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希腊哲学的重要里程碑,阿那克西曼德与他的“阿派朗”

 五千风雨 2023-03-28 发布于浙江
文章图片1

写在前面

西方哲学开山鼻祖泰勒斯(请参考希腊自然哲学,泰勒斯凭什么能成为西方自然哲学的开山鼻祖?)留下一句著名的话“水是万物之源”。

这句话的力量在于泰勒斯敢于挑战神的权威。

在泰勒斯之前一直是“神是万物之源”,是神创造了一切。

泰勒斯的伟大不在“水是万物之源”这句话的对错上,而是这句话背后代表着人类思想史上的革命。

从神创论转向了自然论,这是泰勒斯能成为西方自然哲学的开山鼻祖的本质。

再回到“水是万物之源”这句话上,现在来看当然是错的,可当时的人对世界的理解远没有现在这么深刻。

本文共计5373字

阅读时长约8min

文章图片4
文章图片5

阿那克西曼德

当时的米利都学派有三大哲学家,分别是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美尼。

泰勒斯是阿那克西曼德的老师,阿那克西曼德是阿那克西美尼的老师。

阿那克西曼德出生于米利都,他的生存年代并不确定,但据说在公元前546年时他已经64岁了。

他擅长表演,服装与言谈都特别具有戏剧性。

据说他还是在希腊第一个绘制地图的人。

亦曾率领使节团到斯巴达,在那里对斯巴达人提出两项他的伟大发明——日晷与世界地图。

阿那克西曼德曾在黑海附近的阿波罗尼亚(Apollonia)建立一个新的米利都殖民地,并担任过那里的领袖。

他的贡献和成就都很大,但今天主要讨论他的哲学思想。

文章图片6

阿派朗

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er)仔细研究泰勒斯的思想之后提出了质疑,他发现还有很多事是水解释不了的。

他认为水不是最初的东西,因为水是有形的定西,只要是有形的东西就存在先天规定性。

也就是说水本身有自己的先天规定性,所以水是不可能从水转化成另一种东西的。

这也意味着既然水是有形的,那它肯定也是由另外一种东西转化、演化成的。

阿那克西曼德由此得出自己的观点,万物的本源,一定是一种没有先天规定性的东西,是可以从它演化、转变成另一种属性的东西。

阿那克西曼德认为,没有先天规定型的东西一定也是无形的,而且也是无限的,只有这样无形没有边界的东西才是无定形。

只有这种“无定形”才有资格成为“万物本源”,是它生发了万物,这种无定形被阿那克西曼德赐了一个署名,叫做“阿派朗”。

他的这种观点和我们的老子所说的“道”极为相似,老子曾描述: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

意思是说,万物最初一定是某一个事物演化出来的,这个东西是天地之母,我不知道它是什么,只能强行给他起个名字“道”。

老子所说的“道”几乎完全等同于阿那克西曼德所说的“无定形”,虽然用词不一样,但是他们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

再回到我们的正题上。

从泰勒斯到阿那克西曼德所讨论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到对“本源”的追问,不但从脱离神创学说转向自然学说,而且对追问“本源”终极的研究和讨论,也从“物质实体性”转向“精神虚拟性”的追问。

“精神虚拟性”追问过程所讨论的哲学问题,已经开始脱离了物质实体的范畴,逐渐开始变的深奥。

探讨这样深奥的问题,一般性的智慧肯定是不够用了,必须让人类调用深层次的智慧储备余量了。

对于“存在”的研究,如果说泰勒斯的哲学启蒙是种下了一颗哲学的种子,那么到了阿那克西曼德这里,种子已经开始发芽了。

从种子到发芽的破土而出的转折,是关于“有限”和“无限”的问题。

它既是哲学问题,也是自然科学问题,阿那克西曼德所讨论的“无定形”本质是从有形到无形,从有限到无限。

关键就在这里,怎么界定“有限”和“无限”,要给出清晰的定义,才有往下推演的基础。

文章图片7

“有”和“无”

阿那克西曼德说,只要是有形的东西肯定存在着某种规定性,这种规定性是不可能让一个有形事物转变成另一个有形的事物,就像树木变不成石头一样。

这种对于“规定性”的思考,显然是在纯逻辑层面上,是一种智力的活动,运用理性工具来运思。

既然任何有形事物不能再变成其它属性的东西,那也就意味着既然没有可转换性,就不能用有限的东西解释有限的东西。

这时,有且只有一种办法,那就是只能用无限之物来解释有限之物,这个观点后来被17世纪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证明出来是对的。

黑格尔在讲“哲学史的开端”这个话题时,对于“有”和“无”进行了充分的表述。

他说,哲学史的开端,应该从开始的地方开始,听起来像是废话一样。

那开始的地方是什么地方呢?

接着他给出了解释,开始的地方是那个纯粹的“有”本身,我们只能从这个“有”本身开始。

那问题又来了,什么是“有”呢?

重点就在这里,黑格尔说的“有”这个字,本身是没有规定性的。

意思是说这个纯粹的“有”,本身缺乏任何规定性,因此它等于什么都没有,也就是“无”。

这样就从“有”过渡到了他的对立面“无”,它们是一个东西,只不过是硬币的两面。

当我们描述有某种事物的时候,一定要把“有”和“什么”这个词汇联系在一起才能实现。

而“什么”就代表着一个事物的“规定性”,例如,有个杯子,有部手机,有个人。

如果只告诉一个“有”这一个字,不告诉对方“有什么”,实际上等于什么都没说。

所以,“有”必须和“什么”联系在一起才有意义,要不然有就等于无。

同样的道理,一旦说一个事物是什么,就相当于给了它一个规定性,它就变成了一个有形的东西,同时,它也不可能变成其它事物了。

看文字可能稍微有点绕,但是只有理解了“有”和“无”,才能真正理解“有限”和“无限”。

只有理解了“有限”和“无限”,才能读懂阿那克西曼德的“无定形”。

读懂了“无定形”才能看懂他的学生阿那克西美尼为什么讨论“气”。

哲学就是这个样子,每一步都是必然的导出,看不懂上一步就无法理解下一步,一环扣着一环,严密的逻辑推演,也许这正是哲学的魅力所在。

再回到阿那克西曼德。

在“有”和“无”的意义上,他认为任何具体的事物都是有限的或者有定性的,所以任何具体事物注定不能再成为别的东西了。

结论就是,不能用有限之物来解释有限之物,只能用无限之物来解释有限之物。

有部电影叫《摩西》,里面有个片段讲述摩西在路上遇到了上帝,上帝请摩西帮忙把他的子民们带到一个流着牛奶和蜂蜜的地方,摩西答应后问上帝:“你要告诉我你是谁?”,要不然我见到你的子民后怎么向他们介绍你。

上帝对摩西的回答是:“我是我自己”。

摩西茫然,直到很久之后摩西才领悟,如果上帝说自己是某某某,就相当于把自己变成了一个规定性的事物,按照“有”“无”的理论,有规定性的东西是不可能变成其它东西,这就不能体现上帝的无所不能了,所以上帝才说“我是我自己”。

道理是一样的,当我们说出一个事物的时候,就相当于给这个事物加了一个规定性,这个事物就变成了一个“有限定”的东西,他就不可能变成另外一个“有限定”事物了。

对它的任何的限定也是一个否定。

也就是说,不能从一个有限定的事物中产生另外一个有限定的事物。

只有一个没有任何限定的东西,才有资格成为各种限定之物的本源。

文章图片8

阿派朗

正是这种认识上,阿那克西曼德才说万物本源是“阿派朗”。

后来很多人评价阿那克西曼德,认为他的思想比其他老师泰勒斯高出很多,从原先的自然那哲学上升到了形而上学的层面上。

但宏观角度来看,阿那克西曼德所讨论的“阿派朗”,仍然还是属于某种自然之物。

他描述的还是一个“没有任何规定性的自然物”,他所讨论的基础还是“为有形之物找一个本源”,只是为了从中引导出整个有形之物世界。

他说的“阿派朗”也只是一个哲学概念,相当于盘古开天辟地之前的混沌世界,只是知道盘古用巨斧打开了混沌世界开辟了这个世界,但是混沌世界状态是什么样子,谁也不知道。

阿那克西曼德的观点是认为,任何有形的、有规定性的东西都不足以成为万物的本源,只有“阿派朗”这种无定形、无限的东西才有资格成为万物的本源。

对于追问终极的“本源”,他找到了比“水是万物之源”更原始的“阿派朗”,“阿派朗”能够引出水这一点他做到了。

但是对于这个无限定的“阿派朗”是什么,他自己也说不清楚。

不过阿那克西曼德算是创造了一种生灭观,也就是事物的产生和消灭。

产生就是从“阿派朗”中剥离出来,获得某种规定性,变成一个事物;

消灭就是事物把规定性去掉,重新回到“阿派朗”中去。

它表达了一种本质性的生存观念,生就是从无限到有限,灭就是从有限重新回归无限。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如果阿那克西曼德说阿派朗是万物的本原,然而他却对阿派朗本身一无所知,这显然是一个矛盾。

但事实就是这样,就是这样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阿派朗”,构成了哲学上永远让人无法言说的终极奥秘,让之后的古希腊哲学家们一代又一代的对“阿派朗”追问下去。

似乎人类的天性就是“好奇”,越是说不清道不明,越想搞清楚他是什么。

在之后的中世纪,“阿派朗”就演化成了基督教的“上帝”。

在基督教的神学中,只能说上帝不是什么,但是不能说上帝是什么,一旦说了上帝是什么,就相当于把上帝限制了。

因为基督教的神学中,上帝是全知全能全善的,是无所不能的,是无限和绝对的,怎么能被限制呢。

神学的目的和作用都是好的,但是从哲学的角度思考,神学的内容确实有极大的空洞,很多都经不起推敲的概念,显然是没有经过精密逻辑设计的。

比如,什么叫“全能”?

“全能”的定义是什么?

上帝为什么可以做到“全能”

全能也就代表着无所不能,那无所不能的上帝,能创造出一块连他自己都举不起来的大石头吗?

什么叫“无限”?

“无限”得定义是什么?

如果无限是没有任何的限定,那就是“无”,无就是什么都没有的意思。

但是神学中的上帝只是被当做最后的东西,一个终极存在的事物,当做了有限之物最后的根据,并不没有达到所谓的“无”,也更无从谈起“无所不能”了。

所以,神学里的一些概念即空洞又自相矛盾,这些终极性的概念缺乏内涵的补充。

而哲学思维的特点更有意思,总是设定一些不可言说的障碍,又总是想尽一切办法把它说清楚道明白。

后来哲学家们意识到了这一点,不是我们把它表达、表述不清楚,而是我们的语言本身有先天规定性,我们只要一张嘴,就会跟着语言本身的规定性走,从而导致张嘴的开始就偏离要描述的轨道。

更为关键的是,我们对此毫无察觉,丝毫不知道我们所说的所有话,都是建立在被规定好的语言范畴之内,这正是语言之所以显得很匮乏的根基性所在。

或许也正是因为它说不清、道不明,才被当作了终极性的本原,要不然它的本原性意义就会被别的更加玄奥的东西所取代。

从这一点来看,神秘主义和否定神学才是最明智的,但是神秘主义和否定神学在哲学史和神学史上永远都处于弱势地位。

但还是会有更多的哲学家和神学家们,总是相信可以认识终极实在或上帝的本质。

于是他们就一代接一代地述说着那些不可言说的东西。

而这种“说不可说”的哲学传统,就开始于阿那克西曼德的阿派朗。

就此而言,“阿派朗”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真正的哲学概念。

阿那克西曼德曾写过一部“论自然”,这也是他唯一写过的一部书,但是不知道什么原因最终没有流传下来,他的论述只有一个神秘的句子流传至今:

“万物所由之而生的东西,万物毁灭后复归于它,这是命运规定了的,因为万物按照时间的秩序,为它们彼此间的不正义而互相偿补。”

再后来由阿那克希曼德牵头,和安特弗内、克拉托努斯等人创立阿派朗学派。

他们这个学派主要关注的是感性世界的本质和特点,以及理性思维对感性世界的影响。
在阿派朗学派的认知中,感性世界是真实的,而理念世界则是虚幻的。

他们认为,感性世界是真实的,因为它是我们所能接触到和理解的唯一世界,理念世界是虚幻的,因为它是无法被感知和理解的。

因此,他们将哲学的焦点放在了感性世界上,试图探究感性世界的本质和特点。

阿派朗学派强调感性世界的本质和重要性,并提出了一些概念和理论,除了无限概念,还有感性直觉、幸福的理论等。

他们认为,人们可以通过感性直觉来认识世界,这种直觉是一种超越理性的认识方式。

此外,阿派朗学派还关注人类行为和道德价值观念的形成。

在他们看来,人类的行为和价值观念都是在感性世界的基础上形成的,而这种行为和价值观念是受到感性直觉的影响。

文章图片9

辛普里丘的评价

对于万物的本源就是“阿派朗”,辛普里丘还对此进行了评价:

万物的本原和组成要素是阿派朗,正是阿那克西曼德第一个提出了这个表示“本原”的名词。

他认为这个本原不是水,也不是其他所谓的元素,而是另一种无尽的实在,存在的所有天空和世界都是来源于此……而且他选择了一个诗意的词来表示这个本原。

在观察到四种元素(水、气、土、火)间的相互转换之后,他认为不把其中任何一个当作本原才是合理的。

所以,他寻找到另一种东西。

阿那克西曼德提出,在我们共同经验中存在的所有物质,都可以包括在另一种物质中,在日常经验中,这种物质时而自然,时而陌生。

在这里,最重要的出发点是解释世界的复杂性,想象和提出其他物质的存在是很有用的,这种物质不存在于我们的直接经验能接触到的物质中,却是所有物质的统一体。

一方面,米利都学派进行的思辨将大自然从传统的解读(比如超自然的神迹)中解放出来。

可以说米利都学派创立的基础就是将“自然”这个概念作为认知对象。

“Φύσις”一词就指的是自然,有可能就是米利都学派的起源。

另一方面,我们需要深入研究其源头和结构:

真理是可到达的,它是自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它又是深藏不露的。

接近真理的方法就是观察和思考。

终于,去想象大自然中全新物质实体的存在的准备已然做好,尽管我们无法直接察觉这种存在。

这正是之后的数个世纪中,科学理论发展的道路。从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到19世纪约翰·道尔顿(John Dalton)的原子论,这些都是阿那克西曼德的阿派朗理论的直接延续。

文章图片10
文章图片11
文章图片1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