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玉米饼子在食物界就是打虎的武松

 新用户339933 2023-03-27 发布于山东

烟台晚报烟台街,一条有故事的街

请点上面蓝字,来烟台街逛逛

在我老家蓬莱,正宗的玉米饼子,一定是用大柴锅烀出来的。个头也要大,多大?比成年人的手掌大,且厚。玉米饼子,芝罘区叫“片片”,东县喊“粑粑”。北京、天津一带多称“贴饼子”。“贴饼子熬小鱼”是过去天津卫很有代表性的家常饭。

  

玉米饼子,对于上了些年纪的人来讲,是印象深刻而无法忘记的。作为主食的它,曾伴随着我们走过一段艰苦的岁月。

在胶东,直到改革开放之前,人们的主食主要还是玉米饼子和地瓜、芋头等。确切地说,最主要的还是后者。对大多数农村家庭而言,玉米饼子也是做不到管够吃的,更不要说还有吃糠咽菜“挨饿”的时候。在那个年代,能够吃上玉米饼子是幸福的,白面只是过年、过节吃点。

平日里做饭主食会分为两种。老人和干活、出大力的人吃些玉米饼子,女人及半大的上学孩子以地瓜、芋头为主。乖巧的孩子一上饭桌,就会知道自己能不能吃上饼子,能吃上几lòu(一窄溜的意思)。为方便分食,玉米饼子会横切成几块,称几lòu。

我的一个老同事跟我讲,他大概在上小学二三年级的年纪,有一次吃饭时多去拿了一lòu玉米饼子,被严厉的父亲用筷子打了一下手。尔后,他有那么几个月吃饭时只吃地瓜,绝不碰玉米饼子一下。为此,还惹得母亲掉了好几次眼泪。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蓬莱城里的国营饭店还提供“烩玉米饼子”的服务。厨师把顾客带来的玉米饼子切成小块,放于大海碗中,加上一勺滚烫的葱花酱油汤。收费亦低廉,每碗只收几分钱。

当时我的两个舅舅秋天常到城里为生产队卖梨,我跟随他们“进城”玩过,自然也吃过那种“烩玉米饼子”。独特的“馆子”味让年少的我回味了很久。其实,那勺汤水,就是葱花爆锅后加点香菜末的酱油水,但对于农民兄弟来说,热气腾腾、连汤带水的这碗“烩玉米饼子”为他们提供了很大的方便。这是一个真正的为人民服务的项目。那会儿,饭店也多以“群众”、“人民”、“利群”等取名。

除了玉米饼子,用玉米面可以做菜角子吃。玉米面里要加些白面,否则面皮太散包不住。剁点萝卜缨子,加上油渣、小虾皮作馅,别有风味。把蔬菜掺入玉米面中,做成的饼子叫菜饼子。

蓬莱还有一种粗粮细做的办法是蒸汽溜。玉米面里少加些白面,发酵后蒸熟,应该属于发糕类食品,口感甜丝丝的还带点酸头。玉米面熬成的稀饭,天天哈。

  

现在,在很多家庭的餐桌上玉米和玉米食品已不常见了。总体上,吃玉米饼子的人也越来越少了,人们同玉米饼子的缘分似乎也越来越淡薄了。

玉米作为舶来品,在我们胶东地区大概于清末至民国时期开始有了规模性种植。从抗战到全国解放,玉米种植面积有了大幅度增长,玉米逐步成为胶东当时产量最大的粮食作物。这样算来,玉米饼子作为胶东重要主食的历史也不太长,大概一百年左右。

  

然而,玉米饼子对胶东饮食习俗影响巨大。譬如说,胶东人吃饭重视稀饭的习惯。

有学者研究表明,百年以前胶东是以小米、稻米、子以及地瓜等为主食的。与大米、小米等做的米饭所搭配的菜肴,多为“熬”制。熬菜,有菜有汤,吃起来顺口对路。“吃干饭、熬鲅鱼”,至今仍为传统家常吃法。俗语也讲:“大米干饭熬茄子,撑你妗子两截子”,也是例证。玉米饼子成为日常主食后,因其粗粝,易噎人,在汤菜较少的早、晚两餐,必须配以稀饭。这样,胶东人逐渐形成了吃干喝稀的饮食习俗。甚至于没有稀饭溜溜,就吃不下、也吃不饱,这在年长者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另外,正是因为玉米饼子的特质,要求其佐食的菜肴(也称就头)也需比较“粗犷”、“生猛”。换言之,胶东人吃菜“重”口味。

一是咸,淡了“穿”不透。像面酱、咸菜、腌鱼、腌蟹、虾酱和海鲜类酱。不咸不要钱。

二是多辛辣,刺激性强,不这样“顶”不动。如大葱、大蒜、辣椒、生姜、芥末等。

三是喜生食,无生不欢。很多蔬菜可以生食,主要是蘸酱吃。什么菜都愿意蘸酱,蘸了酱什么菜都好吃。生吃蛎子、活吃虾,海鲜也能生吃。而且,胶东人包括山东人吃大葱是整棵的,吃生大蒜亦是以头计,生韭菜一拌一大盘。菜肴的咸、辣、粗、生与玉米饼子在材质、气势、滋味上相辅相成,和谐统一,促进形成了胶东传统饮食习俗鲜明的地域性特点。

的确,有一些饭菜的主食非玉米饼子不能胜任。像家常焖鱼,像咸鱼、面酱、虾酱类菜品,一般的主食“欺”不住,玉米饼子却应对自如,相得益彰。

小伙子下地回来,手持一个大玉米饼,大葱蘸着虾酱,一碟咸鱼,再配上一大碗不凉不热的玉米稀粥。吃起来,狼吞虎咽,风扫残云。看着就那么过瘾、痛快。

  

如将大米、白面食品喻作风流倜傥的江南书生,那玉米饼子就是打虎的武松,就是当阳桥上持丈八蛇矛“喝断了桥梁水倒流”的张飞张翼德。胶东人饮食,大饼子大酱、大葱大蒜,大盘子大碗,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真可谓畅美快意,磅礴大气。如此饮食的山东大汉,怎么能不健硕雄壮、坦荡豪迈!这样的山东大汉又如何不惹人喜爱?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饮食之道亦然。

  

我们这一代人,总体上是吃粑粑、地瓜长大的,是粑粑、地瓜养育了我们,我们对这些食物心存感激和怀念之情。

大锅烀的玉米饼子很难吃到。多年前,烟台开发区大桥西侧汽修厂里有个饭店。店不大,主要经营片片和咸鱼、虾酱、稀饭。生意十分火爆,很多人不辞辛苦,从市里大老远专程去吃。这个饭店片片制作十分讲究,玉米面新鲜,大柴锅贴的,带一层厚厚的锅巴。玉米饼子既有传统风味,又有所改良,比较暄腾,口感真是好。实话讲,很多人修车也是冲着那锅片片去的。可惜,后来饭店歇业了,不知何故。

东郊有个比较正宗的鱼锅片片店,一桌一锅。沿袭传统方法制作,片片以玉米面为主,也会掺和其它粗粮面粉。片片和焖的鲜鱼一锅出,围着锅台吃。鱼锅片片,这真是我得意的好饭。最是那鱼汤泡片片,吃起来没够。去一次,吃撑一次。缺点是远点,需专程开车去。

我家邻近小市有一个咸鱼片片铺。咸鱼为咸鲐鱼、咸鲅鱼。经营者为两位中年人,一男一女,配合默契,一人锅上做片片,一人煎鱼、炸鱼。原以为是夫妻,后来才知道两位只是生意合作伙伴,无涉儿女私情,有趣。小铺生意一直不错,原在露天地经营,后来有了固定摊位,再后来盖起了板房。片片是没有锅巴的那种,口味虽说不上很正宗,但也聊胜于无了。

  

上了点年纪,愿意吃些有苦味的和粗糙一点的东西,像苦菜、菜根和粗粮等。我大概每周都会买一两次玉米饼子吃。喜食玉米饼子会不会还包含有对过往生活的感怀之情,也未可知。

年轻人不喜欢吃玉米饼子,说是剌嗓子。我吃起来却欣欣然,说明我的嗓子小时候早已经剌出来了。在我家,孩子自然是不吃的,爱人是城里长大的南方人,也不怎么吃。其实,饮食喜好同生活中其它事情一样,人各有志,不要勉强。顺其自然,最好。

你可能还想看:

我和晚报的故事 | 52年后,我找到了当年那个泪流满面的6岁男孩

烟台街·往事如昨 | 准女婿埋头大吃,老丈人只得三番五次地喊:“再切些来!”

烟台街·烟台故事 | 他每收一名学生,就种一棵柳树,于是就有了万柳村

烟台街·烟台故事 | 烟台开埠之初,我的曾祖父创办了这家油漆店

来源 | 烟台晚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