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漫谈杜甫:致他那裘马轻狂的年岁

 良辰美景奈何天 2023-03-31 发布于内蒙古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他是忧国忧民的,他的诗风是沉郁顿挫的。他的目光是关注众生的,内心是同情人民疾苦的。

他的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渗透着浓厚的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所以,才有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的感时伤世,才有了“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中的老泪纵横,才有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中的悲天悯人。

我们习惯了用一种刻板印象去理解杜甫,殊不知,真实的杜甫也曾有过英雄主义的风采,也曾充满浪漫奔放的气质。

01

杜甫出生于一个世代簪缨的官宦家族,其远祖可追溯到东晋时期著名的学者、将领杜预。杜氏家族在隋唐时更加显赫,人称“京兆杜氏”,属于关中六大名门望族之一,“城南韦杜,去天尺五”,时人之赞足见杜家的声望。

祖父杜审言是高宗、武后时期的文人,在初唐诗坛名望颇高,与李峤、崔融、苏味道合称“文章四友”。母亲出自清河崔氏,亦是当时的高门望族。

杜甫早慧,其《壮游》诗追忆:“七岁思即壮,开口咏凤凰。”十四五岁时,他已在洛阳的文坛中崭露头角,时常受到前辈夸奖:

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

诗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

二十岁左右,杜甫开启了人生第一次漫游生活。彼时的大唐正是繁荣富庶的开元盛世,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杜甫沉浸在游乐之中,似乎忘记了归程。

开元二十三年(735),由于要到洛阳参加进士考试,他才无奈地结束了这次远游。出人意外的是,他落第而归。

对于从小发奋努力、自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誓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为至高理想的杜甫来说,落榜无疑是一次重击。

然而,杜甫非但没有灰心丧志、失落伤悲,反而壮志昂扬、放荡轻狂,这确实与那个悲慨深沉、哀痛凝重的“诗圣”截然不同。

或许此时的他正当年轻,对做官的执念还没那么强烈;或许他还未经世事,认为名落孙山乃是常事,大可他日再战;或许盛唐气象赋予他的乐观精神还在血液中激情澎湃,认为假以时日,凭他的才情和见识必能搏出一条青云路。

可见青年时的杜甫,斗志是何等昂扬向上,意志是何等笃定自信,生命是何等蓬勃顽强。

远方的名山大川还在召唤着他,于是,潇洒不羁的青年杜甫选择了继续云游天下。《壮游》诗云:

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春歌丛台上,冬猎青丘旁。

他到齐赵之地游览,在繁华城邑中留连驻足,和天下名士痛饮欢歌。

02

开元二十四年(736),25岁的杜甫登临泰山之巅,面对五岳之首,他似朝圣一般,纵目望去,只见苍翠巍峨的峰峦在齐鲁大地上连绵起伏。

层峦叠嶂,千峰万壑,姿态壮美,神奇非凡。云层重叠,雾气缭绕,激荡着眺望者的胸怀。极目远眺,脚下是漂浮的云朵,眼前是飞快掠过的归鸟。

杜甫努力地攀援着,期待登顶时的高峰体验,到时,他会站在泰山顶峰,向下环视,四周的群山将显得低矮而渺小。

泰山壮丽的风光折服了他,磅礴的气势震撼了他。那一刻重新燃起的希望在杜甫的心中久久激荡。他惊喜难抑地作《望岳》一诗,诗云: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是一首卓然独立,雄视天下的人生壮歌,是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是对泰山的赞美,更是对自己人生的激励,对生命价值的书写。

这首诗彰显着青年杜甫“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豪情,字里行间洋溢着蓬勃的朝气和一腔的傲气。所以,我们欣赏此诗的同时,更是在欣赏诗人为心中理想奋斗的那份执着,惊叹诗人无坚不摧的勇气和力量。

诗中全然不见杜甫科举不第的沮丧颓废之意,他并未因一时失利而愁眉不展,反而呈现出昂扬的斗志。

正值青年的他,志存高远,狂傲自信。于泰山秀丽的风景中,他渴望自己未来的仕途也能够步步高升,鹏程万里。他仍是那个奋发有为、锐意进取的豪迈诗人。

泰山将所有的灵秀俊美都展现给了杜甫,杜甫也毫不吝啬地给泰山写下了流传千古的诗篇。

一诗既出,传响千年。不知有多少人在登泰山时,都会在默念中产生深切的回望和重温,回望杜甫的年轻时代,重温诗中的万丈豪情。

尤其是结尾处,诗人发出的呐喊:“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两句,千百年来不止激励了一代代文人墨客,勇攀人生高峰,一览众山之小!更鼓舞了无数身处低谷和困境中的读者,要不畏艰难,勇往直前。

03

历史缓缓地来到了天宝三载(744),这是杜甫一生中欣喜若狂的难忘年岁。在东都洛阳,33岁的他与年长11岁的李白相遇了。这是中国文化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相遇。

与名满天下的大诗人李白结识,杜甫心如激湍。在见到李白之前,他对李白那些奔放飘逸的诗句已十分熟悉。李白狂放豪爽和喜欢闲游的个性,他也早有耳闻。

此时的李白早已是诗坛明星,刚从宫中翰林被玄宗赐金放还,但骨子里的傲气丝毫不减。风华正茂的杜甫,享受着潇洒漫游的同时,却开始有意谋求仕途。

奇妙的缘分连结起同样才高八斗的两位诗人,他们很快相熟起来。两人一见如故,把酒临风,作诗论道,其乐融融。

秋季时,他们相约同游梁宋(泛指今河南开封和商丘一带)。期间他们与高适不期而遇,三位胸怀天下的人成就了一次千载难逢的相聚。只是快意的游玩时间总是过得飞快。冬天里,高适与他们告别,去楚地漫游。

次年秋天,李白和杜甫又在鲁郡(今山东兖州)重逢,饮酒赋诗、访仙求道,不亦乐乎。那是独属于浪漫而放荡的一段旅程。诗情万丈的他们情同手足,杜甫诗中有过真切的描述:

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这年深秋,他们在鲁郡城东石门分别,杜甫写下《赠李白》一诗: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李白赠给杜甫的诗《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同样有名,一句“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是诉不尽的离情。

两位伟大诗人相遇,分离,自此奔向了属于各自的人生。李白继续漫游,杜甫则西去长安,试图再次通过科举求取功名。

04

杜甫已经清醒地意识到,“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只不过是人生的序章,科举出仕还是唯一的途径。只是,此时的他还无法预料到未来人生中的接连不断的苦难。

在这之后,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国家的巨变,杜甫的人生也经历一次次反转。期间,由于唐王朝的衰落,仕途的挫折,抱负的幻灭,年岁的增长,他的诗几乎都布满了哀伤和凄凉。面对着满眼破碎的山河,苦难的人间,他再难找回当年的意气风发了。

但杜甫却带着年轻时坚定的信念和对理想的奋斗精神,走向了以后的人生。从中年的漫长客居,流徙西南,到晚年的寓居成都,漂泊荆湘,直至最后客死在湘江上一条潮湿的小船。

终其一生,他都在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而奔走。纵然饱经忧患,遍历沧桑,终究铸成了诗歌史上一座不可逾越的巅峰。

-作者-

溪月弯弯,愿用厚重作纸,清淡作笔,书写流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