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易杂记(续二),第194节,周初文字改革刍义

 心理咨询诊所 2023-03-28 发布于江苏
文章图片1
文章图片2
文章图片3
文章图片4
文章图片5

注:以下内容为凑字数要求,请勿阅读。

194、周初文字改革刍义

从人类进化史看,文明的灵魂是文化。

文化的基底是思想,构建思想的材料是语言,构建语言的材料是文字,而文字,是表达客观事物的符号。

已知殷高宗(武丁)至帝辛(纣王)时期,是中国文字的草创阶段,画符象形,今称甲骨文,共造字约5000个。

周代殷后,当于周公摄政期间,发起了中国文字发展史上第一次重大改革:将殷墟甲骨刻辞代表的甲骨文,改造修整成为西周金文,使文字由不规则的原始画符,升级为规范的概念符号,引导读者实现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变。这是中华文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关键节点。

周初,一定还新造了大批文字,具体数量现在还难以统计,但这个事实是存在的,在阅读《书》、《周易》、《礼》等西周古籍文献时,是不难发现的,比如,《周易》卦爻辞中的“睽”、“资”、“绂”等字,就绝无可能是殷字。

周初这次文字改革,取得的一个重大文化成果,就是为六经,即《书》、《诗》、《易》、《礼》、《乐》(春秋后绝传)、《春秋》的整理、编撰、抄写、传世,提供了巨大便利,而六经则被后世儒家视为政治、道德、文化的源泉,真理的源泉。所以,许慎说:“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

以《书》训为主要内容的汉代经学,有“今文”、“古文”之分。所谓“今文”,是指用汉代流行的隶书字抄写的经文。所谓“古文”,当时又称“中古文”,是先秦时期流传下来的用西周金文和诸侯国文字抄写的经文,这表明周初改造的殷字和新造字,还没有普及到王朝核心统治区外的各封国、藩属国。

周初这场文字改革运动的实质,是对原始形态的殷文字的大幅升级改造,价值远远大于“改正朔、易服色”的面子工程,它才是真正促进了文化建设加速发展的举措。新增造的文字,尤其虚词的增加和运用,增强了语言信息表达的完整性、准确性和韵律美感。周公晚年为《周易》作爻辞,已在文字改革之后,“不恒其德,或承之羞”、“井渫不食,为我心恻”、“憧懂往来,朋从尔思”、“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日昃之离,不鼓缶而歌,则大耋之嗟”等辞,如此高美的语句,与殷墟甲骨卜辞和《书》中史官所记同一周公之话言相比较,其诘屈与通贯、僵涩与雅训,差异突然,盖亦为受这次文字改革影响所致。

单字的增加,导致词汇的丰富。词汇的丰富,又会给语言的表达方式提供不同选择,这又会推动语法、文法,甚至文体的变化,比如,诗歌体《诗经》创作,即是从周初开始。还有一个一直未被历代文艺评论家认知到的文艺创作事件——

缩窄视角,专从文体发展演变角度看,先周典册文献,皆属记言、记事体,而《周易》则开议论文体先河,作成我国最早一部议论文集。当然,要读懂了《周易》,才会发现这一事实:《周易》六十四卦,六十四组(篇)爻辞,大多是每组(篇)立一题,而后围绕这一命题展开,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加以论说,最后给出结论,思想统一,内容统一,首尾呼应,构思缜密。文章虽出自三千年前,三千年后的今天,博学的写手,读完之后,对其行文的水准高度,也未必敢大言超越。

殷人创造了中国文字,创造了一种辉煌灿烂而又血性暴烈的文明文化,创造了一个强盛而动荡不宁的帝国。它似乎突然被周人终结了。周代殷后,像一个巨大板块瞬间翻转过来,周人在周初短短几十年,甚至仅仅十数年间,就魔法似的在上面变出来一种全新且催熟的社会文明文化形态,而又竟然平稳地延续三千年,直至我们生活的当代,仍然保持着相当顽强的生命力,这一点,我们在当今的政治伦理、道德教化及民俗习性中,依然能清晰地感觉到。

可以这样说:周初文字改革,吹响了中国传统文化全体系建设的第一声号角,甚至,对中国传统社会形态的塑造,贡献了不可或缺的伟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