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雕注疏珞琭子三命消息赋》02

 笑问客从he处来 2023-04-23 发布于辽宁

黄丕烈跋文注释与分析

 

道光纪元,岁在辛巳四月,王废基书摊高姓携一本书来,为《新雕注疏珞琭子三命消息赋》。书仅三十三页,索直饼金亦如之,且不可留,但一展卷而已。估人既去,检诸家藏书目—晁氏《读书志》载《珞琭子疏》五卷;焦竑《经籍志》载东方明(原误疏)《珞琭子疏》十卷;徐氏《含经堂》书目载王廷光《珞琭子三命消息赋》三卷;钱氏《读书敏求记》载《注解珞琭子三命消息赋》二卷。方知此书虽星命之学,历来著录若是。况原刻岂易得之邪?爰复往巡之,幸以价昂未有收者,遂勉购之。其为卷三,可正钱《记》“二卷”之误。标题李仝注、东方明疏,可补《晁志》脱注人姓名及东方明之失,并正《焦志》“朔”字之误,“十”字之误。至于后附李燕推阴阳二卷,此与《晁志》五卷之说合,而其书则从未有闻也。不意余年来,群书散佚之后而仍复见此秘册,虽欲罢,不能矣,我生何幸!而于翰墨因缘,犹若是之深也邪,破涕为笑,不觉书魔之,故智复萌已四月中旬。迄七月下旬,意兴都无二暇作跋记。其颠末入中秋月,神采稍旺,因书此数语志之。至于储藏家胜朝登学圃堂,国朝入传。是楼墨迹图章尤足引重,至今日之出自谁何?吾不得而知之。

 
八月哉生明荛夫记
 
 

注释:

道光纪元(元年),岁在辛巳四月(公元一八二一年阴历四月),王废基(春秋吴王宫废基位于苏州市古城区)书摊高姓携一本书来,  (书名)为《新雕注疏珞琭子三命消息赋》。书仅三十三页,索直饼金(索要书值金饼)亦如之(亦同书页数,即三十三块金饼),且不可留(留下察阅),但(只可)一展卷而已。估人(“估”,沽也。卖 书人)既去(已经离去),检(我检索)诸家藏书目—晁氏《读书志》载《珞琭子疏》五卷;焦竑《经籍志》载东方明(原“明”讹为“朔”)《珞琭子疏》十卷;徐氏《含经堂》书目载王廷光《珞琭子三命消息赋》三卷;钱氏《读书敏求记》载《注解珞琭子三命消息赋》二卷。方知此书虽星命之学,历来著录若是(历史上竞有如此多藏书目录载其书名)。况原刻(原版刻本)岂易得之邪?爰复往巡之(于是回去寻此书),幸以价昂未有收者(幸好由于此书价昂,尚未有收购者),遂勉购之(则勉强购买下来)。其为卷三(三卷),可正《钱记》“二卷”之误。标题李仝注、东方明疏,可补《晁志》脱注人姓名及东方明之失,并正《焦志》“朔”字之误,“十”字(十卷)之误。至于后附李燕推阴阳(指《新雕李燕阴阳三命》)二卷,此与《晁志》五卷之说合,而其书(指《新雕李燕阴阳三命》)则从未有闻也。不意余年来(没想到晚年以来),群书(指其生平众多藏书)散佚之后而仍复见此秘册,虽欲罢,不能矣(感慨万千,欲罢不能),我生何幸(我此生何其幸运)!而于翰墨(笔墨)因缘,犹若是之深(还有如此幸运之深缘)也邪,破涕为笑,不觉书魔(痴糜)之,故智复萌(神智初醒)已四月中旬。迄七月下旬,意兴(意念兴趣)都无二暇(无余暇)作跋记。其颠末入(自己魔颠病态最后进入)中秋月(阴历八月),神采稍旺,因书此数语志之(趁神采稍旺书写此跋数语以志之)。至于储藏家胜朝(前朝,即明朝)登(登记)“学圃堂”,国朝(当代国家朝廷)入传(入市面流传)。是楼(指此“学圃堂“藏书楼)墨迹图章尤足引重(引人重视),至今日之出自谁何(墨迹图章究竟出自何位藏书家)?吾不得而知之。

 
八月哉生明(阴历八月初三)莞夫记
 

分析:

第一、“道光纪元,岁在辛巳四月,王废基书摊高姓携一本书来。“道光元年辛巳为公元1821年,王废基书摊姓高者携《新雕》书来。“王废基”位于苏州市古城区原春秋吴王宫废址,可知本跋作者在当时苏州城内以藏书出名。本书考“荛夫”,姓黄名丕烈(公元1763—1825年),字绍武,一字承之,号芜夫,尧圃,绍圃等,是清朝“赏鉴”派藏书家代表人物。痴迷宋代古本,又自号"佞宋主人”。

第二、“书仅三十三页,索直饼金亦如之,且不可留,但一展卷而已。”可知当时“秘册”交易规则,只可一展卷而已,且不可留。书主索要价格竟以书页数计三十三饼金。据考清朝市面常见饼金一枚大约二十至三十克左右,真可谓“千金散尽为藏书”。

第三、“晁氏《读书志》载《珞琭子疏》五卷;焦竑《经籍志》载东方明(原误朔)《珞琭子疏》十卷;徐氏《含经堂》书目载王廷光《珞琭子三命消息赋》三卷;钱氏《读书敏求记》载《注解珞琭子三命消息赋》二卷。”其中“晁氏《读书志》” 指南宋藏书家晁公武(公元1105年?—1180年?)《郡斋读书志》;“焦竑《经籍志》” 指明朝藏书家焦竑(公元1540年—1620年)《国史经籍志》;“徐氏《含经堂》”指清朝藏书家徐元文(公元1634年—1691年)《含经堂集》;“钱氏《读书敏求记》”指清朝藏书家钱曾(公元1629 年—1701年)《读书敏求记》。

第四、“徐氏《含经堂》书目载王廷光《珞琭子三命消息赋》三卷”与《新编》中王序自谓“注成三万余言,分为上下二卷"卷数不符。“钱氏《读书敏求记》载《注解珞琭子三命消息赋》二卷”与《新编》中《王氏经一进(注解珞琭子三命消息(阙“赋”字)>序”》所言书名基本一致,可知《读书敏求记》中“载《注解珞琭子三命消息赋》二卷”疑指王廷光注本原版。《四库》编纂释昙莹《珞琭子赋注》“提要”却言:“臣等谨案钱曾《读书敏求记》,称《珞琭子三命消息赋》二卷。”书名脱漏“注解”二字。《读书敏求记》原文曰:“此批注者,王廷光、李仝、释昙莹、徐子平四家也。”故疑为《新编》,但元版《新编》为六卷,又与钱氏“二卷”之说不符。不论钱氏《读书敏求记》所载是否为《新编》,荛夫言“其(《新雕》)为卷三,可正钱《记》'二卷’之误”为张冠李戴。

第五、“(《新雕》)标题李仝注、东方明疏,可补《晁志》脱注人姓名及东方明之失,并正《焦志》(指焦竑《国史经籍志》)'朔’字之误,'十’字之误。”予考《读书敏求记》载:“《经籍考》有《珞琭子疏》五卷”。《经籍考》指元初马端临所著《文献通考·经籍考》,而《经籍考》又引自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三者皆注明“《珞琭子疏》五卷”为“皇朝李仝(“全”之讹)、东方明撰”,并无所谓“《晁志》脱注人姓名及东方明之失”。

第六、“不意余年来,群书散佚之后而仍复见此秘册,虽欲罢,不能矣,我生何幸!“反映芜夫晚年生活艰难,以至群书散佚,但仍不惜重金收买古本。

第七、“至于储藏家胜朝登'学圃堂’,国朝入传。”指此书胜朝(“胜朝”指被本朝所胜之朝代,指明朝)被藏书家收入至“学圃堂”,国朝(指当今朝代)流入市面相传。此书卷首有“吴郡唐寅子畏桃花坞学圃堂藏书“墨迹,考唐寅为明朝吴郡(苏州府)人(公元1470年—1524年),字伯虎,后改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等,建有“桃花坞学圃堂”。

第八、“是楼墨迹图章尤足引重,至今日之出自谁何?吾不得而知之。”指“学圃堂“藏书楼墨迹图章特别容易引人重视,至今日究竟出自谁手,不得而知。言外之意,虽芜夫认为此《新雕》“况原刻岂易得之邪?”但对此书是否出于所谓“吴郡唐寅子畏桃花坞学圃堂藏书”表示怀疑。

第九、落款“八月哉生明荛夫记。”指辛巳年阴历四月荛夫得此《新雕》后“书魔之”,后“其颠末入中秋月,神采稍旺,因书此数语志之。” 竟为此书神魂颠倒四个月,直到阴历八月份才撰写此跋,“哉生明”指阴历初三。此辛巳年作跋可见其健康已不佳,但仍痴魔于藏书。四年后,即乙酉年尧夫辞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