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梗肺炎又心衰,气短水肿病情危诊疗实录

 中医知识圈 2023-04-21 发布于山东


  这次我讲一个主要症状为“喘憋、气短、乏力、水肿”的病人。
  病人姓贾,男性,69岁,四子王旗人,是我们医院中药房主任的公公。
  2019年4月7日,家属用轮椅把他推入我的诊室。他说:“我因为肺心病、室颤、心衰,在你们医院心病科住院治疗。出院两天后,仍然气短、胃胀,不想吃饭。听儿媳妇说,这些症状吃中药好,今天来找您看看。”
  老人身体瘦弱,面色灰暗、缺乏光泽,稍活动则喘憋气短。
  他说道:“我主要是胃胀得厉害,饭后更明显,不想吃饭,老打嗝,感觉气顶到了胸口,气短乏力,腿脚肿得厉害,两个脚肿得像面包一样,穿不进鞋。还口干苦,想喝水,身上怕冷,手脚凉,大便干的,小便不利索,睡觉还不好。”
  我看了他的舌苔,诊了脉:舌质淡胖,苔薄白腻中裂,舌下脉络瘀滞,脉沉弦。
  按肚子进行了腹诊:腹力4/5级,上腹痞硬压痛,脐下悸。
  诊余,我看了他的住院病历,正巧心病科主管医生今天来跟我学习,详细介绍了患者病情:
  2019年3月25日,患者因“急性心肌梗死”收入我院心病科。
  住院后,给予紧急溶栓治疗,溶栓期间患者发生室颤,立即给予胸外按压、电除颤,经抢救得以存活。因心梗后心衰、心源性休克,用多巴胺维持血压。
  次日(2019年3月26日),给予行冠脉造影、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手术,术后患者反复心衰,同时合并肺部感染(痰培养为敏感肺炎克雷伯菌),加之既往有慢阻肺、糖尿病史,病情复杂,治疗比较棘手。

  心病科给予积极抗感染、改善心衰等治疗。

  病区主管医生补充说道,患者在住院期间请了老中医专家会诊,开了三剂中药,服后胃胀加重,吃不进饭了,并且烦躁得厉害,病人主动要求出院。

  2019年4月5日,患者烦躁不安,无法继续住院治疗,而办理了自动出院手续。

  出院前指标:白细胞10.53×10L↑;中性细胞粒比率75.81%↑;血沉61.2mm/h↑;C反应蛋白 56.1mg/L↑;NT-proBNP 5479.05pg/mL↑;白蛋白30.5g/L↓。

  出院前患者咳嗽、咳痰,咳红色果冻样痰,稍活动则喘憋,主管医生说是其感染、心衰未完全控制。

  面对这个疑难危重病例,该如何辨证施治?

  患者“口干苦,大便干,脉沉弦”,结合腹诊“腹力4/5级,上腹痞硬压痛”,考虑为少阳阳明合病之大柴胡汤方证。

  口干喜饮,小便不利,气上冲胸,气短水肿,脐下悸动,为水饮内停,上不能濡养口咽,下不能随尿而去,留于体而变证丛生,宜五苓散,消渴逐饮。

  胃胀嗳气,食后益甚,舌胖苔腻,为脾虚失运,宿痰停水,符合外台茯苓饮方证,运脾胃、助消化、消痰气、增食欲。

  老人体弱,面色灰暗、缺乏光泽,稍活动则喘憋气短,恶寒四逆,下肢肿甚,舌淡胖大,苔薄白腻,为阳虚水泛,符合真武汤方证,温阳制水。

  综上分析,这是个寒热虚实夹杂的危重病例。既有里虚寒之太阴证,又有表里阳热实证,总属三阳太阴合病。

  综合考虑,予大柴胡汤合五苓散、外台茯苓饮、真武汤加减为宜。

  处方:柴胡15g,黄芩10g,大黄10g,枳壳10g,白芍10g,半夏10g,猪苓15g,茯苓15g,泽泻30g,桂枝 15g,党参15g,生白术60g,陈皮30g,附子10g,生姜10g,四剂,颗粒冲服,日两次。

  四日后(2019年4月11日),患者自述,服药当晚(2019年4月7日),排出约500mL尿液,觉得身体舒服多了,心不烦了。

  服药第二天(2019年4月8日),气上冲的症状明显减轻了,脚可以穿进鞋了。晚上,又排出约1000mL尿液,下肢水肿明显减轻了,但仍感气短乏力。

  2019年4月11日,患者坐轮椅再次就诊,大便通,前面症状皆好转,遂  将上方的生大黄10g改为酒大黄5g,七剂,颗粒冲服。

  七日后(2019年4月18日),患者步入诊室,精神好。自诉药后身体轻盈很多,双下肢及双足水肿消失,腹胀满已,纳食香,小便利。

  再次腹诊:腹平坦,按之拘急,上腹压痛,脐下悸。守方续服七剂,巩固疗效。

  这样危重的患者,中医及时参与治疗后,疗效非常好。只可惜,患者因搬家离开本市而未能复诊。

  两年后,我在整理病例时,随访患者家属,得知其搬迁到新址后,因病情反复,在当地医院治疗多次,效果都不好,已于三个月前去世,对此深表惋惜。

  该病例给了我很大启发,我也因此积累了宝贵经验。轻病就不说了,临床当遇到某些复杂危重病证,西医治疗遇到瓶颈时,中医及早地参与治疗,确能挽回许多生机。

  中医并不是大多数人认为的慢郎中,只因中医看的大多是慢性病,从而造成了大众对中医的误解。

  事实证明,中医确能解决诸多危急重症,这些危急重症的辨治经验急需整理总结,发扬光大,以填补医学的某些空缺。

  【辨证解惑】

  1.虚实夹杂的危重病人,治疗要虚实兼顾这个病人,心衰、室颤病危重,因性格倔强、心情烦躁,拒绝继续住院治疗。

  病人一方面,有气短、乏力,小便不利,下肢水肿,全身怕冷,手足凉的阳虚水泛的虚证。

  另一方面,又有烦躁易怒,口干苦,脘胀,腹部胀满,大便干,以及上腹痞硬压痛的少阳阳明合病的里实热证。

  同时又兼具素有痰饮,脘胀,腹胀,纳差,小便不利的停痰宿水,胃中水饮的太阴病。

  二便不通,少阳阳明合病的里实热不下,尿少、水肿的饮邪不除,邪盛而正衰,阳气更加虚衰,机能无力恢复。

  如此虚实夹杂,寒热错杂之证,该如何兼顾治疗呢?

  “小大不利治其标”,这是胡希恕先生的经验。

  然单用泻下利水之剂,正气势必更加虚衰。万全之计,当扶正祛邪。所以用大柴胡汤、五苓散时合用了外台茯苓饮、真武汤。

  2.关于大柴胡汤、五苓散、外台茯苓饮、真武汤

(1)关于大柴胡汤的方证

  在“脑出血病兼肺炎,并发下肢静脉栓”篇已详述。这里需要说明的是:

  此案患者除有肺心病之外,尚有肺部感染,而大柴胡汤也是治疗肺炎的主方,若肺炎伴黄痰面赤者,可与小陷胸汤合用。

  本案患者,因年老体弱,肺炎证候并不典型,无发热、咳嗽、黄痰、口渴等症,故无需合并他方专门治疗所谓的“肺炎”,这也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思维。

  (2)关于五苓散方证

  五苓散证的病机为胃虚停饮,或水停脐下,或水停于里,发汗表亦不得解。

  在段治钧《胡希恕经方精义笔录》中讲五苓散的适应证如下:

  1)发汗出,脉浮,微热,消渴或烦渴而小便不利者;

  2)表不解,水停不化,渴欲饮水,水入即吐的水逆证;

  3)因停饮致心下痞,而口烦躁,小便不利者;

  4)霍乱,有表证(不可发汗),而渴欲饮水者;

  5)水停脐下,气冲于上,脐下悸,吐涎沫而癫眩者。

  而该方证的主症,也是“使用五苓散最重要的指征,口渴与小便尿出减少”

  (大塜敬节《金匮要略研究》)。

  (3)关于外台茯苓饮方证

  《金匮要略》记载“外台茯苓饮,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后,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消痰气,令能食。”

  该方治脾胃虚而痰食水邪停滞,是四君子汤和橘枳姜汤的合方,是四君子汤或人参汤证的实证状态。方中的橘枳姜汤主治胸满短气,见于《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故本方能主治胸满气短之气滞兼有虚证者,亦可认为是橘枳姜汤的虚证状态。

  本方是太阴病方证,主症是胸满脘闷、纳呆、腹胀、纳差、小便不利。

  临床上我常用此方治疗纳呆、脘胀或腹胀或饮水后脘胀,不想吃饭,嗳气的脾虚水饮证,药后多数能消除脘腹胀满,恢复食欲。

  我临床中发现,体虚夹食的病患,服用泻下药不耐受,出现呕吐的症状,合用外台茯苓饮,常能获得满意疗效。

  另外本方针对常服泻药的便秘患者,重用方中的生白术(30~60g),常获良效。

  (4)关于真武汤方证

  真武汤主治外邪内饮证,为治阴证而里有水气的主方,与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苓桂术甘汤同是治疗误发汗,里有停水之病的方子,只是本方证已陷于阴证,而那两方证未转陷于阴。

  方中生姜、附子,解少阴表证,故本方治少阴太阴合病证。

  《伤寒论》第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以及第318条“少阴病……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本方治水饮内停,与五苓散证有别,赵羽皇曰“盖五苓散行有余之水,真武行不足之水。”(《古今名医方论》),而该患者虚实夹杂,即有有余之水,又有不足之水,故五苓散、真武汤合用之。

  3.关于本案涉及的腹诊

  该患者的腹象“腹力4/5级,上腹痞硬压痛,脐下悸”,腹力4/5级,说明腹部充实饱满,上腹痞硬压痛是大柴胡汤的腹象,详细见于前面的病例。

  关于“脐下悸”在《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在《腹诊的循证医学研究》中记载“五苓散,腹力中等度(3/5级),大多数有振水音,一般有心下痞,部分有腹部动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