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0406作文教学:请你来评这三篇作文

 老程杂记 2023-04-06 发布于安徽

【原题回放】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高三学生李行每天背身患肌无力的好友上教学楼。同学们认为大家可以轮流背,不能辛苦了他一个人;父母劝他做好事应该有度,因为毕竟高三了。李行说:“我们是好朋友,背得动,就我来背吧。”后来,媒体来了,荣誉来了,赞美堆成了山,他不敢请假不敢犯错,不再感到快乐,同学们也觉得他不再可亲。他陷入了纠结之中。
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完成写作:
⑴请以高三学生赵乐之的身份,给李行写一封信,帮助他走出困境。
⑵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事情,你有什么样的体验和看法?请写一篇评论。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下面是我班三位同学的考场作文原貌——

(理一班王睿晗)
(理一班檀成鑫)

(理一班刘雅萱)

【课堂任务】老师以第一篇为例,列出亮点,进行评分。请王睿晗同学一句一句比对,看老师是怎么替你优化的。也请檀成鑫和刘雅萱同学一句一句比对,看同学们是怎么替你俩优化的。同学们以后两篇文章为学习素材,完成两项任务:

1.列出亮点,并评分。

2.发现问题,提出优化意见。

行走在荆棘之上,你我皆平凡

身为一名高三学生,李行每天背好友上教学楼,这本是一件平凡的小事,李行乐意,他的好友也得到了方便。可是,堆成了山的荣誉和赞美反而成了他的心理负担。究其原因,是这些外在的嘉奖让李行觉得自己不再是一个平凡的普通人,不敢再轻易犯错。
然而,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圣明如孔子,也会有失意、彷徨的时候。李行的纠结源于他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堵墙,而李行正不断将他的这一堵墙越筑越高,直到把自己的内心完全包裹起来,处于一种极端排外的状态。而他本不必像现在这般纠结,因为我们不必去追求成为造福人类的善人和天才的殉道者,那毕竟只占少数,我们只需要成为我们自己,一个可以犯错、能对社会做出一点贡献的平凡人。
以一颗淡然之心去面对外界的评论,不管是赞扬还是批评。
李行的心受外界的影响之大,在于他还没有能够形成自己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因而容易被别人的话语左右。练就一颗宠辱不惊的心,正是他在今后的日子里需要学习的。同样引起社会轩然大波的还有黄国平的博士论文,他在《致谢》部分写道:我走了很久的路,才将这份博士论文送到你面前。他表示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别人做一点事是很美好的。朴实的话语,我们看到了他一路走来的不易,也体会到了他的真情,大家都衷心祝福他的未来。然而他并没有因外界的赞扬而迷失自我,依然潜心于他的科学研究。这种宠辱不惊的心态难道不是你我所需学习的吗?
就像同学们所认为的那样,大家可以轮流背,不至于让他一个人辛苦。我们每个人虽然都是平凡的,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点点星光,也可以汇聚成灿烂的星河。杂交水稻的成功,背后是袁隆平及其团队无数次的试验与田间调查;青蒿素的发明,背后是屠呦呦及其同伴无数次的提取,失败,再提取……这些造福人类的成果都不完全归功于个人,而是集体的智慧与汗水的结晶。值得关注的一点是这些研究成果的背后也都经历过无数次的失败与试错。失败与犯错乃人之常情,我们不必花费过多时间与精力在这个问题上纠结,使自己处于精神内耗之中。在此我送你一句话:但行好事,无愧于心。
行走在荆棘之路上,你我皆平凡。愿你我能像鲁迅先生所追忆的刘和珍一般,常常微笑着,却拥有为时代发出怒吼的勇气与热忱。

明心中之执,保清莲之志

亲爱的李行同学:

你的事迹让我动容,本执清莲之心,却陷入两难之境,你可以远离世俗的喧嚣,只需做真实的自己,明心中之执,保清莲之志。

歌德曾言:凡是让人幸福的源泉,又会成为他不幸的源泉。荣誉,赞美,带给你光环,让你与众不同,可这些标签又成了枷锁。他们本意不坏,只是让你承担了不该有的压力。身处漩涡中心的你深知自己的平凡与普通,却在外界称赞的加持下,硬生生被塑成了“圣人”。你不自在了,努力维持自己形象,终是越活越累,不快乐。

我想,你应冲破桎梏,找回自我。你应正确对待获得的荣誉,尤其是对那些不是自己争的而是别人给你的荣誉,要有清醒的认识。去做自己本该做的事吧。你与我一样,同为高三学子,更应该以学业为重。学霸陈鲲羽在综艺节目大展身手,斩获冠军,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滔滔不绝,但他拒绝外界一切赞美,坦然承认自己的渺小,不敢停止努力。我想,你应向他学习,只是现在的你陷入了迷茫。

他人为我们添加的标签,就让它随风而逝吧。但丁曾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当有了外界荣誉之后,你再犯错时,可能会遭遇流言蜚语,这些流言会击打你灵魂,刺伤你自尊。可是,请你相信,任风雨如何,你仍然是只海燕,依然是我敬仰的优秀青年。你重获自由的前期是艰辛的,别怕,我在背后一直默默支持你,经过时间消磨,同学会发现你还是那个热心助人的人,熟悉,而不是名利下的提线木偶。

我想,你更可明心中之执,保清莲之志。你的初心本就质朴:帮助朋友,而不是做一个完人。那就重新拾起你的初心,亲近每一位值得信赖的人,展现你的平易近人,凸显与他人的共性。心中顽疾的拔除永远都不会晚,你大可以愈合伤口,重回昔时。

你还可以听取老师、家长的建议,在他们的有力帮助下,你会看淡光环,重新成为普通学生,但这正是你的追求:回归正常。

我想,你已下定决心,抛下名利。赵慧婵因在软体机器人方面的斐然成就而获“青橙奖”,获百万奖金,她一笑置之。颜宁攻破了困扰生物学界几十年的难题,有逆天实力,却无缘中科院院士,她却并不在意。想必你也清楚:他们内心的追求、目标本来就不在此。人有了鸿鹄之志,便可不在意眼前枷锁,能够自在飞翔。

不要将一切的困难深藏于心,我相信你能重新站起。

你的同学:赵乐之

3月7日

淡泊名利,坚守本心
——评李行事件

高三的李行热心地背好友上楼引起了媒体的宣传,获得了称赞和荣誉,但这同时也让他陷入了纠结。过度的吹捧让同学们觉得他不再可亲了,也让李行自己感到了压力。这件事背后的原因何在?是媒体的过度宣扬,还是同学们的羡慕嫉妒,抑或是李行对荣誉的沉迷?

毋庸置疑,媒体宣传好人好事,旨在传播正能量,构建和谐友爱的社会。但在宣传的过程中,媒体是否应该考虑参与者的感受以及报道对他人的影响?过度的宣传可能会给当事人带来困扰,做好事变成了一种负担甚至是一种义务。媒体们应在保护当事人、不给当事人添麻烦的前提下宣传,弘扬正能量的好人好事。现在是信息高速传播的时代,人们通过网络了解时事新闻,无数人带着“显微镜”观察蛛丝马迹,以增添自己的生活乐趣。在这种背景下,媒体们更应该保护当事人的隐私,在合情合理的尺度内宣传当事人的光荣事迹。

诚然,李行登上了新闻,变成了“公众人物”,但从身份上来说,他仍然是一名高三学生,他的身份不会因为这件事而改变。所以同学们觉得李行不可亲了,更多的是一种观念上形成的错误。因为自己没有上过电视,所以会觉得电视中的人与自己的距离很远,他们或许是“高高在上”的人。这种观念的错误性与普遍性令我们警醒。

无论是谁,我们都是平等的个体,有人被赞为“时代楷模”或“英雄”称号,是因为他们为国家、为人类作出了突出贡献,我们要学习他们的光荣事迹。他们也都是普通人,他们和我们一样,是有行动力、有思想的人。当袁隆平院士走下领奖台,他便又变成了那个和蔼可亲、潜心钻研的“农民爷爷”;当张桂梅完成致词,她便再次回到讲台,变成了那个严厉的“老教师”。有时候,不是人变了,而是我们内心对别人的认识发生了变化,才觉得自己离他远了。

最后,故事的主人公李行,从帮助同学的角度看,肯定是值得称赞的,他的纠结来源于这些如洪水般涌入他生活的赞美。如同一只兔子被放到了一个陌生的新环境,它会不知所措。大家的称赞使李行成为了这样一只兔子,他会担心自己因为一次请假而改变大家的对他的看法。我想,这种想法来源于李行把荣誉看得太重了。

通常情况下,如果我在努力和运气的加持下考到了第一名,就会想保住这个名次,会认为如果下一次失利了,大家就会觉得我实力不行,上一次是运气好。这显然是一种把名次、荣誉看得太重的表现。如何摆脱呢?唯有以一颗平常心去看待得失,不困于心,不乱于情,不念过往,如此,便安好。

李行事件背后启示我们的是,要正确对待名与利,荣誉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是你的武器,但它同样可以成为刺伤你的刀刃。淡泊名利,坚守本心,方能活出自我。


【后记】本次作文很多同学吃了书信的格式亏,檀成鑫、张晓佳、沈佳怡等很多有望上52分的同学因为格式上的硬伤而降低了评分的档次。
怎样才能在时间和心情都紧张的情况下避免犯文体格式上硬伤?
很好办!你选择应用类的书信时,在正式动笔前就用铅笔900字的地方写上“书信格式”(写淡一点,方便擦除),或者直接在那一行的右边写上署名“你的好友:李乐之”,另起一行靠右写上“3月27日”。
这次考试有两种文体可选择,结果不少人选的是书信体。书信体平时我们写得并不多,舍弃平时写得顺手的议论类文体而选择很少写的书信体,这大大增加了应试的风险。除了格式要正确外说话的语气、对象的唯一性等要有意注意。而这些,并不是我们所擅长的呀。
抛弃熟悉的议论体写不熟悉的书信体,就好比舍弃平常经常走的熟路而走不知道从哪里会蹿出来一条疯狗、从哪个墙角会跑出来一个捡皮球的孩子的陌生道路一样担着风险。这是不明智的呀。(请同学们把标粗的长句改成几个短句)
相关链接:
20230329联考反馈:南京“一模”卷好在哪里?(二续)
20230328联考反馈:南京“一模”卷好在哪里?(续)
20230327联考反馈:南京“一模”试卷好在哪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