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缅怀故人遥寄哀思,走进那些感人至深的诗句|元稹|千古名句|悼亡诗|李商隐|缅怀故人|诗人

 品谋图书馆馆藏 2023-04-05 发布于湖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节草长莺飞而故人不再,

在这个慎终追远、怀念故人的日子里,

让我们一起阅读几首凄美的悼亡诗,

体味诗人们在字里行间对爱人的追忆和思念。

QING / MING

01

潘岳悼亡犹费词

悼亡诗之名始于潘岳

潘岳(247—300)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美男子,和妻子杨氏于泰始十年(274年)成婚。潘岳婚后,和妻子感情很好。他在刚到怀县任县令时,曾经写下《内顾诗二首》(其二),抒写了极为缠绵的夫妻相思之情。在诗中,他以岁寒不凋的松柏比喻夫妇之情牢不可破,是古诗中从未有过的写法。

两人一起生活了差不多二十四年,生育了两女一男。元康八年(298年)杨氏过世,当时长女已经出嫁,唯一的儿子夭亡,留下幼女金鹿。杨氏死后,潘岳极为伤痛,为妻子守孝一年。孝期内,女儿金鹿又不幸辞世,所谓“良嫔短世,令子夭昏。既披我干,又剪我根。块如瘣(huì)木,枯荄独存”(《金鹿哀辞》),内心的惨痛实在难以言表,他写下了《悼亡赋》《伤永逝文》《悼亡诗三首》等一系列伤悼的诗文。

《悼亡诗三首》(其一)

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

之子归穷泉,重壤永幽隔。

私怀谁克从,淹留亦何益。

僶俛恭朝命,回心反初役。

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

帏屏无仿佛,翰墨有余迹。

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

怅怳如或存,周遑忡惊惕。

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

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

春风缘隙来,晨霤承檐滴。

寝息何时忘,沉忧日盈积。

庶几有时衰,庄缶犹可击。

在古人的观念里,丈夫是女子的归宿,而死亡则是生命的归宿。“之子归穷泉”里的“归”,指的是后一种,体现出古人以生为寄而死为归的生死观,这里包含对生死的洞见,也是一种无可奈何。因为向死而生,这是每个人都无从改变的现实。死者长已矣,活着的人还得继续活下去。

“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潘岳看见妻子生活过的房舍,就会想起妻子的样子,进入内室,回想亡妻的生活经历,无数的记忆纷至沓来。帏屏间不再有伊人的身影,只有书画还留存着妻子的手迹。衣物上残留着的芬芳还没有消失,衣物还挂在墙壁上,仿佛她从未离开。有时一恍惚,好像妻子还活着,回过神来,更觉内心充满了对未来生活的忧惧:就好像林中的鸟儿,日日双宿双飞,一朝形单影只;又好像是水中的游鱼,相濡以沫,却中途分离。将如此复杂的情感表达得鲜明生动,这是潘岳的创举。

最后六句,他描写眼前的景象,春风从门窗的缝隙中吹来,听见屋檐下滴水的声音。睡卧在床上更加难忘,内心的忧思一天一天地加长。真希望自己能像庄子一样达观,在妻子亡故后鼓盆而歌,聊以稍减哀思。

《悼亡诗三首》(其二)

皎皎窗中月,照我室南端。

清商应秋至,溽暑随节阑。

凛凛凉风升,始觉夏衾单。

岂曰无重纩,谁与同岁寒。

岁寒无与同,朗月何胧胧。

展转盻枕席,长簟竟床空。

床空委清尘,室虚来悲风。

独无李氏灵,仿佛睹尔容。

抚衿长叹息,不觉涕沾胸。

沾胸安能已,悲怀从中起。

寝兴目存形,遗音犹在耳。

上惭东门吴,下愧蒙庄子。

赋诗欲言志,此志难具纪。

命也可奈何,长戚自令鄙。

第二首写夜中悼伤之情。明月入南窗,照见室内。夏日的潮热渐消,肃杀凄清的西风应时而来。寒风凛冽,早觉夏被单薄。并非没有重纩(厚丝绵)可盖,但再也没有人和我一起在冬夜相拥。只有朗月皎洁,照见长夜难眠的人。夜深辗转,看着床上的枕席,竹席铺满了整张床,空床上集聚了清尘,空屋里吹来寒风。一切陈设如旧,唯独幽灵不来,让我无法在恍惚中重见你的容颜。

“独无李氏灵,仿佛睹尔容”两句,将亡妻比作李夫人,希望她能像李夫人一样显灵,以告慰生者的思念。这当然是不可能的,所以抚胸长叹,不觉泪水打湿了衣襟。悲伤的思念,一旦从心中兴起,就再也难以停止。眼中是你起居的样子,耳边是你生前的嘱托(我只有满怀惭愧,因为我们唯一的女儿金鹿也随你走了)。

“上惭东门吴,下愧蒙庄子”是潘岳自怨自艾之语,是说自己不能像东门吴和庄周那样豁达。东门吴是魏国人,“其子死而不忧”。他的家臣很奇怪,问他说:“公之爱子,天下无有。今子死不忧,何也?”东门吴回答说:“吾常无子,无子之时不忧。今子死,乃与向无子同,臣奚忧焉?”(《列子·力命》)诗人沉浸在哀思之中,难以自拔,所以抱愧。想要赋诗言志,但内心复杂的情思又难以一一言明。这是令人无可奈何的命运,常怀忧戚,自己也瞧不上自己。

02

诚知此恨人人有

古今悼亡诗的巅峰

贞元十九年(803年),元稹二十四岁,授秘书省校书郎,并娶太子宾客韦夏卿幼女韦丛为妻。婚后小夫妻的生活,应该是贫困而不失温馨的。韦丛不仅甘守贫贱,而且不问外事,对元稹所作所为皆毫无怨言,可谓能行忠恕之道,正是传统的贤妻良母。

元稹和韦丛一起生活了前后七个年头。初婚的三年很平顺,那时韦丛的生父、庶母和婆婆都健在,婚后又很快怀孕,夫妇随韦夏卿在洛阳居住。元和元年(806年)正月,岳父韦夏卿薨于洛阳,韦丛失怙,作为出嫁女要为父守孝一年。而此时元稹与白居易一起在长安华阳观闭户备考,于四月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授左拾遗。元稹到任洛阳,韦丛悲喜交集,但很快传来婆母亡故的消息,元稹“泣血西归”,丁母忧,夫妻又别。

韦丛在七年的婚姻中曾五次怀孕生子,于元和四年(809年)七月早产而亡,年仅二十七岁。元稹的《遣悲怀三首》,诗中所写正是两人生活实录。

《遣悲怀三首》(其一)

谢公最小偏怜女,嫁与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第一首写韦丛嫁给自己后,甘于贫困,对自己百般体贴。妻子出身的门第,是像陈郡谢氏这样的名门望族,在出嫁之前又得父兄偏爱,生活优裕。自从嫁给自己,凡事都难以称心如意。看我没有蔽体之衣,就搜索荩箧(用荩草编织的箱子)翻找陪嫁之物。无钱买酒,只要软缠几句,就拔下头上的金钗换酒。用野菜和豆叶来充饥,也甘之如饴;没钱买柴,就指望着古槐的落叶来添柴。现在我的俸禄超过了十万钱,却只能祭奠你,为你置办斋饭。

《遣悲怀三首》(其二)

昔日戏言身后事,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开头两句充满沉痛:当初开玩笑般说到身后之事,音容笑貌恍在;现在你真的离开了,那些戏言变成现实,一一都到眼前。你说要将衣裳多施舍给人,现在已经差不多都施舍完了。只有你亲手缝制的几件,还留存着你的针线,一直珍藏,不忍心拿出来看。旧情难忘,对当初侍奉过你的婢仆格外看顾。因思成梦,梦里相逢,醒来后烧送纸钱,聊以自慰。世间夫妻离别之恨,人人都有;贫穷卑贱的夫妻,事事艰难,处处悲辛。这首诗纯用白描,字字朴素,句句深情,三首之中,最为感人。

元稹另有《六年春遣怀八首》,抒发了自己对韦丛深深的怀念: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

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开头感叹人生短暂,百年难久。妻子只活了短短的二十七年,固然可悲;自己可以活得更久,但人寿不过百年,又长得了多久呢?也同样的可悲。就算自己的诗作得再好,就像潘岳《悼亡诗》三首一样,也只能抒发生者的悲哀,却不能起亡者于地下。何时能够夫妻同葬,来生再修夫妻的缘分,更是难以指望。只有整夜整夜地失眠,才能报答你嫁给我之后所经历的愁眉不展。

这三首诗相互补充,构成韦丛与元稹夫妻生活的完整画面。诗歌纯用真实,所以能感动人。其悼亡诗之所以能够成功,正如陈寅恪所言,“就贫贱夫妻实写,而无溢美之词,所以情文并佳,遂成千古之名篇。”“微之为成之所作悼亡诸诗,所以特为佳作者,直以韦氏之不好虚荣,微之之尚未富贵。贫贱夫妻,关系纯洁。因能措意遣词,悉为真实之故。夫唯真实,遂造诣独绝欤。”

03

背灯独共余香语,不觉犹歌《起夜来》

李商隐冷门而深情的悼亡之作

开成二年(837年),李商隐二十六岁,进士科中第,不久娶王茂元之女为妻。和王氏成婚后,李商隐大多时候都在各地幕府中任职,妻子则寄居于岳父王茂元在长安的宅邸。大中五年(851年)夏秋之交,王氏卒,留下一双儿女。

夫妻共同生活了前后十五年的时间,感情甚笃。王氏故去后,李商隐到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中任职。柳仲郢打算赠送给他一个乐伎,方便为他做些缝补之事。这在当时应该是寻常的事情,但李商隐不肯接受,还特意写了一封信婉辞,表达自己心有所属,旧情难忘,不会再眷恋别人,希望柳仲郢收回成命。后来李商隐直到故去,也没有再娶。

《辛未七夕》

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

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

清漏渐移相望久,微云未接过来迟。

岂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

李商隐在王氏故去的这年七夕写了此诗。传说牛郎、织女为银河所隔,每年仅在农历七月初七夜晚,通过鹊桥相会一次。李商隐漂泊幕府,与王氏聚少离多,与牛郎织女一期一会的境遇相似。而今妻子亡故,连一期一会都不可能了。本篇以七夕寄托悼亡之心绪,正是伤心人别有怀抱。

开头是疑问,也是断语:恐怕是神仙喜欢离别,所以才有了七夕牛女迢迢相会这样的佳期!次联反问:历来碧落银河边,就是良会之地,又何必非得在金风玉露的七夕才相会呢?这是诗人的质问,也是对造化弄人的感叹。颔联仍就“仙家好别离”说:清漏渐移,相望已久;微云淡淡,渡河尚迟,相会之期如此短暂,竟然还迟迟不相见,简直不懂得珍惜。七夕有蜘蛛丝乞巧的习俗,所以最后又说:岂能不着意酬谢乌鹊,仅令织女传巧丝予蜘蛛呢?

字字句句都是对“仙家好别离”的不解,也是诗人自己与妻子永“别离”之愁恨。首联疑问,颈联反问,颔联否定,尾联反问,每一联都是强烈的情绪句,全用虚字斡旋,诗人内心强烈的情感,简直要喷薄而出。但从艺术表达的角度看,全从对“仙家好别离”的不解与惋惜写出,又是极为克制的。

后来秦观七夕词《鹊桥仙》:“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即由本篇脱化而出,用的却是翻案法。

《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

剑外从军远,无家与寄衣。

散关三尺雪,回梦旧鸳机。

这年冬天,李商隐应柳仲郢辟,赴东川任节度书记。散关在陕西宝鸡县南,是巴蜀、汉中出入关中的咽喉要道。李商隐从长安去蜀中,途经大散关,写下这首诗。

首句说自己远赴梓州幕府,但“无家与寄衣”,客子离乡,征夫戍边,家人必寄冬衣,所以唐人诗句中写到征夫从军,就有“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古意呈补阙乔知之》)、“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这样的诗句。但现在妻子亡故,再没有人为他手缝冬衣远寄蜀中了。末二句一转,实中带虚,虚中见实:写在散关遇雪,梦见妻子在为自己裁制寒衣。纪昀说:“回梦旧鸳机,犹作有家想也。”正见出诗歌在浑成中见曲折的特点。

《正月崇让宅》

密锁重关掩绿苔,廊深阁迥此徘徊。

先知风起月含晕,尚自露寒花未开。

蝙拂帘旌终展转,鼠翻窗网小惊猜。

背灯独共余香语,不觉犹歌《起夜来》。

这是李商隐悼亡诗的代表作,作于大中十一年(857年)春初,诗人从东川幕府归来,回到王家在京城的旧居崇让宅,此时亡妻王氏故去已近六年。眼见春天已来,亡人不在,追忆过去,格外伤感。

首句写出旧居无人,重门深锁,庭院中生出了绿苔,古诗中常用“绿苔”来形容庭院荒芜。幽深的长廊与高阁之间曾有过多少与妻儿的欢乐时光,但自从妻子亡故,这里就成为寂寞凄凉的旧地。

“先知风起月含晕”两句,意为预知风将起,盖因月亮含晕;此际正风露清寒,所以春花未开。相比早年《春日寄怀》诗中所说“纵使有花兼有月,可堪无酒更无人”之句,可谓更进一层,已伏颈联荒凉之境。末四句写夜深独卧,思念之情难抑的恍惚之境:明知是蝙蝠拂动帘旌,仍终夜为之辗转难眠;明知是老鼠从窗网翻过,而伏枕为之惊猜。至于背灯闭目,而仿佛余香,朦胧私语,夜起重歌,竟忘其已是亡故之人。

《起夜来》是乐府曲名。“起夜来”,就是“夜来”,“起”是起身、采取行动之意。梁代柳恽《起夜来》说:“洞房且莫掩,应门或复开。飒飒秋桂响,非君起夜来。”后二句言风吹秋桂,飒飒作声,误以为是所候之情郎连夜来会,其情境与本篇相似。刘学锴《李商隐诗歌集解》说它表现的是“幻中之幻,痴中之痴”,信然。

古今追悼逝者的诗歌哪一首让你印象最深

在留言区向广大读者分享一下

2位幸运读者将获赠新书一本

唐诗十讲

作者:刘青海

以十种诗歌主题为经,以百首经典作品为纬,一线贯穿初唐、盛唐和中晚唐诗歌发展,全面展示唐诗的艺术魅力,并以通俗的、文学性的语言来呈现唐代士俗生活的图景。

-End-

观点资料来源:《唐诗十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