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阳曲 不二寺的艺术魅力

 哲齐66 2023-04-08 发布于山西
不二寺明代壁画 王俊彦 摄
不二寺大雄宝殿 王俊彦 摄

  太原市阳曲县首邑西路旁的一条小巷里,有一个国保单位——金代遗存不二寺,其独特的建筑和精美的壁画、彩塑,具有浓厚的文化和艺术魅力。

  不二寺是迁移而来的,原址在阳曲县黄寨镇小直峪村,1985年文物普查时大殿残破不堪,并处于庄稼的包围之中,距大殿东面3米处是深约百余米的沟壑。鉴于该殿各种条件限制,在原地保护困难极大,经山西省文物局和太原市人民政府批准,1987年至1989年,将大殿整体搬迁至现址。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其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寺名“不二”,源于佛教用语,即:“一实之理,如如平等,而无彼此之别,谓之不二。”意为凡能悟到“一实平等之理”者,谓之“入不二法门”。不二寺的创建者把寺喻为门,寓意为由此门而入,就能达到不二境界。因该寺为佛教禅宗派,故又称“不二禅院”。

  不二寺大殿,名为三圣殿,亦称大雄宝殿。在搬迁过程中,从大殿明间脊檩发现“大汉乾祐九年丙辰岁建造都维那宋会徐德”“咸平六年庚子岁重建”“大明昌六年岁次乙卯八月癸丑月十七日重建法堂记”三条墨笔题记,结合大殿木构架与制作手法特征,判定大殿始建于北汉乾祐九年(956),北宋咸平六年(1003)重建,现存为金明昌六年(1195)维修后面貌。金代维修时,内部保持原样,外部改为金代建筑风格。

  大殿气势恢宏,雄伟壮观。坐北朝南,青石台基,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平面近正方形,单檐悬山顶,覆以素瓦,瓦条脊。出檐有廊,檐柱四根,殿前檐置五铺作斗栱7朵,每一跳出455毫米,斗栱层层升起,挑出前檐2.31米。殿内顶部举架平稳,梁与梁、梁与榑的交结点用驼峰承托,使负荷均匀地分布在梁上,充分体现了金代的建筑风格,是史上记载“扶壁栱”的实物例证。

  殿内存释迦牟尼等明代彩绘泥塑9尊,保存完好。主尊为释迦牟尼说法像,结跏趺坐于须弥台座的莲花上,肉髻,身披双领下垂式袈裟,衣褶下垂,覆盖台座。背后为高4.7米、宽2.6米的尖拱形高大背光,悬塑有花卉、莲瓣及佛界人物,背光的构思、手法较为稀少,十分精美。左侧迦叶,右侧阿难,为释迦牟尼弟子。两侧左为骑象普贤菩萨,右为骑狮文殊菩萨,相对微侧,视线相向。文殊菩萨前有一矮小胡人像,作牵狮状。左侧为胁侍菩萨,面目丰腴,身挂璎珞,下着锦裙,体态优美。二护法金刚力士,手持刀和剑,威武刚猛,分别立于最外侧。

  东西山墙存壁画约80平方米,每面山墙又分上、中、下三层,各层之间以云层相隔。上层均绘手持灵芝的吉祥飞天,在彩云缭绕中飞动。东面山墙中层绘东方三圣,主佛为药师佛,左右分别为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下层绘十二药叉神将,下层中间绘民间舞狮图,威猛的狮子随着舞狮人的动作侧头起步,翩翩起舞。西面山墙中层绘阿弥陀佛,左右分别为大势至菩萨和观世音菩萨,又称西方三圣。下层左右两侧绘十六罗汉,下层中间稍低部位绘礼佛图,与东面山墙所绘的民间舞狮图情景相互呼应,构成一幅欢乐祥和、国泰民安的画卷,工笔细腻,线条流畅,反映出画工高超的技艺。

  大殿前廊两侧存有元至元三十年(1293)、清康熙十年(1671)、清雍正二年(1724)、清乾隆六年(1741)石碑各一通。据雍正二年碑文记载,不二寺有“正殿一、东西殿二、天王殿一”,是一座重院的古老刹院。 大殿前东西两侧立有明洪武年间雕造的佛像线刻石幢和金代幢式灵塔各一座。

  历代的遗风遗迹、绝美的建筑风格、精美的壁画艺术,使这座寺院魅力十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