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评▶▶个人的故事是历史的细节 ——读万先觉《脚印》▶作者 李临雅

 看尽人间荒唐 2023-04-02 发布于四川

编者按:万先觉老师的《脚印》已经印刷两次,很多人从不同角度给这部著作写过书评。李临雅老师这篇题为《个人的故事是历史的细节 ——读万先觉〈脚印〉》的文章,印证了“真正的历史蕴藏在民间文学里”。让人感慨的不仅有历史强加给我们的悲苦酸辛,而且还有我们是历史的创造者。“时代的一粒尘,落在个人身上就是一座大山”。世间有多少人,不得不背负“大山”艰难前行,这就是李临雅老师笔下“历史的细节”。无论我们是谁,无论我们怎样生存,我们都要记住,我们也是创造历史的人。

                          个人的故事历史的细节

 ——读万先觉《脚印》

李临雅

也许很多人都已经忘了或者压根儿就不知道,公元1979年有个中央文件《关于地主、富农分子摘帽问题和地、富子女成分问题的决定》。决定给予摘帽后的地主、富农分子人民公社社员的待遇,其子女的个人成分一律定为社员。这个仅有676个字的“决定”,直接改变了全国几千万人的命运。大约440多万人摘掉了地主、富农的帽子,2000多万地主、富农家庭出身的子女以及子女的子女们,终于从“惟成分论”“血统论”的桎梏中解放出来,结束了30年来备受歧视的日子。万先觉就是这些人中的一个。

对许多人而言,这个《决定》,一项政策而已,但对万先觉们,那是——“解放证书”!有人断言,给地富分子“揭帽”的意义等同于当年美国废除黑奴制。

1979年3月7日,是我终生难忘的日子!因为这一天,我们庆丰公社按照中共中央1月11日《关于地主、富农分子摘帽问题和地、富子女成分问题的决定》精神,对全社89名地、富、反分子和5名坏分子一律摘掉帽子,并对全社61名地主子女和29名富农子女,一律改变成分,成为公社社员……宣布政策的当天晚上我彻夜难眠,思绪万千!对我不公和屈辱的时代终于结束,可以堂堂正正做人了,期盼成为一名真正农民的愿望成了现实。回忆过去历经的沧桑和困难,脑海里不停地闪现着一幕幕不堪回首的往事,心里真是有说不出的难过和酸楚,泪水也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脚印》226页)。那一年,万先觉31岁,成为“农民”,意味着他在人群中不再是另类,不再比所有的人都矮一头。这是他人生的分水岭。

2021年,73岁的万先觉出版了一部五十多万字的自传《脚印——一个国军上校儿子的回忆》,强调这个“国军上校的儿子”,是因为这个“身份”,曾经是套在他头上的枷锁、紧箍咒。

要说万先觉的人生故事,不能不提他的家世。他祖籍江苏昆山,太祖父是明末兵部尚书史可法部将,在“扬州十日屠城”中托孤后阵亡。其后人辗转入川在崇宁县(现彭州市丽春镇)定居。曾祖父万善修,清末举人,拥护维新变法,进京参加会试在《上光绪皇帝书》上签名。变法失败后,潜回老家,后郁郁而终。祖父万德昭就读京师大学堂、保定武备学堂,秘密参加同盟会。曾任天津小站陆军管带,后任四川总督府卫队长兼城防主管。辛亥革命时,与四川军政长官尹昌衡里应外合,擒斩清末总督赵尔丰。1916年在讨袁护国中牺牲,牌位入崇宁县乡贤祠。父亲万作孚,在成都的省一中读书时,恰逢“九一八”事变,投笔从戎,报考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后留任教官。后申请到前线杀敌,参加过众多战役,多次负重伤,先后任作战参谋、营长、团长。曾获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授予的“干城勋章”。1945年被任命为苏州受降官,参与了日军受降仪式。皖南事变中同情新四军被特务告发险遭军事法庭审判。1949年10月,率部随国民革命军二十一军军长王克俊在大邑县起义。1950年回老家务农。土改后成为被管制的“历史反革命分子”,1957年又因“历史问题”被判刑8年,1961年在狱中去世。1980年平反。万先觉的母亲1947年随军,1949年5月带着孩子回四川。因为家中土地是佃给别人租种的,家里的老人都去世了,她就被划为地主(似乎全书都没有提到母亲的名字)。  

这样一个家庭,几代人都不是等闲之辈,作为他们的后代,生于1948年的万先觉又会有怎样的人生?

从一岁多回到四川农村,他就一直呆在同一个地方,所以,他的经历,是四川乃至中国农村这几十年社会生态的一种特殊的折射。这几十年的历史进程中,有他小小的脚印,有他与历史同步的独特记忆和故事。

可以说,万先觉从两岁多开始,就开始体验人生的万般滋味。

1950年,当地开展“清匪反霸,减租退押”四大运动,因为父母都是斗争打击的重点对象,几乎天天在他家门口开现场斗争会。父母被捆绑在树上挨打,他因为在旁边哭而挨打,于是不敢哭。打人的人走了,满身血污的父母招来苍蝇,他为他们赶苍蝇。有人偷偷送点吃的,他和他们一起吃……

四岁时,因为家中缺粮,他分别在舅舅家、姨妈家寄养。五岁,因为长期吃不饱,严重营养不良,他得了“着疳”病,差点一命呜呼。上学前,别的孩子不和他玩儿,放学经过他们家的学生,会大声喊叫,“寄生虫,寄生虫,剥削人的寄生虫”。上学后,同学疏远他、歧视欺负他,有的还天天在放学的路上等着打他……那些人的理由就是,他是反革命和地主的儿子。

所谓“三年困难时期”,为了把家里仅有的一点米留给生病的母亲吃,他曾经有一个多月就只吃从地里捡来的白菜根。由于饥饿,他骨瘦如柴,像个骷髅,手臂细得用自己的拇指和食指相握,指头还要相交,走路要柱棍子,被说成是给社会主义抹黑。有一次饿得不行,他找到一些野豌苕籽想煮熟了吃,被人发现,说“贫下中农都不敢在家升火,你地主的儿子还敢违反规定”。挨了打,还被放在搭在桌上的两层板凳上罚站,摇摇晃晃的,头都顶到了天花板。

小学四年级,交不起学费,加上母亲患病需要照顾,他不舍地离开了学校。13岁,父亲在监狱里去世几个月后,母亲也去世了。从此,他在生产队干活养活自己。

知道自己出身不好,他总想表现得好一些,劳动积极,唯恐落后,努力干好分配给自己的事情,曾经被社员评为“五好社员”,结果上级检查工作,发现名单中有他,批评那些人“你们的阶级立场站到哪里去了,连反革命分子的儿子都评为五好社员”。把写着他名字的纸条丢在地上踩踏。

每逢政治运动,需要斗争阶级敌人时,人数不够,像他这样的“地主、反革命分子”的子女就会被拉去凑数、陪斗……

总之,挨饿、被歧视,被随便什么人打骂,在屈辱中艰难生存。这样的生活常态,让他看不到前途,曾经两次想要自杀。一次是“吃食堂”时,要求学生放学后割猪草、捡牛粪,完不成就扣饭票。有一天他在学校扫地耽误了时间,没完成任务,被扣了当天的晚饭和第二天的早饭。第二天太饿了,又没有完成,又不给饭吃,只有到冬水田里掐水芹菜尖尖和灰灰菜吃。如此连续几天,实在饿得不行了,找食堂负责人借饭票,不但没借到,还挨了骂,“狗日的反革命分子的儿子你要造反了,老子不给你饭吃,你又敢怎么样?把你饿死了,还不如死只狗!”十二岁的娃娃,绝望地想到了自杀。还有一次是“文革”中,生产队的油茶籽被偷,说他参与了。自留地里的苹果树和番茄长得好,被强行挖走,他和那些人理论,反被捆绑起来批斗。年过二十的他,心灰意冷,再一次感觉无出头之日,还不如死了……

有过这样的经历,能够等到那一纸《决定》,他能不涕泪长流,感慨万千吗?!

成为了农民的万先觉过后的经历仍然和农村的发展变化息息相关。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农村的每一个变化,他都身处其中,有自己的故事。

1979年,“农村土地可承包到生产小组”,他满票当选为一个承包组的小组长。这个组当年增产幅度在全公社最大,社员得的实惠最多。他获得公社党委的奖励,第一次上台作为正面典型发言。

包产到户后,他家的地种得好,1983年被公社选为“先进致富个人”,奖给他一张买自行车的票。推荐他参加彭县党校举办的“首批专业户、重点户和万元户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学习。

他是他们地区最早用水泵抽水和自建水塔,使用自来水的农户。1983年,他和几个社员发起,在当地安上了电灯。上级号召发展乡镇企业,他和一些人建砖厂、建材厂,虽几经波折,但终于有所成就,为集体事业做出了贡献。

1991年入党后,他先后担任副书记、书记,带领乡亲们在一方土地上勤奋努力,放开手脚,施展了才能。科学种田,搞饮水工程,修路搭桥,灾后重建,产权制度改革……一直干到年过花甲。

在万先觉的人生历程中,还有另外一道脚印,那就是他追求知识,精神成长的过程。

父母从小对他的教育,大到家国情怀,小到个人修养,不说谎,懂礼貌,不准说脏话……父亲坐牢前夕,告诫他,要好好读书,任何情况都不能放弃。母亲说“人一辈子当个好人不容易,一生都要严格管住自己,千万不要做违法的事情。”他们希望他积极向上地好好生活,不能有仇视社会的心理。伟大而朴实的父母,在他心里播下了追求精神高尚,追求知识的种子。

牢记父辈的教诲,尽管饱受屈辱,卑微地生活在社会最底层,万先觉离开学校后一直在学习!开始是看所有能够找到的书,后来想到既然当农民,就看和农业生产有关的书。先看浅的,再看程度深的,从《看云识天气》到《农业气象学》,再到《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粮食作物栽培各论》……改革开放后,他每年都订阅《中国农业科技通讯》、《四川农业科技》等十多种农科杂志。到二十一世纪初,他所有的学习资料累积了近两千斤。所有这些知识,都被他运用到了实际中,自己的庄稼种得好,当了领导后,带领大家把庄稼都种得好。

在做人方面,他也没有辜负前辈的教诲。读书时买不起笔,把竹签一头划细捶绒当毛笔用,常常因为写的字不清晰被老师说,有一次他在操场捡到一支毛笔,很想留下来。母亲要他交给老师。因为没人认领,老师说,你可以暂时用着,就算是借给你的,他都没有拿。吃食堂时,大家都饿得受不了,有些人偷东西吃,他从来不偷,旁人直感叹,这个娃儿真是太老实了。

他担任村支书以后,秉公办事,以理服人。有些人认为他一定会对当年曾经打他、侮辱他的人进行报复。但没想到的是,他不计前嫌,一视同仁,那些人遇到困难,还帮他们解决。有个人说,我以前做了很多对不起你的事,现在想起来都后悔。你要是报复我一下,我心里恐怕还好受些。村民们说,少见像你这样宽容的干部。

他反对不切实际上报各种农业生产指标,只要是不实数据的上报材料,他从来不签字。……

万先觉在村支书这个位置上工作了19年,直到62岁才退下来。他在任期间,他们村多次被评为“先进党支部”“先进村集体”,他本人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荣获县、市优秀党支部书记称号,获“关心群众疾苦奖”……还有那些没有写在奖状上、官方文件上的,老百姓对他人品的赞美、夸奖和评价。

看万先觉的表现,人们不禁会感慨,那是怎样一种耕读人家的基因!怎样一种中华传统文化的文脉传承!感慨一个人从小植根于心里的观念、品质具有怎样的力量!有了这样的底蕴,他历经艰难屈辱,但是没有成为人性扭曲,心理阴暗,性格怪异的人。而仍然具有爱心、善心,乐于助人,有担当,有使命感。

万先觉只断断续续读到小学四年级,我想他不太可能记日记,所有这本书里记载的事情,都在他的记忆中,那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刻骨铭心。在叙述个人经历时,他也写了耳闻目睹的包括亲戚朋友、乡亲邻里、周围人的故事,叙述了他知晓的土改、合作化、人民公社、公共食堂、大跃进、文革的一般情况,让读者看到了那些事情发生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历史氛围。

他讲述当书记以后处理各种具体事情的详细过程,比如怎么想办法给非计划生育的娃娃上户口、教育村民土葬、排忧解难抒民困、克服各种阻力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等等工作中的细节和心理,更是让读者从中知晓了中国农村存在的诸多问题和解决的难度。

看一个国家的历史、一个地方的方志,看到的是编年史,是大事件,是高度概括,是事件浓缩,而看一个人的经历,看到的是极其丰富详实的过程、情景、细节;是体会,感受;是具体,生动形象的故事;是生老病死,是心路历程,是酸甜苦辣……

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没有谁能够超凡脱俗,与他生活的国家、社会没有关系。只是有的人离主流历史似乎要远一些,有的人就在历史的漩涡中被冲击。个人的经历伴随着国家的历史,所以,个人的故事就是历史的细节,没有细节的历史是枯燥、空泛的,缺乏实在感,现场感。读万先觉的《脚印》,看到的是中国农村以致整个中国社会这几十年的社会生态,发展变化的过程。看到如果时代走个弯路,对某些人就是一生。

就在我写这篇文章的过程中,读到一篇谈“微观史”的文章,就是说历史本身是极其复杂的,一切过于简单化的历史,都是被人简化之后便于灌输的历史。只看“大历史”,对历史的认识难免失衡,将影响集体心智的成熟。而微观史可以帮助我们更多关注社会中普普通通的人,看见他们的喜怒哀乐和关键时刻的生死抉择。没有小人物的历史是不完整的。这些东西是历史的血与肉,让历史变得更加完整、真实。普通人的历史能让读者重回历史现场,感受苍凉悲怆的底层世界。个人回忆的历史比公众的历史有时候会更真实、细微深入和富有人性。可以把人内心中不为人知和被人忽略的那些情感,以及历史中复杂纷繁的东西呈现出来。不建构正确的历史记忆,就难以保证历史悲剧不再重演。

为了使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历史能够尽可能真实、全面地记录和呈现,个人的历史记录是不可忽视的,铭记和记录历史,是人类社会成员的应尽义务,也是一份责任,更需要胆量和魄力。有更多的诸如万先觉这样的个人记录,才能让后人更加真实地了解我们这个国家这几十年的历史。从这个意义上说,万先觉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他不只是写了自己一个人的经历,也是为这个国家的历史提供了细节。为后人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感谢《脚印》!感谢万先觉先生!  

2023年3月·雅翁书屋

作者简介:李临雅川籍晋人,现居成都。下过乡,待过业,当过工人。1978年考上四川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一直从事编辑工作。已出版《海外归来的龙门阵》《另外一种风景》等六本书,散文集《流痕》获首届“四川散文奖”。

欢迎来稿

敬请转发





五块石

总      编:五块石匠  元翔

执行主编:伊乐  子晴  书芳  

编      委 :五块石匠   元翔   伊乐   子晴   书芳    梅美  老山  剑飞   木木  江水   旭东    



《五块石头》文学平台是五块石头文化传媒旗下公众号之一,主要刊登诗歌、散文、时评、学术论文、杂文等优秀文学作品,欢迎来稿

五块石头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出     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