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深海长眠》:生命是一种权利,不是义务

 Yabini的小世界 2023-04-17 发布于广东
一 个 缓 解 焦 虑 的 驿 站 ~
嗨,欢迎来到Yabini的小世界,一个缓解焦虑的驿站!

昨天看了一部电影叫做《深海长眠》,讲的是一位因意外导致残疾的人花了26年试图合法死亡化死亡的故事。依据当地法律,如果有人协助他人实行安乐死会被判刑,所以“合法化”死亡对于自身和身边在乎的人来说是最佳解。

为什么要寻求死亡呢?主角在开头的独白中就给予了答案——不想以这副残缺的身体支离破碎地活着。

整部电影传递的核心是生命是一种权利,不是义务。对于观众来说,这无疑传递出了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意味,即作为个体来说“我”有权利决定想怎么活

在电影中,主角虽然用残缺的身体活着,但他的家人、朋友、社会一直灌输的观念是活着是为了满足于某种对他人而言重要的价值。

比如主角的家人尽其所有在这26年来“服务”于他,所以在他再三与“合法化”死亡作斗争的时候,全家人都感到无比痛苦和不能理解,都觉得为他而做的努力并没有得到珍惜。朋友因他而找到了某种继续前行的意义,所以他的死亡意味着某种意义的消逝。社会价值强调的是他活着是凌驾于某种个体思维之上的社会价值观,例如每个人活着都是有其意义的,尽管残缺却可以用自己的力量让这个世界、这个社会变得更好。

所有的这些都在强调他活着是为了他人而不是自己。尽管如此,他却毫无动摇,固执己见地依旧尝试在“合法化”死亡这条路上努力,最后即使依然没有达到目标,在朋友理解后的协助中最终完成了自己的愿望。

这部电影给我的冲击是个体与群体之间观念的斗争和抗议,也让我看到了其实死亡这件事情并不是一个十分沉重的话题,既是每个人的最终归宿也有可能在某个时刻仅仅只是一个问题的答案罢了。

我想到了垂死挣扎中家人却依旧通过各种尝试挽救病人的经历,让我触动最多的不仅是感动而是疑问:为什么明明知道结束是最优解,还要在濒临消逝之前持续做那些对病人来说痛苦的事情?

仿佛那些最后为延长生命而做出的努力是为了对抗某种对于死亡的焦虑,感动的是自己,对于即将面临死亡的逝者来说大多情况下是痛苦的。

我们想要借由某种可以延续的东西来减缓对于死亡的焦虑,比如生育、结婚、癌症最后的挣扎治疗等等,最后却发现在这段旅程中每个人都是孤独的,为此而做的努力导致的动作变形只是让自己痛苦而已,结果并不会好到哪里去。

个体利益和他人利益之间受到了冲击,我们究竟应该选择哪一方?是追求个人所想还是为了服务于他人,最佳结果无从可知。

但是我十分清楚的是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走一遭,并不是为了实现他人的期待和梦想的。

2023年4月日更的第4/#17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