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语文教学细节:学生个性的差异对待

 清新语文郑刚 2023-04-11 发布于陕西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的就是在尊重个体差异的基础上,让每个学生都得到适合其自身特点的最佳教育和发展。教育教学中对学生个性差异的对待,指向的是人的全面发展,相对于“片面发展”强调人的“完整发展”,相对于“畸形发展”强调人的“和谐发展”,相对于“被动有限发展”强调人的“自由而充分的发展”。


教育最终的目标不仅是分数,而是要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差异化教学,相较于千篇一律、整齐划一的模式化的统一教学而言,要求将学生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强调教学内容、态度、风格、方式应适应学生的个性和需要。

正如美国教育学家黛安·赫克斯指出的:“实施差异教学是指教师改变教学的速度、水平或类型,以适应学习者的需要、学习风格或兴趣。”

在具体的教学细节上,既要照顾到个体的需要、情感、能力和人格诸方面要素发展的普遍性,更要照顾到个体在发展水平、特征和品质上具有的内在差异性和独特性,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的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培养时代所需要的富有创造精神的、有个性的人。

一、针对智力差异,注重课堂梯度

学生的智力受先天的遗传和后天的家庭、学校教育的影响。不同的智力构成不同的学习能力倾向:有人思维敏捷,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自我成就动机高;有人则思维迟缓,学习能力弱,自我成就动机低。

作为教师,要一视同仁、更要正视智力差异,在课堂集中教学中注重课堂教学的梯度,契合大部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当然,教学时的梯度也不可截然分开,最好穿插、交织在一起。这样对有的学生来说是新知,对另一些学生就是强化巩固;对有的学生是思维拓展,对有的学生就是展示交流。

比如在钱梦龙老师执教的《愚公移山》中,就有显著的三个梯度——文言基础知识、文意梳理、迁移运用。

梯度一

师:大家说说看,这个老愚公有多大年纪了?

(学生纷纷答,有人说“九十岁”,有人说“九十不到”)

师:到底是九十,还是九十不到?

生(齐声):不到。

师:不到?从哪里知道?

生:“年且九十”,有个“且”字,将近九十岁。

师:且,对!那么,那个智叟是年轻人吗?

生(齐声):老头。

师:怎么知道?

生(齐声):“叟”字呀!

钱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很善于针对学生的智力差异,设置有梯度的问题。

教师提的问题貌似简单,但思维也要“拐一个弯”才能找到答案。这样既落实了文言知识,也饶有趣味。

梯度二

师:请你们计算一下,参加移山的一共有多少人。

生:五个人。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一个愚公,一个遗男,还有他的三个子孙。

师:三个什么样的子孙?

生:三个会挑担的,“荷担者三夫”。

师:你们怎么知道愚公自己也参加了呢?

生:“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是愚公率领着子孙去的。

师:讲得真好!那请你再说说看,“遂率”前面省略了一个什么句子成分。

生:主语。

师:主语应该是什么?

生:愚公。“愚公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师:好!主语补出来,人数很清楚,一共五个人。

梯度二相对于梯度一来说,更难了一些,需要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这个设计看起来似乎只是为了计算人数,其实有“一石三鸟”的效果:既能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人少而移山,更见任务之艰巨,又落实了文言文“主语省略”的知识,还激发了学生思考的兴趣。

整个教学过程以对话推进,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而且把文章的解读和文言知识的学习灵活地融合在一起,跟一般文言文教学的“串讲法”大异其趣。

梯度三

师:同学们理解得很好。我们在这篇文章里学到了两个新的虚词,就是两个兼词,我们都要记住。最后,我们再来做一个作业。这里有一段文言文,我把资料发下来之后,请大家加上标点。

(发资料)

我请位同学把这段话抄在黑板上,其他同学在下面加标点,待会儿请同学到黑板上加,画出的一些词句要能解释。

(学生板书)

这是本课结束时的练习环节,钱老师让学生当堂完成一道断句的练习题。这道练习题为的是把课文中学到的部分词句连缀成文,使学生在一个新的语言环境中辨认它们,以达到知识迁移之效。这段文字在发给学生时没有标点,难度较大,但学生基本能够顺利完成。

这就是课堂教学的第三个梯度——对知识的迁移运用。在我们的教学实际中,可能只有部分学生能达到这一层级,教师可以布置成课后作业,并及时给予指导。

二、针对态度差异,注重纠正引导

态度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学生的学习态度差异会影响其学习效果。最常见的学习态度有积极向上型、消极怠慢型、漠不关心型和随机变化型。

教师针对学习态度的差异,在课堂教学中要有具体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对学生在课堂上呈现的躁动、疲沓、游离、沉闷等等学习态度进行纠正,指出问题,通过评价反馈、鼓励先进、奖掖后进的方式,兼顾个制与整体,树立正面典型,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态度。

比如李镇西老师的《和学生一起沉醉:《再别康桥>教学实录与反思》,真实记录了自己的课堂:对学生在课前演讲不认真的态度,李老师并没有选择视而不见,而是明确出问题所在,向全班学生重申了演讲的规范。

一般来说,态度不积极的同学,是不可能把学习任务完成好的,而另一些学习态度游移的学生看老师“不管不问”,则可能“有样学样”,也随意懈怠起来。李老师这个“事件”的处理正是基于对学生学习态度差异的认识,严格不失宽容,温和中有原则,批评中有指导,就事论事又着眼长远。而在学生学习态度积极认真时,即使有一些不足,李老师也会及时地进行表扬鼓励。比如:

师:好了,下面请一个同学起来读,读的时候尽量按你的理解,我听你的读就知道你理解了多少。谁愿意起来读?(何思静举手)

师:何思静读。咱们男同学也要争取时间读,徐志摩是个男的。认真听,一会儿要评的。

(生读错了“似的”,师做记录。读完后,大家鼓掌)

师:读得很好。掌声就能说明问题。但我只给她98分。有两个字读错了。

生:似的。

师:对,还有一个读音:青春似(sì)火。多音字。

师:还有长篙(gāo)。她读成了hāo。

三 、针对学习品质差异,注重方式灵活

品质是一个人给人的整体感受,包括通过行为和作风所显示的思想、品性、认识等实质。在教学中,学生的品质差异最终基本会以成绩的方式呈现出来。

影响学习品质的要素很多,比如身心的健康程度、学习能力强弱、反应快慢等。在课堂教学中,同样的话、同样的举动,对一个学生来说是表扬,对另一个学生可能就是伤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一定要针对学生的品质,注重教育方式的灵活多样。

比如于永正老师曾提出,应针对不同学生的品质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

要善于用眼睛表达你的满意、生气和愤怒。尽量不要吼叫,训斥只可偶尔为之。目光要经常瞥向那些神不守舍、好动、好说的学生。可以请他们做点事,比如读书、读单词、表演、到黑板上默写等。这叫“以动治动”。最要紧的是不断地鼓励、表扬、提醒学生。但话要简洁明了,忌婆婆妈妈式的唠叨。

.....最不得已的手段是惩罚,如罚他停课。但最好不要在上课时请他到办公室去,那样做,容易闹僵;碍于面子,他硬是不去,你会很尴尬的。最好当众说:“xx同学,下节语文课你必须到办公室去,因为你太影响大家了,这是老师迫不得已做出的决定。”课间休息时,把他请到办公室去。

惩罚尽量少用。千万不要体罚,切记。宁肯教育失败一次,也不要因体罚而造成更大的失败。这种失败是不可挽回的。

优秀的教师会把每一个困难都当成对自我能力的挑战,会充分借鉴他人的经验,运用自己的智慧,将困难转变成师生成长的契机。

于永正就是这样的教师,他看到了学生学习品质的差异,更看到了每个学生渴望被平等相待、被关注、被尊重、被认可的需要,看到了每个学生内心求真、向善、爱美的本能,因而总是能及时有效地处理相关问题。

教育是需要耐心和细心的工作,即使有的学生的问题暂时解决不了,有的问题学生转化不了,但老师的言行如同雨露,点点滴滴,润物于无声,终会发生作用的。

在教育中,要看到学生的个性差异,也要看到学生的共性。在具体的教学实际中,学生个性呈现是多样的、灵活的、易变的,教师要抓住有教育教学价值的个性,而忽略掉无关紧要的个性。

个性会以整体的方式呈现,也会以局部的,甚至个别的方式呈现。一般来说,教师要善于抓大放小,在课堂上解决对整体有教育意义的个性差异,在课后处理局部的、个别的差异。

而有的个性差异,已经脱离了语文教学的范畴,成了教育问题,比如有的学生意志品质弱、自控力差、情绪急躁,或上课时捣乱,老师在课后的单独教育则更像是班主任的工作了。尽管这样,教师也还是有所作为的。

一方面,针对共性进行大范围的整体教育;另一方面,针对个性进行个别化的单独教育。只有辩证看待二者关系,才能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有的放矢,从而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