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伴心脏病的“R波递增不良”机制分析

 吴翠平书馆 2023-04-06 发布于内蒙古


图片

右胸和中胸导联R波初始向量消失或减低,被称为“R波递增不良”,排除冠心病后,可能有以下机制引起:

①间隔从右向左除极,如不完全性或完全性左束支阻滞、左室肥大、右位心或“矫正型”大血管转位;

② QRS 波初始向量向下移位;

③ QRS 波初始向量的起源点向下移位;

④记录电极的位置影响;

⑤ QRS 波初始向量的方向与导联轴成直角而引起的假性Q波(“等电位R 波”)。  

这些因素中有两个以上同时出现的情况也并非少见。

左室肥大时,右胸导联呈 QS 波,或胸前导联上“R 波递增不良”,也常产生假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表现。如果未合并不完全性或完全性左束支阻滞,V1~V3导联上r波常很小或缺失。即使在非心肌梗死的情况下,Ⅲ、aVF 导联也常呈 QS 波。

图片

      女,42岁,病史:主动脉狭窄、左室显著肥厚、肺动脉高压、左室射血分数55%,冠状动脉造影正常。

左前分支阻滞可引起左后分支支配的部分间隔相对过早地激动,此时间隔的前向初始向量向下移位。如果右胸和中胸导联放在 QRS 波初始向量(方向向下)的零位点上,则可记录到Q波,酷似前间隔心肌梗死。

图片

      男,70岁。图A:心电图表现下壁心肌梗死,其右冠动脉完全闭塞,左回旋支第二钝缘支有90%狭窄;图B:心肌梗死后1天出现左前分支阻滞,QRS波时限从86ms增加到118ms,V1、V2导联成伪心肌梗死图形。

虚弱体型和肺气肿的患者也可出现类似情况。

图片

      男,56岁,慢性肺病。相隔5天记录的胸导联心电图。左图:心率85次/分。右图:心率128次/分。没有心脏病的证据,左室射血分数60%。

心包后壁大量积液时可引起心脏转位,从而导致右胸和中胸前导联呈 QS波。心室预激时,δ波可能类似下壁前壁、侧壁和后壁心肌梗死,这取决于旁路的位置。

图片

      男,38岁,心电图显示:心房颤动,B型心室预激波

无器质性心脏病的人群在 VI、V,甚至 V₃和V导联上R波缺失,常见于记录电极的位置相对较高。如果膈肌位置较低,即使胸前电极的位置正确,它面向的也是心房和大血管,而不是心室。

膈肌位置较低以及电极放置在 QRS 波初始向量(方向向下)的零点以上时对心电图产生影响,这可通过在标准位置以下放置电极,记录R波的初始向量加以辨认(在剑突或上腹部水平放置电极)。有研究选择在剑突水平(V3E)放置 V3 导联记录到 QS 波的病例,结果表明,无心肌梗死的 25 例病例中有 24 例记录到 R波,而有心肌梗死的24例病例中有3例记录到 R 波。

心向量图也有助于确定,在右胸和中胸导联上不出现R波时,是因记录电极的位置较高还是因 QRS 波的前向初始向量真正缺失所致。

I、aVL及左胸导联的Q波时限>30ms也可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个体,尤其是心脏位置不典型(左侧气胸)、脊柱后侧突畸形及其他胸部畸形的人群 。少数情况下,二尖瓣脱垂而冠脉造影正常的患者亦可有异常Q波,酷似下壁或前壁心肌梗死。

图片

      男,26 岁,左侧自发性气胸。患者主诉有突发性胸痛和呼吸困难,其心电图特征是 V1~V4导联有异常的 QS 波,伴有 ST 段的轻度升高,Ⅲ、aVF 和 V6导联出现倒置的T波。胸前导联的改变酷似急性前间壁的心肌梗死。然而,患者的胸部X线透视显示,左侧到大量气胸使肺萎陷。

QRS波初始向量与导联轴垂直时,可以产生等电位的R波,这使得右束支阻滞可产生酷似心肌梗死的图形。当V1和V2导联出现等电位r波时,其心电图表现酷似前间隔心肌梗死;而当Ⅲ导联出现等电位r波时,其心电图表现酷似下壁心肌梗死。将有问题的导联和同步记录的 QRS 波起始部分清晰可辨的导联进行比较其 QRS 波的起始时间,可避免误诊。

内容来源于:孟大夫的心电时间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