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建设具有分阶段规划、周期性操作的组织管理特征。这一特征既在学校管理层面有表达,也在班级建设层面有体现,既要符合国家教育要求,也要遵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因此,在对班级建设进行规划时,班主任必然会结合班级所处的学段来设计学年规划及学期计划,而且这种设计必然要与学校管理保持目标一致、步调一致、行动一致。这是班主任在班级建设的设计、运作和调整等过程中都要秉持的思路,最好在学期初就应主动筹划。 班级育人所承载的教育使命来自多方期待,班级管理要落实各方要求。在学期之初,班主任往往会感觉本学期工作事务纷繁、头绪万千,难以归纳梳理,难分轻重缓急。班主任从何入手呢? 实际上,有相当一部分工作在学校工作计划、年级工作计划中已经进行了学期统筹安排,能够具体到月计划甚至周计划。德育干部、教学干部等会进行详细解读,尤其是一些重点工作,会明确相关执行要求。这为班主任撰写本学期班级工作计划提供了大体架构和基本内容,通过认真研读,可将其顺次纳入班主任工作计划。 大部分工作都可以做适当分类,如从时间上可分为近期、中期和长期性工作等等。有些工作是整个学期都要常态化进行的,有些则是某一时间段开展,甚者只是半天乃至一两个小时的活动;有些工作需要随时累积相关材料,有些则只需届时稍作提前准备;有些工作需要同学或同事协作完成,有些则可能是与家庭、社会协同进行等等。这些可做初步考虑,判断不同事务执行的时段和方式。 学校或年级所安排的具体工作,几乎都是以结果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的方式布置的。这就提醒班主任在了解、判断和落实相关工作时,务必要清楚什么时间要做什么事,以何种形式进行,做到什么程度,评价结果以什么方式反馈给谁等等,做到心中有数。 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学校的所有工作都是以学生发展为核心而进行的。学生发展目标的落实贯穿于全学段。班主任作为德育工作者,会将学生发展目标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相结合,在班级建设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逐步达成。在学期初,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关注尤为重要,往往要先于其他发展目标进行一些操作。无论在哪一个学段的学期之端,大到幼升小、小升初,小到每个假期结束到开学,学生都存在一些适应性问题需要关注。比如学生情绪反应、行为表达等各有不同,大都反映了学生的不同诉求或问题,这些诉求和问题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虽然班主任不是专业的心理辅导师,但应该能够做到主动关注、积极反馈和必要引导。 确定一个较短周期,比如一周,采取逐个的、分群体的、集体的;确定几个选题,比如开学初身心感受、沟通方式、表达途径甚至求助对象;以多种方式,比如面谈、笔谈、走访等,在这个周期内实现对每一个学生的了解,尤其是身心状态的了解,稳定和调适班级整体状态。 大多数学生在学期初的情绪反应与行为表达都可以采取常规方式在班集体范围内进行应对,但也有个别心理问题需要班主任在及时发现后联系相关人员进行诊疗。根据这些问题的个别性、严重性、意外性等特征,班主任要谨慎操作,避免主观妄断、轻易处理,可以将相关信息留痕,并及时与学生家长、学校心理教师、德育干部甚至医疗机构等进行反馈,共同制定应对策略。 不仅在学期初,学生适应性问题在不同时期、不同方面都存在,这是学生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体现。这种必然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都是正常的且有常规应对策略。适应性问题在开学初就要予以关注,这是且不仅仅是学生的情感需要。另外,也一定存在个别学生有特殊行为表现,班主任要保持这种敏感,及时进行关注与应对。班级作为学校基本单位,学校各方面工作大都要通过班级工作予以体现,因此班级工作直接反映甚至决定了学校工作的效果,尤以教学工作最为突出。学期初,多学科齐头开新课,班级工作的开展因此也存在与期中、期末阶段不同的特征。班级管理的全局架构应该在开学初做好设计。班主任可通过开学寄语动员、团组职能分配、协同组织等诸多操作,及时应对诸如班级座位编排、物品领取、环境布置、制度落实等方面的工作。一般着重于两方面,一个是学校学期初工作要求的履行,一个是班级生活氛围的营造。教师需要通过诸如制定班级日志或罗列任务单等方式,梳理好学校对班级学生各项学期初要求,同时留意和处理学生的差异性需求。在要求与需求的关注过程中,培植班级良好生态,逐步建立或重建学生对班级的归属感,形成班级凝聚力。 学期初,教师备课的充分与授课的娴熟与学生的学习状态迟慢跟进在此时形成鲜明对比。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会表现出很多不适应,如接受慢、巩固差、与教师配合不协调等特点,不明就里的老师往往会因此感到失望、苦恼甚至光火。班主任要知道,学生经过一个假期的休息,学习上不会做到“立竿”马上“见影”的效果。学期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还需要一定时间进行状态调整,因此学习要求与实现之间会有一定的滞后性。当然,不同的学生表现出来的滞后反应也不一样,有快有慢,甚者会有退步。 学期初教与学的延迟性作为一种正常现象当然需要进行有效干预,从而使延迟尽快缩短。这首先需要老师正确理解并及时告知学生,实现师生不必太过焦虑的同时,从容面对学期初的这一状态。通过各种主题活动、施行评价机制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表达、群体合议、互相激励,鼓励学生面对自己的学习需求或问题,能端正态度,能获得解决办法,最重要的是有行动。在学习意愿引领的过程中,班主任通过与学科教师的沟通,对学习状况进行评价判断与跟踪指导等,是学期初缩短教与学延迟现象的实在做法。 以上,我们将“学期初”——大概是2周左右甚至更长时间内的一些班级建设话题,包括学校工作执行、学生发展需求以及班级教学工作等方面的几个小点进行了辨析。最后,还是想表达这样一个意思:班级建设自有其规律可循,这种规律往往通过一些现象表现出来,班主任大可不必将其视之为棘手的问题,而是应将其看作具有普遍特征的教育必然契机,从而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种认识至少可以帮助班主任从教育心态上,努力先使自己趋于平和从容,如此才能为学期初的班级建设取得较好效果提供强大动力。文章来源:《班主任之友》2023年3月下半月刊 作者:韩景贵 单位:北京大兴教师进修学校 编辑:蔡涛 审核:汪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