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樱苞待绽访南边(上)

 宜昌石头书屋 2023-03-31 发布于湖北

       位于长江支流黄柏河西支的右岸边,原宜(昌)兴(山)公路、现312省道30公里处的夷陵区黄花镇的南边村,
       既有全国文保单位200多年的南边古民居群,又有2016年重建的南边抗日将士陵园。

       先说那个南边古民居。

       晓峰大峡谷是宜昌城西北一条长约160公里,几乎与长江平行的石灰岩裂谷。
       一条晓峰河(今称黄柏河西支)就在峡谷间蜿蜒曲折。就有了晓峰的山川秀美,绿水长流,
       就有了青山绿水间的不宽的河流冲击平原,就有了宜昌至兴山公路(又称312省道)30公里处的南边村。

       关于南边村的来历有两种说法,其一说清朝皇帝皇恩浩荡,曾给古民居主人御赐楠木金匾而得名楠匾村,
       其后数百年间,知识甚少的乡民以讹传讹,慢慢就简化为如今的南边村。
       其二说古民居的位置位于大良山断崖的南边而得名。
       后一种说法似乎更合理些。不过南边古民居是易姓的家园这一点是确认无疑的。

       从民国初年修订的12卷《易氏族谱》得知,易氏先祖相传是周文王十三子雍伯之后,春秋时食采于易因而受姓。
       战国时散居天下。唐代由山西太原迁入星沙(今长沙)。到宋高宗时,又由星沙迁峡州(今宜昌)。

       因避乱,易姓戴圣公一脉于清朝中期迁入深山峡谷的南边。
       迁南边后,其中的忠祚公支脉又颇有起色,长子易国黉,次子易国学,一文一武。
       其中那个东湖县太学生,号称“大夫门第”的易国学秉承 “勤俭忍让,忠厚传家”的家训,
       培养了独子易起伦(1802-1854年),15 岁娶杨氏,生有二子。

       长子易贤典(1824-1904年),次子易贤漠(1829-1907年)学有所成,官至五品(厅级干部)。
       典、谟做官告老还乡时购田产置家发富。

       据说他们两兄弟仅在咸池口一带就买了 5000 多石稞的土地,设立六个仓房,囤积粮食。
       他们还办钱庄,放高利贷,开设酒坊,办商店等。在南边号称“万石富豪。”
       易贤典以自己为易氏正统传人,编写了《易氏族谱》。
       而民国时期担任过夏口地方法院推事的易德榜、担任过宜昌县中校长的易楷(1905-1985年)等都是从南边走出去的。

       另据秦德标详解,南边古民居的由来要从易忠祚说起。
       据《易氏族谱》记载,出生在乾隆二十五年(1761年)的他原本就是附近山里的乡民,垦土为生。
       祖上据传是宋朝显贵,从湖南躲到这深山峡谷避难。

       相传在易忠祚40岁那年,他在挖苕窖时,从地里挖出祖上藏下的几缸财宝。
       就在林子包(小地名)买田置地、修造房屋,这就是易家“老号”的雏形。
       另据当地人称,“老号”古民居旁边的堰沟建有一碑,载有堰沟完成时是清朝嘉庆年间。
       可见南边古民居的建筑年代当为清代嘉庆(1796-1820年)时期,距今近 200 年。

       易忠祚有两个儿子,共有六个孙子。因为一夜暴富,有钱可供子孙读书求取功名。
       子孙们发达后,“老号”不够住了,就有孙子从老号搬出去另建庄园。
       他的长孙易起伦官至二品,在道光年间对祖父的“老号”进行了扩建。

       易起伦的长子易贤典于清咸丰年间,在祖屋“老号”旁边,新建了一座“宝和”庄园,比祖屋更大更气派。
       次子易贤谟,再次扩建“老号”祖屋。
       至此,易家四代人历经70年,完成了“老号”“宝和”两座庄园的打造。

       现在有关南边古民居的介绍都说现存两座,坐南朝北,依山面水,
       “老号”是清朝易起能、易起宣兄弟二人共建。
       “宝和”是清朝易连芳所建。

       两栋古民居相距约200米,各自独立成院,
       “老号”占地面积665.3平方米,建筑面积965.3平方米,“老号”原有天井13个,现保存完好7个。
       “宝和”占地面积949.86平方米,建筑面积1349.86平方米,“宝和”原有天井12个,现保存完好有5个。

      “老号”、“宝和”两处古民居建筑风格大致相同,前檐为砖木结构,后檐为土木结构,青瓦屋面,
       屋面设有风火墙,翼角做工精致而独特,屋檐、墙体多饰花鸟兽图案,云卷纹分布其中,几何纹尤多。
       每栋布局为三重而建,“老号”、“宝和”老屋正面为三个门。

       明间大门两旁立石鼓一对,高约1.2米,鼓面浮雕吉祥图案,门框均为青石打磨雕花,
       屋内格扇门及门窗等木构件饰雕刻喜鹊闹梅、八仙、寿星祝福及神话传说故事图案,线条流畅,栩栩如生。
       老屋内天井大小不一,最大的天井面积30多平方米,而且井中有池,这么大的天井在三峡地区实属罕见。

       南边的古民居都是长方型四合院,当地人称为天井屋。
       天井屋以天井为中心,精心设计安排主人的起居、休闲。大门上顶雕梁画栋,翘首飞檐,精巧别致。

       进入大门,便是客厅,面积从几十至百余平方米不等,是家庭及个人主要的活动场所。
       厅屋两侧是厨房、火笼屋。
       堂屋和厅屋相隔五六米远,中门有方形水池,这就是天井。天井底部有龙眼通向屋外。

       南边古民居属于改良的徽派建筑,
       不像徽州古民居那样,呈片状或带状建筑,形成一座城池或一条街道,而是呈点状散落在山坡上又相对集中,
       这些建筑或大或小,或左或右,或前或后,形成鄂西山区特有的建筑形态。
       布局、造型、色彩独居一格,具有鲜明的峡江风格。可概括为“粉墙黛瓦马头墙,飞檐对门木格窗”。

       马头墙是南边古建筑突出的外部建筑,可以使得古民居显得高大雄伟。
       马头墙初为防火实用,但客观上却产生了意外的美感。
       加上白色的粉墙,突出的线条,造就了跌宕起伏、交错渐变的强烈节奏感。
       墙体用薄青砖石灰浆勾缝,屋面硬山顶式,小青瓦屋面,白色沟滴水。

       而大门的设计也是为了突出视点。大门装饰富丽华贵,处于中间位置。
       大门又叫门楼,有的采用门罩式大门,有的采用八字门楼,即向内凹进,称之“卧槽”。
       大门上顶雕梁画栋,翘首飞檐,精巧别致。门框采用青石打磨,门槛较高,两侧有一对雕花石鼓。

       而南边古民居的石雕、木雕、砖雕更是最为光华的篇章。
       门台、窗棂、斗檐、梁柱、额枋、照壁、石鼓等,凡是能雕能刻的绝不留空白,凡是能彩绘的,无不浓墨重彩。

       南边古民居的内在结构讲究中轴对称,一般以天井为中心。
       围绕天井,前为厅后为堂,周边是宽敞的回廊,堂屋与厅屋的连接独具匠心,
       用雕花屏风隔断,平时不打开,如需打开厅堂则连成一体。
       天井两侧各有三间厢房。天井以排水、采光、通风等实用功效于一体,
       四周都有屋面向着天井,称“四水归堂”,体现了主人聚财的理念。

       堂屋与厅屋间有雕花屏风。精致的棋盘格式木雕,引人入胜,平时,隔门不打开。
       厅屋后面是堂屋,一般比厅屋高,是供奉家神老爷和祖宗牌位的地方。
       堂屋内边的正屋都盖有木质楼板,是家主的寝室。

       古民居的外面是宽敞的稻场,稻场四周用院墙围住,院墙根均用条石围着。
       正中建有高大的门楼,门楼和院墙上修有箭垛和铳眼。
       使得整栋古民居近看是庄园,内看是花园,远看象城堡。

       其实南边古民居并不仅仅只是“老号”和“宝和”那两栋,
       事实上在易贤典、易贤漠发迹之后,易家子孙此贵彼荣,相继又建了六座大庄园,
       南边村三组,是南边古民居建筑最为集中的地方。
       有大小民居有十几栋,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座南朝北,很是壮观。
       这才是南边方圆2公里,闻名遐迩的古民居的全部。

       从晓峰河畔到南边古民居如今大多驾车沿乡村道路盘旋上山,
       可是公路边万龙酒厂的老板告诉我们:从他院外的一条小路也可以上去。

       因为路上运矿石的大货车络绎不绝,汽车的轰鸣声震耳欲聋,
       南边的人说话都是大嗓门:“一直走到小路的尽头,看见那个铁塔,就走了一半。”
       他指着头顶山上的一座输电铁塔告诉笔者。
       笔者一行人就弃车步行,从那座散发出浓烈酒糟味的酒厂旁边开始爬山。

       小路不宽,坡度不大的地方蜿蜒而上,坡度过大之处则是台阶踏步,
       据户外达人宜昌小朱介绍,旁边还有窄窄的自行车道。

       水泥铺设的时间应是集体经济的年代,虽然有些久远但质量一流。
       险要之处还有防滑的橡胶垫片镶嵌其中,这就是后来增加的。

       一路除了被废弃的土屋颓败在疯长的蒿草丛中,
       除了一些灌木偷偷被砍伐,
       就是那些整理的平整的梯田、

       大大的蓄水池,还有越来越多的农家小楼。

       走到气喘吁吁、身上发热的时候,小路被新修的车行道截断,也就走到那座铁塔下。
      接着就只好走乡村公路。绕来绕去的公路边有了停车场,也就来到了“老屋”和“宝和”那两栋老屋门口。

       大门被锁上,不远处挂一红底白字的告示牌:“疫情期间,谢绝参观。”
       可是现在上面已经宣布疫情结束,为什么还不开放?百思不得其解。
       回来后打听方知要想参观,游客可拨打责任人的电话,需出20元参观费。
       这很正常,可当时我们不知道。其实明码实价不是更好吗?

       都说世间万物,盛极必衰,创建了南边村辉煌的易家也难逃这条铁律。
       有资料记载,清末民初,鸦片之害祸及南边,许多易家子孙沉迷大烟败了家,几处易家庄园也纷纷衰落。
       到了抗战时期,就连“老号”也是人丁凋落,唯有“宝和”当时的主人正担任乡长,那座老屋才得以保存原貌。

       新中国成立后,“老号”和“宝和”的房屋都分发给当时本地的长工、佣人和无房的贫雇农。

       2002年,古民居成了宜昌市市级文保,
       2008年升级为湖北省级文保;
       2010 年,夷陵区筹资10万多元对其进行了大修,其后又陆续进行了“修旧如旧”的项目;
       到2014年,出于文物保护需要,居住在其中的16户40 多人才全部被迁出。
       2019年终于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虽然这次来未能进到“老屋”和“宝和”的厅堂内部去细心观赏,
       可是一路行来,也看过了一些或依然住着人或早已没有了烟火味,或已经被拆除或正在变得更加荒凉的同类型老屋。

       这些老屋充分利用地形地貌,依坡面等高线而建,因地制宜,随行就势,
       强调人与建筑,建筑与自然的有机结合,反映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只是被越来越多的钢混结构、毫无特色的农家小楼所遮掩,远离人们的视线。

       很多老屋古老的历史就那么定格在破旧的屋檐下,景色依旧,仿佛在诉说久远的记忆;
       可是那些公社的记忆,特定年代的记忆却随处可见,无法完全刷掉。

       走进老屋,抬头一望,便可以看到这样的天井,很古朴、很实用,也很雅致。
       晴天时,光线就把蓝天白云带到了老屋里;
       下雨时,会有无数条瀑布从屋檐上挂下来,形成四面八方的一个瀑布;
       下雪后,青瓦上一夜功夫便会变白,檐下就会长出很长很长的凌钩子,晶莹剔透。

       墙头青草,芳草萋萋;
       瓦上的青草,见证了四季春秋;
       阳光铺进来,天井的青石板上满是金光;
       南边村古民居的老屋就好像是凝固的泛黄老历,表现着农耕世家的坚韧毅力和存在价值;
       丛丛青草其中的小路弯弯,可以让山里的人走到山外,融入群山外面的世界。
       那条小路还会有山民走过。

       在破旧的屋檐角落,南边村的那些百年老屋就这么静静地沉睡在鸟雀叽喳的叫声里;
       那些依山就势的梯田里,依然还是年复一年地种植和收获着同样的农作物;
       远处的高山连绵起伏、层峦叠嶂;
       阳光下油菜花先开了,满树的樱桃花含苞欲放。

       百年老屋映衬着绿水青山,还有随处可见的银杏古树,
       俨然就成为了一道别样的风景线,在大山的深处默默坚守着属于自己的故事。
       敬请期待下部的精彩继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