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跟马家驹老师学经方(99)--​少阳病相无方证的关条文

 风清阳hr 2023-04-11 发布于河南

150.太阳少阳并病,而反下之,成结胸,心下鞕,下利不止,水浆不下,其人心烦。

267.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譫语,柴胡汤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268.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

270.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

271.伤寒三日,少阳脉小者,欲已也。

160.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鞕,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

150.太阳少阳并病,而反下之,成结胸,心下鞕,下利不止,水浆不下,其人心烦。

太阳少阳并病,是太阳传入少阳但太阳未解。合病是同时出现的。不论是合病还是并病,当我们诊治的时候,太阳少阳都存在,治疗应该是表里(半表半里)双解,如柴胡桂枝汤。不管是太阳还是少阳,都是不能下之。反下之的反字,说明这个下之是错误的。

错误下之,引邪入里,形成了结胸,如第131条曰: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可以和本条互参。

结胸、心下鞕、下利不止、水浆不下、其人心烦。结胸是阳明病里实热证,水热互结于心下、胸胁。此时若脉不虚,从结胸论治。如果脉已虚,加上下利不止、水浆不下,上实下虚,病情危重难治。

131.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

267.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譫语,柴胡汤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柴胡汤证罢,说明之前可能存在柴胡证。柴胡证是半表半里,当和之。吐下、发汗、温针是不对的。若已吐下、发汗、温针,各种错误的治疗形成了坏证,柴胡汤证罢,那就不能从柴胡证论治了。

坏病,在第16条也出现过一次。也是经过错误治疗导致的病情加重、复杂难治的局面,即逆证。怎么办呢?依然是辨证论治,知犯何逆,以法治之,和第16条的“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是一个意思。

谵语,热邪扰心所致,如高热患者的神昏、说胡话就是谵语。柴胡汤证罢,出现谵语,可能属于阳明病。当然各种错误治疗也可以损伤津液阳气而陷入阴证。如大黄黄连泻心汤、承气汤、附子泻心汤,皆有可能。

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268.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

三阳合病,也就是指的是太阳少阳阳明合病,属于阳证、实证、热证。脉浮大,上关上,寸关脉浮大有力,一方面表未解,一方面里热重,浮越于外。

睡觉是阳入于阴的过程,患者想睡觉,但刚入睡,就汗出,是因为阳热过亢,逼迫津液外泄,故目合则汗。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少阴病的但欲眠睡,是阴证,气虚津液阳虚所致,脉微细,而本证是脉浮大、上关上,属于阳证,也可能有热伤气阴的因素,所以但欲眠睡。

270.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

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这是一个时间概念,临床当中不能以时间来诊断确定疾病的传变,一定要根据四诊来辨,辨证论治的证,是对四诊信息的归纳,时间只是一个参考。比如本条就是以是否能食、是否呕来判定,也不是依据时间的。

阳证、阴证的本质是正气(阳气)的虚实。阳证时,正气尚可,胃肠功能尚可,故能食而不呕,阴证的时候正气已虚,胃肠已弱,故不能食而呕。通过其人反能食而不呕,说明正气尚可,仍属于阳证,故曰此为三阴不受邪也。

所以我们临床经常问患者吃饭情况怎么样,大小便怎么样,来判断患者的病位和病性,判断正气的虚实,进而判断阴证、阳证。

271.伤寒三日,少阳脉小者,欲已也。

少阳脉是弦脉,伤寒三日,少阳脉小者,脉小说明邪气已去,故曰欲已。临床上还是需要四诊合参的。类似的条文,如第273条的“太阴中风……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274.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160.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鞕,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

伤寒吐下后,发汗,都是各种错误的治疗,伤津液伤阳气,陷入于阴证。故曰脉甚微。虚烦指的是虚性的烦,属于阴证。八九日心下痞硬,胁下痛,存在半表半里的病位。

气上冲咽喉,有胃气上逆,或者是表证未解的气机上逆,经脉动惕者,类似于真武汤方证的身瞤动。都是津液不足不能濡养所致。故曰久而成痿。痿是草木枯萎不荣的意思,即虚证、阴证。

82.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心下痞鞕,之所以邪气结于心下,那就说明心下部位是虚的,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也是错误治疗伤阳气伤津液所导致的虚证,所以伤寒论中关于心下痞的时候多用人参来扶正治疗。阴证的痞,离不开人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