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东坡的养生之道

 福兴堂图书馆 2023-03-31 发布于河南

苏东坡的养生之道

苏东坡是我国北宋时代著名的文学家。他的散文汪洋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词豪放雄浑,开拓了一代词风;他的字独具一格,与米芾、蔡襄、黄山谷并称四大书法家;他的绘画创就“神似”的风格,造诣也极高。苏东坡何以能在各方面有这样大的成就?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不过,苏东坡的灵敏的才思和睿智,当是他杰出创作的基础。深推一步,这又是与他具有强健的体魄与充沛的精力分不开的。原来苏东坡是很讲究养生之道的。这里根据他的一些传记与他自己的著述,对他的养生之道试作如下简要的评介。

一、养怡情志,保持乐观。

苏东坡虽然在政治上受过种种挫折,生活上历尽坎坷,却始终热爱生活,对人生抱着积极的态度,当他被贬往当时的“蛮荒之地”时,他诙谐地吟诗道:“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后来他更被贬放到天涯海角的崖州(今海南岛),他仍是达观地说:“九死南荒吾不恨,快游奇绝冠平生”。他讲过一段道理很深刻的话:“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凡尽心,别无胜解”,这并不是消极地遁世,逃避现实,而是藉哲理的参悟、友朋的交游、山水的游赏来陶冶性情。就拿脍炙人口的《水调歌头》“明月何时有”来看,所表现的思想也是如此。那是写给他弟弟苏辙的以示怀念之作,当时兄弟二人同处逆境之中,所以词的开头也有“我欲乘风归去”的感慨,但终于还是认为幻想中的月宫仙境“高处不胜寒”,表现了对人间现实生活的热爱,最后他开朗地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开阔的胸襟,乐观的精神,使他奋发蓬勃,有所作为。不言而喻,这对他的身体健康是非常有益的。

二、体育锻炼,气功修养。

苏东坡在年青时曾一面从事牧牛放羊的体力劳动,一面攻读,这给他自己的身体打下良好的基础。《东坡后集》卷三《书晁说之考牧图后》是一首记载他自己青少年生活片断的叙事诗篇,其中写道:“我昔在田间,但知羊与牛。川平牛背稳,如驾百斛舟。舟行无人岸自移,我卧读书牛不知。……泽中草木长,草长病牛羊。寻山跨坑谷,腾越筋骨强。”这说明他在年轻时是有着良好的体育锻炼的。

苏东坡是精通医道的,曾与沈括合著《沈苏良方》。他认为世间没有什么“长生不死”之药(见《上张安道养生诀论》),善于养生者,主要是慎重地保养与积极地锻炼。他在熙宁二年(1069年)起,向黎道士等学习气功,日后逐步完善,形成相当完整的一套方法。他所学的气功是中国道士吸收了印度的瑜伽(yo ga)派的气功术形成的,这在他写的《养生论》和给好友张方平的信中有详细的介绍。他还向张道安介绍自己练气功的体会,说“初效亦不甚觉用,但积累百余日,功用不可量。比之服药,其力百倍。”

三、生活有规律,清心寡欲。

苏东坡过的是俭朴、有节制的生活,曾有一位张先

生向他询问长生的秘方,他摘取古书上前人的四句话,作为回答:

无事以当贵,早寝以当富。安步以当车,晚食以当肉。

他解释说:“夫已饥而食,蔬食有过于八珍。……安步自佚,晚食为美,安以当车与肉哉,车与肉犹存于胸中,是以有此言也。”他劝人不要耽恋于优越的物质享受。元丰年间,他被贬黄州,在居处雪堂的墙上写了三十二个字以自戒。

出舆入辇,蹶瘘之机;洞房清宫,寒热之媒;皓齿娥眉,伐性之斧;甘脆肥浓,腐肠之药。

晚年,他在给李常的信中赞美俭朴的生活,说它是“淡而有味”,“亦是惜福延寿之道”。

四、适当注意营养。

苏东坡喜欢亲自栽培或采撷蕨菜、莱菔、芦笋等价廉而富有营养的植物作菜蔬。他也爱吃鲈鱼、河豚等易于消化而富含蛋白质的鱼肉。他还注意到荤、素菜肴的比例配合,相传他有一首打油诗:“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若要不瘦又不俗,须食笋炒肉。”

以上苏东坡的这四点养生之道,今天仍在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