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流传2300年的庄子“心斋法”,唯有陈撄宁将秘密讲透了

 追梦文库 2023-04-14 发布于天津

儒家静坐和道家静坐都很推崇庄子“心斋法”,认为这是静坐功的最高境界。

但是,能将庄子心斋讲清楚的不多。近代道学专家陈撄宁先生在讲静功时,推荐苏东坡静坐法、朱熹静坐法和庄子心斋静坐法三种。

其中陈撄宁重点讲解庄子心斋法,而且讲解得最为详细,透露了不少秘密。

一、庄子心斋法的整体理解

庄子心斋法原出《庄子》“人间世”篇:

原文:(颜)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心斋的整体理解:

颜回问孔子,如何才能做到心斋?

仲尼先生(孔子)讲:你应将心念集中一处,用“听”字诀,但不是用耳听而是用心听;进一步,也不是用心听,而是用气听。到了这样的境界,耳听早已停止了,心也不起作用了。气的本是虚的,它要等待一种东西来和它相集合,只有“道”这个东西和太虚之气才能集合在一起。功夫如果做到心同太虚一样,就算是心斋。

以上为陈撄宁先生讲解,略有删减。

陈撄宁讲,以上功夫是连贯的状态,实际上并没有阶段,但是为了初学者理解,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二、心斋五个阶段详解

1. 第一步:“若一志”:收敛身心。

陈撄宁讲,“若”字作“你”字解,“志”就是思想,也说是念头。做功夫时,心中思想要专一,不要有许多杂念在里面打扰,杂念如果不扫除干净,功夫很难做得好。

卫昌国学注:若不一定非要理解成你。核心是“一志”,志,做念头更好,所谓一念代万念,或者说“心一境性”。其实,若一,不是先扫除杂念,而是先做到收敛心神,然后专注到一点。哪一点?听。

2. 第二步:“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听。

听,才是若一志的具体表达。但不是用耳朵听,而是用心(意识)听。听什么,听呼吸之气。有分辨的意识在。

陈撄宁说:“此处所谓听,绝不是听声音。”“初下手,就是听其中呼吸之气。”

听鼻呼吸之气,虽然没有声音,但有出入息,有出有入,有快有慢,有粗有细。其实是一种细微的分别意识,所以说,听之以心。

3. 第三步:“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心气若一。

听之以心久,就能做到不再分别出入吸,而是达到心气打成一片。

气不能作为心的对象了,不能再说这个心听那个气,所以说“无听之以心”。此时身中的神和气若一,但仍有知觉分别,继续下去,就做到心气无分别,使心和气二者之间灭去裂痕,所以说“听之以气”。

说听,但已经不再着意于“听”,所谓“听其自然”,任凭其心气流动,不加控制。

4. 第四步:“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止观。

再进一步,不再执着“听”,要用“止”字诀了。所谓“听止于耳”就是教人不要再着意于听;此时功夫渐渐地入于混沌境界,身中的神气合一,心的知觉已不起作用,所以说“心止于符”。

其实,有不听、不觉的意思。这种神气合一的状态是无知觉的,外表上看来和睡着一样。

5. 第五步:“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心斋

由浅而深,最后到了“虚”的境界。这个“虚”,是从无知无觉以后自然得来的,不是用意识制造出来的。心里常想要虚,反而不成虚了。第五步功夫,应该就先天境界去体会。

陈撄宁先生说,对于养生而言,不必深究。只要做到第四步,神气合一就足够了。

三、陈撄宁静功法讲解总结:

陈撄宁认为,苏东坡静坐法是先数息后不数,他所谓“随息出入”就是随其自然,不要再去数它。

朱晦庵(朱熹)是先做观息,后不观,他所谓“不宰之功”就是顺其自然,不要再去观它。

而,庄子心斋法,是先听息,后不听,他所谓“听止于耳”就是任其自然,不要再去听它。

陈撄宁先生认为,三人下手的功夫虽不同,但最终都可以归到一条道路上。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情况进行体验。

卫昌国学认为,可以将这三种作为一种递进的练习方法,效果更好。


卫昌国学

2023年4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