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河洛古碑博览:曾让“专家”栽坑的袁安碑

 万时草堂 2023-04-05 发布于河南

胡树青  (偃师人 古文化学者)

名碑特多,这是河洛也即偃师的一大看点。升仙太子碑、恭陵碑、辟雍碑、会圣宫碑、乾隆御制碑、大唐二帝圣教序碑……多得无以胜数。

然而林林总总的名碑,却很少被人了解,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作为偃师人,有责任把这些堪称国宝的名碑介绍给大家。今天我们就来说说一通曾让文物鉴定“专家”栽坑的袁安碑。

图片

据好友转发一则消息,说有一家“鉴宝”(包括书画古玩在内的文物鉴赏)节目,坐堂的是一个道貌岸然的“鉴定专家”,在他对着袁安碑碑文拓片朗声读道:“司徒公济南安阳袁安召公授易……”

“轰!!!”观众哄堂大笑,这专家竟是连几个常用字都认不准!

袁安碑的碑额已无,仅存碑身,也在早年(未详何年何代)已经被修整为长方形的石板,可一看见的篆字碑文10行,每行应为16字,除了第九第十两行外,每行最下边的那个字被凿掉,故而现存每行仅15字;碑身正中凿有圆孔特名“穿”,穿占去了四个字的位置。碑面打有界格,篆体字严格按照界格书写。

碑文内容主要记载东汉袁安的生平事迹,与《后汉书·袁安传》基本相同。

袁安碑是近世出土汉代篆书碑刻中最为完整的一通,字口锋颖如新,界格完好可见,书法浑厚古茂,雄朴多姿,线条纤细婉转,体态遒劲流畅,是汉代小篆书法的杰作。

图片

据有关载述,袁安碑侧面刻有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三月题记,乃知此碑曾在明代时被人发现。之后,碑石被面朝下砌筑在偃师高龙辛家村的牛王庙中当石供桌,一直没被发现,上世纪二十年代末,村中一教书先生卧于石案乘凉,无意把手伸到供桌下面,感觉有刻字,碑文才被发现。

袁安碑一经面世,就被金石界重视。当时金石学家、古文字学家马衡、容庚等学者均对此碑碑文释读,并考订碑主为东汉名臣袁安。

袁安碑被发现后一直在原地。1938年当地人士曾组织文物保管委员会将此碑收存,遂后因战乱再度遗失。1961年此碑再现于世,终为河南博物院所收藏。

袁安后人多在东汉任职,袁安子袁京、袁敞最为知名,皆任司空。袁京子袁汤为司空、太尉。袁汤子袁逢官至司空,另一子袁隗亦官至三公、太傅。汝南袁氏四世中居三公之位者多至5人,故号称四世三公。其家以精研儒学著称,门生故吏遍天下,成为东汉儒家官吏集团中的首脑人物。东汉末年袁逢子袁绍、袁术均是割据一方的枭雄。由袁安至袁绍、袁术,五世贵显。汝南袁氏人才辈出,为官者高官厚禄,贵宠于朝廷。

袁安祖籍汝南汝阳,本可葬于家乡。袁安临终留下遗令:备位宰相,当陪山陵,不得归骨旧葬。由于袁安官至三公,按照汉朝的规定,其应拊葬于东汉明帝显节陵或东汉章帝敬陵。据最新考古调查,东汉两帝陵都位于洛阳偃师市境内。那么袁安碑发现在洛阳偃师境内与史书记载相符合。

汉碑的碑文大多用隶书书写,该书体被称为“汉隶”。曹全碑、孔宙碑、乙瑛碑、史晨碑……皆是,碑额则多用篆书。

袁安碑碑文也用篆书,此其特例。袁安碑文篆书为典型的“小篆”。在古代,小篆属于普及字体,《说文解字》以小篆为条目,《康熙字典》也载小篆写法附于页眉,所以说小篆不属于少数人才能识别的字体。掌握一定数量楷书的单字及偏旁部首者,能够认出小篆体的大部分字。比如你掌握了“女”字、“可”字、“每”字、“寸”字、和部首“氵”、“宝盖”的写法,那么,“汝”“河”“海”“守”就都能认读。

然而我的这中认为却遭到了打脸,据说有个“专家”就在现场做秀是栽坑了。

据好友转发,有一家“鉴宝”(包括书画古玩在内的文物鉴赏)节目,有个道貌岸然的“鉴定专家”在对着袁安碑碑文拓片朗声读道:“司徒公济南安阳袁安召公”,他把由“氵”“女”字旁组成的“汝”,认成了由“氵”“齐”字旁组成的“济”字;齐字在小篆中为“”;不管是楷书还是篆书,“女”跟“齐”风牛马不相及!他又怎么会把“女阳”判为“安阳”呢!“女”,同“汝”。这是初中语文知识。怎么会成“安阳”呢!

图片

各位不妨对照拓片试认一下。

碑文:

“司徒公汝南女[]阳袁安召公,授易孟氏□。永平三年二月庚午,以孝廉除郎中。四(年)十一月庚午,除给事谒者。五年正月乙□,迁东海阴平长。十年二月辛巳,迁东平□城令。十三年十(穿所占位置,无字)二月丙辰,拜楚郡(太)守。十七年八月(穿所占位置,无字)庚申,征拜河南尹。(建)初八年六月丙申,拜太仆。元和三年五(月)丙子,拜司空。四年六月乙卯,拜司徒。孝和皇帝加元服,诏公为宾。永元四年()月癸丑薨,闰月庚午葬。”

有人会问:第八行下面还有两个字的位置,就另起一行写第九行了,第九行是否算另开一段?不是。古代的碑文内容有层次,但排版是不分段的,通常每行的第一个字都要对齐。从文意上讲,“孝和皇帝加元服,诏公为宾”不是另开一段的内容,只是在古代,碑文中出现了皇帝、神灵的名号,不能屈居于行文之下,应该“提行”,即另起一行,以示对帝王神圣的尊崇。

袁安碑是汉代以小篆书就的碑刻,非常珍贵。笔者在幼年就观看过原拓片,对此颇感兴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