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周解剖(第七期)——腹膜&胃&胰&脾&十二指肠

 晴耕雨读楼 2023-04-13 发布于内蒙古

01

导语

有解剖的日子永远不会无聊!

让我们再来总结一下这周学了什么吧!

这周是改版后的第二周哦

希望大家喜欢新版嗷~

好好好好消息!!

SOMA的解剖福利依然不离不弃地陪着你!

快来康康叭!!!!

02

腹膜与腹膜腔

#01

腹膜

定义:覆盖于腹壁、盆臂内面和腹腔、盆腔脏器表面的浆膜

功能

A 分泌浆液,润滑和保护脏器

B 吸收液体和空气,防止术后发生毒血症

C 形成韧带、网膜、系膜结构,支持和固定脏器

D 防御,内含巨噬细胞可吞噬细菌和有害物质

E 腹膜腔内浆液有粘连作用,促进伤口愈合和局限炎症

壁腹膜:贴于腹壁、盆壁内面的腹膜

脏腹膜:贴于脏器表面的腹膜

腹膜腔:脏壁两层腹膜共同围成的腔隙,内含少量浆液

男性腹膜腔为密闭的腔隙;女性腹膜腔藉输卵管腹腔口,经过输卵管、子宫、阴道与外界相通。

#02

腹膜与腹腔脏器关系

腹腔、盆腔的器官均位于腹膜外,但被腹膜遮被的程度有所不同。根据被腹膜遮被的程度可分为:腹膜内位器官、腹膜间位器官、腹膜外位器官。

腹膜内位器官(表面几乎被腹膜覆盖)包括:胃、十二指肠上部、空肠、回肠、阑尾、盲肠、横结肠、乙状结肠、脾、卵巢、输卵管等。

腹膜间位器官(大部分表面有腹膜覆盖)包括:肝、胆囊、升结肠、降结肠、子宫、膀胱、直肠上段等。

腹膜外位器官(仅有一面为腹膜所覆盖)包括:肾、输尿管、肾上腺、十二指肠大部分、胰、直肠下段等。

分类意义:临床上对于腹膜内位器官和腹膜间位器官实施手术时,需要经过腹膜腔;对于腹膜外位器官实施手术时不需要经过腹膜腔/扰动腹膜。

#03

腹膜腔分区和间隙

腹膜腔借横结肠及其系膜分为结肠上区和结肠下区两部分。结肠上区器官有肝、胆囊、胰、脾、胃、十二指肠上部等,结肠下区器官主要有小肠和大肠等。

网膜囊

网膜囊是小网膜和胃后方的一个扁宽的间隙,也称小腹膜腔或腹膜小囊,为腹膜腔的一部分。

前壁:从上至下为小网膜、胃后壁、胃结肠韧带及大网膜前两层

后壁:遮盖腹后壁、胰腺、左肾和左肾上腺的壁腹膜和横结肠系膜、大网膜后两层构成

上壁:肝尾叶和膈下的腹膜

下壁:大网膜前、后两层返折处;左壁:胃脾韧带、脾肾韧带及脾门封闭;右壁即网膜孔。

网膜囊的各壁除右壁外,均被腹膜封闭,因此,当网膜囊感染积脓,或胃后壁穿孔胃内容物流出时,液体可局限于囊内,也可随量的增加经网膜孔(网膜囊与大腹膜腔通道)进入大腹膜腔(即通常所说的腹膜腔),常给临床早期诊断造成困难。

肝周间隙(膈下间隙):结肠上区器官间的潜在腹膜间隙,统称为肝周间隙或膈下间隙。肝周间隙被肝分为肝上间隙与肝下间隙。

A 肝上间隙:位于膈肌与肝膈面之间,借镰状韧带分隔为左、右肝上间隙。左肝上间隙再被左三角韧带分隔为左肝上前间隙和左肝上后间隙两部。右肝上间隙较宽而深,自肝的前缘开始,至冠状韧带前层为止。

B 肝下间隙:位于肝下面与横结肠及其系膜之间,以肝圆韧带为界,分为左肝下间隙和右肝下间隙。左肝下间隙被小网膜和胃分隔为在其前方的左肝下前间隙和后方的左肝下后间隙(网膜囊)。

C 肝肾隐窝:右肝下间隙的后上部分较深,称肝肾隐窝,也叫Morison囊。肝肾隐窝位于肝右叶脏面与右肾上极之间,左侧邻网膜孔和十二指肠降部,下通右结肠旁沟,仰卧位时是腹膜腔的最低部位。结肠上区内的渗出液,容易积存于此窝内而且难以引流。

图片

结肠下区的间隙

主要有右结肠旁沟、左结肠旁沟、右肠系膜窦与左肠系膜窦。

A 右结肠旁沟:位于升结肠右侧,上通肝肾隐窝,下达右髂窝后可通入盆腔。结肠上区的液体可沿右结肠旁沟向下扩散,阑尾炎的渗出液亦可沿此沟向上,流入肝肾隐窝,常导致误诊。

B 左结肠旁沟:位于降结肠左侧,由于膈结肠韧带限制,使之不易与结肠上区相通,但向下可通盆腔。

C 右肠系膜窦:由肠系膜、横结肠及其系膜、升结肠围成,略呈三角形,较为封闭,积脓时不易扩散。

D 左肠系膜窦:位于肠系膜、横结肠及其系膜、降结肠之间,呈向下开放的斜方形,窦内的感染易蔓延至盆腔。

腹前壁的腹膜皱襞和陷窝

腹前壁下部的壁腹膜形成五条纵行皱襞,分别为:

A 脐正中襞:单条,沿正中线至脐,内含脐尿管索,是胚胎时期脐尿管的遗迹。

B 脐内侧襞:成对,位于脐正中襞的两侧。内含脐动脉索,为胚胎时期脐动脉的遗迹。

C 脐外侧襞(腹壁下动脉襞):成对,位于最外侧,是腹膜遮盖腹壁下动脉形成。

五条皱襞之间形成三对陷窝,分别为:

A 膀胱上窝:位于脐正中襞与脐内侧襞之间

B 腹股沟内侧窝:位于脐内、外侧襞之间,适对腹股沟三角

C 腹股沟外侧窝:位于脐外侧襞外侧,窝的尖端指向腹股沟管深环

图片

03

腹膜形成的结构

#01

系膜

肠系膜:连结空、回肠至腹后壁的双层腹膜。

小肠系膜:自第2腰椎起始,斜向右下跨过脊椎以及脊柱前面的腹主动脉、下腔静脉等结构,之余骶髂关节前方,长约15cm。上面有肠系膜上血管。

横结肠系膜:包裹横结肠的腹膜在横结肠后方再次会合,行向上附于腹后壁,形成横结肠与腹后壁之间的横结肠系膜。对保持和固定横结肠的位置有重要作用。自结肠右曲起始,向左跨右肾中部、十二指肠降部、胰、左肾前方,至结肠左曲为止。系膜两端较为固定,中部较长,活动度大。

乙状结肠系膜:在左髂窝提起乙状结肠,可见乙状结肠借乙状结肠系膜连左髂窝和盆壁,系膜内含有同名血管。

阑尾系膜:在右髂窝阑尾左缘有一双层腹膜连于肠系膜下。

肠系膜的发生:

胚胎时期,腹部的所有消化管和腹后壁之间都有系膜。自食道到十二指肠升段都有腹系膜和背系膜。十二指肠下端只有背系膜。在发育的过程中,部分背系膜和腹壁融合并消失,没有融合消失的背系膜即发育成为肠系膜。

#02

网膜

大网膜:整个胃大弯和十二指肠上部下缘也有两层腹膜汇合,汇合后两层腹膜上、左和下延伸,形成大网膜。

1. 大网膜和横结肠系膜的关系?

没有关系。但两者存在融合。

2. 大网膜共几层?

一共4层,但在发育过程中浆膜等易粘连,大网膜与腹壁等粘连形成看似一层。

小网膜:

【肝十二指肠韧带+肝胃韧带】

小网膜是胃前壁和胃后壁腹膜在胃小弯和十二指肠上部上缘处会合,张于肝、胃和十二指肠上部之间。其中连接肝与胃的部分称为肝胃韧带,连接肝与十二指肠的部分称为肝十二指肠韧带,其内有门静脉、肝固有动脉和胆总管等重要结构。

小网膜的游离缘结构:门静脉、肝固有动脉、胆总管

网膜孔:

【将腹膜腔分为腹膜小囊和腹膜大囊】

肝十二指肠韧带的右侧游离缘。网膜孔是网膜囊通往大腹膜腔的唯一通道,其上界是肝尾叶,下界是十二指肠上部,前界是小网膜游离缘(肝十二指肠韧带),后界是遮被下腔静脉的腹膜。

网膜囊:小网膜和胃后壁与腹后壁的腹膜之间的一个扁窄间隙,又称小腹膜腔,为腹膜腔的一部分。网膜囊的前壁为小网膜、胃后壁的腹膜和胃结肠韧带;后壁为横结肠及其系膜以及覆盖在胰、左肾、左肾上腺等处的腹膜;上壁为肝尾叶和膈下方的腹膜;下壁为大网膜前、后层的结合处。

#03

韧带

胃脾韧带:大网膜在胃与胃脾之间形成的韧带。

脾肾韧带:包裹脾的腹膜由脾门连至左肾表面形成的双层腹膜结构称为脾肾韧带。其内有脾动、静脉通过。

胰尾、脾血管伸入脾肾韧带。

肝周围的韧带

镰状韧带(其游离缘含肝圆韧带:由脐静脉出生后闭锁而成的一索状结构):肝上面到脐之间有一双层腹膜将肝与膈、腹前壁相连。

冠状韧带

【冠状韧带前层+冠状韧带后层】

镰状韧带左右侧,呈冠状位由膈到肝的腹膜。

三角韧带:在左右侧可阻挡手后伸。

肝的裸区:位于肝脏的膈面,冠状韧带前后两层之间没有腹膜覆盖的部分。在固定肝脏方面起到一定作用。

第一肝门:位于肝下缘,右上腹。第一肝门处有门静脉、肝固有动脉、肝左管、肝右管、胆囊管、胆总管及淋巴管等。门静脉由左下向右上进入肝脏,分支为门静脉左支和右支)。肝左管、肝右管汇合成肝总管,肝总管和胆囊管汇合成胆总管。

第二肝门:指腔静脉沟的上端处,肝左、中间、右静脉回流下腔静脉,临床上称此沟上端为第二肝门。

【肝右静脉、肝中静脉、肝左静脉】

——汇入下腔静脉

#04

陷凹

直肠膀胱陷凹:男性的膀胱与直肠相邻,腹膜由直肠移至膀胱后,两者之间有一凹陷,叫直肠膀胱陷凹。此凹在盆腔位置较低,腹腔积液、积脓、积血时,首先流至此凹,故在临床诊断疾病时有重要意义。

直肠子宫陷凹(道格拉斯腔):女性站立时腹膜腔最低点。位于女性盆腔直肠和子宫之间。站或坐时是盆腔内位置最深、最低位,因此腹膜腔积液常于此。紧邻阴道后穹,可以由此进行穿刺、抽吸积液。

膀胱子宫陷凹:女性膀胱与子宫相邻,腹膜在两个器官之间形成一凹陷,叫膀胱子宫陷凹。膀胱空虚时此凹不明显,膀胱充满尿液时此凹明显。

#05

隐窝

盲肠后隐窝:盲肠后面与后腹壁之间的隐窝

内疝:由于隐窝是薄弱区,易形成疝

十二指肠上、下隐窝:位于十二指肠升部的左侧,十二指肠上襞的深面的隐窝。开口向下方

肝肾隐窝(仰卧时腹膜腔最低位):肝肾隐窝是肝右叶与右肾之间一潜在的间隙,属于右肝下间隙,与该间隙紧邻的脏器有肝脏、右肾和右肾上腺,平卧位时腹腔最低点,因此腹腔内液体容易聚集于此

04

胃形态、位置和结构

#01

形态与结构

形态

充盈时呈带状,空虚时呈管状;

因人的性别、年龄、体型、体位等因素而有差异

分部

胃可分为四部:
贲门部:贲门附近的地方;

胃底:向左上方膨隆达膈下面的部分,高于贲门平面。

幽门部(胃窦):位于角切迹至幽门间;胃大弯处有一中间沟,还可分为左侧幽门窦,右侧幽门管

胃体:胃的主体部分

图片

结构

1 贲门:胃与食管腹段的连接处;

2 幽门

胃与十二指肠上部的管壁连续之处;

幽门前静脉:幽门的浆膜下环形;临床手术中确定幽门的标志;

幽门括约肌:幽门处胃壁的环形增厚;
幽门瓣:幽门括约肌和幽门内面粘膜一起凸入管腔,构成的环形褶襞;

幽门括约肌和幽门瓣可控制胃内容物排出。

3 胃小弯:胃的上缘凹陷;

4 胃大弯:胃的下缘隆凸;

5 角切迹:胃小弯最低处弯曲成角;

6 胃管:胃小弯处4~5条纵行皱襞,其内有斜行平滑肌,充盈时胃壁皱襞不消失,是胃内容物的主要通道,为胃管。

7 胃壁分层:浆膜、纵行肌层、环形肌层、斜行肌层、粘膜下层、粘膜。

#02

位置与毗邻

位置

贲门较固定,与食管相连;

胃大部分位于左季肋部,少部分位于上腹部

毗邻

右侧半:被肝左叶覆盖;

左侧半:上部邻膈,下部与腹前壁相贴;

后壁:借网膜囊与膈左侧部、左肾、左肾上腺、胰、脾、横结肠及其系膜相邻,这些器官结构共同构成胃床。

05

食管腹部+胃的血供

#01

食管腹部

食管胸部在第10胸椎平面,穿膈食管裂孔移行而成,长约1~2cm

1 管壁的肌层已全为平滑肌

2 腹膜的深面有迷走神经的前、后干自食管行向胃的前、后壁

3 食管腹部由膈下动脉和胃左动脉的食道支营养

#02

胃的血供

胃的动脉

腹腔干

它平第12胸椎(膈的主动脉裂孔稍下方)发自腹主动脉前壁,长度仅约为1~2cm,一般发出三条分支,即胃左动脉、脾动脉和肝总动脉

肝总动脉

起始后,沿胰头上缘行向右前方,进入肝十二指肠韧带,在十二指肠上方分为胃十二指肠动脉和肝固有动脉

胃十二指肠动脉

经十二指肠上部的后方,至幽门下缘分支

i) 胃网膜右动脉

沿胃大弯走行在胃结肠韧带之间,向左与胃网膜左动脉吻合成动脉弓,沿途发支分布于胃的前、后壁和大网膜

ii) 胰十二指肠上动脉

胰十二指肠上动脉发出前、后支,行走于胰十二指肠前、后沟内, 与来自肠系膜上动脉的胰十二指肠下动脉吻合,分支营养十二指肠与胰腺

(a)胰十二指肠上前动脉

(b)胰十二指肠上后动脉

肝固有动脉

在肝十二指肠韧带内,肝固有动脉位于胆总管右侧、肝门静脉左前方

i) 胃右动脉

下行至幽门上缘附近,沿胃小弯走行于小网膜内,与胃左动脉吻合,沿途分支至胃前、后壁

ii) 肝左动脉

iii) 肝右动脉

(a)胆囊动脉 

iv) 肝中动脉

(b)脾动脉  

 为腹腔干最粗大的分支,在腹膜的深面沿胰腺迂曲左行,至脾肾韧带内转向前到达脾门

脾动脉沿途分支营养胰体和胰尾

胃网膜左动脉  

在胃结肠韧带内行向右,与胃网膜右动脉吻合,分支供应胃前、后壁和大网膜

胃短动脉  

一般3~4支,行走于脾胃韧带内, 分布于胃底。胃短动脉的分支行向右上,胃网膜左动脉的分支行向右下,两动脉分支之间的胃壁,形成所谓“乏血管区”,常作为胃大部切除的标志

胃后动脉 

(c)胃左动脉  

在贲门处发出食管支,本干沿胃小弯行走于小网膜内,向右与胃右动脉吻合成动脉弓,由弓发支分布于胃小弯附近的胃前、后壁

06

腹腔干

腹腔干:也称为腹腔动脉,是腹主动脉的第一条不成对脏支。一般发出三务分支,即胃左动脉、脾动脉和肝总动脉。

#01

肝总动脉

肝总动脉起始后,沿胰头上缘行向右前方,进入肝十二指肠韧带,在指肠上方分为胃十二指肠动脉和肝固有动脉

胃十二指肠动脉

经十二指肠上部的后方,至幽门下缘分为胃网膜右动脉和胰十二指肠上动脉

肝固有动脉

为肝总动脉的直接连续,在肝十二指肠韧带内行向右上方。在肝十二指肠韧带内,肝固有动脉位于胆总管右侧、肝门静脉左前方。上行到肝门附近,肝固有动脉分为肝左、右动脉入肝(有时还发出肝中动脉)。肝有动脉人肝前,发出一支胆囊动脉至胆囊

#02

脾动脉

脾动脉为腹腔干最粗大的分支。脾动脉沿途分支营养胰体和胰尾;在脾门附近分出胃网膜动脉和3~4支胃短动脉,分别经胃结肠韧带和胃牌韧带,分布到胃大弯左侧和胃底;最后分成5条脾支入脾。

06

十二指肠

概况:上通幽门,下续空肠,C形,25-30cm,第1-3腰椎平面内

#01

分部

图片

上部

形态结构:5cm,十二指肠球部(近侧,壁薄,易溃疡),十二指肠上曲,续接降部

毗邻:上方靠近肝门和肝的方叶,下方胰头,前方胆囊和肝右叶,后邻肝固有静脉、胃十二指肠动脉、胆总管、肝门静脉

降部

形态结构:7-8cm,十二指肠大乳头(有肝胰壶腹通过),十二指肠下区

毗邻:前面横结肠及横结肠系膜,后邻肾门,外侧靠近升结肠和结肠右曲,内侧贴胰头。

水平部

形态结构:10cm,平第三腰椎平面,

毗邻:肠系膜上动静脉越过其前方,右输尿管、腹主动脉、下腔静脉在其后方。

升部

形态结构:2-3cm,十二指肠空肠曲,借十二指肠悬韧带固定于右膈脚。

#02

血供

胰十二指肠上动脉、胰十二指肠下动脉

08

#01

位置

核心精神为“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应该为了民族与国,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积极进取,勤奋工作。

#02

形态

图片

前、后端

上、下缘

脏、膈面

脾门:脏面中央

·血管、淋巴管、神经

·脾蒂:包被脾门的腹膜

脾切迹

·触诊时辨认脾的标志

#03

毗邻

下侧:结肠左曲、膈结肠韧带

膈面:膈(左肋膈隐窝、左肺)

脏面右侧:胃、胰尾、脾动脉、左肾、左肾上腺

#04

血供

脾动脉

·走行:(腹腔干)-胰上缘-脾门-分支入脾

·结扎时避开胰尾

脾静脉

·走行:脾门脾支汇合-胰腺后面-胰颈后方+肠系膜上静脉-肝门静脉

09

    胰为人体的第二大消化腺,狭长,呈棱柱状,质地柔软,活体为灰红色。

位置:

胰位于腹上区和左季肋区的深部,横行于第1、2腰椎平面,紧贴腹后壁,属于腹膜外位器官。

功能:

胰的外分泌部分泌胰液,含有大量分解消化蛋白质、糖和脂肪的酶,对消化至关重要;其内分泌部分泌激素,有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主要调节血糖浓度。

图片

胰的分部:

按胰的形态,从右向左分头、颈、体、尾4部。胰头膨大,下部有一向左的突起,称为钩突。胰颈很短,为头、体移行的狭窄部分。胰体在右侧连接胰颈,走向左侧靠近脾门时逐渐变细,移行为胰尾。

胰的毗邻:

胰头被十二指肠呈“C”形围绕,后面有胆总管紧贴,再后方邻下腔静脉,二者均可被胰头肿块压迫,造成阻塞性黄疸或下腔静脉淤血。钩突与胰颈之间有肠系膜上动、静脉穿过。胰颈后方邻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以及由二者汇合形成的肝门静脉,肿块压迫肝门静脉时,可导致肝门静脉高压症。胰体的上缘和后面有脾动、静脉贴附,前方邻胃后壁,后方横越腹主动脉、左肾和左肾上腺,上方与腹腔干和腹腔丛相邻,下方为十二指肠水平部和升部。胰腺癌侵犯腹腔丛时,可引起持续性的剧烈疼痛。胰尾邻脾门,与脾蒂关系密切。

胰管:

是排放胰液入十二指肠的管道,起始于胰尾,贯穿于胰的全长,沿途收纳胰液,最后在十二指肠降部管壁附近或管壁内,与胆总管汇合形成肝胰壶腹,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副胰管细而短,收纳胰头前上部的胰液,开口于十二指肠小乳头,通常有分支与胰管相连。

血供:

胰头主要由胰十二指肠上、下动脉分布,前者发自胃十二指肠动脉,后者起于肠系膜上动脉。胰体和胰尾分别由胰背动脉(发自腹腔干、脾动脉或肝总动脉)、胰大动脉(为脾动脉胰支中最大者)和胰尾动脉(发自脾动脉或胃网膜左动脉)供应。上述供血动脉的伴行静脉收纳,最后回流至肝门静脉。

神经:

交感神经——内脏大神经,支配血管平滑肌

副交感神经——迷走神经,支配腺体分泌

10

习题

    关于胰,错误的是 E

1

A.外分泌腺分泌胰液,在消化过中起重要作用

B.胰液由胰管排泄

C.前面隔网膜囊与胃后壁相邻

D.位于第1、2腰椎水平横贴于腹后壁

E.胰管与肝总管汇合后,共同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

解析:胰管与胆总管汇合形成肝胰壶腹,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

食管胸段的毗邻:D

2

A.后方有右膈神经

B.右侧为主动脉弓

C.左侧是右主支气管

D.后方有右肋间动脉和胸导管

解析:A.后方有胸导管、奇静脉、胸主动脉、右肋间后动脉、脊柱等

B. 右侧有奇静脉弓和纵隔胸膜

C.左侧有主动脉弓和胸主动脉

     腹腔干:ADE

3

A.为腹主动脉不成对的脏支

B.直接发出胃右动脉

C.直接发出胃网膜左动脉

D.直接发出脾动脉

E.发出肝总动脉沿胰头上缘行向右前方

解析:腹腔干直接发出胃左动脉、脾动脉和肝总动脉

关于胃的位置和毗邻,正确的说法是 E

4

A.贲门位于第11胸椎右侧

B.幽门位于第2胸椎右侧

C.胃前壁的左侧与肝左叶贴近

D.底与左肾和左肾上腺相邻

E.胃后壁隔网膜囊与胰相邻

解析:A. 贲门通常位于第11胸椎体左侧,第7软肋骨后方

B. 幽门位于第一腰椎右侧

C.胃的右侧半被肝左叶覆盖

D.胃的后壁相邻左肾、左肾上腺、胰、脾,胃底挨近膈的左穹和脾

     关于横结肠系膜错误的是D

5

A.是横结肠至腹后壁的双层腹膜

B.参与构成网膜囊的后壁

C.内有中结肠的血管

D.系膜根从升结肠起始至降结肠止

解析:横结肠系膜自结肠右曲始,至结肠左曲止

★ ★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