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是津液代谢失常?津液代谢失常、津液不足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中医谈如何正确补充津液!

 咸鱼片 2023-07-07 发布于广东
今天跟大家聊一聊津液不足症。
都说女人是水做的,其实男人也一样。
我们身体的70%是水分,大约占人体总重量的2/3,成人的大脑和心脏几乎3/4都是水,骨头也含有31%的水,这些水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津液。
津液,是身体内全部正常水液的总称。津是性质较清稀、流动性大,布散在体表皮肤、肌肉、孔窍、血脉的部分;液是质地较浓稠,流动性小,灌注在骨节、脏腑、脑、髓等的部分。津液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对机体的作用都是滋润、濡养。如润泽浅表的皮毛、肌肉,滋润深部的脏腑,充养骨髓和脑髓,润滑眼、鼻、口等孔窍,滑利关节等。
在体内,除血液之外,其它所有正常的水液均属于津液范畴。
津液的代谢
人体内的精液来源自人是饮食水谷,在体内,津液的输布、流动、转化、排泄是十分复杂的,全部的脏腑都参与津液的代谢,因为全部的脏腑都需要津液的滋养和濡养。对此《素问·经脉别论》作了简要的概括:“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这句话的意思是津液源于饮食水谷,我们吃得食物要变成津液,需要经过脾运化、胃受纳腐熟。肺通调水道、小肠主液,大肠主津、膀胱气化等脏腑的代谢,共同生成津液,才能输送到全身各处的。
再白话一点儿,就是我们吃进去的饮食五谷并不是马上就能变成津液被人体吸收。需要一个气化的过程才能被吸收利用。
这个过程怎么理解呢?举个简单的例子:
大地上所有的水,在太阳的蒸腾下,化为水气,上升为云,云积厚重,复落大地为雨,这是天地间水循环的基本原理。
我们吃进去的饮食水谷能被身体利用,就和这个水变成水气上升为云复落为雨的原理是一样的。
身体内的津液,就如大地的江河湖泊,天上的云雾雨雪。这些水啊,都是水的不同形式,而在我们的身体中,也同样有江河湖泊,有云雾雨雪。
水在江河湖泊和云雾雨雪之间的转变,全是太阳的作用,我们体内的水,由口摄入,进入胃中,脾气蒸腾气化,上输于肺,肺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布散全身,精微为身体所用,浑浊不堪者从小便排出,也完全是因为阳气的蒸腾、气化、推动。
中医认为,心、肝、脾、肺、肾五脏的功能像大地,大地有土有水,只要有阳光的温暖、雨露的滋润,就能生长万物,所谓地阴成形。我们吃了水谷之后,经过肠胃等器官的一系列生化活动,使水谷变成了津液。无营养的津液叫糟粕,下行被排出体外。有营养的津液上行,经过三焦的作用变红而成为血液,从手太阴肺经进入五脏,五脏得到血液的滋养,再把各自的功能注入血液中,通过经络流注到四肢百骸、五脏六腑,让人能健康成长,就像大地有土和水能生长万物一样。
脾胃就好比是一口锅,锅内的水(脾气)要沸腾气化,还需要锅底下有火,这个锅底的火就是咱们常说的“命门火”,指的就是肾阳,人身的肾阳就如天上的太阳。
大地有时候连续干旱,有时候连续阴雨;有的地方常年少雨,如沙漠,有的地方常年多雨,如热带雨林。
我们的肾阳,这个锅底的火,有时候也会捣乱。它或者猛烈狂热,使锅中水气枯竭;或者火气微弱,使锅中之水一片阴寒,流动不畅。津液代谢失常,主要就是这么两种情况:津液不足和津液瘀滞

津液代谢失常

我们身体,每天都上演着悲欢离合。
如果将我们身体看成是自然界的话,津液就好比是河流一样,那么肠胃道就是河道,那么每天,甚至每时每刻,津液这条小河每天都要通过河道进入三焦通道,以及身体的、各个部位。和自己的家人团聚,一起滋润和濡养肌肉、皮肤、嗓子、眼睛等等部位,一起抵抗外来邪气,保护身体。
当然,也有很多津液小河流,通常待在那些亚健康或者疾病状态下的大人或者小孩身体里,就没那么幸运了,它通常会面临二种困境。

河道堵塞,津液瘀滞

我们都知道,暴雨或大雨时会对裸露在地表的地皮进行冲刷,如果暴雨连绵不绝,久久停不下来,路段积水严重严重,地表径流会将裸露地表的泥沙带入河道,造成河道堵塞。
泥沙俱下,河道堵塞积聚,堵塞下游河道而且断流,水流不畅,积水则浑浊变热,水质就会变化,污染严重。
积水漫过河道造成上游严重积水,严重影响上游产汇流的地表植被,上游的树木被水淹、根系严重受到损害,日久受损部位就会腐烂,使水分、养分不能运送抵达叶尖、引发叶尖部位坏死。
若发生在人体里呢?同样也是这样的道理。人体的肠道就相当于自然界的河流,当外在湿邪侵袭人体,人体内的河流都被未完全消化的食物和废水等淤泥堵塞了,困遏脾气,致脾气不得上升,也称为“水湿困脾”;脾脏闹脾气,不肯好好升清水湿了,造成脾气推动津液运行的力量不足,吃进肚子里的食物不能完全运化成人体所需的津液,津液就会停滞下来,聚集在人体某处,变成痰饮。于是出现身体困倦、胸脘痞闷、皮肤湿疹、恶心呕吐、大便腹泻不成形等湿邪病证。
人每天需要大量的饮食水谷来补充身体所需。
我们吃得食物要变成津液,需要经过脾运化、胃受纳腐熟。肺通调水道、小肠主液,大肠主津、膀胱气化等脏腑的代谢,共同生成津液,才能输送到全身各处的。
那么,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如果出现问题,饮食、水谷就都可能转化不了津液,而是可能变成痰湿水饮等等废水。而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脾胃,脾胃功能强,水就可能比较多的转化为津液,脾胃功能比较弱,转化的津液就越来越少。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运化水谷精微,运化水湿。这个运化,就是身体全部水利工程的总枢纽、转运站。
饮食水谷进入胃后,经胃的腐熟,进入小肠,泌别清浊,清者上输于脾,脾气散精(布输精微);脾的布散、升腾作用使津液上行,输于肺。
脾这个脏的功能特点是宜升,因为它要布散精微,精微从高处向低处布散比较轻松,如果由低向高布散,就费力得多,所以,我们常说脾气宜升,脾气总是处于向上升发得状态,这样它的功能就能正常发挥。
大家看呀,脾胃居身体的中间位置,饮食水谷入胃是在中间这个部位。我们吃饱喝足了,胃就满了。酒足饭饱后腹满的惬意大家是都有体会的。
胃将水谷腐熟后下输小肠,小肠泌别清浊,区分开营养物质和糟粕,这些营养物质(包含精气血津液)就需要脾这个总枢纽、转运站发挥作用了:上输于肺。
还有一点,脾喜燥恶湿,这是它其性属湿而上升的生理特性所决定的。脾主运化水湿,脾性湿、为湿土,脾本身就湿漉漉的,如果水湿重,加重了它的负担,自然它是不乐意了。如明代吴昆《医方考·脾胃门》中云:“脾......喜燥而恶湿”。
如果脾气虚弱,运化水液的作用障碍,痰饮水湿内生,称为“脾生湿”;水湿产生之后,又反过来困遏脾气,致使脾气不升,脾阳不振,称为“湿困脾”。外在湿邪侵入人体,困遏脾气,致脾气不得上升,也称为“湿困脾”。
由于内湿、外湿皆易困遏脾气,致使脾气不输了,这个总枢纽调度无力,转运不动,那么,这些物质(精微、津液)就瘀滞在肠胃之间了。所以说“脾喜燥而恶湿”。
“脾胃者,仓廪之官”,仓库里的东西满了,调度不出去,于是,发生各种瘀堵了,就会导致腹胀——不再是酒足饭饱的惬意,而是腹胀不舒的难受;水饮——有时候有人胃里水动荡的声音别人都能听得见;浮肿——水湿运化不开,蓄积停留于脏腑之间,发生胸水、腹水,停留于皮下发生水肿。
实质上是,脾胃虚寒,运化障碍,造成津液的输布、排泄障碍,而变成了大量的废水(痰饮)。所以,这个时候中焦是很虚弱的。
请回到大自然界的视角,想象一下前些日子南方、北方的洪水。
我们说,大地的水循环是在太阳的作用下实现的,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个度。一个特大号的锅,满当当一锅水,想在几分钟就烧开,无论锅底下是什么火,就是孙大圣神通广大,请来火龙王,也得需要点儿时间吧?

南方的洪水,就如大地这个特大号的锅里突然加入了满满的水,太阳虽然想尽力蒸腾,但是,无奈水太多,何况天空阴云密布,阳光照射不进来,这个锅里的水,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短时间内烧开,蒸腾了。
我们的身体,或年高阳气自衰,或伤损过度,阳气虚弱,不能运化水气,饮食摄入的水气或者是感受外界的湿气,就不能蒸腾气化,也就是烧不开锅了,于是,水湿在体内停留,蓄积,出现各种水湿壅盛的症状,如浮肿,如胸水、腹水,如水湿停留关节导致的关节肿胀疼痛等。
水气重些不要紧,即使不能蒸腾,只要排泄系统功能强大(如深圳的地下排水系统),无论如何大雨倾盆,都不会成为内涝,但是有些地方,排水系统不完善,一旦遇到大雨如注的时候,排泄不及时,就只有内涝为患了,就如前些日子电视上那些泡在水里的街道、商铺、各种车辆。
我们的身体内也有强过深圳地下排水管网的排泄系统,但这个系统也需要阳气的推动。脾、肺、肾,是水代谢、排泄的主要责任人,阳气的虚弱,会导致脾、肺、肾功能虚弱。就像人的身体,虽然年轻时在水里泡过,雨里淋过,湿地睡过,这个“锅”都能烧开,水气都能排泄,但年老了,脾胃虚寒,脾肾阳气衰弱,实在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眼睁睁看着水湿泛滥,一片汪洋而徒唤奈何了。
那我们应该怎么帮助津液渡河道呢?疏通河道,让天气变晴朗、天空变的更蔚蓝、水变得更清澈呢?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造成脾胃虚寒、脾肾阳气衰弱的病机是什么?
  • 脾胃虚寒

脾胃的功能就像煮饭时的柴火,火不够旺,则无法将米饭煮熟。脾胃虚寒者,脾胃功能低下,吃进去的食物就无法被充分消化吸收,最终使得虚者更虚、寒者更寒。
脾胃虚寒的一部分原因就是源于我们在生活中不重视饮食,饮食不适时适量、喜食肥腻油甘、暴饮暴食;也有可能是冷饮冰棒吃太多,也可能是过于劳累,或者是久病体虚、忧虑伤脾、不注意腹部腹部保暖,使得外寒侵袭脾胃等,都有可能导致脾胃虚寒。
一旦出现脾胃虚寒,脾胃的运化功能肯定要受影响,因此胃口会变差。这时,如果不引起重视,随着时间的推移,就容易出现各种问题:一边是食欲不振、没胃口、痰多、湿多、水饮多、手脚冰凉;一边又是缺乏津液,总口渴、喝水不解渴,身体总感觉不对劲儿。
  1. 摸一摸肚子,总是腹部胀满、冰凉的;

  2. 早上起来刷牙,嘴里可能会有很多痰;

  3. 想喝水,但是喝多了可能感觉肚子发胀,不舒服;吃东西也是,吃一点就觉得腹部胀满;

  4. 舌头胖胖的,湿湿的、滑滑的、舌苔偏白、厚腻;

  5. 大便有时候会带着粘腻的水液,或者是腥臭的,不成形。

  6. 吃了不干净的食物,立马见效,马上拉肚子;

  7. 白带量多质稀、痛经等;

实质上是,脾胃虚寒,生成的津液不足,而变成大量的废水。
也回到大自然的视角。积水漫过河道造成严重积水,淤泥和各种杂草残渣淤堵着河道,杂草浸泡在水里多日后发酵腐烂变黑发臭。
暴雨过后的天气是阴冷的,时而还有冰冷的雨从天而降。这就好像四月”回南天“的南方城市,空气中的湿度加大,水气侵入屋里,室内回潮,地板、墙壁、玻璃窗到处都是水气、到处是湿漉漉的,又阴冷,让人浑身难受。
那应该怎么帮助津液驱除脾胃虚寒、赶走体内湿邪,疏通三焦河道呢?
明代医家张景岳认为,寒则凝,温则通,脾胃虚寒之人多表现为胃痛隐隐,劳累或食冷、受凉后疼痛发作或者佳众,特别容易出现胃口不好、口淡、腹泻不止的症状。
可以点一个艾条,艾灸关元、足三里、中脘、内关。
每穴灸5分钟,为避免上火,以感觉温热、舒适、皮肤潮红为溢。每日一次,10次为1个疗程,可有效调治脾虚虚寒证。
或者贴一贴南怀瑾脐贴,建议一次敷贴8-12个小时,每次不要超过24小时。
让艾绒(补元阳、散寒淤)、花椒(祛湿散寒)、桂圆(健脾止泻)的温热之气像阳光一样被身体吸入进去,驱除人体寒气,迅速恢复脾胃的阴阳平衡,这样就可以有效祛除脾胃里面的寒邪了。
着装上:穿着暖和,女生尽量不穿或少穿露脐装,在寒暑交替季节要及时增减衣物,不可以为了追求风度而不要温度。夏天开空调要将空调调到适当的温度,26℃最佳。
饮食上:一来避免直接食用寒凉食物,在冰箱里的水果饮料需在室温中放置一段时间之后再食用,夏天少吃冰淇淋、冰西瓜、少喝冷饮,二来避免过量食用性寒凉食物,饮食数量上做到有所节制,适当减少食物的种类,少吃肥腻油甘油炸烧烤类食物,尽量以好消化的粮食为主,以便让肠胃好好休息,退耕还林还草,让青草树木鲜花,铺满河道两岸。
寒凉的食物会使腹部受凉,中医说”腹胀满冷痛、喜热饮,喜暖喜按,呕吐清水,食少便溏,气短无力、舌淡、苔白滑、脉沉细“,通俗的讲,人体受到寒冷刺激后,胃酸分泌增加,胃肠容易发生痉挛性收缩,出现反胃、腹泻、腹涨、胃痛、唾液分泌多的情况,仿佛胃也着凉了;尤其吃冷食冷饮时,有时还会回清水,反复作呕。那么,生活中那些常见的食物是性寒凉的呢?
肉类中有各类海鲜,如螃蟹、田螺、河蚌、蛤蜊、蛏子,还有猪肉、鸭血、甲鱼等。
蔬菜类有绿豆、莼菜、鱼腥草、莲藕、空心菜、粉丝、马齿苋、木耳菜、龙须菜、海带、菜瓜、紫菜、草菇、黄豆芽、绿豆芽、苦瓜、蕨菜、苦菜、竹叶菜、蒲公英等。
水果类有西瓜、柚子、梨、枇杷、香蕉、柿子、猕猴桃、杨桃、甜瓜等。
饮品类有绿茶、金银花茶、苦瓜茶、苦丁茶等。
健脾驱寒老偏方:白术猪肚汤
取生姜100克、白术50克、猪肚一具(约500克),将生姜洗净切碎,与白术同放入洗净的猪肚中,文火煲熟,喝汤吃肉,连服3~5次。
生姜可用来治疗多种寒性疾病,中医认为它味辛、性温,可温中、止呕、健胃。白术味甘,性温,能健脾燥湿,是补气中药,主治脾气虚弱、神疲乏力、食少腹胀、大便溏薄、水饮内停等。猪肚味甘性温,具有补虚损、健脾胃之功效。这几样材料搭配在一起,驱寒健脾的功效很好。
另外,可取生姜3片、红枣10枚,煎水服。每天2~3次,连服2周,对于脾胃虚寒也有疗效。
此外,还可以进行腹部按摩,揉腹,搓热双手,顺时针或者逆时针绕着肚脐揉,坚持100下,这样揉改善血液循环,加强腰部和背部的训练,加强核心力量,必要时可以使用收腹带和热水袋。把河道里面淤积的泥沙都揉碎开来,顺着河道排出去。
坚持做这些简单的事情,你会发现,不仅能驱除体内的湿邪,调节脾胃阴阳平衡,津液也能够渡河,濡养五脏了。
  • 脾肾阳衰

人身之水,效天地之流布。我们吃进去的饮食五谷,得肾中元阳之蒸腾,脾气之运化,肺气之敷布而流行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肌肤筋骨、血脉经络,全身有水气之滋润而生机盎然,嬉笑怒骂,哀乐忧思皆成丰富之生活。
总之,我们吃进去的饮食五谷能变成津液被人体吸收,离不开阳气的蒸腾、推动作用。
阳气,在人一身,是温煦,是推动。任何一个脏腑,没有了阳气的温煦,好比冬天里的火炉子不旺,甚至“奄奄一息”,整个房间里寒气四布,阴寒内生;没有了阳气的推动,则温煦、推动功能减退。在前面,我们说过,脾是全身的水利总枢纽,这个总枢纽需要阳气的温煦,需要阳气的推动。如果脾阳虚衰了,不能温煦,全身的水液没有了阳气的温煦,正如寒冷冬日里的江河湖泊,那是要结冰的;没有了阳气的推动,正如淤塞的河流,水流不畅,到处淤塞,一片泽国。
脾肾阳衰,就是脾、肾的阳气不足,多由脾胃虚寒发展而来,脾胃虚寒、泄泻不止、生化乏源,累及肾阳,导致肾中元阳亏虚,命门火衰,脾阳没有肾阳的温煦而自身阳气随之虚衰。
脾肾阳衰一部分原因源于先天不足,也有久病、过度疲劳、服寒凉药过多、纵欲过度、常穿露脐装、不注意腰部保暖、使得腰以下受寒、外寒侵袭肾脏等,都有可能导致脾肾阳虚衰。
一旦出现脾肾阳虚,脾无运化之动力,不能腐熟五谷,肺失布散之推动,肾主水液的功能肯定要受到影响,于是水凝于胸腹为胸水、腹水:一边是食欲不振、茶饭不思、没胃口、痰多、尿多、一边又是浑身困乏无力、缺乏津液、小便频数或小便不同、腹泻不止。
通常有这些症状:
  1. 怕冷,即使是夏天盖着被子还是会觉得怕冷;

  2. 额头和身体,不常出汗,没什么汗;

  3. 形弱、身上没几两肉,总给人弱不禁风的感觉;

  4. 腰膝酸软无力,动几下就气喘吁吁;

  5. 腹痛入夜加重,后半夜减缓,总是五更腹泻;

  6. 经常性腹泻,大便清稀且不成形,一日几次甚至十几次,晨起腹泻;

  7. 舌苔厚厚的、肥胖、舌苔白、厚;

  8. 吃了东西,容易吐出;

  9. 白带清稀,月经后期、甚至不孕;

其实,本质上是脾不能腐熟水谷,来自饮食水谷的水液没有脾的运化、蒸腾,不能输布、滋润全身,反而在身体中瘀积下来,结果就是水湿泛滥。所以,三焦这时候是相对虚弱的,津液也是相对不足的。
回到大自然的视角,每天都遇到暴雨,暴雨肆虐滂沱,昼夜不止、河道上涨,江面狂风不止、大水冲垮了河堤,推垮了河道,洪水泛滥、淹没了河岸的民宅农舍数以万计。
洪水过后道路是泥泞不堪,房屋内的积水和潮湿的环境是霉菌孳生的温床,空气中弥散着一股潮湿的恶臭味,这就好像在原始森林采蘑菇,发现一丛野生松茸菌,扒开一看,下面是一大堆腐木,腐木里都是腐烂的气息、既潮湿又阴冷,家也是萧条破败的景象。
此时此刻,肾阳对五脏的温煦、统摄、控制、管理能力下降甚至严重不足,肾阳不能温煦推动脾气,脾无法腐熟水谷,水谷不化、河道就像洪水过后的泥泞路,瘀滞、死气沉沉、生机惨淡、甚至潮湿腐烂冻结不行。在身体就可见肢体水肿、眼睑浮肿。
那应该怎么帮助津液补养肾阳、补益脾气、赶走体内湿邪,治理水道呢?
脾胃是一口锅,在火(肾阳)的加热下,锅里的水气就可以化为蒸汽(津液),濡养整个脏腑。可是,如果锅底下的这个火熄灭了,锅就会冷却下来,谁就无法变成蒸汽,整个五脏就会停止运转、变得死气沉沉。
这时候我们一般要派外援帮助津液去支援肾阳,把火点起来,让锅先热起来;一边帮助津液翻修恢复水道,甚至是重新给它一条黄金水道。
首先、脾肾阳虚衰的人多伴有肾气虚的症状,所以温肾阳很重要,可服用金匮肾气丸。
金匮肾气丸干的就是点火的工作。
金匮肾气丸这个方子,一共八味药,分别是熟地,山药,山萸肉,茯苓,泽泻,牡丹皮,桂枝,炮附子。
前面六味是著名的六味地黄丸的组成。
从药物组成可以看出,温补肾阳的金匮肾气丸中居然是补阴药用量最大。方子中仅仅加上少量的桂枝和附子(后世改成了肉桂和附子)
严格地说,方子里的熟地,是滋补肾精的,中医认为,精化气,肾精化生阴阳二气,产生肾阴、肾阳。
在六味地黄丸里,是由肾精产生肾阴。而在金匮肾气丸里,稍微加上一点儿温热的肉桂、附子,就可以辅助肾精化生肾阳。
那为何加上少许的肉桂、附子,就会变成补肾阳的方子呢?
古人认为,阴阳互根互生,如果没有阳,就没有阴;同样只有阴足了,才能生阳,缺少任何一个,另外一个都会变成孤阴或孤阳。所以,阴的充足,是阳存在的基础。这个方子里,先把阴补足,然后用肉桂和附子引导肾阴化生肾阳。
为了让大家更容易理解,我来举个形象的例子:我们知道阴是主静、主润的,我们可以将阴比喻成一桶汽油,汽油本身是不会燃烧的,但只需要把一根火柴点燃,扔进装有汽油的油桶里,汽油就会燃起熊熊大火。此刻,需要一箱子的火柴吗?不需要,一根就足够了,金匮肾气丸的药物配比就是这样的。
而翻修成新水道的活儿,我们可以放心交给温热的大米汤,支援一下津液帮助津液翻修恢复水道。

米汤是“穷人的人参汤”,《随息居饮食谱》说:”贫人患虚证,以浓米汤代参汤,每收奇益“。意思是,大米唐使用得当,每每有参汤一样好的效果。
其实米汤的妙用,源自仲景的《伤寒论》
在《伤寒论》中,粳米也是一味药,有7个药方用到它。粳米能保胃气,这对于患者是非常重要的——“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具体来说,大米可以选择选择本地的粳米(大米分粳米、籼米两种)熬制更好。这种米,米粒呈椭圆形,比较粗短。口感比较黏稠,味甘、性平,补脾胃,很适合熬大米汤。另外,熬的时候,大米少放一点,水多放一点,熬到大米泛开既可。
等大米汤晾温热以后,小口小口慢慢的喝就可以了。
这就好像充电一样,河水吃水果充电30W,但要消耗25W,而喝大米汤呢,冲了30W,只消耗了3W。显然,喝大米汤效率高多了。

河道干涸,津液不足

我们都知道,只有当河流中的水量比较丰富的时候,船只才能比较顺畅的通行;如果气候干旱,水量减少,河里的水越来越少,河道越来越干涸,而且断流,河上的船自然就不能正常行驶了,有些船只就无法通行,甚至搁浅。
河道干涸,河边的树木也得不到很好的滋养,日久就会枯萎;水少了,土地也会开裂,河水就会断流,草木自然无法生长。
若发生在人体里呢?同样也是这样的道理。人体的肠道就相当于自然界的河流,当燥邪侵袭人体,人体内的“河流”即津液就会加倍地消耗,津液代谢失常,变少了,经过我们脏腑时,滋养也就少了,就会影响整个脏腑功能,身体必然会导致机体发生障碍,于是出现口干鼻燥、皮肤干裂、干咳、大便干结,无法顺畅排出等燥邪病证。
  • 津液不能输入大肠,大便就会变得干燥、形成便秘;

  • 津液不能上升,嘴里得不到滋润,就会变得口干舌燥热;

  • 口中经常发苦,闻口气,比较臭;

  • 大便颜色偏深偏黑,也就是黑便;

  • 经常放屁,放的屁非常臭;

  • 津液不能输入于体表,皮肤就会变得干燥,甚至有些人的皮肤会干燥得出血;

  • 手心脚心烫、手心脚心爱出汗;

  • 晚上多梦、睡不安稳、爱磨牙;

当燥邪侵袭人体,人体内的津液就会加倍的消耗。原本体质还不错的人,阳明状态下虽然津液是不断往上蒸腾的,但实质上,中焦的津液还是比较充足的,而且体表等其他部位的津液还会源源不断地往这里赶来支援,因为想要解决中焦积滞的问题。
回到大自然的视角,想象一下大地干旱的情景吧,天上骄阳似火,原野赤地千里;江河湖泊干涸,所有的植物枯萎焦脆,动物们慢吞吞地在向着可能有水的地方迁徙,不时有老弱倒地……
燥与肺脏相应,肺是主管津液输布的,只有肺好好工作,津液才能顺利的走完它复杂的运输流程。
脾是水利工程的总枢纽,它上面的肺就是这个水利工程的输送管线系统。肺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脾气输送来的津液在肺的宣发肃降中灌溉全身,发挥生理作用。水性下趋,肺位最高,向下的宣发肃降是利用了地球的自然引力,所以这个输送是轻松的。
但是,不要以为轻松就可以掉以轻心。肺的通调水道,并不是完全的放任自流,完全任地球的引力而随意下趋。那身体内的水岂不都灌注到小腹或下肢去了?
肺对水的通调,也是需要肺气的推动、统摄,把津液输送到全身而不是随意的什么地方。当肺气虚弱,无力推动的时候,水湿就会壅聚在肺,出现胸闷,咳嗽,吐痰;如果外感邪气(风、寒、热、暑等),郁闭肺气,肺气不能宣发肃降,水湿也可以停留于肺,也会导致咳嗽吐痰。这些痰,就是停留的津液不能转输,瘀滞成痰了。
出汗,也是水液代谢的一个重要出路。汗为心之液,汗液的排泄由心气推动,无心气推动,汗液不会自动排泄,但肺主皮毛,汗是由皮毛发散而出的,所以,汗的排泄由心气所主,肺气控摄。肺气郁闭,毛孔闭塞,汗不得而出,如感冒发热的时候,会出现面色红赤甚至全身通红,而没有一点汗液,这时候发汗是最主要的疗法;肺气虚弱,不能随需要而开闭毛孔,汗液随时而出,这是肺气虚,卫表不固的自汗。还有阴虚内热的盗汗,虚热内迫,入睡后肺气内敛不固,所以夜间出汗。
这个管线系统,需要道路畅通,各级闸门开阖自如,才能很好地完成津液的输布,也是一个得罪不起的部门。
那应该怎么帮助津液通中焦,把积滞的肠道垃圾和臭气都排出去呢?
若要通中焦排臭气,首先就需要增加肠道中的津液,就像在河流中增加水量,使得船只能够浮在水面,然后再适当施加动力,让船能够航行,也就是肠道中的大便就通畅了。中医把这种方法称作“增水行舟法”。
“增水行舟”法是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所创立,主要用于因“津液不足,无水舟停”及“热结液干”所致的“温病之不大便”。“增水行舟”即属于润下法,“增水”指补养阴血,“行舟”是通过补养阴血,使得肠道水液满溢,肠中燥屎自然前行无碍,便秘得解矣。
首先、中焦积滞的人多伴有便秘的症状,所以疏通管道很重要,可服用五消饮化裁。
五消饮化裁这个方子,一共11味药,分别是焦山楂,焦神曲,焦麦芽糖各12g,槟榔10g,炒莱菔子12g,枳实10g,生白术20g,鸡内金15g,连翘20g,蒲公英30g,甘草10g。
前面三味是著名的”焦三仙“的组成。
从药物组成可以看出,当先以焦三仙消食助消化,负责给肠道做清洁工作,把积滞的垃圾都扫出去,为君药;以槟榔、炒莱菔子消积除胀,帮助行气益脾,一方面行胃肠气滞、消食导滞,帮助扫清肠道一切食积气滞;一方面帮助肠道饮食下积,此为臣药。
由于厌食因脾虚食伤,纳运失司所致,故以枳实、生白术、鸡内金消补兼施,补而不滞,消而无伐,正盛邪不复伤;积郁化热,热伤胃阴而厌食,以连翘、蒲公英甘寒清热、益阴润胃。取此五味,消补兼施、清热益阴,为之佐。最后以甘草补中调和诸药,为之使。全方共奏消积导滞、健脾和胃,让中焦变回风和日丽的天气。
但是如果生病时间长,中焦堵久了,身体的津液消耗过了,就会出现局部或者整体不足,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在生活上补充一些,比如麦冬汤、米汤等。
便秘的状态想要快速根治,彻底治好,这时候的饮食一定要注意,选择好消化的,富含膳食纤维素的,多汁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