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跟马家驹老师学经方(44)-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

 风清阳hr 2023-04-11 发布于河南

大承气汤未必大便硬。

大承气汤的病机是燥屎,常见大便难、大便鞕、大便干燥等,但也存在不典型的症状,如下利或自利清水。

256.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321.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宜大承气汤。

374.下利譫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

胡希恕先生医案:陈慎吾先生之母,七十多岁,病痢疾,已请多名中医诊治而病情有增无减,前医多以人老气虚证补之,二月不愈,因请胡希恕先生诊治。进门一看那老太太呀,说胡话,舌苔黄、干!一看就是大承气汤证,遂让陈慎吾按其母腹,刚一按则嗷嗷叫,叫苦不迭,又见里急后重感强烈、发热、谵语等,断为大承气汤证无疑,一煎后,解下燥屎数枚,落于盆中噹噹有声,病遂愈。

这个医案大便虽然通畅,但在阳明病的基础上,见到腹部拒按、大便里急后重,说明里实,确定为阳明腑实证,存在拒按、谵语,病情急迫,属大承气汤证。

通过本案和相关条文,也说明了虽然阳明腑实证的典型标志是大便难,表现为大便鞕或五六日不大便。但部分情况下,承气汤证也可以无大便难的表现,如下利。此时需要整体来辨证,需要四诊合参,阳明腑实证的症状存在的越多,诊断的准确率就越高。对于诉说不清者,腹诊就可以发挥作用,看是否存在腹痛、拒按等情况。只要确定为阳明腑实证,症状急迫的情况下,即可选用大承气汤下之。

213.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鞕,鞕则譫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譫语止者,更莫复服。

阳明病,其人多汗,阳明病的汗多,是里热逼迫津液外泄。汗多后津液伤、胃中燥,所以大便鞕,不是大便鞕导致的谵语,而是热扰心神所致的谵语,大便鞕、谵语反映了阳明里实热,即里有燥屎的病机。

依据前面的原则,阳明病的基础上,以大便难为主症,存在腹部症状如腹胀、腹痛、拒按等,再伴见有潮热、谵语、手足濈然汗出等急迫症状,当用大承气汤方攻下。

胡希恕先生认为本条虽然有大便鞕、谵语,但是由于平素其人汗多、津液不足所致的大便鞕,不能大下,所以不用大承气汤而用小承气汤。假若本条的大承气汤证很明确,该用大承气汤还是用大承气汤。

汗吐下三法祛邪的一个原则就是,中病即止,得下后,里实证已解,就不能再服再下了,避免损伤津液阳气。所以仲景说“若一服譫语止者,更莫复服”。

214.阳明病,譫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气者,勿更与之。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

脉滑而疾,就是脉滑而数。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是里实热证,且存在谵语、潮热,症状急迫,可用大承气汤。胡希恕先生也认为本条小承气汤主之是错误的,应该是大承气汤。

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气者,勿更与之。腹中转气说明胃肠蠕动增快,但大便不下,说明攻下力度不够,里有燥屎,需要继续攻下。此处的承气汤未指明是大承气汤还是小承气汤。结合第209条的“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失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失气者,此但初头鞕,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此处有两个意思:1、不确定是否是大承气汤证,因与小承气汤一升,腹中转气者,更服大承气汤一升;2、确定是大承气汤证,因与大承气汤一升,腹中转气者,更服大承气汤一升。根据条文整体来看,应该是大承气汤一升不足以攻下,需要再服一升,类似于桂枝汤方后注的若不汗更服的连服法。

若不转气者,勿更与之。说明服了承气汤,不转失气,大便已下,说明不是阳明腑实证,不能再服,勿更与之。

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类似于表证麻黄汤发汗后,再次发热无汗,是否可以继续用麻黄汤发汗?需要看是否还有表实证。阳明腑实证用承气汤攻下后,又不大便,是否可以再次用承气汤攻下?依然需要辨证。阳明腑实证的脉沉滑数有力。虽然不大便,但脉微涩,提示里虚不足,当属于太阴病的不大便,是反复攻下损伤津液阳气所致,所以说为难治。当从太阴病论治,不能更与承气汤。

374.下利譫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

大黄四两,酒洗 枳实三枚,炙 厚朴二两,去皮,炙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二服,初一服,譫语止,若更衣者,停后服,不尔尽服之。

把本条看做一个医案,症状是下利、谵语,并不能确定有燥屎,必须伴有里急后重、腹痛、舌红苔燥、脉沉滑有力等症状,才能确定为里实热证,才能判断里有燥屎的阳明腑实证。根据症候轻重决定用大承气汤还是小承气汤。存在谵语,症状急迫,当用大承气汤,而不是小承气汤。

本条类似于大承气汤的第256条“下利……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大承气汤也可能存在下利,因此我们强调辨证,而不是辨症状。大便难是阳明腑实证的标志性症状,但反过来,阳明腑实证不见得都大便难。

256.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为顺也。负者,失也,互相克贼,名为负也。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250.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鞕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

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汗吐下损伤津液,出现了里热,表现为微烦、小便数、大便鞕,虽然有阳明腑实证,但无谵语、潮热、手足濈然汗出、腹痛拒按等症状,尚未达到大承气汤的程度,所以与小承气汤和之。

总结:小承气汤可以看做大承气汤的轻证,阳明腑实证,尚未达到大承气汤证的程度,就与小承气汤,所以拿不准大承气汤证的时候,可以用小承气汤来试探性治疗。

调胃承气汤

56.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不大便六七日,也属于大便难,同时有头痛、发热,属于里实热证,可与承气汤。这里没有提潮热、谵语等,所以症状不急迫,不是大承气汤证,可与小承气汤或调胃承气汤。

如果是阳明腑实证的不大便、头痛、发热,应该还能见到其他的阳明里实热证的症状,如小便短赤、淋漓涩痛等。此时询问患者,其小便清者,不符合里实热证,因此认为此时的头痛、发热,不属于阳明腑实证的头痛、发热,排除里证,则病位在表,属于表证的头痛、发热,所以当需发汗解表。

另外,不大便虽然是里证的标志性症状,但表证的时候,表证不解,肺气郁闭,肺与大肠相表里,也会见到腑气不畅而不大便。所以这里的头痛、发热、不大便六七日也有表证可能,再加上小便清,排除了阳明病,说明是表证,当须发汗。

若头痛者,必衄,衄就是鼻衄的意思,也是红汗,说明邪气以衄的形式外出而表证不实、津血也虚,所以用桂枝汤,不用麻黄汤发汗解表。胡希恕先生认为,表证的头痛也存在一个气上冲的病机,所以表证头痛为主,桂枝汤证常见。

70.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汗出损伤津液,会有恶寒感。若体质强壮、阳气不虚的时候,发汗、汗出之后并无明显的恶寒感,反而身体舒适。就像夏天,健壮的人,汗出后反而神清气爽。若体质虚、阳气虚的情况下,发汗、汗出之后,津液更加损伤,就会出现恶寒或者较平素恶寒的感觉更明显。所以临床上遇到以汗出为主诉的患者,可以问汗出后恶风恶寒吗?若有,则往往属于虚证、阴证。如林黛玉体质更常见。

若不恶寒,反而自己觉得热,就是汗出后、不恶寒、发热或恶热,说明阳气不虚、里热充盛,是阳明病里热证,所以说实也。与调胃承气汤和胃气。和是使之和的意思,胃气是指里证的胃肠系统,通过和胃气达到让人体恢复内在的阴阳平和的状态。

94.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

太阳病未解,表证仍然,当先解表或表里双解。脉阴阳俱停,在第12条有“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的说法。浮取就是候其阳,沉取就是候其阴。胡希恕先生认为脉阴阳俱停是脉浮取沉取都停停当当的意思,冯世纶教授认为停,是调停的意思,都是说脉象宁静安静,不是脉停搏。因为脉象宁静,说明阴阳自和,正能胜邪、祛邪外出,必先振栗汗出而解,振栗汗出就是战汗。临床常见正气恢复,以战汗形式达到汗出而表解。

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

阳脉微者,不是脉微欲绝的微,而是浮取脉偏弱的意思,就是脉浮缓或浮弱,就是桂枝汤证。先汗出而解,就是用桂枝汤先其时发汗的意思。

但阴脉微者,脉不浮而反沉,胡希恕先生认为是脉沉而缓弱。脉沉缓沉弱,只能说明不在表,病在里,但不能确定是调胃承气汤。必须要证与脉对照起来,辨证论治。

105.伤寒十三日,过经譫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当鞕,而反下利,脉调和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伤寒十三日,过经,指的是表证已解。出现了谵语,属于里证,若见到大便难,则属于阳明腑实证,当以承气汤下之。小便利、大便鞕是里实热证的典型症状,小便利,津液从小便而走,大便当鞕,不应当下利。

此时为何下利?里虚的太阴病会下利,太阴病的情况下,脉当微(微弱)、厥(四肢厥逆),但此时脉调和,脉有力不虚,说明这是里实,不是太阴病的下利。才发现是医生错误的用了丸药下之,如巴豆之类的温性下药,导致的下利。虽然经过错误的下之,脉依然是调和、有力的意思,里实的证候并无改变,依然可以下之。

只是谵语,存在下利、脉调和,并无腹满腹痛、潮热、大便难,说明不是阳明腑实重症,所以不用大承气汤,与调胃承气汤即可。

123.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先此时自极吐下者,与调胃承气汤。若不尔者,不可与。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汤证,以呕故知极吐下也。调胃承气汤。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说明表证已解,病位多在里。则给予吐下祛邪治疗。极吐下,是指过分的吐下,古人习惯多用巴豆这样的丸剂温下。先此时自极吐下者,就是之前存在过分吐下的治疗。所以条文可以调整顺序为: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先此时自)极吐下(者),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与调胃承气汤。

心下温温欲吐,心下就是胃部,胃部不舒服总想呕吐,虽然吐、下,但里证依然存在,表现为心下温温欲吐、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以消化道症状为主,吐、便溏、腹满,加上胸中痛、郁郁微烦,说明邪在心下的胃脘部。此时可以腹诊,看看心下有无痞硬、疼痛感,若有心下痞硬、疼痛,也能证实是里实证。即使大便不鞕,也可以给予承气汤攻下,因为症状轻,只是腹部微满,不是大实,可与攻下力量弱的调胃承气汤攻下。

心下温温欲吐、胸中痛、腹微满、郁郁微烦,是热邪在里、郁滞气机的情况,热邪逆于胃则呕,郁阻胸部气机则胸中痛,迫于肠则便溏,郁阻腹部气机则腹微满,热邪扰心则微烦,所以与调胃承气汤。

柴胡汤证也有呕,也有胸胁苦满。虽然见到呕、胸胁苦满的症状,需要高度考虑是否有半表半里少阳病的小柴胡汤证。但这里不是小柴胡汤证。所以仲景特意强调这里的欲呕、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汤证。不要见到呕就是小柴胡汤证。柴胡汤证的呕是心烦喜呕,同时伴有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寒热往来。本条是呕、胸中痛,需要和小柴胡汤证相鉴别。

207.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甘草二两,炙 芒消半升 大黄四两,清酒洗

右三味,切,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去滓,内芒消,更上微火一二沸,温顿服之,以调胃气。

本条与第123条可以互参,第123条是极吐下后出现的症状。本条是不吐不下,尚未吐下,只是心烦,和第123条的郁郁微烦相似。

栀子豉汤证可以有心烦、黄连阿胶汤证有心烦、调胃承气汤证有心烦、白虎加人参汤证有心烦。如何鉴别?还是需要整体来辨。不能单纯从心烦一个症状鉴别。栀子豉汤的心烦是虚烦,为热轻气郁所致,栀子豉汤清宣郁热。黄连阿胶汤的心烦属于心火盛,故用黄芩黄连来苦寒清热,不伴有大便难。调胃承气汤的心烦伴有里实证,往往有大便难的情况,症状集中在胃肠。白虎加人参汤,属无形之热盛,不伴有大便难。

248.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太阳病三日,太阳病病位在表,当发汗,但发汗不解,说明不是表证。不在表则在里,已经入里。出现了蒸蒸发热,其热如蒸,即潮热。也就是仲景所谓的大热。麻杏甘石汤条文的“无大热”的大热就是蒸蒸发热的壮热。此时的蒸蒸发热属于阳明里实热盛,用调胃承气汤。不用大承气汤,是无腹满、腹痛、谵语等症状。若伴有大便难、谵语、手足濈然汗出、腹满腹痛,可用大承气汤。

249.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本条是吐后出现了腹胀满,病位在里。第123条是错误吐下后出现的调胃承气汤证。

吐法一定程度上也伤胃气,出现了腹胀满,不能除外太阴病虚性的腹胀满,若太阴病的腹胀满,存在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方证。而本条是阳明病里实的调胃承气汤,单纯从腹胀满症状无法鉴别,必须结合其他四诊信息。本条主症是腹胀满,按常理应予小承气汤,给予调胃承气汤,是因吐后的腹胀满是胃气不和,和胃则愈。胡希恕先生认为,吐后气逆,胃常不和,少于调胃承气汤和之则愈,乃常法。

66.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附:腹胀腹满为主症的条文

208.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鞕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大承气汤。

322.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241.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

254.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255.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249.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79.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

279.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381.伤寒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

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鞕。

372.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66.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承气汤证的时候可以出现腹胀,中医治疗不是看症状,而是辨证论治,腹胀的背后是阳明腑实证,我们根据腑实证的轻重选择大承气、小承气或调胃承气汤去治疗即可。

第273条是太阴病提纲条文,腹满是主症。第372条的腹胀满,当属于里虚证的太阴病,当伴有下利清谷、手足厥逆、脉细弱无力甚则微细欲绝的情况,所以用四逆汤治疗。第66条是发汗后,伤津液,同时里有水饮,水停气郁所致的腹满,用厚姜半甘参汤益气宣气化饮治疗。

从上可见,腹胀属于里证。但需要辨阴阳。阳证腹满多见于承气汤证,由于腑气不通所致,如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小承气汤。阴证腹满属于太阴病,多由于虚性胀满或水饮郁阻气机所致,可见于四逆汤、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桂枝加芍药汤等。治疗腹满的常用药物有大黄、厚朴、枳实等,所以栀子厚朴汤的腹满,用枳实、厚朴。

三个承气汤方证的鉴别

把方剂看成一个整体,如麻黄汤是发汗力量最大的方剂。大承气汤是攻下腑实力量最大的方剂。遇到表证重症,直接用麻黄汤,阳明腑实重症用大承气汤,不必过于纠结方中每个药物的作用。

大黄是三个承气汤的核心主药,《神农本草经》:大黄味苦寒,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道。大黄味苦寒,可清热,可破症瘕积聚,荡涤肠胃,推陈致新,是阳明腑实证的主药,不可或缺。大家可以发现,三个承气汤中大黄都是四两,变化的是其它药味。在缺医少药的地区,运用得当,一味大黄同样可以解决阳明腑实证的问题。

芒硝、朴硝、元明粉、玄明粉的主要成分都是硫酸钠。内服芒硝后其硫酸离子不易被肠粘膜吸收,存留肠内成为高渗溶液,使肠内水分增加,引起机械刺激,促进肠蠕动。中医认为芒消咸寒,能把燥屎、便鞕软化利于排出,所以有咸寒软坚润燥的作用。大承气汤中,厚朴半斤也就是八两,大黄芒硝攻下,厚朴、枳实行气消胀,属于攻下峻剂。大黄、芒消、枳实、厚朴互相配合,起到攻下阳明腑实的治疗目的,所以大承气汤治大实大满大痛大热的阳明腑实重症。

小承气汤把芒硝去了,泻下作用就不重,加大厚朴、枳实剂量增强消胀,治腹胀、腹满为主,《金匮要略》还有厚朴三物汤、厚朴大黄汤,药味同小承气汤,只是剂量不同。小承气汤与调胃承气汤比较,调胃承气汤比小承气汤通便作用强,但消胀不及小承气。

关于甘草。甘草甘缓,所以大承气汤症状急迫、需要急下之的时候不用甘草,以免甘缓不利于攻下。胡希恕先生说临床上大泻下、大利尿剂,如五苓散、猪苓汤、大承气、小承气都不用甘草。调胃承气汤中的大黄苦寒攻下清热,芒消具有咸寒滋阴软坚散结外,还有咸寒清热的作用,加上甘草起到缓下泄热的目的,所以调胃承气汤虽然攻下力度最弱,但清热力量相对较大。后世的著名清热方剂凉膈散、防风通圣散就以调胃承气汤为底方。

用药原则

之前讲过,在阳证(正气不虚)的时候,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汗吐下三法祛邪的力量可以适当大一些,但需要掌握中病即止,如表证,解表的力量大一些,但少量频服,见汗则止后服。里证的时候,我们也可以剂量适当大一点,也嘱咐患者少量频服,见下则止后服。既能快速达到治疗目的,有不至于过于损伤正气。

临床治疗用药的原则,就是适度原则,中病即止。在表证的时候见汗之后则止后服,在里证的时候见到大便已通则止后服,如仲景强调“若一服利,则止后服”。表证得汗解则不可再汗,里证得下解则不可再下,目的都是为了防止损伤人体的津液、阳气,因为津液是阳气的载体,津液里边则蕴含有阳、有气,过于汗吐下,丢失的不仅是津液,更多的是阳气。需要注意,西药的乳果糖通便、开塞露通便、灌肠等不能替代承气汤的作用,中医更注重“承气”,不仅仅是通便。

大承气汤方证是腑实重症,一般的腑实证,没有必要用大承气汤,我们说适度即可,比如能用桂枝汤发汗的表证,没有必要用麻黄汤,能用小承气能够达到攻下目的,没有必要用大承气汤。过大力度的解表发汗、攻下都会伤正气伤津液。就像穿一件衣服就不冷了,没有必要穿两件,反而不舒服。如何判定是阳明腑实证的重症呢?比如腑实证的基础上,症状急迫,出现了谵语、潮热、手足濈然汗出、腹满腹痛拒按等,就是大承气汤的指征。

现在用大承气汤的剂量:大黄、芒硝10-15g,厚朴、枳实15-18g。一剂药煎煮两遍,分成2份,6-8小时服一份,若不下,更服,若大便已下,停后服。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的服药方法同上。

总结:三承气汤各有其特定的适应症。阳明腑实证重症,如大实、大满、大痛、大热者,大承气汤证;里实胃不和、以热为主者,调胃承气汤证;里实腹胀满为主者,小承气汤证。《伤寒论》中涉及大承气汤的条文共约19条,但小承气汤的条文只有6条,道理比较简单,重症的大承气汤会用了,相比较而言属于腑实轻证的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就简单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