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物志||梁任公的25岁(一)

 萧十一郎1993 2023-03-29 发布于江西

1896年冬天,《时务报》主笔梁启超收到一封很特别的信,信中有云:“甚盼卓老中秋前后来鄂一游,有要事奉商。”来信的人是湖广总督张之洞,年逾花甲的封疆大吏。

卓如,是梁启超的字,只是当时的梁卓如才24岁。想来“卓老”二字,估计也让当时的青年才俊梁启超心中一惊。24岁的梁启超在当时确实也算得上是一号人物,如果说1895年公车上书时,梁启超还只是康有为门下最得力的弟子,到1896年创刊《时务报》时,他俨然已成为可以独当一面的人物。《时务报》创刊不到半年的时间里,行销一万余份,“中国创始第一种有益之报”(张之洞),更有舆论称:通邑大都,下至僻壤穷乡,无不知有新会梁氏者。用现在的话来说,年轻的梁启超绝对是舆论场的大V

1897年二月,25岁的梁启超前往湖北武昌拜访张之洞,据说这位老人家表现的十分热情,一方面破例开武昌城中门迎接梁启超,另一方面邀请梁启超到湖北任“两湖时务院”院长,“千二百金”的待遇。但梁启超拒绝了,而且是再三“固辞”。梁启超为何拒绝这样一件“美差”?有人说因为他对张之洞有很深的戒备,但我觉得不然。一方面他回到上海后写信给张之洞,信中称“赐以燕见,许以尽言,商榷古今,坐论中外,激言大义,不吝指教。刍荛涓流,靡不容采,授多馈赆,殷勤逾恒。宁惟知己之感,实怀得师之幸”,又说“今海内大吏,求其通达西学、深见本原者,莫吾师若;求其博综中学、精研体要者,尤莫吾师若。”信中俨然已师长之礼待之,梁启超是真诚的,也是天真的(站在历史帷幕的后面看,张之洞对他的戒备远甚于欣赏)。另一方面,他不止辞了张之洞的聘请,同年,“直隶总督王文韶,湖广总督张之洞,大理寺卿盛宣怀,连衔奏保,有旨交铁路大臣差遣,余不之知也。既而以札来,粘奏折上谕焉,以不愿被人差遣辞之。”他在《三十自述》中一一记载。

在他心里,上海《时务报》才是他自己施展才华的天地,何况当时的《时务报》正如日中天,而他正才思泉涌。“凌云健笔意纵横”,可以说,那时的梁启超,绝对是中国言论界最耀眼的一颗新星,或许连他自己也不清楚,作为维新变法的文字宣传者,他的一支笔已使他和自己的老师并称为“康梁”。

然而世事往往不尽如人意,随着报纸的发行量愈多,声名愈大,掣肘也就慢慢多了起来,作为主笔的梁启超,已经无法掌控这片言论空间。他的思想犀利,笔锋无畏,当权阶层太敏感而又无耻。洋务派开始把自己的势力渗入《时务报》内部,梁启超的文稿未经他本人同意便被修改,梁启超被迫离开了《时务报》,一份由他一手造就,也成就了他蜚声海内的报纸。25岁的他,应邀前往湖南,给当时那片“中国最具生气”的土地带去思想的火种。

蔡锷是在等他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