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温习诗词,创设“梅花”语境 生1:我最爱牡丹花。 生2:我最爱菊花。 生3:我最爱玫瑰花。 生4:我最爱梅花。 生5:我最爱月季花。 师:我知道,每个孩子都有自己最爱的花,而且爱的花往往不一样。但是你们知道吗,有一种花,我们中国人特别喜爱,而且喜爱的人特别多。这种花就是(指着课题)—— 生:(齐读)梅花。 师:那么,有哪些人特别喜爱梅花呢?课前,老师布置了预习任务,请你们在语文书中找一找,有哪些人专门为梅花写过诗词。大家都找到了吗? 生:(齐答)找到了。 1.温习王安石的《梅花》 师:好!那我们来梳理一下。你们应该记得,在二年级上册的“日积月累”中,我们就学过王安石写的《梅花》,大家有印象吧?谁能背一背?(指名背诵) 师:真好!背得一字不差!(出示) 梅花 ![]() 师:这首诗写梅花不惧寒冷,傲然独放;而且愈是寒冷,愈是暗香沁人。由此可见,王安石非常喜爱—— 生:(齐答)梅花。 2.温习卢钺的《雪梅》 师:当然,喜爱梅花的不只是王安石。在四年级上册,我们还学过卢钺写的《雪梅》,大家有印象吗?谁能背一背?(指名背诵) 师:真好!背得字正腔圆!(出示) 雪梅 ![]() 师:这首诗不仅写雪,更写梅花傲霜凌雪、清香四溢。由此可见,卢钺也非常喜爱—— 生:(齐答)梅花。 3.温毛泽东习的《卜算子·咏梅》 师:爱梅的人还有很多。在四年级下册的“日积月累”中,我们学过毛泽东写的《卜算子·咏梅》,大家还有印象吗?谁能背一背?(指名背诵) 师:真好!背得声情并茂!(出示) 卜算子·咏梅 ![]() 师:这首词写梅花凌寒怒放的俏丽身姿,表现梅花对春天充满信心的乐观精神。由此可见,毛泽东也非常喜爱—— 生:(齐答)梅花。 4.温习王冕的《墨梅》 师:爱梅的人是不是很多?还有呢,就在四年级下册,我们还学过王冕写的《墨梅》,谁能背一背?(指名背诵) 师:真好!背得滚瓜烂熟!(出示) 墨梅 ![]() 师:这首诗写的是墨梅的淡雅之色,赞美了梅花的高洁品格。由此可见,王冕也非常喜爱—— 生:(齐答)梅花。 ![]() 二、整合词串,初识“梅花”意象 生:(齐读)梅花魂。 师:打开课本,自由轻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难认的生字新词,不妨多读几遍。 (生自由轻声朗读课文) 1.整合描写“梅花”的词串 师:孩子们,《梅花魂》这篇课文有12个生字,还有不少新词。我们一起来熟悉熟悉——(出示) 朵朵冷艳 缕缕幽芳 老干虬枝 顶天立地 梅花秉性 ![]() 师:词语有画面,词串有精神!真好!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 师:真好!孩子们,在这样的一个个画面中,你能不能联系课文的内容,同时用上这5个词语来说一句话?(指名回答) 生:朵朵冷艳的梅花,散发着缕缕幽芳,任凭风欺雪压,她的老干虬枝从来都是顶天立地,这就是梅花秉性。 2.整合描写“外祖父”的词串 师:说得真好!这组词语写的就是这样的梅花秉性。好!我们再来看一组新词——(出示) 漂泊他乡 葬身异国 华侨老人 泪湿腮边 眷恋祖国 ![]() 师:真好!读出了词语的温度。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 师:为什么要把这些词语分成一组呢?谁能联系课文的内容,也同时用上这5个词语说一句话?(指名回答) 生:一位漂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华侨老人,每当读到思乡的唐诗宋词时,总会泪湿腮边,他有一颗眷恋祖国的赤子之心。 师:说得真好!这组词语写的就是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赤子之心。 ![]() 三、概括事例,梳理“梅花”文脉 生:(齐答)外祖父。 师:那么,外祖父跟梅花之间有着怎样的故事呢?让我们再次走进—— 生:(齐读)梅花魂。 师:请大家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回忆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这几件事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一边默读,一边完成课堂作业的第一大题——(出示) 1.梳理文脉的时间节点 师:好!通过刚才的梳理,我们发现,课文回忆了外祖父的五件事例,这五件事例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写的,是吧?下面,我们请一位同学来汇报摘录的时间词。第一件事例的时间词是——(指名回答) 生:“我很小的时候”。 师:联系下文,“我很小的时候”应该是“我”几岁之前?(指名回答) 生:“我”五岁之前。 师:没错!那么,很显然,第二件事例的时间词就是——(指名回答) 生:“我五岁那年”。 师:同意的请举手!好!第三件事例的时间词是——(指名回答) 生:“有一天”。 师:同意的请举手!好!第四件事例的时间词是——(指名回答) 生:“离别的前一天早上”。 师:同意的请举手!好!第五件事例的时间词是——(指名回答) 生:“回国的那一天”。 (课件呈现为以下表格) (生订正错误) 师:孩子们,根据资料显示,作者陈慧瑛是在13岁的时候回到祖国的。那么,表格中的“有一天”“离别的前一天早上”“回国的那一天”,应该是陈慧瑛几岁的时候?(指名回答) 生:13岁的时候。 师:准确一点说,是她十二三岁的时候。很显然,《梅花魂》这篇课文的时间跨度至少有10多年的时间。 2.概括文脉的具体事例 师:在10多年的时间里,作者回忆了外祖父的五件事例,是吧?第一件事例是什么,谁来概括一下?(指名回答) 生:第一件事例是外祖父教“我”读唐诗宋词,读到一些诗词的时候会落泪。 师:在你的基础上,我们把这件事例概括成10个字——外祖父读唐诗宋词落泪,可以吗?好!第二件事例,表格上已经作了概括,外祖父分外爱惜墨梅图,正好也是10个字。我们来看第三件事例,谁来概括一下?(指名回答) 生:我觉得第三件事例写的是,外祖父因为不能回祖国哭了起来。 师:很好!在你的基础上,我们把这件事例也概括成10个字——外祖父因不能回国哭泣,可以吗?好!第四件事例,表格上也已经作了概括,外祖父郑重送“我”墨梅图,也是10个字。我们来看第五件事例,谁来概括一下?(指名回答) 生:外祖父含泪送“我”梅花绢。 师:真好!不多不少,正好也是10个字。 (课件最后呈现为下列表格) 师:孩子们,这就是《梅花魂》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作者陈慧瑛按照时间顺序,先后回忆了10多年间外祖父的五件事例。我们一起看,第一件事例发生在—— 生:(齐读)“我很小的时候”。 师:写的是—— 生:(齐读)外祖父读唐诗宋词落泪。 师:但是为什么落泪,“我”其实并不清楚。第二件事例发生在—— 生:(齐读)“我五岁那年”。 师:写的是—— 生:(齐读)外祖父分外爱惜墨梅图。 师:这件事,留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第三件事例发生在—— 生:(齐读)“有一天”。 师:那已经是“我”十二三岁的时候。写的是—— 生:(齐读)外祖父因不能回国哭泣。 师:第四件事例发生在—— 生:(齐读)“离别的前一天早上”。 师:写的是—— 生:(齐读)外祖父郑重送“我”墨梅图。 师:第五件事例发生在—— 生:(齐读)“回国的那一天”。 师:写的是—— 生:(齐读)外祖父含泪送“我”梅花绢。 ![]() 四、还原情境,引向“梅花”内涵 生1:我想知道,外祖父为什么会分外爱惜墨梅图。 生2:我特别想知道,回国的那一天,外祖父到底跟“我”说了一些什么。 生3:我很想知道,外祖父后来有没有回到祖国的怀抱。 生4:我特别想知道,回国以后外祖父和“我”还有没有联系。 生5:我特别想知道,外祖父送给“我”的那幅墨梅图后来怎么样了。 师:孩子们,你们知道吗?其实《梅花魂》这篇文章还没有结束。陈慧瑛在《梅花魂》的原文中,对你们想要知道的内容都作了非常生动的交代。想继续读下去吗?一起看——(出示) 七天七夜的航行,“万福顺”号穿过了深邃辽阔的太平洋。我和妈妈终于回到了日夜向往的祖国,回到了厦门——我可爱的故乡! ![]() 生:(齐答)外祖父。 师:是为了怀念谁? 生:(齐答)外祖父。 师:是为了铭记谁? 生:(齐答)外祖父。 师:是啊!“我”种下的不仅是两株树,更是“我”对外祖父的思念和爱呀!那么,以对这篇课文的了解,你猜一猜,“我”最有可能种下的是什么树呢?(指多名学生回答) 生:梅花树。 师:为什么?为什么你们这么肯定?为什么你们这么一致?(出示) 我在老家的山坡上,种下了两株梅花树。 ![]() 师:答案一定在课文中!让我们再次走进—— 生:(齐读)梅花魂。 ![]() 五、拓展背景,理解“梅花”意蕴 (生默读,思考,批注。) 师:好!刚才大家一致认为,为了祭奠外祖父、怀念外祖父、铭记外祖父,“我”在老家的山坡上种下的一定是—— 生:(齐答)梅花树。 1.锁定梅花的文化意象 师:理由呢?我想你一定已经找到了很多条理由,是吧?那么,在你找到的很多条理由中,你觉得哪一条理由是最重要的?(生回答,并朗读相关语段。师相机出示。) 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 师:孩子们,这段话是谁说的? 生:是外祖父说的。 师:没错。这段话是外祖父说给谁听的? 生:是外祖父说给作者听的。 师:也就是陈慧瑛,小名叫—— 生:莺儿。 师:是的,那么,这段话是外祖父在什么时候说给莺儿听的? 生:是离别的前一天早上。 师:没错,还记得吗?这段话是外祖父在离别的前一天早上,送给莺儿什么礼物的时候说的? 生:送她最珍贵的墨梅图的时候。 师:孩子们,记住这样的情境,记住这样的场景,把自己放进去,再来用心地读一读这段话。自由读,读出画面,读出感情。一遍不够,两遍;两遍不够,三遍。请开始—— (生自由朗读此段课文) 2.理解梅花的比喻义 师:好!谁来读一读外祖父送给“我”的临别赠言?(指名朗读) 师:读得真好!她把自己放进去了,也把我们带进去了。孩子们,在外祖父看来,梅花有“三最”。第一,最有—— 生:(齐答)品格。 师:第二,最有—— 生:(齐答)灵魂。 师:第三,最有—— 生:(齐答)骨气。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外祖父心中的“三最”之花。这梅花——(出示,生齐读。) 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 ![]() 生:(齐答)人。 师:对呀!通常,只有人,我们才会形容他最有—— 生:(齐答)品格。 师:最有—— 生:(齐答)灵魂。 师:最有—— 生:(齐答)骨气。 师:但是,梅花不是人,是物啊,是植物啊!这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他将梅花比作人来写了。 师:我们都知道,这叫借物—— 生:(齐答)喻人。 师:孩子们,我们一起看!这里有四种花,可以用来比喻四种不同的人。反过来,我们也可以说,这里有四种人,可以用四种不同的花来比喻。(出示) 清正廉洁 自尊自重 菊花 ![]() 生:像菊花。 师:是的!菊花通常用来比喻清正廉洁、自尊自重的人。一个人淡泊名利、超凡脱俗,我们可以说他像什么花? 生:像莲花。 师:是的!莲花通常用来比喻淡泊名利、超凡脱俗的人。当然,一个人雍容华贵、典雅端庄,我们就可以说他像什么花? 生:像牡丹花。 师:是的!牡丹通常用来比喻雍容华贵、典雅端庄的人。那么,一个人百折不挠、坚贞不屈,我们就可以说他像—— 生:(齐答)梅花。 师:(板书“比喻:百折不挠、坚贞不屈”)孩子们,现在我们知道,梅花可以用来比喻这样的人—— 生:(齐读)百折不挠、坚贞不屈。 师:一个人百折不挠、坚贞不屈,可以把他比喻成—— 生:(齐读)梅花! 师:为什么呢?为什么是梅花,而不是莲花、菊花、牡丹花呢?(出示) 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 ![]() 生:(齐读)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 师:(引读)旁的花—— 生:(齐读)大抵是春暖才开花。 师:(引读)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 生:(齐读)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 师:(引读)她是—— 生:(齐读)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 师:所以,在外祖父心中,梅花不仅是一种花,更是一种人格的比喻。这种人格就是—— 生:(齐读)百折不挠、坚贞不屈! 3.理解梅花的象征义 师:不仅如此,外祖父还告诉莺儿——(出示,指名朗读。) 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 ![]() 师:孩子,如果用一种花来祭奠岳飞,你的第一选择是什么花? 生:梅花。 师:因为,梅花最有—— 生:品格。 师:最有—— 生:灵魂。 师:最有—— 生:骨气。 师:是的!岳飞就像梅花一样,坚守气节,顶天立地!好,请继续介绍你印象最深的气节人物—— 生:我印象最深的是文天祥。(朗读资料)“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家喻户晓的名言,就出自文天祥之手。文天祥誓死抵抗元军的攻击,一心报效朝廷。即使屡战屡败,仍然矢志不渝。被元军俘虏之后,他在狱中受尽非人折磨,却始终保持一身正气,最后英勇就义。 师:如果文天祥的纪念册要配上一种花的图案,你最想用的是什么花? 生:梅花。 师:因为,梅花—— 生: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 师:是的,文天祥就像梅花一样,坚守气节,顶天立地! 生:我印象最深的是杨靖宇。(朗读资料)杨靖宇是著名的抗日英雄,他带领东北抗日联军创建游击根据地,与日本鬼子血战于白山黑水之间,给敌人以很大的打击和威慑。在冰天雪地、弹尽粮绝的情况下,他孤身一人与日本鬼子周旋五天五夜,无论敌人如何劝降,都毫不动摇,最后壮烈牺牲。 师:杨靖宇的墓地需要种一些花,你会选择种什么花? 生:梅花。 师:因为,梅花—— 生: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 师:是的,杨靖宇就像梅花一样,坚守气节,顶天立地!当然,这样的气节人物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上还有许多许多。所以,外祖父才会如此郑重地告诉莺儿——(出示) 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 ![]() 师:于是,说到梅花,你就会想到南宋的抗金名将—— 生:(齐答)岳飞。 师:他精忠报国,流芳百世!说到梅花,你就会想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 生:(齐答)文天祥。 师:说到梅花,你就会想到孤身一人与日本鬼子周旋五天五夜的抗日英雄—— 生:(齐答)杨靖宇。 师:说到梅花,你就会想到中华民族许许多多有气节的—— 生:(齐答)人物。 师:因为,梅花成了一种象征!一种坚守气节、顶天立地的象征!(板书“象征:坚守气节、顶天立地”) 4.理解梅花的寄托义 师:其实,在外祖父的心里,梅花不仅是一种人格的比喻,不仅是一种民族气节的象征,还是一种寄托。(板书“寄托”)大家想一想,一位长年漂泊他乡、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当他看到梅花的时候,很自然地就会想到什么? 生1:想到祖国。 生2:想到故乡。 师:所以,回国以后的“我”,终于明白——(出示,生齐读。) 我带走的,岂止是我慈爱的外祖父珍藏的一幅丹青、几朵血梅?我带走的,是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一颗眷恋祖国的赤子心啊! ![]() (生浏览课文) 师:孩子们,外祖父的这颗赤子心在哪里热烈地跳动着?比如,“我”很小的时候—— 生:“我”很小的时候,外祖父教“我”读唐诗宋词,而且在读的时候,外祖父流泪了。 师:唐诗宋词,就是外祖父心中的—— 生:祖国。 师: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种情感的寄托,这种情感,就是—— 生:(接答)眷恋祖国,热爱中华。 师:继续交流,在“我”五岁那年—— 生:在“我”五岁那年,有一回到书房玩耍,不小心弄脏了墨梅图,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来。后来,他用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 师:那幅墨梅图,在外祖父的心中就是—— 生:就是祖国。 师:在这里,你又一次看到了一种情感的寄托,这种情感,就是—— 生:(接答)眷恋祖国,热爱中华。 师:继续交流,比如,在离别的前一天早上—— 生:在离别的前一天早上,外祖父早早地起了床,把“我”叫到书房里,郑重地将那幅墨梅图送给“我”。 师:因为墨梅图深深寄托着外祖父的一种情感,这种情感,就是—— 生:(接答)眷恋祖国,热爱中华。 师:继续交流,在回国的那一天—— 生:在回国的那一天,想不到眼含泪水的外祖父也随着上了船,递给“我”一块手绢——雪白的细亚麻布上绣着血色的梅花。 师:在外祖父的心中,那一朵血梅就是—— 生:就是祖国。 师:在这里,我们又一次看到了他的情感寄托,这种情感,就是—— 生:(接答)眷恋祖国,热爱中华。 师:孩子们,你们刚才找到的这些事例,有的直接跟梅花有关,有的好像跟梅花无关。但是,所有的这些事例,我们发现都是外祖父的一种情感寄托,这种情感,就是—— 生:(齐读)眷恋祖国,热爱中华。 师:而这样一种深厚的情感,最好的寄托就是—— 生:(齐答)梅花。 师:(指着板书)孩子们请看!在外祖父的心里,梅花比喻一种人格,这种人—— 生:(齐读)百折不挠,坚贞不屈。 师:梅花象征一种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 生:(齐读)坚守气节,顶天立地。 师:梅花寄托一种感情,漂泊他乡的海外游子,他们—— 生:(齐读)眷恋祖国,热爱中华。 师:孩子们,对于这样的梅花这样的人,你的心里升起了一种怎样的感情? 生1:我的心中升起了一种爱国感情。 生2:我的心中升起了感动之情。 生3:我的心中升起了一种敬佩之情。 师:孩子们,那就让我们一起,怀着感动,怀着敬佩,再来好好地读一读外祖父的这段临别赠言——(出示) 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 5.回应种梅花的情境 师:孩子们,回到开始。外祖父去世的次年初春,“我”在老家的山坡上种下了两株树,什么树? 生:(齐答)梅花树。 师:这是陈慧瑛的原文——(出示) ![]() 师:一株—— 生:(齐读)腊梅。 师:一株—— 生:(齐读)红梅。 师:现在你可以回答,为什么? 生1:因为这两株梅花比喻的是百折不挠、坚贞不屈的品格,象征的是坚守气节、顶天立地的精神,而她也寄托着外祖父眷恋祖国、热爱中华的情感。所以,“我”要种下两株梅树。 师:是啊,还有什么花可以取代梅花在外祖父心中的地位呢? 生2:因为这梅花在外祖父的心里比喻百折不挠、坚贞不屈的人,也象征坚守气节、顶天立地的精神,也寄托着外祖父眷恋祖国、热爱中华的情感。在外祖父心中,没有一种花可以代替梅花。 师:其实,在陈慧瑛的心中,外祖父就是—— 生:(齐答)梅花。 师:梅花就是—— 生:(齐答)外祖父。 ![]() 六、知人论世,传承“梅花”文化 陈慧瑛大学毕业之后,赶上十年动乱。她从风光绮丽的厦门被分配到了遥远的太行山。在太行山里,她孤独一人,举目无亲。和当地山民一样,她睡土窑、喝雪水、吃玉米疙瘩和糠窝窝;患了胃溃疡,时时疼得冒冷汗;在滴水成冰的日子里,跟着男社员上山开大寨田,细嫩的虎口被震裂…… ![]() 生1:会想到外祖父,也会想到梅花。 生2:会想到梅花百折不挠、坚贞不屈的品格。 师:是的,就在那个时候,陈慧瑛会打开外祖父送给她的那幅墨梅图;就在那个时候,她会想起外祖父送给她的临别赠言,一字一句地把它们写在日记本上——(出示) 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 转眼五年过去了。生活的艰难还在其次,难道,十七年寒窗勤学得来的知识,除了埋入荒山,竟毫无用场?陈慧瑛痛苦地思索着。侨居海外的老父亲,寄来一封封滴着清泪的信笺,催她出国;星岛的舅妈,巴黎的表姐,澳大利亚的表哥,一个个轮番来信,要她去他们那里…… ![]() 师:孩子,你想的跟陈慧瑛一模一样。就在她迷茫的时候,就在她犹豫的时候,她又一次打开了外祖父送给她的墨梅图,又一次想起了外祖父的临别赠言——(出示) 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 ),愈是( ),花开得愈( ),愈( )。她是最有( )、最有( )、最有( )的!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 ),不管受到怎样的( ),从来都是( ),不肯( )。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 )才好! ![]() 现在,祖国早已寒冰化春水,陈慧瑛调回了故乡厦门,成了一名新闻记者。她呕心沥血、持之以恒地刻苦学习、努力创作,坦坦荡荡地走过生命中的坎坎坷坷,无怨无悔地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她先后发表了六百多万字的文学作品,出版了近二十部散文著作,有近百篇作品获得国内外的文学奖。 ![]() 生2:她又会想起梅花那百折不挠、坚贞不屈的品格。 师:是啊!她怎么能忘记给了她安慰和力量的墨梅图?怎么能忘记外祖父的临别赠言呢?(出示) 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 )。她却不一样,愈是( ),愈是( ),花开得愈( ),愈( )。她是最有( )、最有( )、最有( )的!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 )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 ),不管受到怎样的( ),从来都是( ),不肯( )。他们就像这( )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 )里,总要有( )才好! ![]() 生:(齐读)百折不挠,坚贞不屈。 师:梅花成了一种精神的象征,她—— 生:(齐读)坚守气节,顶天立地。 师:梅花成了一种情感的寄托,她—— 生:(齐读)眷恋祖国,热爱中华。 师:于是,在我们中国人的心里,梅花成了一种文学意象。(板书:文学意象。生抄写。) 师:这种文学意象,就刻写在外祖父的心里。在外祖父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梅花一样的人格,他—— 生:(齐读)百折不挠,坚贞不屈。 师:在外祖父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梅花一样的精神,他—— 生:(齐读)坚守气节,顶天立地。 师:在外祖父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梅花一样的情感,他—— 生:(齐读)眷恋祖国,热爱中华。 师:孩子们,这就是外祖父身上的—— 生:(齐读)梅花魂。 师:这种文学意象,也刻写在陈慧瑛的心里。在陈慧瑛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梅花一样的人格,她—— 生:(齐读)百折不挠,坚贞不屈。 师:在陈慧瑛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梅花一样的精神,她—— 生:(齐读)坚守气节,顶天立地。 师:在陈慧瑛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梅花一样的情感,她—— 生:(齐读)眷恋祖国,热爱中华。 师:孩子们,这就是陈慧瑛身上的—— 生:(齐读)梅花魂。 师:那么,从今天开始,当你再一次听到梅花,再一次看到梅花,再一次读到梅花,你会很自然地想到—— 生1:我会想到外祖父和陈慧瑛的梅花魂。 生2:我会想到我要像外祖父和陈慧瑛一样,百折不挠,坚贞不屈。 生3:我会想到中华民族那些有气节的英雄人物。 …… 师:孩子们,这就是你们的—— 生:(齐读)梅花魂。 师:这就是中华民族的—— 生:(齐读)梅花魂。 师:下课!(课件播放歌曲《红梅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