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九鍼用治之七 鍼 毫

 xyf4345 2023-04-22 发布于浙江

毫针用治

Image
1
形制之用

        毫针的形制特点,就是一个字:细。《九针十二原》和《九针论》都用“尖如蚊虻喙”来形容毫针的细利。真不知是古人看到了毫针而想到了蚊虻喙,还是受到蚊虻喙的启发而研制了毫针?

Image

        蚊虻之所以生喙,是为了用来吸血。而毫针的微细,是否也是为了刺入血脉呢?我们看《九针十二原》在后文曰:“静以徐往,微以久留之而养”,而《九针论》更详细地论述为:“静以徐往,微以久留,正气因之,真邪俱往,出针而养者也”。可见,毫针的立制和使用,都体现了微针的特点:不仅外形微细,而且操作的手法也是进针徐缓、手法细腻,留针以待神机来复,出针则邪气去、真气安。

Image

        提到“微针”,《气穴论》里提到:“其小痹淫溢,循脉往来,微针所及,与法相同”,而黄帝在《九针十二原》开篇时说:“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荣其逆顺出入之会”。这说明在现版现版《内经》收录的文献中,微针确实有施于经络两级脉系的记录存在,由此也间接说明了,毫针形制中有一寸六分和三寸六分两种长度,在理论上是有人体层次应用的基础的。

Image
2
用制主治

        《异法方宜论》曰:“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民嗜酸而食胕,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可知微针治疗的疾病以挛痹为主。《九针十二原》中毫针取痛痹于经,取中制长三寸六分;《九针论》里毫针取痛痹于络,故短制长一寸六分,可知毫针的主治病为痛痹。《痹论》曰:“寒气胜者为痛痹”,而《举痛论》曰:“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涩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由此我们能够明了,毫针主治由寒邪为主引发的痹痛,拘挛等症,病机在于寒邪入于经络之脉,毫针的定制也同样是为了施于经络之脉。因而《官针》曰:“病痹气痛而不去者,取以毫针”;《刺节真邪》曰:“刺寒者,用毫针也。”
        在《内经》时代(尽管这有可能是一个时间跨度超大的年代),或者说在九针之制设立的初期,毫针的用治目的是比较明确的,就是用治寒客经络血脉的痛痹。但是后来毫针刺血脉复真气的功用被推崇,进而扩大化,结果就是目前我们现在临床用刺一针独秀的局面——常规针灸所说的针,即是指的毫针。所谓“粗守形,上守神”和“粗守关,上守机”的“小针之要”,“守神”和“守机”成为了医生追捧的境界,却忽视了要达到这种效果是要靠经年的“守形”和“守关”才能得来的。
        就古代的金属制作工艺而言,要打制出如蚊虻喙般的毫针似乎还是一个悬疑,就更不必说能不能批量地保质生产了。然而即使站在今日的角度来看,古人推崇微针、小针的理念也仍是一种十分潮的想法。随着金属冶炼技术的进步,现在临床用针的直径已经明显地缩小,最细的针灸针直径已经达到了0.16毫米,真的如蚊虻的口器那样粗细啦!但是这样细的针,到了进针几乎没有感觉的程度,在局部所产生的物理效应也必将大大下降,其与传统的针灸针在疗效上究竟有多少差别,我认为还是值得推敲的。而更加重要的是,一针下去,究竟是扎到了什么,也绝对再不能够是一团神气了事的。

Image
3
条文赏析

        《素问·缪刺论》曰:“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留于枢中痛,髀不可举,刺枢中,以毫针,寒则久留。针以月死生为数,立已。”  按:《灵枢·厥病》曰:足髀不可举,侧而取之,在枢合中,以员利针,大针不可刺。病注下血,取曲泉。病在络,取以毫针;病在髀枢,取以员利。

        《灵枢·九针十二原》曰:“毫针者,尖如蚊虻喙,静以徐往,微以久留之而养,以取痛痹。”  按:《老子·道德经》云:合抱之木,生於毫末。《前汉·鲍宣传》曰:有益毫毛。又言物细曰秋毫,言毫至秋极织细也。细如蚊喙,可入脉也。

        《灵枢·官针》曰:“病痹气痛而不去者,取以毫针。”  按:言毫针取痹气痛而不去者,可参《素问·气穴论》文曰:其小痹淫溢,循脉往来,微针所及,与法相同。

        《灵枢·卫气》曰:“请言气街,胸气有街,腹气有街,头气有街,胫气有街。故气在头者,止之于脑;气在胸者,止之膺与背腧;气在腹者,止之背腧,与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脉者;气在胫者,止之于气街,与承山踝上以下。取此者,用毫针,必先按而在久应于手,乃刺而予之。”  按:《说文》曰:街,四通道也。气之所行,四通之所,即气街也。取气街者,唯微针所施,使条畅而勿得大泻也。

        《灵枢·刺节真邪》曰:“刺寒者,用毫针也。”  按:《素问·离合真邪论》曰:夫邪之入于脉也,寒则血凝泣,暑则气淖泽,虚邪因而入客,亦如经水之得风也,经之动脉,其至也,亦时陇起,其行于脉中,循循然。故取毫针刺寒者,可入脉中也。

        《灵枢·九针论》曰:“七者,星也。星者,人之七窍,邪之所客于经,而为痛痹,合于经络者也。故为之治针,令尖如蚊虻喙,静以徐往,微以久留,正气因之,真邪俱往,出针而养者也……七曰毫针,取注于毫毛,长一寸六分,主寒热痛痹在络者也。”  按:邪客于经,留舍脉系,宜微针所施,因立毫针之制,取痛痹之络。

Imag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