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当了班主任,可学生还一个都没有

 新用户339933 2023-03-27 发布于山东

烟台晚报烟台街,一条有故事的街

请点上面蓝字,来烟台街逛逛

又是一个新学期。看着孩子们穿着漂亮衣服背着新书包,欢欢喜喜地进校门,50多年前的那一幕,像电影一样闪现在我眼前——

上世纪60年代初,农村有相当一部分孩子超过了入学的年龄,却没有机会上学,眼看就要沦为新文盲。为了普及教育,挽救这些失学儿童,1964年,福山古现小学开设了一个辅读班。学校要二十出头的我来当班主任。

校长交给我一至五年级的各科教材,还有一间教室,但学生呢?一个也没有,得自己去找。

我是本村的民办教师,熟悉村里的情况。我就走家串户找生源,先了解孩子们不上学的原因,再给家长们讲学习文化的重要、没有文化的可怕,动员那些家长无论如何也要让孩子来上学。

孩子失学,家长们自有道理,那些现实困难,个个都是横在孩子求学路上的大山:有的说,孩子要是不上山拾草,家里没什么烧的,咋做饭?要是不上山挖菜,家里就没有吃的;有的说,家里哪有钱买学习用品!有的说,孩子要帮妈妈看弟弟妹妹,走不开;有的说,孩子没有什么穿,衣服上好几个补丁,怎么上学?也有的说,女孩子上不上学都一样……眼看着这些天真活泼的孩子成了“睁眼瞎”,真令人痛心。

既然失学的原因最主要的是迫于生计和没时间,那我就灵活安排课时,为他们量身定制上学时间:上午班、下午班、中午班、晚上班,随他们方便,随时可来上学——不能天天来,哪怕来一次也行啊!学生不受年龄限制,多大都可以,看弟弟妹妹走不开?没问题,带着弟妹照样来上学!我专门安排一个学生在教室外的院子里看孩子,同学们轮值,一会儿一换岗,大家都不耽误上课。

有一个姓王的孩子,爸爸去世了,他以卖开水为生,是家里的顶梁柱。小王自己挑水、烧水、守着水炉卖水,实在分不开身去上学。干脆,我就送学上门,利用他手边的工具教他识字:烧水的壶上,写上“水壶”;门上写个“门”字,盆上写个“盆”字,再把他学过的字写成卡片,让他得空就复习。

一开始,对我的到来,小王和他妈妈反应很木然,觉得识不识字,无所谓。但随着小王认的字越来越多,母子俩对我的态度也变得热情起来。识字,让小王感觉日子变得不一样了。

村里还有个女孩,20岁了,大字不识一个。但她觉得自己年龄太大了,实在不好意思跟小学生挤在一块上学。我懂她的心思,就让她中午到我家来,趁我吃饭的工夫上课。这个女孩进步很快,只用了很短的时间,就从一个字不识到可以写简单的信了。

每天,晚上的班下课后,大的男孩自己走,小的女孩,我就挨个儿送回家。

解决了上学时间这个大难题,来上课的学生越来越多,辅读班由一个班扩成两个班,学校见我忙不过来,又给增加了一个老师。

电影《一个都不能少》剧照

学生多了,学习用品等困难又摆在面前。没有书包的、没有石板的、没有石笔的、没有本子的……还有的天已经很冷了还穿着单衣。我这个民办教师,每个月补贴两块五毛钱——这还是民办教师的最高补贴标准——有心无力,实在帮不了孩子们。怎么办?

唯一的办法是勤工俭学。可干点什么能挣钱呢?我愁得白黑睡不着觉。

想到家里攒了桃核杏核,砸出仁卖给收购站,我有了主意:农村集市,地上随处可见吃剩的桃核杏核,这不是现成的宝贝吗?

古现村五天赶一次集,逢赶集这天,我们停掉第四节课,师生一起到集上捡桃核杏核,捡回来晒干,砸出桃仁杏仁,卖给收购站,收购价还不低呢。

刚开始,我也不好意思,一个当老师的,拐着个篓子,在人堆里挤来挤去满地捡那黏糊糊的桃核,像什么样子!后来也就不觉得难为情了,尤其是卖了钱,可高兴坏了,就不顾得这些了。

学校附近有个大修厂,倒出的垃圾堆在门口。这垃圾堆在我们眼里成了“富矿”,师生一起到垃圾堆里捡废铜烂铁卖。同学们也养成了习惯,上学路上看到桃核、杏核、废铁,弯腰就捡,交到学校卖钱。这个勤工俭学的活动我们常年坚持着,解决了大问题。

电影《一个都不能少》剧照

班里有一对姐弟,弟弟10岁,姐姐12岁,爸爸没了,妈妈是个残疾人,家里每天就靠这两个孩子拾草、挖菜度日。眼看天冷了,姐弟俩身上还穿着单衣。我用勤工俭学的钱,扯了白洋布,又买了一包靛,让我妈妈染成蓝布,又用我家的棉花做了两套棉衣棉裤。这两个孩子穿上了过冬的衣服,把他们的妈妈高兴得直念叨。

有一次,我去他家家访,正赶上他妈妈做了烂面汤。见到我,他妈妈很窘,喃喃地说:“老师,没有盐,汤里没放盐……”我摸了摸兜里,只有一角二分钱,我全掏给了孩子,孩子一路跑着到商店买回来1斤盐。他妈妈不停地说:谢谢老师!谢谢老师!

他们家的情况太令我同情了。我跟孩子和他们的妈妈商量:我到银行给你们去贷款,我当担保,买头小猪,养大卖了就可以解决许多困难。孩子和家长都同意了。

款,我替他们贷了,小猪也帮他们买了,可这个一穷二白的家,拿什么喂猪呢?我又到粮站找到了站长,请他帮帮忙,照顾照顾这两个可怜的孩子,把扫仓库底的不能吃的脏粮食,给他点,帮他把猪养大。好心的粮站站长二话没说,拖出了半麻袋乱七八糟的粮食,说:“不要钱,给他吧。”我帮他抬回家。

有了这些粮食,再加上两个孩子天天上山挖菜,小猪一天天长大了。猪长到一百五十多斤时,实在喂不起了,就卖了。还了银行的贷款之后,他们办的第一件事是买了一对水桶、一根拔水用的绳子、一根挑水用的担杖。他妈妈说:老师,俺再也不用天天去别人家借水桶了!

勤工俭学的钱,除了接济特别穷困的学生,主要用来买学习用品发给大家。孩子们也特别懂得珍惜物力,没有石板的,就用瓦片当石板;没有石笔的,就利用残破的小石板,用尺比着用钉子反复地刻划,等痕迹划深了,塞到门缝里一掰,就是一条石笔;本子自然是正面写满了再写反面。在这种艰苦的情况下,辅读班毕业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

这种办学形式,让那些家庭困难的孩子也有了上学的机会,因而深得学校和家长的认可。当时的福山县教育局为了推广这种做法,专门派人到辅读班来拍了照片,在教育成果展览里展览。照片虽然是拍摆的,带着那个年代的痕迹,但仍不失为一种珍贵的记录。

作为一个有着36年教龄的老教师,我深深知道“老师”这个字眼的分量:哪怕只教学生一天,也该为他的一生着想。手把手将孩子引向光明的未来,这是老师的天职,也是为人师表者无上的荣耀。

你可能还想看:

地瓜叶这样吃,让人吃不够

当儿童团长都干些什么?我曾经当过!

失散40年,跨越海峡终团圆!考考你眼力,照片中哪位是当红明星?

老“福山八景”之一“石门春波”究竟在哪儿

来源 | 烟台晚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