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跟马家驹老师学经方(82)-苓桂三剂

 风清阳hr 2023-04-11 发布于河南

苓桂术甘汤

苓桂剂是临床上痰饮水湿证常用方证,具体包含有苓桂术甘汤、苓桂枣甘汤、茯苓甘草汤(苓桂姜甘汤),以苓桂术甘汤为典型代表方。

苓术是痰饮水湿证常用的药物。比如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苓桂术甘汤、五苓散、真武汤等,都包含有苓术配伍温化水饮。白术健脾祛湿、茯苓祛湿健脾。

67.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茯苓四两 桂枝三两,去皮 白术 甘草各二两,炙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金匮要略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金匮要略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伤寒若吐、若下后,伤津液伤阳气,机体功能沉衰不足,更容易形成痰饮水湿。

水停心下则心下逆满,和第28条的“心下满、微痛”一样,都是水停心下的症状表现。

28.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水气上逆,表现为气上冲胸,水气上逆于头部,则起则头眩。水饮郁阻气机,脉象多脉沉紧。此时即使有表证,也是外邪里饮,不能单纯解表,因为水饮不去则表不解。所以发汗(解表)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都是错误的、单纯发汗激动水饮所致。治疗上当仿照第28条,表里双解,桂枝甘草辛温化阳兼以解表的同时加入白术、茯苓以温化化饮。即苓桂术甘汤。

《金匮要略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痰饮停聚于心下,气机郁阻,则胸胁支满,水饮上逆则目眩,用苓桂术甘汤温化水饮,桂枝有温阳化饮降逆作用。

《金匮要略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水饮郁阻气机,除了心下逆满、胸胁支满,还可以影响到呼吸系统,水饮凌心则悸射肺则咳,可以出现呼吸系统的咳痰喘,此处的短气,也是胸中阳气被痰饮水湿郁阻所致,当温化化饮,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痰饮水湿的出路,莫过于利小便,使水饮从小便出。故曰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

肾气丸即八味丸。通常认为六味地黄丸加附子桂枝,其实六味丸是从肾气丸演化而来,宋代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中将肾气丸去了附子桂枝,即六味地黄丸。肾气丸是阴阳双补,为何方中还有茯苓、泽泻?其实就体现了,虚证、阴证的内环境,更容易出现水饮,因此一边熟地、山萸肉、山药补益,一方面茯苓、泽泻、丹皮利水清虚热,再加上附子、桂枝温阳,也具有温阳利饮的作用,也可以辨证用于阴证水饮证。

关于苓桂术甘汤,有几个问题需要讨论一下

1、苓桂术甘汤是否有表证?

痰饮水湿归属于太阴病,治法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苓桂术甘汤温化水饮,也是痰饮水湿证的常用方证。

茯苓、白术是温化水饮的代表药物,后世医家认为茯苓祛湿健脾、白术健脾祛湿。桂枝、甘草辛甘化阳,共同合力起到温阳化饮、利水的治疗作用,治疗阴证的痰饮水湿证。

《神农本草经》牡桂,味辛温。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久服通神,轻身不老。生山谷。

在表证篇强调过桂枝的作用:1、温阳。2、解表。3、化饮。4、平冲降逆。

桂枝味辛温,本身具有温阳、辛温解表作用,可用于表证,解表发汗。桂枝的解表也源自其辛温的特点。凡是辛温的药物都具有一定发汗作用。比如生姜、辣椒,再辅助以辅汗法,都可用于表证。但桂枝解表发汗作用弱,虽然治疗有汗出的表证不解,依然需要配合生姜、辅汗法才能达到调和营卫的目的,反证出了桂枝的解表作用相对弱。

苓桂术甘汤温化水饮,后世认为桂枝在方中起温阳作用。临床应用本方,主要用于太阴病的痰饮水湿证,可以没有表证。但桂枝的解表作用不能否认。虽然在第67条中无明确表证,但从“发汗则动经”来看,为何要发汗?可能还是存在表证,所以才去发汗,但存在水饮,故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

67.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第28条的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为何去桂枝?就是避免桂枝解表更伤津液。因此,苓桂术甘汤因含有桂枝,故具有一定的解表作用。所以伴有表邪不重的情况下,也可以应用苓桂术甘汤,表里双解。

28.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冯世纶教授把苓桂术甘汤归属于太阳太阴合病,五苓散也归为太阳太阴阳明合病,都是基于桂枝的解表作用。但需要明白,苓桂术甘汤、五苓散的主要矛盾在于痰饮内停,表证相对轻,不是主要矛盾,同时表证之所以不解,更多是因为水饮郁阻导致的表不解。所以温化水饮才是主要治法。

有桂枝的方证,如苓桂术甘汤、苓桂枣甘汤、茯苓甘草汤、五苓散、小建中汤等,都可以有表证。桂枝的解表源自于其辛温、温阳的作用,因此有表解表,无表则温阳。上述方证,没有表证,也不妨碍应用,如苓桂术甘汤也可以无表证,治疗太阴病痰饮水湿证,小建中汤也可以无表证,治疗太阴病津血不足。

2、阴证的气机上逆多用桂枝为主药

第15条其气上冲,第117条气从少腹上冲心者,都体现了桂枝具有降逆作用,后世归纳为平冲降逆。之所以气机上逆,其实都和错误治疗,导致津液阳气不足,气机上逆。如第15条的下之后、第117条的烧针令其汗。治疗上,用桂枝温阳,阳气得复,气机自然潜降。

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117.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水饮证郁阻气机,水与气相互夹杂,上冲下迫,下迫可影响二便如小便不利,上逆可表现为苓桂术甘汤方证的目眩、气上冲胸、起则头眩等。桂枝本身就有温阳、降逆作用,温阳可以化饮、降逆,桂枝有平冲降逆的作用,其实根源在于阳虚水饮上逆所致的气上冲。因此对于阴证的水饮证的气机上逆,多用桂枝,如果兼夹水饮,再加入茯苓白术,代表方即苓桂术甘汤。

3、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和苓桂术甘汤的鉴别

基于桂枝的解表作用,我们认为二方皆有表证,痰饮停聚,辨证属于表里合病的外邪里饮。和小青龙汤的区别是,小青龙汤是外邪里饮重症,故解表和化饮力度均大。而二方属于外邪里饮轻症,解表和化饮力度较轻,分别用生姜、桂枝来解表,只是用白术茯苓化饮。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因为津液虚,故桂枝汤去桂枝,保留生姜以解表,加白术茯苓化饮。苓桂术甘汤的津液也虚,但相比而言,较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轻,不用芍药、大枣滋阴养液,用桂枝解表,说明表证略重。同时苓桂术甘汤方证中桂枝四两,较桂枝汤中三两剂量大,所以水饮上逆症状明显。这是二方的鉴别。

4、可以认为桂枝甘草汤基础上伴有水饮,加苓术,即苓桂术甘汤。

桂枝甘草汤见于第64条,源自于过汗伤津液、伤阳气,心阳不足,以心悸、心下悸为主要表现,用桂枝、炙甘草辛甘化阳。

64.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桂枝四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苓桂术甘汤的病机是阴证、心下有痰饮,阳气不足、水饮郁阻,主要症状是心下逆满,类似于桂枝甘草汤的心下悸,故以桂枝甘草汤为底方,加入白术、茯苓祛饮利水,就是苓桂术甘汤。归属于桂枝温阳类方。

水饮上逆,可以表现为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苓桂枣甘汤的“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也是水气上冲、上逆的表现,需要桂枝温阳化饮、平冲降逆。当前美尼尔综合征的眩晕,辨证属于太阴病痰饮水湿者,可以认为病机为水饮上逆,故多用苓桂术甘汤加减治疗,疗效满意。

苓桂枣甘汤、茯苓甘草汤

苓桂术甘汤有两个类方,分别是苓桂枣甘汤、茯苓甘草汤,其中茯苓甘草汤也可以称之为苓桂姜甘汤。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65.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茯苓半斤 桂枝四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五枚,擘右四味,以甘烂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作甘烂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杓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

苓桂术甘、苓桂枣甘汤、苓桂姜甘汤都可以看做是桂枝甘草汤基础上加减而来。因此桂枝甘草汤条文对理解这三方比较重要。

 64.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第64条强调的是发汗过多,津液阳气损伤,导致了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用桂枝甘草汤温阳。

第65条,本身是水饮证,可能伴有表证,单纯发汗表证不解,同时激动水饮,导致水气上逆,表现为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心下悸说明水停心下,脐下悸则水停在腹部、脐下,苓桂术甘汤的气上逆可表现为气上冲胸,起则头眩,目眩,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的上逆表现为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水气从脐下上冲。以桂枝甘草为底方,温阳化饮降逆,用茯苓、大枣利饮。需要注意,水气从脐下上冲,说明水气上逆较重,故本方的桂枝、茯苓均较苓桂术甘汤剂量大。苓桂术甘汤中茯苓四两、桂枝三两,苓桂枣甘汤中茯苓半斤、桂枝四两。

《神农本草经》大枣:味甘平。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久服轻身长年,叶,覆麻黄能令出汗。生平泽。

大枣味甘平,安中养脾,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是扶正补虚养津液的,桂枝汤中用大枣、甘草、生姜,小柴胡汤中用参姜草枣,都是扶正祛邪的治疗思路。桂枝汤中大枣十二枚,小柴胡汤中大枣十二枚,苓桂枣甘汤重用大枣十五枚,大于桂枝汤和小柴胡汤中剂量。

条文冠名发汗后,桂枝甘草汤是发汗过多,说明苓桂枣甘汤方证源自于发汗过多,损伤津气,同时伴有水饮,水气上逆。桂枝、甘草、大枣甘温解表、补虚生津液,重用茯苓半斤利水饮。

方后注的甘烂水,就是把水置大盆内,以杓扬之,反复多次搅拌、浇下,有用现代物理解释的,让水活化有利于水饮祛除。其实反映了古人的象思维,让煎药的水变成活水、流动性增强,利于化饮,也有用流动的溪水来煎煮的。

外邪里饮证,当表里双解,水饮不去表证不解,单纯的发汗是错误的,不但表证不解,激动里饮,出现了脐下悸,豚,就是猪,奔豚,就是奔跑的小猪,比较形象的形容气上冲的感觉。用茯苓来利水治疗脐下悸,桂枝甘草温阳平冲降逆。用大枣十五枚,甘温补虚兼以利水,大枣补益之中有利水作用,如十枣汤、葶苈大枣泻肺汤等。

和第64条一起理解,发汗过多,损伤心阳,以桂枝甘草汤为底方。如果脐下悸,有水饮,再加茯苓利饮、大枣补虚兼有化饮。

水停心下,心下悸、水气上逆,用苓桂术甘汤。

水停脐下,脐下悸、水气上逆,用苓桂枣甘汤。

茯苓甘草汤(茯苓桂枝甘草生姜汤)

73.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茯苓二两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生姜三两,切  右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356.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条文过于简练,以方测证来看,五苓散、茯苓甘草汤都有温化水饮作用。五苓散的主症是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第73条强调五苓散治疗汗出而渴者,有水饮化热的表现,五苓散方中猪苓、泽泻偏凉性利水泄热。

茯苓甘草汤治疗不渴,说明热像不显,寒象为主,故加辛温的生姜三两,故茯苓甘草汤有桂枝、生姜,温化力度大于五苓散。生姜也具有解表作用,如桂枝汤中用生姜、真武汤中用生姜,因此本方也可伴有表证。

356.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心下悸,水停心下,气机郁滞,不达于四末,可以出现厥。因此本条文的伤寒厥,有可能是水饮证所致。当然也有可能是四逆汤证、四逆散证基础上伴有水饮。

有痰饮水湿证的时候,要重视痰饮水湿,前面讲过,表证伴有痰饮水湿,解表的同时必须要祛饮,否认单纯解表表证不解。同样道理,四逆证兼有水饮的时候,不祛饮,单纯治疗四逆,四逆也不能解决。因为痰饮水湿能够郁阻气机,导致邪气留恋不解。同时其他治疗容易激动水饮,导致水饮入胃,必作利也。

水饮不去,厥不除,当服茯苓甘草汤,宜先治水,再治其厥,其实也可以同时治疗。如果不祛水饮,水饮入胃,必作利也。其实就是水饮影响到脾胃,上吐、下利。也说明茯苓甘草汤可以治疗水饮证导致的吐、利的胃肠症状。

茯苓甘草汤条文对症状描述过于简单,症状只是汗出、不渴、心下悸,只能看出寒性水饮停聚于心下。为何不用苓桂术甘汤,用茯苓甘草汤?

1、不渴,寒象更重,用生姜。

2、水饮证的口渴,一方面是水饮化热有关,一方面也是旧水不去新水不生,津液代谢敷布失常所致。如果只是津液代谢敷布失常导致的口渴,没有化热,用白术益气生津液,同时恢复津液代谢敷布,口腔中有津液、口渴缓解了。类似的如水饮证或气虚的便秘,大便干燥、肠道干燥,重用白术后,大便不干燥、肠道濡润了,可以认为生白术是气虚便秘、痰饮便秘的专药。水饮证的口渴、大便干燥,重用生白术,没有重用茯苓的,因为白术可以祛水饮生津液,茯苓只是淡渗利水饮。

茯苓甘草汤没有口渴,因此不用苓桂术甘汤,用茯苓甘草汤。

津液虚的情况下,利水就会更伤津液。如猪苓汤条文“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就是胃中燥,津液不足,即使有猪苓汤的表现,也不能给予猪苓汤,因为猪苓汤利小便更伤津液加重胃中燥。

224.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

因此,对于水饮证,津液虚的时候侧重于白术,茯苓用的少。如少阴风湿三方证中,湿邪也重,为何不加茯苓,只是加入白术?就和陷入于阴证,津液更虚有关系。

174.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抟,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鞕,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175.风湿相抟,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3、以方测证来看,本方用生姜温化水饮,多有胃肠道症状,如呕。因此冯世纶教授认为条文可以补充为:

73.伤寒,汗出(脉浮数、小便不利)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而呕)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苓桂术甘汤类方三方证

图片

三方证的鉴别,在于白术、大枣、生姜的区别。用大枣养津液,虚象更重,用白术水饮重,用生姜寒饮更重或表不解,可伴有胃的呕吐。

水饮证的特点往往存在小便不利的症状。如果小便正常,水饮也不会停聚。水饮停聚于何处,何处的症状就更明显,比如苓桂术甘汤为何强调心下有痰饮?就在于心下的症状更明显,如心下逆满,苓桂枣甘汤为何水停脐下?其人脐下悸。为何外台茯苓饮水停心胸、心胸中有停痰宿水?在于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

《外台》茯苓饮  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后,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消痰气,令能食。

临床上见到心下悸,伴见有小便不利,就能确定水停心下,如下面两个条文,虽然未处方,依据症状来看,都属于水停心下,表现为心下悸,可用苓桂术甘汤治疗。

127.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也。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夫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满。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

苓桂术甘汤条文冠以“伤寒若吐、若下后”,加上第226条的“若胃中虚冷……饮水则哕”、第380条“伤寒大吐大下之……复与之水,以发其汗,因得哕。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反复强调了虚人、阴证更容易形成痰饮水湿证。所以痰饮水湿证的患者大多属于阴证,舌体胖大齿痕,平素就有恶寒、乏力、脾胃虚弱等特点。

67.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226.若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则哕。380.伤寒大吐大下之,极虚,复极汗者,其人外气怫郁,复与之水,以发其汗,因得哕。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

 湿  2006广西广西广西

广西

2021线西尿尿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