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今天是清明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与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称之为四大节,与中元节、寒衣节称之为三大鬼节。清代《岁时百问》里写道:“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是为春天而来,它将蓬勃的生机暗自酝酿。从这一天起,阴气衰退,阳气生发,万物吐故纳新,天地明净清和。清明节融汇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为一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今年清明节比较特殊,恰逢在闰二月十五。俗话说“闰二月清明不上坟,上坟惹的祸临门”、“闰二月清明不添土,添土祸事接连出”,今年清明节真的不能上坟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清明节是根据太阳运行规律确定的,属于阳历的节气,与阴历没有关系,因此今年清明节能上坟。民俗学者也表示,“闰二月不上坟”是带有地方色彩的一个说法。像山东、山西晋南有一些地区就有“逢双不祭拜”的习俗。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尤其是抖音自媒体的传播,这个地方习俗就被放大了,而且还引起很多人特别关注,他们带有一种猎奇的心态,半信半疑!但是这一说法确实没有什么科学依据,也没有什么历史依据。大家完全可以放心祭祖上坟! 【二】清明,这个带着水汽的词,寓意“清生命之惑,明生活之理”。它充满古意又明朗,音节好听,读完之后,心中郁积的郁郁寡欢之气也消失殆尽。清明不仅有深绿浅绿,还有新雨洗春天。每年清明时节,像是约定俗成,多少会有点零星小雨,出门一般无需打伞,空气湿润还不冷。中国大多数节日是以美好、团圆为核心,唯独清明,带着浓浓的愁思。清明节一到,天地之间一派生机盎然,吐故纳新,春和景明,百花盛开,鸟语花香,一片勃勃生机之象。古人云“清明宜晴不宜雨”,主要是因为这个时候需要充足的阳光,需要气温回升,利于植物发芽、生长和开花。另外,清明时节的气候特点是多雨阴湿,乍暖还寒。此时的饮食宜温,不易寒凉。比如葱姜蒜等,皆有温运脾阳之功。但不宜过食用动火的食物,如煎炸、烧烤、辣椒等,以免动火伤阴;亦当忌食油腻、粘滑(指糯米做的食物以及粽子等)、生冷(多数寒凉水果、冰淇淋、刚从冰箱取出的食物饮料等)食物,以免伤损脾阳;有皮肤病及旧疾者,还要忌食一些发物,如苜蓿、鸡翅、小龙虾、香椿等,容易升阳及引发旧病。
【三】清明前后阳气渐长,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农谚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等说法。从中医来看,清明在春分之后,阳气已经升浮于地面,当以调肝健脾为主。春季肝旺而脾弱,脾阳要温升,一方面要疏畅肝气,使肝脾调和;另一方面,要养脾阳,使脾能运化升清。清明前后,正是艾草生长茂盛且最为鲜嫩的时节,采而食之,能温升肝气,有益于健康。民间认为,清明食艾可以驱病消灾,更有“清明食艾,无难无灾”的说法。《本草纲目》中这么说艾草的食用功效——“逐一切寒湿。”中医认为,艾草味苦、辛,性温,具有散寒祛湿、温经止痛等功效。尤其适用于寒湿人群,无论外感寒湿还是内生寒湿均可使用。因其色香味美,吃法多样。艾叶可以泡茶、煲粥、做汤、做饼、做饺子、煮鸡蛋等。南方的“青团”,又称为“清明果”,是一种很有特色的清明节气食物,它除了可以当成休闲小吃,还可以用来祭祖,延续传统,祈福家人安康。制作方法就是把鲜嫩的艾草经过焯水、用过滤之后的汁拌进糯米粉里,就形成了绿色的青团面皮。之后在用这个面皮包裹上豆沙、莲蓉、肉松等馅料,上锅蒸熟制成,成品色泽翠绿如玉,看着就很有食欲。其口感软糯香甜,热吃更美味,不甜不腻,带有清淡却悠长的清香,绝对是一款天然绿色的健康小吃!大家请注意:中医认为艾叶性温,湿热体质,或实热、阴虚火旺的人慎用;孕期女性出现不明原因的出血、腹痛等症状也要慎用,最好在有经验的中医师的指导下辨证食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