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感序缘情

 秋水长波文学社 2023-03-26 发布于吉林

  (廖文伦书)

古籍《说文新附》云:廖,人姓也。

源于衍生于中华大地四千余年,为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历朝历代护国建业的有生力量。












































源远流长 一脉相承

    郭一明,江西赣州崇义人,师范本科,从教数十年,获高级职称,中学校长,省级优秀教师。《寻根》杂志专栏作家,客家文化爱好者,家谱文化研究员,中国楹联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茫茫宇宙,泱泱中华,芸芸百姓,炎黄子孙。

    稽之盘古女娲,开天地之鸿蒙、塑男女之真身;考之廖国廖氏,植华夏之大地、衍炎黄之苗裔。若乎廖姓,先声赫赫:源起脉,万派开流。颛顼者也,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上古称高阳氏,姓逾四千后裔叔安受封廖国子孙以国为氏尊为廖姓始祖。

    迨安伊始,长发其祥;启支派于郡邑,散枝叶于八方郡望汝南堂号崇德仰九万里山河留乾坤有清芬千年日月更替,振华夏有大响

    欤!追思前,缅敬先贤夏朝叔安,治水封王图;汝南建国,廖氏之始春秋伯,易飂为;望传氏族,之为得姓扶公之北郭先生,廖氏之文化鼻祖;元俭沔南豪门世族。六十八世子璋,武授功名镇守南京始有世系由此弘开七十世祖,彦光任清河太守彦邦任武威太守彦聰任太原太守七十八世祖龄任清河太守,封清河郡;邦任武威太守,封武威郡公;春任太原太守,封太原郡公南北朝杨间,尤两代六公雄三郡。大唐之崇德公清河郡之后裔,贞观举于乡,虔化之任县擢宣州刺史,春秋义例尤精深择里贻谋意深远,承沐振武瓜延绵;英髦迭出宗风振,各得其所后世昌;开派系之赣闽粤,尊江南之肇基祖;至先祖之同祀,延三郡之勿观夫古廖,武英文彦,风采各竟,气象万千。至于代有英贤,于今为盛东西南北,敢骋骥足于康庄;工农商,俱展鹏程于胜境技足争强,宗族之骄傲壮竞报家国之永恒。

     嗟乎,廖氏源流兮可追溯,廖氏功德兮多载铭。自唐之瑄公,纂《虔化廖氏族谱》,为廖谱之鼻祖;宋之永叔,序《虔化廖氏族谱》,明尊卑之详实;陆氏象山,序《宁都廖氏族谱》,积功德之望族;文氏天祥,序《宁都廖氏族谱》,搏前程于康庄;明之瑄公,序《渔梁廖氏家谱》,纪世次兮序疎戚,垂子孙兮启孝贤;清之鸿章,序《清坑廖氏族谱》,源流相同恩义维,族史研究作先贤。况盛世多俊彦,扬廖氏之丰采:胡氏迎建,国学会长,序《中国廖氏通史》、赞《邦锡公世系谱》,发凡起例续族谱,旁征博引编世系;裔孙振南,书画名家,绘制庐陵德邦堂《廖氏名祖像》,协编汀杭古田《廖氏大宗谱》;运堪之众贤宗,情倾《廖氏通史》。更有族贤,庐陵幹忠,清河郡公裔,虔化崇德派;编《通史》兮绘《祖像》,造像立传兮功扬;序《统公谱》,赞《祖公像》,枝繁叶茂兮声远,登龛坐堂兮世飨;开“谱考”之先河,具“标杆”之意义,立“鼻祖”之功勋;编撰《躬耕集》,撷萃成华章。青联之国委,倪氏之进祥,赞之《躬耕集》:廖门翰墨香 ;志士文章美,一卷天地藏。

    噫!氏漫漫,源流汤汤。本浚源,思宗之庇;慎终追远,祖德之绵长。英辈出,鸿兴旺。肝胆相创炎黄之伟业;甘苦与共,铸宗煌。为颂

  盘古开天地,女娲育子民。三皇五帝始,黄帝廖氏根。

 叔安封飂邑,伯高得姓。扶称北郭,化公功蜀汉

子彰武护国,彦延三郡。大唐崇德公虔化任县

开派赣闽粤,江南肇基宏;事业千秋耀,子孙万代荣。












































第一篇:承前启后鉴谱序

《虔化廖氏初修谱

    廖琳瑄,虔化(宁都)崇德公四世孙。生唐玄宗开元二年(公元714)甲寅,卒唐代宗永泰元年(765)乙巳,葬宁都县黄陂镇杨依村堆谷寨。唐玄宗时,中科第,受封银青光禄大夫、百胜军指挥史、兵部尚书左仆射上柱国。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乙未,琳瑄公组织编纂《虔化廖氏族谱》,共三十二册,记载了自始祖叔安公起,至八十四世文一公等历朝历代的先祖,如春秋时期的得姓祖廖伯高公、东汉扶公、三国蜀汉化公、西晋子璋公、隋朝彦邦.彦光.彦聪公、唐朝崇德公等,为“廖氏家族谱牒”之“鼻祖”。

    虔化自三国吴析雩都地,署县隶虔,今天宝元年虔复改南康郡,虔为州。民险俗悍,时平负耒秉耜阡陌间。中原有事,戈铤蜂起,薮为盗区。地虽广延数百里,而文物声明寂然无闻于天下。惟虔化居虔之上游,山高而土旷,不逐末而民殷富,缙绅冠带不绝于朝。山林寂寞之乡,亦时时有人焉,以学行见誉于贤士大夫,而光被于志乘为南士荣,虔化固不以虔掩哉。曾大父崇德公以贞观庚子举于乡,任虔化令。曾大父该治六经,于春秋义例尤精且深,故断制抉摘无毫发憾,虔之人至今思之。曾大父任虔时,兰芝公已举进士,谓曰:虔化山川灵秀,田腴产裕,予为之留连不忍去。其后任满,遂隶籍虔化,于予小子瑄盖四世也。余惟曾大父隶籍于斯百有余年,子孙日益众多,余惧其后之无所依据,致相视如途人未可知也。因沐暇之余,掇拾先道遗绪,远稽博考,添订成文,讵敢有所依附夸美一时哉。始叔安姓溯得受封之自也;叔安而下六十余世示无阙遗也。子璋晋所崛起者也,中州之廖于斯为盛。从宪公松阳祖也,从宪九传至清河郡公延龄于瑄为高祖。兄延邦公任武威郡守,生崇荣无传;弟延春公任太原郡守,生崇韬无传。曾大父曰:不可使二公失祀,命以兰阶继荣,兰得继韬。二公亦恪守先人成训,至于今不替。若夫世次源流科第赠荫诰敇传记详于谱,兹不复道。伏惟先人择里,贻谋意深虑远,承沐振武,葛蔓瓜延。瑄不肖,厕籍武员,不克有所树立,以无添前人门第,退休林下,与二三逸士采山钓溪逸乐其身,贻乃祖羞,可悲也已。今以谱牒之成,置一言于简首,俾予子孙世世知虔以来存先人世系者有自云。

世孙百胜军指挥使  琳瑄国瑞氏 敬撰

唐天宝乙未












































《虔化廖氏族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謚号文忠。生宋景德四年(公元1007丁未,卒宋熙宁五年(1072壬子宋江西庐陵吉水今永丰县沙溪)著名的文学家和史学家。宋天圣八年(1030庚午中进士,任西京留守推官,以后又担任过中央和地方多种官职。历任翰林院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成爲北宋中叶文坛上的领袖,是“唐宋八大家”之

    皇佑五年岁在癸巳七月吉,余护母丧归附先陇。介程间,忽虔之故人,衡山居士廖元素,束帛载酒,饯予于道。既而偕往邑之城南旧第,得与叙古今兴发之事,且出其世系曰:吾宗自西晋子璋公以武功封左卫镇国大将军,次子从宪由京之洛阳迁浙处州府松阳县顺义乡诚信里,子吾桂建武已卯,以武功得袭左卫大总管。八世孙延龄公任清河太守,执政以政闻封清河郡公。迨至崇德公迁虔化县,而其孙光禄、光尧、光景以名宦著声,克昌厥后。今廖君元素,前决胜军指挥使克敬之子也,惧夫谱牒不明,则后人罔知所自,乃由子璋公及崇德公派系,著其生、殁、隐、显、婚、塟,其旁支散从,不能竟其流者,悉略不录。由崇德公而下,则修载无遗,为示传也。题曰:廖氏族谱,请为序之。予谓有谱也,尚矣。无谱则尊卑失序,失序则不知,不知则争斗兴,亲亲之义缺矣。然谱尤贵详实,盖不详则踈,不实则诬,诬则不孝,踈则不知,不知不孝不如无谱之为愈。今居士族谱既详且实,尤拳拳託以序之者,其仁人孝子之用心欤!廖氏之后,将愈远愈繁,诗书礼乐,悠然不替矣!

    大宋皇佑五年癸巳岁孟秋月上浣之吉

     翰林学士 朝散大夫 尚书吏部郎知制诰兼史馆修撰 刊修唐书 轻车都尉 信都县开国伯食邑八佰户 赐紫金鱼袋 恩江沙台欧阳修永叔












































《宁都廖氏族

    陆九渊 (1139~1193),号象山,字子静,江西省金溪世称存斋先生陆象山。朝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朱熹齐名。为宋明两代心学 的开山之祖 著有《象山先生全集》。宋孝宗乾道八年(公元1172壬辰进士及第,初调靖安主簿,历国子正。淳熙十三年1186丙午,上奏孝宗治国策略,被任为将作监。绍熙二年1191辛亥,升任荆门军知军,甚有政绩。绍熙三年十二月1192)壬子逝世,享年五十四岁。嘉定十年1217丁丑追谥文安

    余观宁都廖氏族谱,相传为有熊氏之后,历世绵远,莫能考其详焉。然廖本姓飂,春秋时有飂伯是其裔也,自后去风加广而为廖,犹鄫邾二氏去邑而为曾为朱也。自西晋子璋公受封左卫镇国大将军,子孙多荣膺显达,联芳接武,照耀中州,可尚也。子璋之后裔崇德,唐贞观年间,以明经任虔化县令,遂留家焉。绍兴年间,朝廷改虔化为宁都,由是子孙居宁都者蕃衍盛大,实自崇德始也。崇德六世孙昌岐、昌復、昌盛、昌信俱受封尚书品秩,盖由子孙读书登第显宦,由屡世积德好善而然也。余居翰林时,屡典文衡,今淳熙戊戌科进士廖光,宁都人,吾所取也。光既为进士,而犹笃志学问,请益于余,因得观其谱,知其为簪缨望族。矧光学博才优,而任郎署之职,雅宜尽忠报国,上而至是君为尧舜之君,下而泽是民为尧舜之民可以。为子孙者尚当修身慎行,力学务本,出处隐显,咸以忠孝为重,以昭令誉于无穷,不尤美乎。诗曰:子子孙孙,勿替引之。廖氏有焉。余因光请文,故述其概而书之。

    大宋淳熙五年戊戌岁冬十月望日

    赐进士第翰林学士 临川 陆九渊 象山 












































《宁都廖氏族谱

    文天祥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1236.06.061283.01.09)南宋江西吉水县永昌乡富川(今青原区富田镇文家村)人,宋宝祐四年(公1256丙辰中进士第一名,宋景炎元年(1276)丙子升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南宋著名的民族英雄和文学家。

    梅川进士廖寿翁与予同寓舍,得以谈论古今事理,或以诗书礼乐赓酬为乐。奈何国家多事,遑遑寝食不安。寿每与余言,在朝群臣,宜倾心勠力,以尽王室蹇蹇之职,余甚嘉之。一日以族谱示余,求一言以绝其实。余诺之,而未暇执笔,既而请之勤焉。乃强而复之曰:自太极已判,三才已分,天文、地理、人伦皆出于自然。在天成象,日月星辰是也;在地成形,山川草木是也;在人伦先后,夫妻子媳是也。自伏羲制嫁娶,而夫妇之道始焉。自尧舜睦九族,而亲之伦始焉。到三代之初,夏禹封功,用国为姓,而姓氏始焉。及秦治天下,为有郡县,而郡县始焉。由是人皆有始而有郡,有郡有宗有祖,代代相承,绵绵不替。则为人之后代者,可以知其流溯其源也。今观廖氏族谱,自子璋公以来,子孙众多,本固叶茂,源流长,发散四方者难以悉数。而梅川崇德公自唐至今,蛰蛰浩繁,英髦迭出,宗风远振,所居各得其所,传世无穷。且能以诗书为业,忠厚为家,自可搏鹏程于九万里,驰骥足于康庄,非廖氏子孙其谁欤!于是乎书。

大宋开庆元年己未岁菊月

丙辰魁进士及第庐陵 文山 文天祥 












































《渔梁廖氏家谱》

     薛瑄,(1389.08.20~1464.07.19),字德温,号敬轩,河津(今山西运城)人,明代著名思想家、理学家、文学家,河东学派创始人,世称“薛河东”。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辛丑进士,官至通议大夫、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天顺八年(1464)甲申去世,赠资善大夫、礼部尚书、谥号文清,故后世称其为“薛文清”。隆庆五年(1571)辛未,从祀孔庙。有“北薛(瑄)南王(阳明)”之誉。

    自古宗子之法,废而世之人类不知所自来,往往亲未尽,而相视如楚越者有焉,故士君子有志于复古者,必修其族谱,纪世次、序疎戚,使其为子若孙者得有所考,据而知所自来。虽五服之渐穷,亦不忘水木本源之义,而亲有未尽者,益敦其孝敬慈爱之心。此族谱之作,亦古宗子之遗法,而有关于家道人伦为甚重也。大理少卿廖君安止,虑家谱之弗修,无以纪世次、序疎戚、垂子孙,而后世慈孝之风薄乃断,自始祖以下至于九世,列为经纬谱,而成书尤必冠以处州廖于谱端者,所以推原渔梁之廖所自来,以其世代寥远,故书之也略,而必起自渔梁之廖为本祖者,所以著其世之所自始,以闻见所及故书之也,详故即其始祖以下二世以至九世宗枝聨属整秩不乱,如水之有源而脉络分明,如木之有干而枝柯散达,虽自亲以及疎渐杀而渐薄,然其一气之流贯则不以疎戚而有间,使廖氏之后疎而渐杀渐薄者,得而观之,尚能遡流知源、循末知本而兴起,其尊祖之心不忘,其亲亲之意,况亲且厚者乎!是则廖氏之门仁孝之风无间于久近而常存者,实有赖于斯谱也!安止是作实有得于古宗子之遗法,而増重于家道人伦之大矣。安止为人坦易寛厚、好学不怠,自擢进士,为给事、为大理议论,独能识其逺者、大者!余尝与之同官,知其为人尤详。安止家谱修葺既完书来求为之序,余既备论其作谱之意,于前,又附书安止为人梗概于末,将使其后之人又知安止用心“仁且贤”,而或有所景慕观法,而益光大其谱牒,益振立其家声,于久远云。

明天景泰五年(1454)甲戌十二月朔旦

赐进士 嘉仪大夫 大理寺正卿兼经筵讲官 河东 薛瑄 

:本序文收入于《钦定四库全书》·(敬轩文集)卷十七,七、八、九、十页”。












































《廖氏族谱·廖氏源流序》

    廖鸿章 17011766,字羽明,号南崖,福建省永定县坎市镇青坑村人。父冀亨,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举人,曾任江苏吴县知县,善决狱,有政声,尤其是督教子孙甚严。鸿章从小聪敏,勤奋好学,在父亲的督教下,课业日进,乾隆元年1736参加乡试,考中举人。第二年与侄廖瑛一起到北京参加廷试,两人同时得中进士。接着参加朝考,成绩优良,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入翰林院内的教习馆肄业三年,散馆后授检讨。不久,经在籍礼部侍郎、著名文学家 沈德潜的推荐,出任苏州紫阳书院掌教。苏州向称人文昌盛之地,但是,那里的硕儒耆宿、青年学子,对鸿章的博闻洽识,循循善诱,无不钦服。乾隆二十二年1757,高宗南巡,曾到紫阳书院视察,特赐诗表彰,时人视为殊荣。晚年定居苏州,诰授朝议大夫、南阳府知府。主要作品《南云书屋文集》《黎余诗草》《紫阳课艺》《勉学歌》等。

  廖鸿章是廖氏历史上系统研究廖氏叔安 伯高 廖扶 廖化 子璋 崇德 ”家族源流史的先驱。

    ……安生明,明生闰,闰生晖,晖生结,结生渊,渊生光,商仲丁时蓝夷为寇,举为牧司职。光生昌,昌荣,周王时举为故殷官祝。荣宣,周厉王时淮夷侵边,执有功升为司马伯高春秋时飂为廖,廖姓之由来虽先见,而兆实于此时始也。伯高生诚,诚生因秦暴遂避乱鄄城后复迁河南洛阳嵩,嵩汉建昭时举为太仆扶,字文起,号北郭先生。扶生化,名淳,字元俭,仕蜀为右车骑将军,领并州刺史,封中乡侯。化生倔。倔初,仕魏为参军。初子璋,以武功封左卫镇国大将军,晋武帝咸宁二年(公元276年)也。子璋生二子,长原宪,居洛阳封镇国大将军住京之洛阳;次从宪,迁浙江永嘉郡松阳县顺义乡诚信村,遂家焉。

—— 摘录于百家姓书库·(李乔、张之花著)

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20024月第1













































《清坑廖氏族谱》序

    家之有谱,尤国之有史。国史必须史才,家谱必须谱法,谱法不清而昭穆乱,世族混淆。尊祖敬宗,睦族之道而微。谱法者何,经曰纬而已矣。何谓经,本吾一身之先后,而上下推之,尚书尧典以亲九族,注谓九族者,自高祖以至曾元是也。由是而上,则世系之由来由是而下,则云扔之递衍,皆本吾一身推之,世代虽远,精神不隔,此古今不易之常道也。何谓讳,本吾一身之先后而旁推之,礼太傅,系之以姓而弗别,缀之以食而不殊,虽百世而婚姻不通源流不异,恩义相维,心则无乎不固也,气亦无乎不贯也。有经有纬,夫然后上治祖宗,下治子孙,旁治昆弟,而谱法尽矣。廖氏之著始于班史古今人表,迨后间见史传。自唐朝崇德公为虔化县令任满即家于虔,是为江西,福建,广东各支之肇祖也。崇德公之孙光景公,为唐宣州刺史,卓有政声,子孙移居汀州,实蕃公始迁上杭,今闽粤所称始祖也。公之七世孙德源公,迁粤之兴宁,派衍各邑,生齿之繁,文学之威,罕与为比。余家去兴宁三百余里,知之甚详。惜南北驰聚未得晤宗人联族谊也。岁已巳,余入京都,道出龙泉梁山,再侄湖长等,纾道见邀乃寓其家,暇日出其宗谱见示,则与闽谱并合。盖自其祖文贵公从粤中卜居于兹,而宗人亦多踵而至者,爰本旧谱及新迁诸宗累为一编,由德源公以下,条分缕晰,其所出者,罔不详也,由德源公而上,源远流长,其所出者,容有遗也。又自实蕃公以下,凡彻,政两公,皆旁推之,至于十世,无不俱载,岂非本支为经,旁支为纬,深明谱法,又且合乎亲亲之道哉又亲亲固敬祖,尊祖固敬宗,敬宗固睦族庶姓别与上而戚卑于下矣。于是有居同阊田,貌不顾也。不必在拆居异处以后也。诗云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曰:敦彼行苇,牛羊弗践。夫桑梓犹致其恭,牛羊弗践,而况乎本之亲,同气之戚乎。今吾族人日益繁居日益涣,其必益讲夫尊祖敬宗睦族之道,而后散者可以聚,分者可以联。吾愿观斯谱者,油然生仁孝心,则亲亲之道,而绍先昌后,积久逾光,贤哲挺生,行见匹休世彩矣

二十世裔孙鸿章顿首拜撰

乾隆十四年已巳1750 六月朔日












































《廖氏邦锡公世系谱》序

    胡迎建,男,1953年生,祖籍江西都昌,出生于江西星子。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全球汉诗总会副会长,江西省社院首席研究员赣鄱文化研究所所长江西省国学研究会会长,江西省诗词学会会长,《江西诗词主编,中国近代文学学会理事,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中心兼职研究员,南昌大学特聘教授,华东交通大学研究生导师。著有《近代江西诗话》《陈三立与同光体诗派研究》《民国旧体诗史稿》《朱熹诗词研究》《赣鄱水运文化史》《江西学术史·清代卷》等。

    姓氏乃血缘之标志,婚姻之纽带,部族之发端,国家之根基。南宋大学者郑樵曰:“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三代夏、商、周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以别婚姻,而以地望贵贱”(《通志∙氏族略序》)。近代大学者王国维考证说:“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此周之通制。”母系氏族社会,其子女只知其生母而不知其生父,盖当时残留群婚制及一妻多夫与一夫多妻并存之现象,因此“姓”由“女”与“生”合成,乃为会意符号。    

    最早一部有关姓氏谱系之书为《世本》,考订帝王家族世系,起讫时代从黄帝至秦末,司马迁写《史记》时曾引为参考。然此书失传已久,且帝王之外谱系未载。汉代重荐举制,重视名人籍贯,魏晋时期门阀士族世袭制,形成世家大族,门第世代清楚,然后来门阀制度被冲破,科举制取士制度形成。以大族世系亦易于紊乱,唐林宝编有《元和姓纂》,记载每一姓氏源流谱系,可谓族谱之开端。明形成修谱传统,凌迪知曾编《万姓统谱》,但较简约。清代以后族谱蔚成规模,往往三十年一修。二十世纪前半世纪战乱频仍,后半世纪政治运动频繁,修谱中断。直至八九十年代,各地恢复修谱。际逢盛世,海晏河清,各种资料陆续整理问世,资讯发达,正是由于多种廖姓族谱被发现,此书写作方有依据与基础。

   廖氏相传为有熊氏之后,奉飂叔安为始祖。漫长岁月中,廖氏分支渐多,始以不同郡望为标记,如廖氏“清河”“武威”“太原”郡望。

  《廖氏邦锡公世系谱》一书所叙始自唐代廖公崇德,廖公精通六经,尤明《春秋》经。出任虔化县令,任满后卜居于此。后裔子孙在此一带瓜瓞绵绵,繁衍昌盛。重诗书,明礼仪,遂成士族世家,历代廖姓名臣武将、学者文人络绎不绝。南宋绍兴年间虔化改名宁都县,嗣后迁出之廖姓人,皆知宁都为其发脉之故里。宁都廖姓自唐宋以后,形成修谱传统,并先后请欧阳修、陆九渊、文天祥等名人为廖姓族谱作

  廖忠先生客居于厦门,多年来孜孜不倦,爬梳于故纸堆中。或柳暗花明,或蛛丝马迹,或顺藤摸瓜,或提要钩玄。发凡起例,以族谱为基础;旁征博引,编撰此部世系谱。脉络清楚。体例得当,布局合理,细大不捐,宏微并存。措语简炼,知识详赡。此书之问世,俾使廖氏族人知尊卑之有序,能溯源而寻根。敬祖亲宗,修身齐家,敦伦睦族,增长知识,激励志气。

  数年前,廖忠先生曾来南昌青山湖畔小楼相晤畅谈,藉知其志气。此书将成,我先睹为快,深感来之不易,敬佩有加。受廖忠先生之托而作序,遂作管窥之谈,敬请方家指正。

胡迎建  

于南昌青山湖畔湖星轩 时在己亥孟夏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观堂集林》卷一。












































《廖氏邦锡公世系谱》序

   廖振南,浙江文成人,1942.?~2022.03.)中国当代艺术出版社副社长,北京宋庄国际书法院终身院长,华夏文艺出版社终身社长,中国数字艺术馆馆长,中国艺术百科艺术总监,中国国际书画艺术家联合会终身名誉会长。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首席艺术家兼高级顾问,福建汀杭古田《廖氏大宗谱》副总编。2009年获盛世中华情、全国书画名家邀请展金奖,兰亭序书画大赛美术一等奖,2013年获中国传统文化最高荣誉传承奖金奖,2015年获共和国文艺爱国奖,2017年获中国艺术金像奖金奖等,2018年获毛泽东同志诞辰125周年诗书画创作大赛特别金奖、中国文化艺术节终身成就奖金犬奖。入编艺坛大家,大国臣匠,世界艺术瑰宝,感动世界艺木臣匠,中国艺术百年,国粹人物卷,二十一世纪人物图典,中国古今绝句选,中国古今律诗选等。《庐陵德邦堂·廖氏名祖像赞集锦》绘像人。

    有家才有国,有国才有家。中国的文明史就是从家族体系开始的,中古文明与传统道德多是以家风家教,并上升到宗族传承,从而延续几千年。就是近存年的学校也是难以替代的。家庭言传身教,父母的一举动是传承家风德教的最好模板。

    国是家组成的,家谱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有关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人物传记,乃至经济学都是紧密关联的。家谱也是每个人的历史证。五代晋以前,官宦、望族有家族史记载,据说因五代战乱,大部分毁失。唐宋以后,多以欧苏定律修谱存志。近百年,谱牒毁损,残留己很珍贵,有的宗支已或逾百年未修谱,祖辈名称、坟茔都无法查考。

    今国运昌盛,百废俱兴一九年国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联合发文整理存档家谱但地方要有贤能之人敢担重责,这是一年半载,或是三年五载的大工了程。报酬少,甚至没有工钱,还要遭些人,真是苦差事所以说修谱者功德无量

    南宋朝邦锡公宁都崇德公九世孙于景祐年间迁徙至吉安府吉水县老山村肇基。邦锡公好诗词歌赋,喜琴棋书画,人正直、心善良,是为方圆百里内之乡贤;其后裔人才辈出,绵延九州,朝野享誉,为华夏簪缨之族,世人景仰。

    邦锡公世系,是一部具有当代中国特色圆整的谱牒,是欧式、苏式家谱体例”的继承与发展,确有非凡的历史与现实意义及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幹忠宗贤为廖氏名祖造像立传,宏扬功德,传承国粹呕心沥血,昼夜奔忙,历时五年,终于竣工面世。这是幹忠宗贤精心设计,历年辛苦所缔造结果,更是廖氏族史宗谱的一大成就慰藉先祖,流传百世。

    修谱齐家,家谱继世。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是为序!

 廖振南 敬撰

202054于浙江文成












































廖氏邦锡公世系》序

    廖运堪,江西宁都人,中国武警闽宁德支队原副政委。《中国廖氏通史》副主编,《中国廖氏通史》总编审组主要成员。原江西宁都廖崇德祠管委会会长。

     适逢盛世,吉安贤宗忠倡议合修邦锡公族谱。缘于编辑《中国廖氏通史》,在广西南宁市与忠数度同馆,常议族史,知其为族事尽心尽责,令族人钦佩。诚邀祝贺,然深感本人积德浅薄,豈敢造次,枉添陋斑,奈盛情难辞,只得拙作妄言,留于族中嬉谈。

    阅老谱得知:宁都廖氏始祖崇德六世昌信安、寿、宣、春、善,分福授号为仁、义、礼、智、信。善公(信房)生子元季,元季公生二子:长邦善、次邦锡,兄弟二人出并成长于虔化县清泰乡麻田村,即宁都县肖田乡黄泥排村。锡公胸怀大志,卓有远见,离乡离兄,迁吉州,终得福地,老山开基。光宗耀祖,枝繁叶茂,裔孙千万,人才辈出。史有国家栋梁,学府精英,财比石崇,德礼传芳。实为廖氏之旺族。

    今全族同心,合修家乘,实为千年之举,定将繁荣昌盛,家声远

   崇德公祠管委会四十二世裔孙 运堪 敬撰

公元二0一九于宁都












































廖氏邦锡公世系》序

    廖幹忠,江西省吉水县(今青原区)人,研究生学历。中国楹联学会会员,福建省楹联学会会员,湖南省诗词协会会员,厦门市楹联学会会员。中国(福建)自由贸易区厦门湖里法庭陪审员,厦门海事法院陪审员,厦门市湖里区法院陪审员。中国廖氏族史研究会第四届代表大会(票选)秘书长,江西省廖氏宗亲联谊会筹委会发起人,吉安市廖氏宗亲联谊会发起人。《中国廖氏通史》副主编.总编审组主笔,《廖氏名祖像赞集锦》主编,《庐陵德邦堂·廖氏邦锡公世系谱》主编。一生致力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与推广,为人师表,乐善好施。

    家有谱,犹“国有史、郡县有志”。

    家谱兴盛于吉安,由来久矣!吉安素有“文章节义之邦,人文渊源之地”之美誉,尤以欧阳修列唐宋八大家之一,成为“国士庐陵盛,朝臣吉府忠”之先驱。欧公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历史地位,其创立的“欧式家谱体例”,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宗族社会近千年,具有里程碑的非凡意义。

    宁都廖氏崇德公家族,有欧阳修、陆九渊、文天祥等名家为其作谱序,显见崇德公家族在唐宋时期的江南就颇具影响力,这既是对崇德家族先世基因和当世努力的肯定和赞扬,更是对廖氏后人的期许与勉励。

    我接触家谱,大概在八、九岁的孩童时代,爱上家谱是上小学三、四年级的事了,一九八八年前往渔梁踏上了寻祖的征程。二000年过后与国远宗贤组织起了“吉安廖氏宗亲联谊会”,开始了廖氏家族史的系统研究,到后来编撰了《中国廖氏通史(吉安篇)》,再后来与创洪执行主任、运堪宗长、清涛教授等组成“总编审组”,为《中国廖氏通史》的编纂贡献心力。三十余年的心路历程,印证了当下一句网红语:“我姓廖,我自豪!”

    置身《中国廖氏通史》的编纂,给了我两方面的深刻印象:第一,在以往的国家级文献资料里,除廖氏历史名人有一定的文字记载,而有关廖氏家族的发展史,同其他非皇族姓氏一样,着墨不多。鲜有的记载,也是零星地散落在个人署名的姓氏史书籍中,这是宏观与微观之使然。第二,在当今的华人廖氏家族中,宁都崇德公家族,源流世系脉络最清晰,人口数量也最多,尤以花公支系最为盛名。其次是福建龙池的廖前公家族、湖南的廖爽公家族、广东连州的廖冲公家族、福建安溪的廖长官家族、台湾的“张廖”家族等。宁都崇德公家族,其祖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的夏朝(也有说殷商时代)的飂叔安公,至隋唐时期的廖崇德公,共列七十九世,其代表人物:有春秋时代的飂改廖之伯高,东汉的教育家、堪舆家、慈善家廖扶公,三国的车骑将军、中乡侯廖化公,西晋的镇国大将军廖子璋公,南北朝的三郡守公廖彦光(清河)、彦邦(武威)、彦聪(太原)三兄弟,唐朝的宣州刺史廖崇德公。后自宁都起,更是英髦迭挺,俊才辈出,擢高科,登显位,立德、立言、立功,为国家中流砥柱者,举不胜举!如()尚书庄公、()翰林院大学士鸿章公、军机大臣寿恒公、国民党左派领袖仲恺公、共和国副委员长承志公以及全国政协副主席廖晖、常委泽云宗长等。我邦锡公世系家族,为宁都崇德公家族兰芝公支系,历经光尧、德隐、友福、昌信、信房(善承事)、元季六位先贤公,到九世邦锡公,于宋景佑三年(1036)丙子由宁都麻田迁入抚州乐安县芳草象形下居住;又于宋熙宁六年(1073)癸丑遁迹庐陵郡吉水县鹰嘴岭下老山立“德邦堂”,唯耕唯读,克勤克俭,生四子:良器、良才、良升、良位。尔后,良器公迁同邑木栅,良才公仍居老山,良升公徙新干长排,良位公返栖乐安芳草而后子孙迁徙泰和西昌,至此良字辈后裔遍衍九州大地,直至海外,瓜瓞绵延,联芳接武,簪缨辉耀!已成为宁都崇德公家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华民族振兴的重要力量。

     国史、方志、家谱,是世世代代传承中华民族基因的重要载体。《曾氏通谱》早已成为中国宗族文化的典范,而《胡氏通谱》则成为新时代中华传统姓氏文化继承的领跑者。当今的中华大地上,百家姓氏内各宗各族修宗谱、族谱、家谱的声势,一家比一家大,风生水起,波澜壮阔!廖氏邦锡公家族,在过往的岁月里,虽有邦善、邦锡公后裔少部分家族小范围的合修族谱,但其影响力远不及《廖氏花公世系谱》之深入、之深远,故《廖氏邦锡公世系谱》的首修乃情势所然。

     世界在巨变,中国在大发展,家族作为国家的细胞,与国家的命运始终紧密相连。连绵不断地编修国史、方志、家谱,从宏观到微观记载着中华民族的形成、繁衍、生产、生活等发展历程,对中华文明的成长、延续、发展,对推动社会的进步、丰富民族的文化精神,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木无本枝叶不茂,水无源其流不长,人忘祖其后难昌。承前启后,是人世间不变的永恒定律!继往开来,必能愈发旺盛之新的生命力!

是为序!

邦锡公裔孙 幹忠 拜撰

公元二0二0年二月

农历庚子正月吉日于西园

【注】

庐陵廖国远先生的《登文星台(外一首)》之诗句。

 广西廖国柱先生编撰的《廖氏通书》第218页有言及安溪廖长官俨公为“崇德—光尧—琼”公之后裔。












































《虔州廖氏统公房谱

    廖幹忠,江西省吉水县(今青原区)人,研究生学历。中国楹联学会会员,福建省楹联学会会员,湖南省诗词协会会员,厦门市楹联学会会员。中国(福建)自由贸易区厦门湖里法庭陪审员,厦门海事法院陪审员,厦门市湖里区法院陪审员。中国廖氏族史研究会第四届代表大会(票选)秘书长,江西省廖氏宗亲联谊会筹委会发起人,吉安市廖氏宗亲联谊会发起人。《中国廖氏通史》副主编.总编审组主笔,《廖氏名祖像赞集锦》主编,《庐陵德邦堂·廖氏邦锡公世系谱》主编。一生致力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与推广,为人师表,乐善好施。

    国家有史,述朝代、记政事;地方有志,明沿革、载土风;家族有谱,考世系、识宗支。三者构成一个完整的国家历史体系,记载着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历史进程。史、志、谱,相互印证,互补钩沉,相得益彰,流传千古,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独树一帜。

   中华民族素重血缘、亲缘、乡缘之关系,从宗族观念、到乡土观念、进而融合为国家观念,历时悠久,长盛不衰。廖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其发展的历程与国家、民族同步。

   《廖氏族谱》,始修于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乙未,银青光禄大夫、百胜军指挥使、兵部尚书左仆射上柱国琳瑄公为主修,共编三十二册,其序言:“始叔安姓溯得受封之自也;叔安而下六十余世示无阙遗也。子璋晋所崛起者也,中州之廖于斯为盛。从宪公松阳祖也,从宪九传至清河郡公延龄于瑄为高祖。兄延邦公任武威郡守,生崇荣无传;弟延春公任太原郡守,生崇韬无传。曾大父曰:不可使二公失祀,命以兰阶继荣,兰得继韬。二公亦恪守先人成训,至于今不替。《虔化廖氏族谱》,“廖氏家族谱牒文化”之先河,为后世名贤欧阳修、陆九渊、文天祥等所赞赏。

    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己巳六月朔日,翰林院检讨充太清通礼馆、实录馆、功臣馆纂修官,奉旨稽查六部加一级记录二次,二十世裔孙廖鸿章,主修《廖氏族谱》,并序言:“廖氏之著,始于班史古今人表,迨后间见史传。自唐朝崇德公为虔化县令,任满即家于虔,是为江西、福建、广东各支之肇祖也。崇德公之孙光景公,为唐宣州刺史,卓有政声,子孙移居汀州,实蕃公始迁上杭,今闽粤所称始祖也。”《青坑廖氏族谱》,承前启后,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

    公元2017年10月,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中国廖氏通史》,把唐朝廖琳瑄公、清朝廖鸿章公所推崇的“'叔安 —— 子璋 —— 崇德 —— ’源流、世系”列入其主要篇章,标志着“崇德公源流、世系”,从此载入国家级史册,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

     公元2021年8月,江西赣州市上犹统公房谱编委会,编纂出版《廖氏统公房谱》,这是《中国廖氏族谱 —— 花公世系廖德润总编)的继承与发展。上犹县“统公”为“'花公世系’之'德源公’的八世孙。谱载:花“公七世孙德源公,迁粤之兴宁,派衍各邑,生齿之繁,文学之威,罕与为比。”德源公生敬斋,敬斋公生思明、思聰、思温、思恭、思忠、思敬、思问、思难、思义,思明公生志诚、友诚,志诚公生遂良、遂兴、遂庆,遂良公生忠、黾,忠公生璁、媖、琪、颐、顺、预,媖公生碧琼、碧琪、碧珍、碧珠、碧璘、碧珑,碧琪公生普昌,普昌公生友清,友清公生文魁、文科,文科公生兴祈、昌祈、振祈、显祈,兴祈公生统、纲、绪,纪、红。统公,字永泰,生明崇祯八年公元1635乙亥九月二十五日午时,成年后移居永安县(今紫金县),之后再由永安迁徙江西南康潭口代围居住,妣罗氏,生子三:行仁、行义、行信。行义公,后迁本郡上犹沿湖旱岗上发展。统公殁之数年后“精骨”随行义公迁葬上犹沿湖山门隘李田坑寨子庙前上手社嘴上蛇形)。后世在上犹兴建宗祠,尊统公为肇基祖,登龛坐堂,世代尚飨。三百多年来,螽斯蛰蛰,瓜瓞绵绵,子孙遍衍九州大地直至海外。工农商学兵,行行出“状元”;擢高科,登显仕,为人民“公仆者,不乏其贤;立德、立言、立功,为国家富强而中流砥柱者,辈出不穷,是为赣邑之簪缨望族。

    今逢盛世,全族同心,续修家乘,并恭请国画大师廖振南先生为肇祖统公绘像,诚乃千秋之宏举,必将枝繁叶茂,家声远扬。

    应崇义县书法家协会主席青林宗贤之邀,为《廖氏统公房谱》作序,盛情难却,聊以数语,是为序也!不当之述,还请方家指正!

庐陵(吉安)吉水人

廖氏崇德公  敬撰

202188日于厦门寓所












































第二篇:继往开来续春秋

《中国廖氏通史

     胡迎建,男,1953年生,祖籍江西都昌,出生于江西星子。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全球汉诗总会副会长,江西省社院首席研究员赣鄱文化研究所所长江西省国学研究会会长,江西省诗词学会会长,《江西诗词主编,中国近代文学学会理事,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中心兼职研究员,南昌大学特聘教授,华东交通大学研究生导师。著有《近代江西诗话》《陈三立与同光体诗派研究》《民国旧体诗史稿》《朱熹诗词研究》《赣鄱水运文化史》《江西学术史·清代卷》等。

    《中国廖氏通史》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姓氏是血缘的标志,是婚姻的纽带,是部族的开端,是国家的根基。中华民族是最早出现姓氏的民族,奉炎黄二帝为共同的祖先。廖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是炎黄后裔,奉飂叔安为始祖。我们所要看的这部书,探究的一个重要话题就是:廖氏从何而来,人类的祖先从何而来?

     中华民族的姓氏,起源于上万年之前人们对风、云、雷等自然物的崇拜,所以女娲、伏羲为风姓,神农之后为雷姓,黄帝以云为官,其后即有云姓,女娲之后且有直接以女为姓者。

     母系社会的姓都为女旁,如姜、姬、姒、姚等等。进入父系社会,便有改女旁为人旁的,如改姒为似,妊为任等。

      南宋大学者郑樵说:“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三代夏、商、周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以别婚姻,而以地望贵贱”(《通志·氏族略序》)。古时中国的“姓”具有促进人类进化的作用,所以“姓”被推广到各个氏族。近代大学者王国维考证说:“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此周之通制。”在母系氏族社会,其子女只知其生母而不知其生父,盖当时还残留群婚制及一妻多夫与一夫多妻并存的现象,因此,“姓”字由“女”与“生”合成,无疑是个会意符号。

      每个姓氏都有一个图腾崇拜,以动物为姓者,如虎、熊、象等;以植物为姓者,如瓠、华、花、草等;以工艺专长为姓者,如张、弓、陶、尧等。以上这些姓的出现,也与母系社会进入父系社会阶段后产生了众多的姓有关。黄帝因以熊图腾崇拜,号有熊氏,居地叫熊山;因发明高车,又号轩辕氏;因奠定了传男制度,号公孙氏。据《国语·晋语》载:“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 )、祁、己、滕)、箴、任、荀)、僖嬉、喜吉、、儇嬛、环、依㛄、衣,是也十二人中,有二人同为姬姓,二人同为己姓”此乃姬氏的支姓,还不能称为氏。

      古代氏族、部落大联盟发展成为世袭制度的国家。夏代是中国第一个王朝,于是“胙土命氏”,氏便由姓的总体或叫母体分出,另立门户,成为诸侯国及贵族的专门名称。而奴隶和庶民或随国君、主人之氏,或没有资格称氏,只能有简单的名。氏出现后,呈现出五彩缤纷的人文景观,扩大了氏与氏之间的通婚范围,促进了姓氏之间的重复混合融通,而分析出新的氏族,并进而在古代形成了华夏、西羌、东夷、南蛮、北狄等,按中、西、东、南、北五个方向划分区域的民族群体,为周秦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战国时期,人们对姓氏的认识是:“姓者生也,以此为祖,令之相生,虽不及百世,而此姓不改。族者属也,其子孙共相连属,其旁支别属,则各自为氏”《国语·周语》姓是千年不变的,氏则为姓之旁支另属。清初大学者顾炎武说:“氏一再传而可变,姓千万年而不变。”自从母系社会进入父系社会,父系的“氏”就取代了母系的“姓”,“姓”逐渐与“氏”混合。到了汉朝初年,“以氏为姓,遂为一代之制。从此姓氏合而为一。

     在中国上千年演进的历史中,宗族、氏族成为人与人之间的主要组织纽带。国家强大的组织和宗族的内部组织,经儒家的仁义忠孝等思想的规范,存在于一个统一体里面,儒家学说中的“三纲五常”,国家组织与宗法组织的协调一致,在很大程度上也维护了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的强大和统一。所以孙中山先生说:“《族谱》记述的中华民族由宗族的大团结,扩大到民族的大团结,这是中国人特有的良好传统观念。”中国的姓氏,盘根错节,根系相连,追根溯源,大多是炎黄的子子孙孙,中国人的血管中大多流淌着炎黄的血。常言道,同姓同宗的“五百年前是一家”。中国人敬祖亲宗,是几千年的传统,这是无形的网络;中国人不断修纂族谱,记载先人,这是有形的图文。族谱在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国家统一方面发挥着潜在的作用。

     最早一部有关姓氏谱系的书为《世本》,考订帝王家族流传嬗递,起讫时代从黄帝至秦末,司马迁写《史记》时曾引为参考。但此书早已失传,且帝王之外的谱系并无记载。汉代重荐举制,重视名人籍贯,魏晋时期门阀士族世袭制,形成世家大族,门第世代清楚,但后来门阀世袭制度被冲破,代之而起的是科举制,大族世系也易于紊乱。唐代林宝编有《元和姓纂》,记载了每一姓氏的源流谱系,可谓之族谱的开端。宋代以后,修谱开始流行,如欧阳修、陆九渊、文天祥等名人都曾为廖姓族谱作过谱序。明代已形成了修谱的良好传统。当时凌迪知还编过《万姓统谱》,但比较简约。清代以后,族谱蔚成规模,每隔几十年大修一次。进入二十世纪,前半世纪战乱频仍,后半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政治运动频繁折腾,修谱中断。直到八九十年代,各地开始恢复修谱,由于际逢盛世,海晏河清,人们摆脱了多种思想禁锢,社会越来越开明,各种资料陆续整理问世,资讯发达,交通便利,条件优越,这是过去任何时代都比不上的。也正是由于有历代不少处的廖姓族谱不断被发现,本书的写作才有了依据与基础。

    中华民族是大家庭,从蒙昧中走来,不断进化,进入文明社会。廖氏是其中的重要一支。历史悠久,瓜瓞绵绵,但廖氏的渊源发展与中华民族历史的大发展是息息相关的。从来国家的兴亡治乱,都关系到廖氏的迁徙,人口的增减。

    《廖氏通史》一书概括了华夏汉民族的文明进程与发展,又着重在叙廖氏之来历,寻其渊源,考其音义,尤其讲清楚了上古廖氏来源于己姓、偃姓、姬姓的历史,还有其他因素融入的廖姓,赐姓以及少数民族加入的廖姓。在漫长岁月里,廖氏分支渐多,开始以不同郡望为标记。作者详考廖氏“清河”“武威”“太原”郡望,弄清了此三郡之演变,线索清楚,层次分明,并旁及众多支属。再次而叙及廖姓人口迁徙,繁衍与人口状况。

    此书是史的写法。命名为通史,而非通志与通谱,写法略有不同,通志与通谱重在横排竖纂,分类排列,述而不作或少发议论,重在史料的全面性。通史以史为脉络,以朝代为序,以事件为纲,有叙有论。需要通览各地廖氏族谱,融贯为一体,更为清晰地展示姓氏的渊源与发展。几千年来,廖氏人在文明进化的旅程中,拓疆辟地,勤劳勇敢,不屈不挠,创造过无数的辉煌业绩,流传不少动人的掌故传说;出现众多名人,活跃在政治、军事、文化诸多领域内,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过诸多贡献,也以其创造性的才智学识为中华文化的殿堂增添了璀璨的瑰宝。在本书的文化篇与古今名人篇中,都将有不少异彩纷呈的描绘。

    《廖氏通》一书作者,想方设法与全国的廖族人联络。多年来,仆仆风尘,走访于大江南北;孜孜不倦,爬梳于故纸堆中。或柳暗花明,或蛛丝马迹,或顺藤摸瓜,或提要钩玄。发凡起例,以族谱为基础;旁征博引,纳群书为一炉。寒暑伏案,夜以继日,写出这一部煌煌巨著,这既是廖氏文化人的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有主纂者的匠心独运。大体看来,体例得当,布局合理,细大不捐,宏微并存。文笔生动,措语简炼,知识详赡。当然也有不足,特别是北方廖姓的史料较为缺少,文化篇方面比较单薄。我相信,以作者不懈的努力,有了廖氏文化人的鼎力襄助,必将克底于成。

    我相信,此书的问世,有利于廖氏族人寻根问祖,敬祖亲宗,修身齐家,敦伦睦族,增长知识,激励志气;有利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也有助于文化学术界了解并研究廖氏历史,其中蕴藏的人口学、社会学、经济学、民族学、教育学方面信息甚多。

    此书将成,我先睹为快,深感来之不易,敬佩有加。受廖忠先生之嘱而作序,言之失当及未尽之处,敬请方家谅解并指正。

胡迎建

写于南昌青山湖畔湖星轩 时在丙申中秋后十日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观堂集林》卷一。

 顾炎武《原姓》,载《顾亭林文集》卷一

 钱大昕《姓氏》,载《十驾斋齐新录》卷十二。












































《廖氏名祖像赞集锦》

北京线装书局出版 江西赣廖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出品

廖幹忠 廖振南 廖世赋 廖清涛 等编著












































《廖氏名祖像赞集锦》序

     胡迎建,男,1953年生,祖籍江西都昌,出生于江西星子。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全球汉诗总会副会长,江西省社院首席研究员赣鄱文化研究所所长江西省国学研究会会长,江西省诗词学会会长,《江西诗词主编,中国近代文学学会理事,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中心兼职研究员,南昌大学特聘教授,华东交通大学研究生导师。著有《近代江西诗话》《陈三立与同光体诗派研究》《民国旧体诗史稿》《朱熹诗词研究》《赣鄱水运文化史》《江西学术史·清代卷》等。

    《庐陵德邦堂·廖氏名祖像赞集锦》由(北京)线装书局出版、江西赣廖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出品。

     庐陵德邦堂廖氏世族,源远流长,宋元以来,遂成士族世家。历代廖姓先贤,名臣武将、学者文人络绎不绝。读书治学著书者有之,修身献治国之宏谋者有之,忠勇为国捐躯者有之,或为宗族之发展不遗余力者有之,可颂而传,可敬而赞也。然以图画形式为先贤图貌,配以像赞,则又别开生面,更为形象生动,有俾教化也。

    廖忠先生,有志之士也,多年以来,研究廖氏世族历史,乐此不倦,廖族之人事,遂能了若指掌。谓之廖姓文化专家,并不过分。今又选定历代名贤,聘请本族画家廖振南先生为之绘像,参考历代冠帽服饰,琢磨再三,遂能成竹在胸,构图布局,勾勒皴染,使先贤人物一一浮现,或端庄刚毅,或威严勇武,或简朴憨厚,或和蔼可亲,或丰姿秀朗,或峨冠博带,或端拱持笏,或束发简装,或武弁俊伟,笔画流畅,不惟逼真,且得其神似而有生气也。配以忠先生所作先贤人物小传,复由廖幹忠、廖世赋、廖清涛廖文斌廖世剑、廖建梁为之题咏赞诗,再请廖文伦、廖青林廖盛明、廖维正、廖世剑、廖水清、廖改清、廖世赋、廖远飞诸先生为之书写,笔走龙蛇,又各有千秋也。并加瓷像赞,以庐陵工艺制作。此乃诗书画集锦萃美,相映生辉,令人向往,掬香拜揖。诚乃廖氏文化不可多得之珍品,倘能出版,必将流布海内而传后世也。

    予不敏,多次蒙廖忠先生青眼,邀请作序,所述不当处,敬希廖氏方家指正。

胡迎建

写于南昌青山湖畔湖星轩 庚子中秋前十日












































《廖氏名祖像赞集锦》序

    廖振南,浙江文成人,1942.?~2022.03.)中国当代艺术出版社副社长,北京宋庄国际书法院终身院长,华夏文艺出版社终身社长,中国数字艺术馆馆长,中国艺术百科艺术总监,中国国际书画艺术家联合会终身名誉会长。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首席艺术家兼高级顾问,福建汀杭古田《廖氏大宗谱》副总编。2009年获盛世中华情、全国书画名家邀请展金奖,兰亭序书画大赛美术一等奖,2013年获中国传统文化最高荣誉传承奖金奖,2015年获共和国文艺爱国奖,2017年获中国艺术金像奖金奖等,2018年获毛泽东同志诞辰125周年诗书画创作大赛特别金奖、中国文化艺术节终身成就奖金犬奖。入编艺坛大家,大国臣匠,世界艺术瑰宝,感动世界艺术臣匠,中国艺术百年,国粹人物卷,二十一世纪人物图典,中国古今绝句选,中国古今律诗选等。《庐陵德邦堂·廖氏名祖像赞集锦》绘像人。

   明清以来,中国的名著小说,如四大名著,都有绣像本,言情小说,也有插图。至于家谱,小数也有几幅祖宗画像。虽资质不同,也可作后人参照。

   今江西吉水廖忠亲贤,为廖氏宗族崇德公系邦锡公修谱,心雄志远,欲开廖氏谱先列之窗,配上历代名人宗祖画像,邀请多人未果。在廖氏书画交流群,诚邀我为之起稿,虽百忙中,义不容辞。

    从上古至当代,改朝换代,世事沧桑,官宦民服,顶载贴补,随势改。古汉至隋唐有别,至宋明有别、元清蒙满有别,近代人皆知之。所以要查考历史和存档资料,再核对宗祖的生年朝代,分文武之相,忠孝之形,还要依父子兄弟的形貌作依据,精心起稿,三五次重画,商定满意,方才定稿。近代先公照片,用传神之法画成工笔人像。每幅祖像,诚请诗人、名家撰文配诗,书写题贺,呈显庄重挺拔之姿。中华国粹,世代传承,发扬光大璀璨辉煌!   

    拳拳赤子之心,殷殷家国情怀!

     是为序!

        廖振南 谨撰

   2020722日于浙江文成












































《廖氏名祖像赞集锦》前言

汉语拼音:liào

    廖姓,衍生于中华大地四千余年,为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历朝历代护国建业的有生力量。抚今追昔,感慨万千!

    古籍《说文新附》云:廖,人姓也;古今人表廖叔安。

     唐传虔化廖氏族谱载:廖氏上古子姓之后,始祖叔安公,发源于黄河流域,黄帝轩辕氏本支

    考有关史籍,悉:叔安公为远古夏朝人,因治水有功,封飂国·国王”,故后裔“以国为姓”。

    公元七五五年,唐玄宗朝,银青光禄大夫、百胜军指挥使、兵部尚书左仆射上柱国琳瑄公编纂《虔化廖氏族谱》,共三十二册,记载了自始祖叔安公起,至八十二世琳瑄公、八十四世文一公等各个朝代的诸多先祖。如春秋时期的得姓祖廖伯高公、东汉扶公、三国蜀汉化公、西晋子璋公、南北朝彦邦彦光彦聪公、唐朝崇德公等。开“廖氏家族谱牒文化”之先河,具“里程碑”之意义,有“鼻祖”之功勋。庐陵先贤欧阳修、文天祥对此给予了极高的历史评价。千百年来,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廖氏族人。

    盛世修谱,文化兴族。由“虔庐廖氏邦锡公文化交流协会”“《虔庐廖氏邦锡公世系谱》首修编纂委员会”发起成立的“叔安廖氏历史研究课题组”,系统地考究了“叔安廖氏”的历史书籍、家族谱牒、宗祠庙堂及迁徙踪迹,抽丝剥茧,获得了许多有史学价值的研究成果。其中,由廖运堪、廖清涛、廖干忠等先生整理的“叔安公到崇德公再到安止()公……”之世系,作为廖氏“典型世系”,被载入《中国廖氏通史》。今由著名国画家廖振南先生领衔、资深廖氏历史文化研究专家廖干忠先生任主编、廖清涛·廖文伦·廖世赋先生任副主编等二十余位廖氏知名人士,共同参与、编纂的《庐陵德邦堂·廖氏名祖像赞集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通过字画诗赋等手法,勾勒了自黄帝起,历经颛顼帝、叔安公,一朝一代,到宁都、到庐陵的名祖形象,栩栩如生,簪缨辉耀!是一部完整及具有中国族谱特色的姓氏先祖像集。它的出版和发行,对启迪后人,激发其爱国爱族的家国情怀,具有不可估量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研究姓氏族史,是一个永恒的历史课题。学到老,做到老;做到老,学到老。不断追求,不倦探索,必将结出丰硕的果实。追寻先迹,指点远处,叔安王业千秋在!敢断言,更好文章还在后头!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时间仓促,不免有纰漏之处,恳请方志谱牒专家、学者及其他社会各界人士提出批评指正。

制锦人:廖干忠

2020年初伏于鹭岛永乐堂












































《躬耕集》

江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江西赣廖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出品

廖幹忠 廖文伦 廖世赋 廖清涛 廖盛清

廖思琴 廖青林 廖盛明 廖改清 廖文斌 编著

倪进祥题书












































第三篇:躬耕乐道仰乾坤

《躬耕集》序

    胡迎建,男,1953年生,祖籍江西都昌,出生于江西星子。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全球汉诗总会副会长,江西省社院首席研究员赣鄱文化研究所所长江西省国学研究会会长,江西省诗词学会会长,《江西诗词主编,中国近代文学学会理事,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中心兼职研究员,南昌大学特聘教授,华东交通大学研究生导师。著有《近代江西诗话》《陈三立与同光体诗派研究》《民国旧体诗史稿》《朱熹诗词研究》《赣鄱水运文化史》《江西学术史·清代卷》等。

   《躬耕集·名家楹联书法荟萃》由江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中华诗词,源远流长,博大精美,承载着中华文化的根和魂。它如乐,天籁悦耳;它如画,璀璨夺目;它如酒,沁人心脾;它如友,灵犀相通。简言之,诗是运用精简、生动、富有音乐性的文字,在既定的格式和音韵里,抒情状物,包涵万象。对联从骈文与诗发展而来,要求有“对”又有“联”。形式上成对成双,彼此相“对”,上下文的内容互相照应,紧密联系。上联和下联结构完整统一,语言鲜明简练。上下联字数相等,词组相同,词性相同。音韵和谐,错落起伏,悦耳动听,铿锵有力。这种要求主要是为了用对称的艺术语言,更好地表现思想内容。

    廖幹忠先生,乃是文化界一位有志之士也。四十年来,爬梳于故纸堆中,为研究廖氏历史文化不遗余力,著书颇丰。因其主笔《中国廖氏通史》并请我作序而结缘,之后主编《廖氏名祖像赞集锦》还请我写序,加深了我们之间的交往。近两年他又投身中华传统楹联的学习和研究,硕果盈枝,今编撰《躬耕集·名家楹联书法荟萃》一书,再次向我请序,盛情难却,欣然而为。干忠先生为人谦虚,治学严谨,交往有信,每日微信问候于我,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从不间断,其诚、其毅,让我感动!

    躬耕集,是文学艺术和书法艺术的完美结合。它包括:幹忠先生——经典优雅的联句,博古通今的谱序;廖氏名仕——言简意赅的评论、辞致雅赡的诗词及勉言励语;廖氏名家——龙飞凤舞的墨宝。总览全书,耳目一新!名家风采——云集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书法、书画等方面的学者、专家、名家及知名人士,倾情奉献;内容丰富——涵盖古今社会历史人文、自然景观、风俗世情等方面,精彩纷呈;体裁多样——联句、诗词、序文、评论等形式,百花齐放;笔走龙蛇——隶、楷、行、草等书法,各显风骚。如此文艺荟萃,美妙无穷!

    对联书法属于美学范畴。对联从它作为独立艺术形式的那一天起,就与书法结下了不解之缘,二者相映成趣,相得益彰,珠联璧合,熠熠生辉,生动地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美。对联借书法的笔韵墨趣,增显汉字多姿多彩的形体美;书法又因联语的字词工丽、音韵和谐,赋予耐人品味的诗意美,《躬耕集》兼具了这两个方面的特点,它彰显了这本集子的文化性和艺术创新性价值。我们也从中看出主编者为在推展诗词楹联与书法文化融入主流文化的今天的努力和创新务实精神。因此,今天《躬耕集》得以出版的确值得为其贺之。

胡迎建

  20221231日于南昌












































志士文章美 廖门翰墨香

    倪进祥,男,汉族,1972108日生于安徽无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中华诗词学会理事,第十、十一、十二届全国青联委员,2012年当选中央国家机关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书法高研班导师,国家图书馆文津学院特聘教授。主攻章草,擅长自作诗联。其作品30余次入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国家级书展,其中在《全国第五、六届中青年书法大展》中连续获奖,在《全国第八届全国书法大展》中获“全国奖”,在《全国第三届楹联书法大展》中获提名奖,并4次在全军书法大展获一等奖。多次应邀参加全国、全军书法展评选。曾随官方代表团出访日本、意大利、埃及、坦桑尼亚等国。出版个人书法、诗联专辑5部。1992年被国家民政部和总政部评为“全国军地两用人才先进个人”,2000年被中国书协评为“全国首批德艺双馨书法家”,2016年被评为中国书画十大年度人物。两次荣立三等功,四次荣立二等功。新华社、《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有专题报道。义务为全国各地题写匾额、门牌8000多处。

    中国楹联学会新进会员廖忠先生,江西吉水县(现青原区)人士,自喻“躬耕者”。少时即酷爱楹联,成年后,又潜心研究廖氏族史,数十年如一日,勤耕不辍,撰联著书颇丰,有“联神”和“廖氏文化专家”之美誉。忠先生为人谦逊、乐善好施,其“立德、立功、立言”之追求,每每令余感动!今闻忠先生集过往所撰之“联、诗、文”,及受赠之“赞诗、勉联、励句”,力邀众位书法名家挥毫泼墨,以“躬耕集”为书名,成“联、句、诗、书”之“精萃”,实为联坛雅趣,诗家清欢。欣喜之余,应邀为忠先生的雅集“名萃”作序。

   余通观全“萃”,礼赞其“名”,感触颇深:

    一、联()萃。萃在内容与形式上。其内容涵盖古今之历史、政治、人文、风俗及自然景观,体现了作者上乘的文化素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及丰富的人生阅历、敏锐的世事洞察力;而形式上的“萃”,则因通篇“联对”运用书法形式,笔走龙蛇,意趣盎然,珠联璧合。

    二、文萃。萃于字字珠玑的美文佳品——《谱序》,世人誉为“当今无几人能及!”“言近旨远”,让读者在龙飞凤舞的书法世界里,感受到廖氏家族几千年来的辉煌踪迹,文韬武略,流连而不知返。

    三、诗词萃。萃于文字古朴、韵律优美,内容丰富、流光溢彩。既体现了作者的丰富社会阅历、高深的国学水平和高超的写作技巧;亦体现出诗词作者对“躬耕者”的品德、思想、精神、行为予以极高的肯定与赞扬。正如诗词作者所言:“因特网、金兰广结”“未曾谋面心相印,畅所欲言语不休”“借网会知音。”

    四、书法萃,萃在挥毫洒韵,书效二王墨似金。”其书法家之众,而运用“隶、草、行、楷”等不同字体,丰富多样俨然组合一幅幅完整的史诗图画,令人赏心悦目!而“书法”“联对”“诗词”各美其美,互为彰显,相映生辉,美美与共。

    五、躬耕者、一班贤士,实为世人所钦佩。虽然他们的社会身份、工作岗位、文化学历、籍贯等不同,但在以血统为标志的姓氏文化中,总能找到相同的出发点、共同的使命感,并发出最强的音符,铸就家国情怀,前仆后继、生生不息,这就是中华传统文化五千年愈发强劲的精神所在!

   《躬耕集》是一部集社会、历史、人文内涵和书法艺术为萃的名家集册。它把联对、诗词、书融合在一起为当今文学艺术类书籍之典范具开创意义编著者在较短时间内集腋成裘,可见其文学素养之高和文学功底之深厚,尤以对,越发出众,可谓学富五车,倚马可待。句句经典,引人入胜。着实令文学艺术界振奋

     诗联与书法之间逻辑纤缕。其内容与书墨形式是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诗联对书法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其内容是书法家泼墨挥毫的先导;()诗联是书法家传统文化修养的折射,可以看出书法家对诗联创作者的理解,以及书法家的自身气质和精神世界;()诗联与书法在相互融通和影响的同时,加深了两种艺术形式上的蕴涵,展现出了古典美和特有的东方神韵。纵观全书,余以为它达到了这种效果和境界。所以说,《躬耕集》这部书具有历史、文学、知识性,又富有美学的欣赏性和艺术收藏性。诗联书画,浑然相成又各具特色,美妙至臻,真乃“一卷收藏天地!”值得向广大诗书联爱好者推荐之。

倪进祥

202318于北京












































《躬耕集》前言

    自古以来,春节写对联、贴对联这种事情,家家户户都有。改革开放之后,市面上有现成的“春联”卖,因此,写对联的(人和事)也就少了。买“对联”来贴,当然省事、简单,又不会丢面子,但似乎亦失去了很多,……

    我上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就喜欢上了写对联、贴对子,我的父母亦鼓励我自己买笔、买墨、买纸,并要求我自己去写!之后便年年如此!且有乡邻亲友每遇建房造屋、娶亲嫁女之类的等等红白喜事,总爱找我捧捧场子,几十年过去了,乐此不疲也!

    2020年12月份,江西省新余市的廖文斌老师推荐我进入“中华传统联苑”学习,让我有机会参与“'每日对句’、'每周联评’、'十日一擂’”的锻炼,在联苑沈醒春、徐淑明等老师的精心指导与热情帮助之下,一年多来,我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提高,终于实现了加入中国楹联学会的梦想!   

    有先哲说,对句、作联,犹如做人!我想也是,学无止境,品味人生!故而将自撰和受赠的楹联、诗文等作品,赏以书法名家挥毫泼墨,从“'中国楹联学会·入会作品’、'中华传统联苑·临屏对句’、'联追李杜香如故’、'无穷联对眼前景’、'一支妙笔写春秋’、'满腔热忱歌廖氏’、'百代风华凝族史’、'躬耕乐道仰乾坤’”等八个方面,撷萃成册。如沈醒春老师所言:“好联配好书法·珠联璧合!藉此以回馈社会各界人士的关爱,同时亦恳请方家提出批评、指正!

庐陵吉水廖干忠谨撰

2022717日于鹭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