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常用诗歌的修辞手法及诗例

 杏坛归客 2023-04-13 发布于山东
1、比喻

打比方,借一事物来说明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手法。一般有本体、喻体和比喻词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明喻:甲像乙,本体和喻体都出现。诗句如“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暗喻:甲是乙。本体和喻体都出现。诗句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借喻:乙代甲。只有喻体,没有本体和比喻词。“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2、比拟

比拟就是把物当成人来写,或者把人当成物来写,或者把此物当成彼物来写的一种修辞。比拟分成拟人和拟物两种。

一、拟人

就是把人以外的物当成人来写,使之具有人格化特征。

“客心争日月,来往预期程。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手种桃李非无主,野老墙低还是家。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此地曾居住,今来宛似归。可怜汾上柳,相见也依依。”

“关门不锁寒溪水,一夜潺湲送客愁。”

二、拟物

就是把人当物来写,使之具有物的情态动作,或者把甲物当乙物来写。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3、夸张

夸张是为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一种修辞方法。

一、缩小夸张

是在抓住事物特征的基础上,把事物特征往小(少、慢、矮、短、弱…)的方面说。

①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二、扩大夸张

是把事物特征往大(多、快、高、长、强)的方面说。

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②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③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④夜宿峰顶寺,举手扪星辰。

⑤试妾与君泪,两处滴池水。看取芙蓉花,今年为谁死!

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⑦侯印不闻封李广,他人丘垄似天山。

⑧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⑨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⑩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三、超前夸张

是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

①粉面含春威不露 丹唇未启笑先闻。

4、对偶

对偶就是把一对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相等的句子对称地排列在一起,来表达相似、相关或相反、相对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方法。

从内容上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三种,从结构上中可分为宽对、严对两种。

①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正对、严对)

②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正对、严对)

③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反对、严对)

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串对、宽对)

上面的例子中,例1和例2为正对,是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3为反对是上下句意思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4为串对是上下句在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正对和反对统称严对,串对又叫宽对。

5、设问

先提出问题然后紧接着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的一种修辞方法。

作用:

①提醒注意,引起思考。

②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起波澜、有变化。

诗句:

①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②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③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④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⑤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⑦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⑧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⑨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起新妆。

⑩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6、反问

反问也叫反诘,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的一种修辞方法。它是无疑而问,表达的意思均包含在问句里。常用肯定形式表示否定意思,用否定形式表示肯定意思。

诗句:

①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否定表肯定)

②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肯定表否定)

③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肯定表否定)

④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肯定表否定)

⑤田横五百人安在,难道归来尽列侯?(肯定表否定)

⑥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肯定表否定)

⑦苟能制侵凌,岂在多杀伤?(肯定表否定)

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否定表肯定)

⑨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肯定表否定)

⑩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否定表肯定)

本栏编辑|海底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