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地理《大单元教学》(含课例)

 hjh2004 2023-04-04 发布于福建

 严谨笃学,与时俱进----理论学习

当下我们正处在一个“智能+”时代,社会迅猛发展、国际格局不断变化。要培养社会所需要的新型人才,教师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地理教研组秉承“走出去,请进来”原则,多次外出学习,请专家进校指导再提升。

杨向东教授讲座

图片

“课程改革的四个基本理念——核心素养是育人目标,真实情境是活动载体,领域知识技能是必要基础,学习方式变革是实现途径。”

----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综合组专家

华东师范大学杨向东教授

图片

崔允漷教授讲座

图片

“单元不是内容单位,而是学习单位,是微课程。它指向素养目标的达成,以问题链或任务串来组织目标、情境、知识点、活动、评价等,成为一个相对独立而完整的学习故事。单元是课程的最小单位,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重要路径和基本单位。

-----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综合组专家

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

图片

汪春燕老师讲座

图片

单元学习是以单元的方式向学生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或任务,围绕某个实际问题,学生通过设计问题解决方案、自主决策或合作探究活动,最终以作品的形式展示学习成果。

----北京市十一学校地理特级教师

海淀区兼职教研员汪春燕老师


素养发展,是培育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科核心素养是学校课程的新目标。新目标需要新教学,课程单元的设计让教师从关注一个知识点、一堂课转变到一个单元,提高了教学设计的站位,提升了教师的格局,实现教学设计与素养目标的有效对接。

严谨笃学,与时俱进。地理组教师们不断在学习中提升,在研究中发展;在教育理念上向“关注学生素养发展”转变,在教学方法向“学生如何学”方向转变。

 素养发展,演练提升----课堂实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有了理论的学习和理解,地理组老师坚持实践改进。为满足学生素养发展需求,地理组老师着眼于课程单元教学设计,以课例形式,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尝试:

1. 从内容到课程的学习过程,合理设计学习单元

地理组老师认真研读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系统分析教材内容及其所承载的素养发展价值和社会应用价值,根据各年级学生实际情况,整体设计学习单元,明确单元主题。依据学习目标,遵循学科体系和学习逻辑,考虑单元之间的关系,整体架构单元学习活动;考虑单元内课时之间的关系,合理安排学习顺序。

如:按教材内容组织的学习单元设计,以结构图形式整体呈现单元内的课程内容之间的关系;课例内容,则是以真实情景下学习任务进行设计,学习任务具有综合性、挑战性和开放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与主体性。

【以真实情景下设计学习任务  →→→  以结构图形式设计的整体学习单元】

课例1:闫晓杰老师的《气候对自然景观形成的影响》

图片





图片

课例2:刘莉莉老师的《识别地貌形态》

图片





图片

课例3:彭光莉老师的《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图片





图片

2. 组织参与式、反思性课堂学习,构建学科大观念

地理组老师关注学生发展需求和个性差异,为学生提供深度思考、充分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利用学习情境与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分析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分享交流-反思提炼”中完成学习任务。组织学生研讨、交流和分享,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和问题解决过程进行反思,及时总结学习成果,完善知识结构,梳理问题并向教师和同学求助,找到问题解决的突破口和方法策略,向更上位的地理原理提升,构建地理学科大观念,形成地理学科关键能力,落实素养发展目标。

【参与式、反思性课堂学习  →→→  构建学科大观念】

课例1闫晓杰老师的《气候对自然景观形成的影响》

图片





图片

课例2 刘莉莉老师的《识别地貌形态》

图片





图片

课例3彭光莉老师的《分层设色地形图》

图片
图片





图片

3. 价值引领,聚焦核心素养,坚持学科育人

在情境体验和亲身感悟中,聚焦核心素养,坚持课程育人,注重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以致用,注重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生活实践相结合,强化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地理素养的培养,则是让学生正确应用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基本思想、方法,在地理实践中积累正确的活动经验,形成正确的人地观念,最终在解决地理环境中真实问题时形成正确的行为。

【地理实践  →→→  素养发展】

课例1闫晓杰老师的《气候对自然景观形成的影响》

图片





图片

课例2刘莉莉老师的《识别地貌形态》

图片





图片

4. 尝试多样化评价,诊断课堂学习效果

基于地理核心素养发展目标,针对核心学习活动制定表现性评价方案。参照课程标准,对学生活动表现进行水平预设和行为描述,形成表现评价指标。对照活动表现评价指标,对学生的活动表现进行即时评价和反馈,并结合水平进阶的关键点给予指导,激励学生进一步迁移运用与探究。

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设计与实施分层(基础型、拓展型)作业、任务式(实践型、探究型)作业、学科融合类(跨学科、主题式)作业和个性化作业。发挥作业的复习巩固、提升素养和过程性评价功能,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迁移应用学科知识和问题解决的思路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开展表现性评价】

课例 闫晓杰老师的《气候对自然景观形成的影响》

图片

【探索实践性作业】

课例 彭光莉老师的《分层设色地形图》

图片

科学规范的教学单元设计,是课堂教学改进的基础。丰富的学科课程资源,是课堂教学改进的条件。恰当的学习任务,是课堂教学改进的重点。新型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深度互动的保障。素养导向的作业设计和学业检测,是固化学习效果的关键。

地理组教师认真研读课程标准,结合学情,以课堂为阵地,精心设计整个课程单元和课时内容,努力让每一堂课成为学生地理学科能力的增长点,价值观念的提升点,必备品格的形成点。

几多耕耘,几多收获----成果梳理

在课程整合教学思想的引领下,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探索单元教学基本路径。在学习、研究、备课、磨课、评课的过程中,切实转变着教师观念,优化着教学行为。真实情境下的大单元教学,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思维活跃程度,让真实学习在每一个孩子身上发生,使学生地理学科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价值观念也随之悄然发生变化。

01

 学生构建单元

学生在知识空间化、单元化、逻辑化的过程中,真实情境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在不断提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02

 学生素养发展

学生在参与课堂活动的过程中,实践能力、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在潜移默化中形成。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03

 优秀课例展示

课例1:郝然老师的校级公开课《农业地区分布》-----本节课由石景山教师进修学校吴云老师指导。

图片

本节课是初二年级,按照教材内容安排,以农业为话题的大单元结构中的一节课时内容,侧重于农业事实现象的区域差异探究。以任务为驱动的深度学习过程,运用资料获得地理学科素养发展的过程,是地理学科特色的具体体现。

图片

在早餐区域差异的真实情境中,发布对真实事件的判断和分析。

图片
图片

通过对概念的解析、对学习手册中农产品习性和地理各要素分布图的调动、重组、整合和运用的过程,最后对早餐区域差异这样的结果进行解释和论证,形成探究问题的能力。

图片
图片
图片

教学过程中,通过一串真实的数字和案例直击学生的心灵,引发共鸣,增强学生“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强烈民族自信。塞罕坝案例更是提到经济发展要兼顾生态效益、环境效益,引导学生要做正确的事,要坚持把事情做正确,以促进学生必备品格和价值观念的形成。

图片

最后在由内容到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形成地理学科大观念,地理学科核心思想。

课例2闫晓杰老师的市级公开课《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本节课由北京教育学院张素娟教授指导

图片

本节课是高三年级,按照知识所承载的素养发展价值和社会应用价值,以区域可持续发展为话题的大单元结构中的一节课时内容,侧重于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的探究。它指向人地和谐发展素养目标的达成,以问题链来组织目标、情境、知识点、活动等,成为一个相对独立而完整的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学习故事。

图片

在真实的地理环境中,发布问题链,组织参与式、反思性课堂学习,为学生提供深度思考、充分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利用千烟洲地区地理环境特点及农业发展概况,组织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分析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分享交流-反思提炼”中完成学习任务。

图片

通过组织学生研讨、交流和分享,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和问题解决过程进行反思,及时总结学习成果,完善知识结构,形成区域认知方法。

图片

梳理问题并向教师和同学求助,找到问题解决的突破口和方法策略,向更上位的地理原理提升,构建地理学科大观念。

本节课是通过对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的探究,形成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主线,即“发展条件-发展特点-存在问题-今后发展方向(或对策)”,形成地理学科关键能力,增强区域发展要兼顾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价值观念,落实素养发展目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