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节气对人体的影响3

 事半功倍东风来 2018-04-02
​从中医理论讲,夏至也是阳气最旺的时节,养生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艾灸以养心健脾,清暑利湿为主。         宜食:夏季清补:先清解,后补益。夏季宜选用清补法养生,可以多吃点绿豆,薏米,小米等,消除湿热,补气生津。清补可食用海带,竹笋,芡实,意苡仁,冬瓜,莲藕。“心火过旺则克肺金”,《金匮要略》有“夏不食心”的说法,而味苦之物能助心气而制肺气。苦瓜是败火能力,还有苦笋,苦丁茶。当然,为营养均衡,也适量吃些肉,蛋类等食物。      宜:调理脾胃,消暑利湿。   忌:热中风。     11、小暑护阳节气灸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未最热)  7月6-8日 督脉:大椎、肾俞、心俞 任脉:神阙、关元、膻中、涌泉、合谷    【养生原理】           每年7月7日或8日为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小热,没到最热之时。夏季为心所主,所以,艾灸时要顾护心气、平心静气,确保心脏机能的旺盛,以符合“春夏养阳”之原则。            小暑应避暑湿;《道德经》说:“我命在我不由天,善于养生的人长寿,不会养生的人早亡”小暑谨防暑湿至水肿。夏季多汗不正常,找心肾来帮忙。经常盗汗,“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心肾功能必出问题。艾灸以养肾扶阳为主。      宜食:六月肝气微,脾脏独王。宜减苦增咸,节约肥浓,补肝助肾,益筋骨。谨防暑湿致水肿,多吃祛湿食物:薏米,冬瓜,黑芝麻。女性避免宫寒,
喝些红糖姜茶。切记夏天勿贪凉。西瓜为“天然白虎汤”,性寒,脾胃虚弱者不宜多吃。     宜:养心,保持乐观心态;       忌:贪凉及过多冷食。“冬不坐石,夏不坐木”。     12、大暑发散节气灸      大暑(大暑是最热时节)  7月22-24日 督脉:大椎、肾俞、心俞 任脉:神阙、关元、膻中、涌泉、合    【养生原理】          每年7月23日或24日为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大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大暑就是非常热。是全年温度最高、阳气最盛的时节,防中暑。中医有“冬病夏治”的说法,故对于那些每逢冬季发作的慢性疾病,夏季时节是最佳的灸疗时机。        暑期湿气重,当心起脚癣。脚湿气与五脏有关,与湿邪有关。多吃一些排毒又祛湿的食物,忌辛辣食物和烟酒。外治,可用艾绒加花椒水泡脚。艾灸内调以强肾健脾利湿为主。         宜食:大暑厌食,多为脾胃受凉。“晨起三片姜,百病消灾殃”。推荐生姜红枣粥。暖胃食物还有山药,大米,小米,糯米,黄豆,香菇,桂圆等。    远离阳暑,绿豆是清热的佳品。而马铃薯,红薯,香菇,山药可起到益气的作用。补水也是关键,多吃一些凉性蔬菜和水果,如丝瓜,黄瓜,生菜,西瓜,苹果,桃子,香蕉等。        宜:清热补气,冬病夏治。     忌:食欲不振,暑湿。   
 昼夜时间的长短再次相等。秋分也是养生灸疗的重要节气,此时气候渐渐转凉,秋分防燥凉,灸疗时间可较夏季适当延长为主,增强卫气,提高抗寒能力。 宜食:秋分开始,多属凉燥。介绍两种食物:梨子,生食,可清六腑之热;熟食,可滋五脏之阴。熟食去皮后蒸煮均可;还有白萝卜,可克制深秋凉燥。但脾胃虚寒,体质虚弱者少食萝卜。 秋季大便“不便”,皮肤干燥瘙痒,从调肺即可治疗。介绍治疗便秘的润肺美食——银耳。还可选择一些具有润肺功能的食物,如:梨,蜂蜜,冰糖,大米,莲子,百合等都具有调肺通便的功能。 宜:清肺热保养肺阴,护肺。 忌:秋燥,寒凉。 17、寒露养收节气灸 寒露(气温更低,空气已结露水,渐有寒意) 10月8-9日 督脉:大椎、肺腧、肾俞、八髎 任脉:神阙、关元、太渊、足三里 【养生原理】 每年的10月8日或9日为二十四节气的寒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意思是寒露节气之后,气温更低,空气已结露水,渐有寒意。万物随着寒气增长,逐渐萧落,这是热与冷交替的季节,防寒凉“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 “九月阳气已衰,阴气大盛,暴风数起,切忌贼邪之风。宜减苦增咸,补肝益肾,助脾资胃”。艾灸时必须注意保养体内之阳气,不能离开“养收”的原则。  
    宜食:寒露“热水泡脚,胜吃补药”。寒露肩周炎来袭,多吃木瓜,丝瓜,韭菜,山楂,当归等理气,活血,通络,强筋作用的食物。寒露宜食茭白,南瓜,莲子,桂圆,黑芝麻,红枣,核桃等等具有补肝肾,益精血的食物。不宜吃葱蒜等刺激性食物,损人神气。 宜:热水泡脚,保养头发。 忌:运动过度,过度悲伤, 情绪过激。 18、霜降进补节气灸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10月23-24日 督脉:大椎、脾俞、肾俞 任脉:涌泉、关元、神阙、膻中 【养生原理】 每年10月23日或24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霜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霜降意味着天气逐渐变冷,露水凝结成霜。霜降之时乃深秋之季,艾灸仍以护阳为主,宜进补。 中医上有句古话叫“脾是生痰之源,肺是储痰之器”,痰湿产生的根源在于脾胃功能失调。所以从根本上祛湿就要健脾。另外,中医里还有句话叫“脾为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