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茶与佛教

 北极熊788 2023-03-27 发布于浙江

佛教是公元前6-5世纪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在今尼泊尔)的王子释迦牟尼创立的。东汉初年在我国正式流传。佛教特别是寺院经济有突出发展,是在隋唐尤其是盛唐时期。

文章图片1

寺庙与茶关系密切

“茶兴于唐,盛于宋”。唐朝茶叶的兴盛,是在佛教特别是禅宗发展的基础上风盛起来的。开元年间,泰山灵岩寺大兴禅教。“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禅”是梵语“禅那”的音译,汉语是“修心”或“静虑”的意思。闭目静思,极易睡着,所以坐禅唯许饮茶。北方禅教的大兴,促进了北方饮茶普及;又推动了南方茶叶的生产,从而也推动了我国整个茶业的较大发展。

文章图片2

诗僧皎然

事实上,在唐开元以前的魏晋甚至更早,茶叶就已经为我国僧道修行时所常用的饮料了。陆羽《茶经》中,就多处引述了两晋和南朝时僧道饮用茶叶的史料。

在我国,茶与佛教的关系是一个相互促进的关系。佛教特别是禅宗需要茶叶,而这种嗜茶的风尚又促进了茶叶和茶文化的发展。禅宗的坐禅,除选择环境寂静处作禅房外,还要求注意调食、调睡眠、调身、调息、调心,这五调都与饮茶有一定关系。后来有些佛教僧徒,不惜编造神话或移花接木,竭力把茶描写成是佛祖的恩赐和僧人的功劳。其实,佛教界传颂的佛祖、僧人对茶的贡献,在一定程度上,无非是茶对佛教重要的一种说明。毕竟,茶源于中国,世界各地种茶、制茶、饮茶都是直接或间接由中国传入,传播过程中佛教起了很大作用。

文章图片3

吃茶去

由于茶叶受到佛教各宗各派的普遍重视,以致在各大寺庙中,不但设有专门招待上客的茶室,甚至有些法器也用茶来命名。如庙中如有两鼓,东北角的叫“法鼓”,西北角的称“茶鼓”。

茶与佛教关系如此密切,所以在南方许多寺庙,特别是中唐以后,出现了庙庙种茶、无僧不茶的嗜茶风尚。自种、自制、自饮,各地寺庙和历代名僧为我们留下不少的茶史资料。不但诵经、坐禅、做功时要饮茶、饭后、纳凉、休息、吟诗、下棋等各种场合也离不开茶。典型的例子就是唐朝赵州高僧从谂禅师有一句口头禅“吃茶去”,有关无关,开口闭口,都说“吃茶去”,赵州还是北方,可见一斑。

文章图片4

蒙顶山七株仙茶

“玉蕊一枪称绝品,僧家造法极功夫”,我国寺庙不仅重视、需要茶叶,而且也是生产、研究 、宣传茶叶的一个中心。茶圣陆羽就是由寺庙收养长大的,他对茶的最初了解和兴趣,即从寺庙获得。陆羽的忘年交诗僧皎然除大量茶诗传世之外,对茶的功能和煮饮艺术也颇有研究。再如唐代的督造湖州紫笋、常州阳羡贡茶的贡茶院,就设在顾渚“上吉祥院”内。

“自古名寺出名茶”。在古代,也只有寺庙最有条件研究茶叶、提高品质和宣传茶叶。因为寺庙都有一定数量的田产,寺僧特别是那些大和尚,有时间、有文化来讲究茶的采造、品饮艺术和写书作诗以宣传茶叶文化。唐代福州方山露芽。剑南蒙顶石花等都出自寺庙,宋代的水月茶、天目山茶、双井白芽等,也是僧道创制的珍品。近代的黄山毛峰、六安瓜片、霍山黄芽、休宁松萝茶等也是这样。

文章图片5

禅茶一味

由于佛教自身对茶的需要,在佛教借重和吸收茶叶文化的过程中,同时也有力地促进了我国乃至世界茶业的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