卷实用文本阅读第4题选项A:“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属于新基建中具有一定超前性的领域,在这些领域投资,其实不利于建设提供融合创新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后半句在文本中根据没有提。

如,2020年Ⅱ卷实用文本阅读第4题选项C:“近年来,云南省充分发挥其生态资源、地理资源、劳动力资源和交通资源的优势,把茶产业作为当地重点产业来抓。”原文中没有提“交通资源的优势”。

③基于已有信息乱推理、乱联系。选项中的信息在文本中确实提到了,但选项中各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是编造的,是文本中没有的。并且这些编造的逻辑关系貌似合理,具有很强的误导性、迷惑性。

这种选项,还有一个特点,由于是乱推理、乱联系,如果细致推敲,可能发现其推理和联系是有问题的。

如,2021年乙卷实用文本阅读第4题选项B:“2017年我国稻谷、小麦、玉米的每公顷产量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可见居民的生活质量和营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首先,每公顷产量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与居民生活质量和营养水平提升,并没有确定的逻辑关系,属于乱推理;其次,居民的生活质量和营养水平得到显著提升,是相对于哪一年的?如果相对于2016年,肯定不可能经过一年时间就会有显著提升,如果相对于1957年,那肯定有显著提升,毕竟是跟50年相比,所以选项本身也有错。

因果倒反。把原文中的因果关系进行倒反。

如,2019年Ⅲ卷实用文本阅读第4题选项A:“集体记忆的建构帮助'鸟巢一代’志愿者提升了志愿服务的水平......”原文中明确,先有“鸟巢一代”再有集体记忆,是明显的文不对题。

⑤概念理解和运用错误这种题难度比较大,需要细致分析。文中只给出相关概念的定义,各选项是对概念的运用,考察对概念的详细理解,易出现理解和运用错误的情况。

如,2019年Ⅰ卷实用文本阅读第4题的4个选项,均不是在原文中直接出现的信息,需要基于概念的分析理解,再判断4个选项的对错。难度较大。

2.2

通常表述:“下列对相关材料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1)特点分析

重点考察对文本中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相比第1题涉及的信息内容通常更多,难度上升。

2)答题方法

①认清阅读各个选项。阅读文本是快速的,阅读题项则需要细致,需要完全理解选项表达的信息,很可能选项表达的信息本身就是错误,可作直接排出。

②掌握选项信息后,再到文本中,找到与选项对应的内容,分析其表述的信息,与选项表述的信息是否一致。

3)常见陷阱

①选项本身错误。即使抛开文本,选项中表述的信息本身也是不合逻辑、不合常识的,这类选项本身就是直接的错误,可快速排出。这种本身就错误的选项,数量还比较多。

如,2020年Ⅰ卷实用文本阅读第5题选项A:“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抓住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赋予的机遇,既能在客观上应对经济下行的压力,也能改变世界科技与产业变迁的大趋势。”后面这半句话有点自大了,没有作者会这么写的。

如,2020年Ⅲ卷实用文本阅读第5题选项D:“文学如何回应时代和现实的问题,既是组织方和对谈双方共同关心的问题,也是新冠疫情这一特殊历史时刻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问题。”文学如何回应时代和现实的问题,成了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问题?显然是错误的。

②暗夹小错。主要表现为选项中部分内容是正确的,但混杂了部分错误信息进去,如选项中间或后尾加入错误信息。这些错误信息通常是不引人注意的微小错误,与选项的总体内容贴合得好,所以从选项上看似合理的,具有很强的误导性、迷惑性。有点像说话欺骗人9句真话、夹1句假话的套路。需要细致审读选项,防止在细微之处设陷阱。

如,2022年乙卷实用文本阅读第5题选项A:“关于雪花具有对称的六角形结构这一事实......是世界上最早的表述”。原文中,世界最早的表述,只是说明雪花具有六瓣,并没有说明对称和六角型结构,误导性很强。

如,2019年Ⅱ卷实用文本阅读第5题选项C:“港珠澳大桥拥有世界上最长的总体跨度和海底隧道、进海最深的沉管隧道、最重的隧道对接沉管,以及首创的智能建造平台和深插式钢圆快速成岛技术。”大量的信息中,“首创的智能建造平台”是原文中没有的,原文完全没说智能建造平台是首创的。迷惑性很强。

③完全无中生有。即选项的整个信息,文本中都完全不存在。

如,2018年实用文本阅读Ⅰ卷第8题选项C:“考虑到千百年来人们对于通信安全的追求从未停止,市场潜力巨大,中国和欧洲都投入巨额资金,首要目标是抢占尽可能多的市场份额。”原文中根据没有提市场潜力巨大、抢占市场份额等问题。

④基于已有信息乱推理、乱联系。选项中的信息在文本中确实提到了,但选项中各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是编造的,是文本中没有的。并且这些编造的逻辑关系貌似合理,具有很强的误导性、迷惑性。

这种选项,还有一个特点,由于是乱推理、乱联系,如果细致推敲,可能发现其推理和联系是有问题的。

如,如,2022年乙卷实用文本阅读第5题选项B:“开普勒思考雪花是六瓣的原因,只是出于对几何和对称的兴趣,因此他的研究没有向前推进,也没有得到可信的结论。”原文中,开普勒思考雪花是六瓣的原因,确是出于对几何和对称的兴趣,确实他的研究没有向前推进,也确实没有得到可信的结论。但他的研究没有向前推进和没有得到可信的结论的原因,是他当时所掌握的知识不足。属于乱联系。

如,2021年乙卷实用文本阅读第5题选项C:“'开门就见山,种田走半天’,这是临昫县山区地形和耕地的特点,安义县江下村'斗笠田’的地形地貌也呈现出这种特点。”原文中对“斗笠田”是什么样子完全没有作描述,这里是根据“斗笠田”作的字面意思上的乱推理。

张冠李戴。把文本中一个事物的信息安放到另一个事物的头上去。个别无中生有的陷阱,是混杂的信息是文本中完全不存在的;基于已有信息乱推理、乱联系,是把文本中原本没有关联关系的信息作乱推理和乱联系。

如,2021年乙卷实用文本阅读第5题选项A:“交通极其不便、产业发展路径缺失、开阔平坦的农田数量较少,这些曾经是制约临朐县山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因素。”原文中,产业发展路径缺失,是安义县的问题,而不是临朐县的问题。

如,2021年甲卷实用文本阅读第5题选项B:“为了帮助读者更好理解水受到物体表面吸引,作者使用了'摩擦过的气球会因静电轻轻黏附在一起’这一现象进行说明”。原文中,使用这一现象说明的是水内部的吸引力。

⑥因果倒反。把原文中的因果关系进行倒反。

如,2019年Ⅲ卷实用文本阅读第5题选项C:“为了推动共享秩序的建立,单车猎人开始寻找并拍照举报......不文明行为。”原文中,单车猎人开始寻找并拍照举报......不文明行为,推动了推动共享秩序的建立。选项属于因果倒反。

如,2022年甲卷实用文本阅读第5题选项D:“杂交水稻的推广正好与各国涌现出的新型种植模式相配套......”原文中,杂交水稻不同熟期组合的出现是因,全国各地涌现出......新型种植模式是果,而不是并列关系。

⑦以偏概全。即以局部的信息代替全面的信息,通常局部信息只是全面信息的一个方面。这种选项具有一定的误导性。

如,2020年Ⅱ卷实用文本阅读第5题选项B:“材料三中,贵州省江口县通过打造民族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梵净山地理标识两项举措,探索出了一条利于形成脱贫长效机制的新路。”原文是:“发掘本地资源和特色文化......探索了一条利于形成脱贫长效机制的新路。”民族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梵净山地理标识只是其中的两个具体例子,还有生态茶、冷水鱼项目。因此选项存在以偏概全的问题。

⑧程度错误。这种错误,通常在程度副词上进行识别。因此,是阅读选项时,要高度注意程度副词。

如,2022年乙卷实用文本阅读第5题选项C:“开普勒认为雪花呈六角形与水汽无关,原因可能存在于某种机制中......”原文是:“原因只能存在于某种机制中”。程度完全不同。

如,2018年Ⅱ卷实用文本阅读第8题选项D:“高校在科研工作和人才培养的管理制度、评价标准等方面的不足,导致科研成果无法直接转化成适应市场需求的新技术和新产品。”原文是,科研成果很难直接转化成适应市场需求的新技术和新产品。”无法直接转化”,这种绝对化的表述也不符合基本的常识和逻辑,所以选项本身也是错的。

3.第3题

为材料内容的分析和总结题,即通过分析材料内容,总结其中的意义、启示、经验、原因、相同之处、两者关系等。

重点考察学生信息理解、分析、概况、总结等综合能力。难度相对较大。

答题时,要根据问题到文本中梳理相关信息。主要有三种题型:

①问题比较简单,涉及的信息在文本中也比较集中,只需把文中信息进行梳理、归纳即可。

如,2022年甲卷实用文本阅读:“杂交水稻培育成功有什么意义?”。

②问题涉及的信息在文本中比较分散,需要比较细致地梳理、对比文中信息。

如,2021年甲卷实用文本阅读:“文中画线句子中“其他几个因素”指的是什么?”如2021年乙卷实用文本阅读:“在促进粮食增产方面,临朐县山区与安义县下村有哪些相同的经验?”

③本身比较复杂,需要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作出自己的分析、总结和回答,因为文中没有现成信息可供使用。

如,2022年乙卷实用文本阅读:“开普勒关于雪花的思考对科学研究有什么意义?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三、总结

实用类文本阅读,与论述类文本阅读类似,主要考察学生对文本信息的梳理、理解、分析等能力,不需要对思想情感、语言特色等深层信息进行分析挖掘,选择题的答题具有相对固定的套路。问答题则比较灵活。

常见的陷阱包括:选项本身错误、暗夹小错、完全无中生有、基于已有信息乱推理乱联系张冠李戴、以偏概全、因果倒反、程度错误等7种。

文学类文本阅读,有1道选择题、2道简答题,共15分,非常重要,但难度较大。那么,怎么阅读和把握呢?
一、要注意把握文学类文本阅读,与前面两种论述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区别
论述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主要涉及提出观点、提供素材、分析论证和概念定义、概念运用、概念关系等信息,阅读过程中,主要工作是理解观点、素材和分析论证过程,理解概念、运行和概念间关系,以及各观点、各概念之间内在逻辑关系,即重点是理解文本面上信息和内在逻辑关系。如同研究一块拼图板,重点是研究各拼图的信息和相互的拼接关系。
文学类文本阅读,在理解具体故事的面上信息基础上,更重要的是理解内在包含的人物形象、思想情感、艺术技巧等。如同研究一块美玉,在研究玉的材质、造型、雕工等面上信息基础上,更重要的是研究美玉呈现出现的质感、气韵、文化底蕴等深层且看似虚无的信息,这便难度更高了。
二、要注意把握文学类文本的特点规律
一是掌握素材的功能作用。如同高手看画,一眼看出画的内在和气韵,也是通过基础信息来看的,如看到主色调为蓝绿,就知道是在表现冷感,而橙黄则是暖色调,三角构图体现了稳定性、安全感,圆形构图则利于聚焦等等。文学类文本赏析,也要理解和掌握文本中人、境、事、议等内容要素的基本功能和作用。①外在环境描写,最主要功能是提供活动场景,烘托气氛氛围,暗示人物心理(常说的境由心转)。有环境描写,最先想到作者烘托了什么氛围,暗示了人物什么心理。②事件情节描写,主要是表现人物的性格和思想等(不同的性格做不同的决定)。看事件情节时,要想到反映了人物什么性格和心理。如2022年乙卷《中国叙事学:逻辑起点和操作程式》举例武松大闹快活林,从武松视角观察快活林场景,就暗中刻画了武松动手前观察环境、做事精细的性格。③议论描写(在文学类文本中比较少见,如果有,可能也只有几句话),通常是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二是把握人物塑造的规律。人物塑造是文学类文本的核心内容,也是简答题重点考察内容,需要重点关注。我们常说,相由心生,性格决定命运。作者写作时,一会根据人物的内在特点,去设计人物的外在形象。那么,在阅读过程中,便要从人物的外在表现,来反向推理人物的内在特点。主要是根据人物的貌语动神事(外在表现),去反向推理人物的情思志趣格(内在特点),即通过人物的外貌(含着装)、语言(说话)、动作(注意动词)、神情、事件(细节),去反向推理人物的情感、思想(心理)、志向、趣味、性格。当然,如果文本中直接描写了人物的情思志趣格,则降低了阅读的难度。
三是把握注重场面的特点。论述类文本,基本模式是提出观点、提供素材、分析论证;实用类文本,基本模式是定义概念、运用概念(用概念说明具体事物)、明确概念间关系。文学类文本,基本模式是逐个描写场面,通过场面的转换描写故事的发展,场面内通常包含环境描写、人物描写、事件描写、议论描写,描写各个要素内容的功能作用前面已经阐述了,这里不再赘述。关键的是同学们在阅读文学类文本过程中,要有场面意识。
四是把握文本的阅读规律。综合前面三点内容,阅读文学类文本就变得明确了。包括三个方面,①把握场面信息,包括客观信息、虚化信息、人物信息。首要是读懂客观信息,包括场面的时间、地点、环境、人物、事件等;在读懂客观信息基础上,要把握其呈现出来的总体基调、总体氛围等虚化信息,如环境描写中呈现出来的氛围;如人物矛盾冲突会呈现紧张感,亲近亲和会呈现温和感;在把握客观信息和虚化信息基础上,从多个角度去分析把握人物的情思志趣格,如环境描写呈现的氛围,也是人物内心的外在表现。总体上,把握场面信息,是一个由实,向虚,向内的过程。②把握场面转换,由一个场面转换到下一个场面,最主要的推动因素是事件情节的发展,要注意把握不同场面中客观信息、虚化信息和人物信息。这些信息,会形成对比、递进、转折等关系。在阅读过程中,可标记出不同场面所在段落。③把握词语使用。最关键的是动词和修饰成分(包括形容词、副词及起修饰作用的词语、从句等)。动词,是主语实施的动作,反过来,动词会反映主语的信息。如2022年乙卷《“九一八”致弟弟书》第7题选项A:“信中写'满铺着雪的无边的大地’和大海上'飘飘荡荡的’海船,都表达了前途未卜的意思,写出了'我’对流浪生涯的忧惧不安。”原文中,写大海上“飘飘荡荡的”海船,很显然表达了前途未卜的意思,写出对流浪生涯的忧惧不安。但写“满铺着雪的无边的大地”,是不是表达同样的意思,在原文中就没有明显的提示。原文是:“当我离开家的时候......那里你才十三四岁,你看着我离开家,向着那白银似的满铺着雪的无边的大地奔去。”从“奔去”看到的是兴奋、向往,一点没有忧惧不安的意思。修饰成分,很多时候,都是直接彰显信息,非常明显。
五是把握文本的艺术技巧。把握艺术技巧,应该作为“把握文本的阅读规律”的子问题来来讲,但由于这个问题比较复杂,这里单独讲。艺术技巧,是一个宏大课题,是很多老师讲不清、讲不透的问题,也是很多学生感到无从着手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使用科学思维这一具体的、有力的工具,主要包括逻辑推理、辩证分析、总结归纳三大方法。如,2020年Ⅲ卷《记忆里的光》第8题,“作者对儿时看火车经历的叙述很有层次感,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梳理原文,其基本的逻辑过程是:先是想看火车:同学们对火车的描述,让“我”萌生了想看火力的念头;尔后是去看火车:晚上跟着同学看一切去看火车,具体过程又包括,先是听到声音,尔后看到灯光,最后看到火车形象等;最后是看完后抒发情感:火车头上的镰刀锤头图案,让“我”感到特别,也感到亲切。把这个逻辑过程写出来,就能答对,是不是很简单。把握文本的艺术技巧,需要长期训练和积累,关键是训练中不要把艺术技巧神秘化,最要紧的是不断总结其中的科学规律。如,写多个人物、事物,则一定会形成对比关系,对应的艺术技巧就是对比、衬托;写事件发展,则一定是存在起伏、转折、递进、前后联系等关系,对应的艺术技巧就是抑扬、照应、悬念、铺垫、伏笔等。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同学们学习艺术技巧,仅背记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是不够的,关键的是分析掌握其内在的科学规律和科学本质。艺术技巧,本质就是科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