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身体湿气重的5大表现,4大黄金穴搞定

 海西龙岩 2016-08-04

《黄帝内经》中说“因于湿,首如裹”。意思就是湿气缠身,就会头重如裹,身体感觉沉重、无力,爱犯懒,做什么事情都没有力气。或者长期咳嗽,口中有异味,出现湿疹;女性白带量多,或如豆腐渣样;男性阴囊潮湿。

湿气重的六大表现

1.湿气重的人舌体胖大,有齿痕。这也是因为水湿停聚在舌头里造成了胖大以后,被牙齿挤出了齿痕。舌苔黄腻,舌质红,说明体内环境偏热。舌质淡,舌苔白腻,说明体内环境偏寒。

2.湿气重的人拔罐后罐体内多水雾,皮肤易出水疱。

3.湿气重的人多虚胖,脂肪积聚在腹部或腿部,拥有“苹果形”或者“梨形”身材。中医认为,胖人腹部的脂肪就是痰湿。

4.体内有湿的人,大便不易成形。因为湿气有黏腻的特点,大便若经常粘在马桶上不易冲净,便后常觉不易擦净。

5.关节酸痛,肢体沉重。早上起床时感觉疲劳,跟没睡似的,头发昏,打不起精神,浑身疼痛、没力气、不清爽,身体沉。这是由于湿气多瘀滞在肌表,出现身重头疼、四肢酸痛、肢体关节疼痛肿胀、手脚发沉的现象,严重的还会有手脚抽筋现象。此外,还感到小腿肚子发酸、发沉,这是体内有湿气的典型表现。

我为什么湿气重

中医上讲“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体内湿气重的根源在于脾和肺。湿是脾肺两虚、脾不健运的病理产物。

湿就是身体里的“水”多了

湿就是进入身体里的水分,如果身体脏腑,特别是脾的运化功能出了问题,就会导致体液过多,积聚在身体里,就叫水湿、湿气。

如果这时体内环境偏热,水湿在热环境里受到熬炼,就会浓缩、变黏稠,这就是中医说的湿聚成痰。

脾肺虚了,水湿就容易积聚成痰

常有胖人抱怨说“喝凉水都长肉”,这话可一点都不夸张。脾主运化、肺主通调水道,我们吃的饭也好,喝的水也好,进到身体里面,要想让它变成营养物质,去该去的地方,都需要脾与肺来参与。如果脾运化无力,不足以吸收、运化水液,肺又无法通调水道,那些多余的水液没被吸收,又排不出来,于是就聚集在那儿,不断地熬炼,最终形成了黏稠的“痰”,即令人生厌的赘肉、脂肪。

脾不健运才会导致水液滞留体内

水是生命之源,是维持人体生存与健康的根本保证。古人喜欢将人的口水赞誉为“玉液琼浆”,称其能补养肾精、延年益寿。由此可见水液对人体的健康有多么的重要。

中医将人体中除血液之外,一切正常的水液统称为津液。津液主要来源于饮食水谷,随后经脾的运化、升散,肺的通调,肾的气化,肝的疏泄、上、中、下三焦的雾、沤、渎,运行于全身;并发挥其滋润器官、濡养全身,化生血液、充盈血脉,调节阴阳、维持平衡,参与代谢、排出废物等生理功能,最终排至体外。

这其中,由于脾处在中焦枢纽的位置,主吸收、主运化、主上升,上通下达、布散全身,起着推动和调节的作用,对于水液的代谢尤为重要。但正如古人所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因此,如果脾失运化、脾阳不振、脾气不升,就会水液泛滥,积水成饮、聚水为痰、水湿停滞,引发诸多疾病。

中医将此类疾病中的虚证,称之为脾虚生湿,其实由外感湿邪所致的病症,也常会伤及脾胃;所以体内大凡与水湿有关的病症,中医都会以醒脾、健脾,尤其是振奋脾阳、补益脾气之法,祛水利湿。

油腻食物促生痰

现在有不少人一顿饭都离不了肉,但古话说“鱼生火,肉生痰”。中国人的饮食习惯以五谷杂粮和蔬菜为主,已经习惯消化五谷杂粮的脾胃,现在变成以消化肉食为主,显然要消耗脾胃更多的能量。当脾胃功能已经不能彻底将其消化、吸收、传输时,它就会积聚在经脉不顺畅的部位,久而久之就变化成痰了。

过量吃海鲜,寒湿入侵损脾阳

脾胃作为消化器官,是食物的加工厂。按照中医理论,食物之中有寒、热、温、凉之分。虽说摄入过于温热的食物,也会损伤脾胃中的津液,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但摄入过于寒凉的食物,尤其是那些嗜好食用寒凉食品者,对脾胃造成的伤害会更大。

许多人以为中医所说的食物寒、热、温、凉,就是指食品的温度,如有些女性在月经前和月经期,常常会注意不食用从冰箱拿出来的食品。其实这并不全面,中医所讲的食物寒、热、温、凉,这四种特性是食物本身的自然属性,是中医对食物作用于人体后发生反应的归纳与总结。

如中医认为蟹性较寒,虾性偏热,与它们烹饪、储藏、食用时的温度关系不大。食用时,经烹饪后大闸蟹的温度即便是热的,但其仍属于寒性食品,大量食用照样会伤及脾阳。

因此那些爱食用海鲜的人们就要注意了,大部分的海鲜产品其性都偏于寒凉,如果长期吃,吃的量又比较大,就容易造成阴寒入里,脾阳被遏。实际上我们的祖先,对此早有对策,在食用寒性食品时,如蒸螃蟹时用紫苏叶同蒸,食用时蘸一些姜汁,调料中加一点芥末,再喝少许黄酒,其目的都是为了驱除食物中的寒气,保护脾胃中的阳气。

长期居住在湿气大的地方

湿又叫湿邪,有内湿和外湿之分。脾阳失运,湿由内生是内湿。而外湿多因气候潮湿、涉水淋雨、居处潮湿所致。长夏湿气最盛,故多湿病。

由于工作或其他的原因,有些人或住地潮湿,或以水为事,或淋雨涉水,时常会受到湿邪的侵袭。中医认为湿性属水,其性阴寒,可导致体内阳气阻遏。一方面,水湿黏滞重浊,容易造成人头重如裹、身体困倦、四肢无力、胸脘满闷等;另一方面,水湿会困扰脾土,阻碍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令人出现食欲缺乏、大便溏泄、恶心呕吐。

脾的最大特点就是“喜燥恶湿”,因为五行中脾属坤土、阴土,整天运化的都是水谷和水液等物质,脾中湿气弥漫。所以它非常需要阳气的温煦、蒸腾、气化,以化生气血,传输津液。因而当遭遇湿邪入侵、脾阳受困之时,就会失于健运,而脾气虚弱、健运无力,又会导致体内水湿不化,从而引发湿邪困脾,脾虚生湿的恶性循环。

四大穴位,拔罐除湿效果好

拔肾俞穴,排出肾脏水湿

“湿胜则阳微”,体内湿气重就会伤害阳气,在肾俞拔罐,能补阳气,帮助除湿。肾俞穴是膀胱经要穴,对因湿气重所致的小便不畅有改善作用。

肾俞穴在哪里?

肾俞穴怎么找?

肾俞穴怎么拔罐?

找到肾俞穴,拔火罐3~5分钟。

拔阴陵泉穴,去脾湿

脾不运化导致体内有湿,阴陵泉穴是足太阴脾经腧穴,经常刺激具有调节脾脏、濡养四肢肌肉、除寒湿的功能,能清利湿热,健脾理气。

阴陵泉穴在哪里?

阴陵泉穴怎么找?

阴陵泉穴怎么拔罐?

找到阴陵泉穴,拔火罐3~5分钟。

拔足三里穴,燥化脾湿

足三里穴是一个强壮身心的大穴,是足阳明胃经上的合穴,也是人体重要的保健穴位之一,古人称之为“长寿穴”。经常刺激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的作用。

足三里穴在哪里?

足三里穴怎么找?

足三里穴怎么拔罐?

找到足三里穴,拔火罐3~5分钟。

拔曲池穴,调理大肠湿气

曲池穴为手阳明大肠经的合穴,经常刺激具有祛除风湿,调理气血的功效,可改善手麻、胸中烦满,改善周边血液循环。大肠经与肺经相表里,肺经上的湿气可以通过大肠经上的穴位排除,所以在曲池穴拔罐还能同时调节肺部的湿气。

曲池穴在哪里?

曲池穴怎么找?

曲池穴怎么拔罐?

找到曲池穴,拔火罐3~5分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