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AKI长期与短期预后 多国临床研究EPI-AKI揭示了AKI短期预后与死亡的关系,根据KIDGIO的标准,AKI1期、2期、3期患者与对照组(无AKI的ICU病人)的比值比(OR)分别为2.19(1.44-3.55)、3.88(2.42-6.21)以及7.18(5.13-10.04)。这表明AKI患者的短期死亡风险高。其次,AKI患者的长期预后也不太理想。大量研究证实,AKI患者的长期预后中,肾功能衰竭、慢性肾脏病(CKD)的风险升高。值得注意的是,AKI患者完全康复后的1年内发生CKD的风险依然很高。纳入了769例患者的ASSESS-AKI研究证实,发生过AKI的ICU患者与其他ICU患者在出院3个月后,两组的尿蛋白/肌酐比值(ACR)翻倍的风险比(HR)为1.25(1.10-1.43,P<0.001)。此外,许多实验也证明了AKI会显著增加心血管风险。一项meat分析的研究揭示,AKI患者的心血管风险的增加主要集中在心衰、心肌梗死和中风,其风险分别增加了58%、40%和15%。虽然有学者提出,AKI会促进肾脏纤维化从而导致CKD,但或许还有其他机制在参与这一进程。至于AKI导致心血管事件增加的机制,目前尚无定论。 二AKI的预防、治疗、康复 01 预防 所谓“上医治未病”,预防对于任何疾病而言都是十分重要的。主要有2个方面可以预防AKI,分别是血流动力学管理和代谢管理。 ①血流动力学管理 首先,医护人员需尽可能的保存患者体液,避免脱水或者失血过多,但是也不能让液体过载,这主要针对的是需要手术或输血的患者。并且,人造胶体已被证实有严重的肾毒性,如若使用则使AKI发生的风险激增。 SEPSIS-PAM随机对照试验揭示控制患者平均动脉压(mABP)是十分必要的。两组患者的mABP分别为65mmHg和85mmHg,而高mABP组患者发生AKI和需要肾脏替代治疗的风险明显高于低mABP组(31%vs42%,P=0.04)。但有生理学研究发现,肾小球滤过率(GFR)和肾血流量(RBF)的个体差异较大,因此需更精细化的控制病人血压。 若患者休克或血压急剧下降至肾脏无法调节的状态,那么RBF会急剧下降,从而引起AKI。目前,去甲肾上腺素是维持正常RBF的首选药物,但也有一定争议。有研究发现,加压素或许优于去甲肾上腺素,可作为首选。 ②代谢管理 代谢管理中最主要的就是改善血液中的含氧量,若血液含氧量下降,肾脏可能出现缺氧,从而导致AKI。若发现低血氧,除吸氧外还可选择抗炎和抗氧化药物,以及扩张肾血管药来预防肾脏缺氧。例如,低剂量服用多巴胺(<5ug/kg/min)可改善肾灌注。 此外,严格管理血糖、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类固醇可能有助于预防AKI。
治疗 由于对AKI发病机制无深刻认识,目前暂时没有对AKI有效的对因治疗,但对症治疗却比较成熟。对症治疗又分为两类,即限制患者肾毒性物质摄入和肾脏替代疗法。其中,限制患者肾毒性物质摄入就不再多做赘述。 肾脏替代疗法主要有2点需要注意,分别为肾脏替代疗法的透析方式和开始时间。在透析方式上,连续性血液透析要优于间歇性血液透析,有临床试验表明,接受连续性血液透析的患者在治疗结束后的90天内发生终末期肾病的风险概率比间歇性血液透析更低。连续性血液透析组的风险为6.5/100,间歇性血液透析组则是8.2/100,HR为0.75(0.65-0.87)。但是也有学者提出了不一样的意见,认为连续性血液透析和间歇性血液透析之间的收益无显著差异。 大量研究证实,相比于早期策略,肾脏替代疗法采用延迟策略可以在疗效不变的情况下减轻AKI患者的经济负担。这意味着AKI患者必须符合KDIGO的3期AKI标准(少尿超过72h或血尿素氮浓度高于112mg/dL)后才能开始肾脏替代疗法。具体研究可见急性肾损伤肾脏替代疗法的延迟策略能推迟多久?一文 此外,补充碱性磷酸酶、维生素B3、血管扩张剂都可能有助于治疗AKI。03 康复 当AKI患者脱离危险后,就进入恢复肾功能的康复期。这段期间较为关键,将会影响患者的长期预后。但,目前尚无确切证据来指导这一段期间的治疗。 到目前为止,病理学家发现了4种途径会导致康复期AKI患者肾脏纤维化。第一种,增值抑制剂RASAL-1在肌成纤维细胞中不再表达;第二种,管状上皮细胞的细胞周期停滞在G2/M期;第三种,小管上皮细胞中FA氧化蛋白下调;第四种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激活。 虽然,从病理学角度而言,使用RAAS抑制剂可以延缓康复期AKI患者的肾脏纤维化,但是,实际临床试验中却经常出现相反的结论。 AKI患者痊愈出院后也应该坚持随访,通过患者的尿液生物标志物对患者进行风险分层。KDIGO指南高度推荐AKI患者在出院3个月后进行再评估,但部分研究认为只有小部分患者从再评估中获益。目前研究认为,需要通过更多数据进行亚组分析后才能明确怎样的AKI患者更易从随访中获益。
总结总的来说,目前医学界正在逐渐摸索AKI的机制和应对策略,对AKI的应对策略还未有广泛且统一的认识。就AKI的定义与分级而言,都约有30多种不同的标准。在此提醒各位临床医师,实际工作中需对以上应对策略小心应用,方能最大限度的使患者受益。 参考文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