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痈疡怎么开药方二】——诊断要点、治疗规则

 浩源中医书馆 2023-04-08 发布于新疆

第三节    诊断要点

根据《疡科纲要》所说“疡科辨证,首重阴阳”的辨证原则,中医在对痈疡病证的辨证中首先就是强调辨阴阳,阳证痈疡的表现一般是局部红肿热痛,肿势高突,根盘紧束,易于化脓,脓水稠厚,溃后易于敛口的痈疡;阴证痈疡表现一般是局部漫肿无头,肿势平塌,根脚散漫,皮色不变,局部酸痛或微痛,不容易化脓,就是化脓后脓水也清稀,不易破溃,溃后不易收口的痈疡。其次要分清痈疡的各个阶段。根据痈疡病机症候特点把痈疡分为初起、成脓、溃后这三个阶段,初起以邪毒蕴结、经络阻塞、气血凝滞为主要病机,局部肿、硬、痛、木、痒为其主要临床表现;成脓期以瘀久化热、腐肉成脓为主要病机,局部肿胀疼痛,甚至灼热痛得厉害,疼痛拒按,按之软,有波动感,皮薄光亮为其临床主要表现:溃后以脓毒外泄、正气耗损为主要病机,临床表现为疮疡破溃,溃处有脓液排出,要根据脓液的质地、气味、色泽等辨预后顺逆。

第四节    治疗规则

痈疡的治疗方法是根据痈疡的发病部位、发病阶段的不同采用相应的措施。在体表一般采用外治与内治相结合的方式。外敷膏药、手术切开及挂线等都是外治的方法。内治与外治则有很大的不同,其主要是按痛殇病初起、成脓、溃后三个阶段,分别采用消法、托法、补法治疗。
在痈疡初起、局部还没有成脓阶段适用于消法。治疗用药一般配伍硫散透表药为主,在治痈疡时要根据其病机和阴阳配伍针对性药物。阳证痈疡者一般配伍清热解毒消散药:阴证痈疡者一般配伍辛温散寒温散药;气血凝滞者那么配伍行气活血、散瘀消肿药;痰凝瘀滞者,宜配伍祛痰散结、软坚消肿药,使毒散肿消,疮疡“消散于无形”,杜绝成脓,则避免手术切开之苦。
痈疡中期适用于托法,可使内毒移深就浅,促使其易溃易敛。此时正虚毒盛,不能托毒外出,或者是邪盛毒深,或者是正虚邪陷,致脓成不溃或脓出不畅者。治疗用药应以补益气血的扶正药为主,与透脓外出的祛邪药并用组方。邪盛毒深者以消散透脓药为主,并再配伍补益气血药以扶正,这就是所谓透托;正虚邪陷,脓成不溃或脓出不畅者,应以扶正药为主,并配伍透脓药,这就是所谓补托。透托法或补托法都是为了达到扶助正气、托毒外出,以防止毒邪内传为根本目的。
痈疡后期适用于补法,这时痈疡溃后,毒气虽己去,但正气虚弱,脓水清稀,或者是疮口很长时间不收口者,是因为正气不足、气血亏虚造成的。治疗时宜以扶正药物为主,补充正气;如脓液清稀,久不收口者,一般要用补益扶正药与敛疮药配合,促其新肉生长,疮口早愈;脓成未溃者,那么应该扶正药与托毒外透药配伍配合使用,以达到痈疡速溃烂早收口的功效。
如果痈疡发生于体内在脏腑,如肺痈、肠痈等,应重点从证候的寒热虚实进行辨别,治疗用药一般以逐瘀排脓、散结消肿药为主,如果热毒严重宜配伍清热泻火解毒药;如果寒湿严重的,宜配伍散寒通滞、温阳补血药;如果正虚不足者,还要与培补虚损的扶正药配伍同用。如果肺痈之证,是肺为痰热,瘀血互结,治疗时以清肺化痰、逐瘀排脓为主,使痰化,瘀散,脓祛生新。如果是肠痈,是肠有湿热郁蒸,气血结聚,治以泻热破瘀为主。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网络。我们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此文出于学习分享、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无商业用途。若涉及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