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齐物论》之人为啥总要求个确定性作为安全感的前提呢?

 火岩山 2023-04-10 发布于浙江
小编按:有啥困惑能不能在文末留个言?或许大家可以参详着一起找到答案。

《齐物论》之人为啥总要求个确定性作为安全感的前提呢?

几乎全世界的人都在追求确定性。

具体的表现为:对事物认知的确定性、对事物发展结果的确定性、对事物运动规律的确定性的追求和探索。

对事物的认知的确定性追求,说白了就是给事物贴标签、归类、定性。如,这是马,那是牛,这类是动物,那类是植物。人对事物的确定性探索似乎永无止境。大到星系星云恒星黑洞行星卫星,小到细菌病毒细胞分子原子中子质子电子,常见如阿猫阿狗花花草草,不常见如钻石玛瑙龙凤芝参,凡是人感官能及和不能及的,都是人追求确定性的对象。

但是人对确定性的追求所用的方法,注定了人不可能得到真正的确定性。

因为人通过对比来对事物进行定性。比如通过动物来确定植物的特性;通过植物来确定动物的特性。通过参照质子来确定电子的特性;通过电子来确定质子的特性。通行星来确定恒星的特性,通过恒星来确定行星的特性。通过男人来定义女人,通过女人来定义男人。当然,人对于事物的认识不是单一的对比,而是得通过很多次的和很多物的对比,才能给一个事物明确的边界和定义。

但是这种对事物的认识,真的就是可以确定的认识吗?就像用“疾”解释“病”,用“病”去解释“疾”一样。人不管用多少维度的对比去给事物增加确定性的值,但是这个“值”却永远不能够达到极限的最大状态。

人不能用“疾”去否定“病”,也不能用“病”否定“疾”。

实际上,人们往往以自己的观测结果为唯一的确定性。或者往往以为通过某一种方式观测的结果为唯一的确定性。这就出现了宇宙观的争论。进化论否定神造论;科学认知否定玄学认知。都是自以为这就是确定性的结果。当然反过来也一样,神造论也在否认进化论;玄学要么碰瓷科学要么否认科学……

人对物的认识需要一个确定性,是人的习惯性思维。只有物具备了确定性,人对物的所谓物权,也才能具备确定性。人对物的认识的确定性,让人活在一个自以为安全的可以掌控的空间里。

由此延伸,人对事物发展的结果和事物发展的过程也有了确定性追求。即冲着结果去做事。这个结果,人们称之为企图、希望、理想、信仰。

儒墨法家对未来的确定的追求,不用多言,人们往往以为《老子》的“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也是一种对未来的确定的追求。也是一种社会理想。

人对结果的确定性也延伸到对事物发展过程的确定性追求。也就是对所谓规律的认知也出来了。太多人——特别是高知,都在认定一个确定性:道就是规律。对规律的把控和掌握,按照规律做事,可以让人得到具有确定性的理想结果。

《齐物论》要的就是破人的这种对确定性的追求。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

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

这段话绕口令似的。核心内容,在破人的确定性和对确定性的追求。同样这段文字,非真道家人会产生两个误解。当然两个误解其实还是一个误解。

第一个误解: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

这让非道家和假道家人以为有个绝对的参照物,这个参照物叫做天、或者叫做道、或者叫做自然,或者叫做啥啥。圣人对世间事物的认知,以这个绝对的参照物为基准。

第二个误解: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

天地万物都是一体的,没差别。其实这也是一种确定性表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