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运动损伤||肩关节常见12种运动损伤的病理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检查、治疗方案(上)

 新用户04261092 2023-04-24 发布于河南

肩关节解剖生理

肩关节是典型的球窝关节,由肱骨头与肩胛骨关节盂构成。关节盂浅而小,虽然关节盂周缘有纤维软骨构成的盂唇,使之略为加深,但它仍仅容纳肱骨头的1/4~1/3,因此,肩关节的运动幅度较大。

图片

关节囊薄而松弛,其肩胛骨端附着于关节盂周缘,肱骨端附着于肱骨解剖颈,其内侧可达外科颈。在某些部位,滑膜层可形成滑液鞘或滑膜囊,以利于肌腱的活动,肱二头肌长头起于盂上结节,行于关节囊内,经结节间沟走出关节囊外,其在关节囊内的一段被滑膜包绕,形成结节间滑液鞘。

图片

关节囊韧带少而弱,囊的上壁有喙肱韧带,连接喙突至肱骨大结节,部分纤维编织于关节囊的纤维层,囊的前壁和后壁,也有许多肌腱的纤维编入关节囊的纤维层,以增加关节的稳固性,囊的下壁没有肌腱和韧带加强,最为薄弱,故肩关节脱位时,肱骨头常从下壁脱出,发生前下方脱位。

肩关节为全身最灵活的关节,属球窝关节,可作三轴性运动:即冠状轴上的屈、伸,矢状轴上的收、展,垂直轴上的旋内、旋外及环转运动。臂外展超过40~60度继续抬高至180度时,常伴随着胸锁与肩锁关节的运动及肩胛骨的旋转运动。

锁骨骨折

锁骨呈“S”形架于胸骨柄与肩峰之间,是连接上肢与躯干之间的唯一骨性支架。锁骨位于皮下,表浅,受外力作用时易发生骨折,发生率占全身骨折的5%~10%。多发生在儿童及青壮年。

图片

01

病因病理



间接暴力造成骨折多见,如跌倒时手或肘部着地,外力自前臂或肘部沿上肢向近心端冲击;肩部着地更多见,撞击锁骨外端造成骨折。间接暴力造成的骨折多为斜形或横行,其部位多见于中外1/3处。直接暴力造成骨折因着力点不同而异,多为粉碎或横行。幼儿多为青枝骨折。锁骨骨折的典型移位多表现为:近端受胸锁乳突肌牵拉向上后移位,远端因肢体重量及胸大肌牵拉向前、下、内侧移位,形成断端短缩重叠移位。

02

临床表现



局部肿胀、皮下瘀血、压痛或有畸形,畸形处可触到移位的骨折断端,如骨折移位并有重叠,肩峰与胸骨柄间距离变短。伤侧肢体功能受限,肩部下垂,上臂贴胸不敢活动,并用健手托扶患肘。幼儿青枝骨折畸形多不明显,且常不能自诉疼痛部位,但其头多向患侧偏斜、颌部转向健侧,此特点有助于临床诊断。有时直接暴力引起的骨折,可刺破胸膜发生气胸,或损伤锁骨下血管和神经,出现相应症状和体征。

03

诊断依据



1.有外伤史。

2.局部肿胀、压痛,锁骨可有明显移位,并触到移位的骨折断端。

3.注意有无神经、血管损伤。

4.X线摄片可确定骨折的部位及类型,锁骨骨折常发生在中段。多为横断或斜行骨折,内侧断端因受胸锁乳突肌的牵拉常向上后移位,外侧端受上肢的重力作用向内、下移位,形成凸面向上的成角、错位缩短畸形。

图片

04

治疗措施


1.悬吊

患肢青枝骨折、不全骨折或内1/3移位不大的骨折,用三角巾或颈腕吊带悬吊患肢1~2周,疼痛消失后开始功能锻炼。

2.复位固定

有移位的骨折,手法复位,“8”字形石膏固定4~5周。如患肢有麻木、疼痛、肿胀、苍白,应随时复查,将固定的石膏作必要的修整。

图片

3.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指征:开放骨折;合并血管、神经损伤的骨折;有喙锁韧带断裂的锁骨外端或外1/3移位骨折;骨折不连接。内固定方法可视骨折的类型和部位等不同,选择“8”字钢丝、克氏针或钢板螺丝钉固定。

4.术后康复

骨折复位固定后,即可作肘、腕关节、手指的屈伸活动和用力握拳。中期可加作肩后伸的扩胸活动。解除固定后,可逐渐作肩关节的各种活动,重点是肩外展和旋转活动,防止肩关节因固定时间太长,而导致活动功能受限制。



肱骨大结节骨折

肱骨大结节骨折,大多系肩关节前脱位时并发,少数为单独发生,故对其诊断应以关节脱位角度加以注意。

图片

01

病因病理



多为直接暴力、间接暴力所致。发病机制:根据致伤的暴力及合并伤可分为4种类型。

1.无移位的单纯肱骨大结节骨折此种骨折

多为直接暴力撞击于肱骨大结节,即当跌倒时肩部外侧着地引起骨折。骨折块很少有严重移位或无移位。

2.合并肩关节前脱位的肱骨大结节骨折

此骨折系肩关节前脱位时,大结节撞击于肩胛盂前下缘所致,因大结节与肱骨的骨膜未断裂,当肩关节前脱位整复后,肱骨大结节亦即自行复位。

3.有移位的单纯撕脱骨折此种骨折

多为间接暴力引起,即当跌倒时,上肢外展外旋着地,岗上下肌、小圆肌及肩袖突然猛力收缩牵拉肱骨大结节撕脱骨折。如为完全撕脱骨折,骨折块可缩至肱骨头的关节面以上。

4.合并肱骨外科颈骨折的大结节骨折

多为间接暴力引起,如跌倒时手或肘部着地,暴力沿上肢向肩部冲击,可引起肱骨外科颈及大结节骨折。

图片

02

临床表现



1.于肩峰下方有痛感及压痛,但无明显传导叩痛。

2.肿胀由于骨折局部出血及创伤性反应引起,显示肩峰下方肿胀,活动受限。

3.关节活动受限尤以外展外旋时最为明显。

03

诊断依据



1.外伤史多见于生活(步行滑倒居多)及交通意外。

2.临床表现,以肩部的肿、痛及活动受限为主。

3.影像学检查主要是X线平片,包括正位、侧位及轴位,一般勿需CT及MRI检查。

04

治疗方法


1.无移位的肱骨大结节骨折不需特殊处理,可用三角巾悬吊伤肢2周即可,并尽早加强伤肢功能锻炼。如合并肩关节前脱位者,肩关节整复后,大结节骨折亦复位者,可按肩关节前脱位治疗。

2.有移位的肱骨大结节骨折如合并肱骨外科颈骨折,可按肱骨外科颈骨折复位固定处理。如肱骨大结节骨折块向上移位至肱骨头以上,影响肩关节外展功能者,必须进行骨折复位固定治疗。

(1)伤员坐位:在局部血肿内麻醉下,伤肢上臂外展90度、外旋60度、前屈40度位。

(2)并将伤肢放于外展架上,术者用拇指将岗上肌向肱骨大结节方向推压迫使骨折块复位。

(3)复位良好者用石膏条将外展架及伤肢固定4周。

如有移位的肱骨大结节骨折手法复位失败,或大结节骨折被拉至肱骨头的上方时,均应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一般用肩前内侧切口,暴露肱骨小结节及结节间沟,将上臂外旋外展,并用巾钳将大结节夹住向下牵拉,使之复位,用螺丝钉固定,逐层缝合伤口,术后用外展架固定,并加强伤肢功能锻炼。



肱骨外科颈骨折

肱骨外科颈位于解剖颈下方2~3厘米,是肱骨头松质骨和肱骨干皮质骨交界的部位,很易发生骨折。各种年龄均可发生,老年人较多。

图片

01

病因病理



此骨折多为间接暴力所致,如跌倒时手或肘着地暴力沿肱骨干向上传导冲击引起骨折;肩部外侧直接暴力亦可引起骨折。

发病机制:同样的外力作用于肱骨近端,由于年龄因素以及骨与关节囊韧带结构的强度不同,可发生不同类型的损伤。正常的肱骨上端由较致密的网状骨松质、骨小梁构成,其强度大于关节囊及韧带。因而在青壮年肩部外伤时更易发生,肩关节脱位较少发生。肱骨上端骨折除非遭受严重创伤,才可造成严重的肱骨上端骨折脱位。

儿童时期肱骨上端骨骺板是解剖上最薄弱的部位,因此外伤易造成肱骨上端骨骺分离,较少发生关节脱位。中老年病人肱骨上端骨质变疏松,骨强度大大减弱,因此较为轻微的外力即可造成肱骨外科颈骨折。

02

临床表现



与其他肩部骨折大致相似但其症状多较严重。

1.肿胀

因骨折位于关节外,局部肿胀较为明显,尤以内收型及粉碎型者为甚。

2.疼痛

除外展型者外多较明显,尤以活动时明显且伴有环状压痛及叩痛。

3.活动受限

以后二型为最严重。

4.其他

注意有无神经血管受压症状,错位明显者患肢可出现短缩成角畸形。

5.分型

(1)裂纹型骨折:即由直接暴力所致。

(2)外展型骨折:由于跌倒时上肢外展位所致,并使骨折远侧段呈外展,近侧段相应的内收,形成两骨折端向外成角移位,且常有两骨折端互相嵌插。

(3)内收型骨折:跌倒时上肢内收位,使骨折远侧段内收,近侧段相应的外展,形成两骨折端向内成角移位,两骨折端内侧常有互相嵌插。

(4)肱骨外科颈骨折合并肩关节前脱位:多为上肢外展外旋,暴力导致肩关节前脱位,暴力继续作用再引起肱骨颈外科骨折。

图片

A.外展型骨折;B.内收型骨折;C.骨折严重移位情况

03

诊断依据



1.外伤史,多种暴力均可引起。

2.临床表现主要依据肩部肿胀疼痛及活动受限等。

3.影像学检查:常规X线片可显示肱骨外科颈骨折线及成角畸形与移位情况,大多可明确诊断;一般勿需行MRI、CT等检查。

患肩肿胀,前、内侧常出现瘀血斑。骨折有错位时,上臂较健侧略短,可有外展或内收畸形。大结节下部骨折处有明显压痛,肩关节活动受限。若骨折端有嵌插,在保护下可活动肩关节。注意与肩关节脱位鉴别。如合并臂丛、腋动静脉及腋神经损伤,可出现相应体征。

04

鉴别诊断

肱骨外科颈骨折与肩关节脱位鉴别要点:

1.外科颈骨折

肩外形——正常。

贴胸试验——阴性。

肱骨头位置——正常。

2.肩关节脱位肩

外形——方肩。

贴胸试验——阳性。

肱骨头位置——移位。

05

并发症



1.血管损伤肱骨近端骨折合并血管损伤者较为少见,一般以腋动脉损伤发生率最高。有的报道在移位骨折者中损伤率为4.9%,多为高能量损伤骨折移位所致。老年病人由于血管硬化,血管壁弹性较差较易发生血管损伤。动脉损伤后局部形成膨胀性血肿,疼痛明显,肢体苍白或发绀,皮肤感觉异常。一些病例由于侧支循环,肢端仍有血液供应,动脉造影可确定血管损伤的部位及性质,证实诊断后应尽早手术探查,固定骨折同时修复损伤的血管,可行大隐静脉移植或人工血管移植。

2.臂丛神经损伤肱骨近端骨折合并臂丛神经损伤发生率为6.1%,有的报道高达21%~36%,以腋神经最多,受累肩胛上神经、肌皮神经和桡神经损伤也偶有发生。腋神经损伤时肩外侧皮肤感觉丧失,但测定三角肌纤维的收缩更为准确可靠。腋神经损伤时可采用肌电图观察神经损伤恢复的进程,绝大多数病例在4个月内可恢复功能。如伤后2~3个月仍无恢复迹象时,则可早期进行神经探查。

3.胸部损伤高能量所致肱骨近端骨折时常合并多发损伤,应注意除外肋骨骨折、血胸、气胸等。

06

治疗措施



一.治疗

肱骨外科颈接近盂肱关节,骨折又多发生在中老年,特别是老年患者极易因此引起冻结肩。因此仔细了解病情,选择治疗方法,保持肩关节一定的活动度,是治疗所必须考虑的。

对①裂纹骨折:用三角巾悬吊患肢2~3周,当疼痛减轻后尽早开始肩关节功能活动;

②外展型骨折:骨折有嵌插且畸形角度不大者无需复位,以三角巾悬吊患肢2~3周,并逐步开始肩关节功能活动;无嵌插的骨折应行手法整复,随后以石膏或小夹板固定3~4周;

③内收型骨折:有移位者皆应复位。复位方法有手法及切开两种,并给予适当的外固定或内固定。

(1)手法复位外固定

一般需在骨折血肿内麻醉下进行。患者平卧,以内收型为例,一助手用布带绕过患者腋下向上牵拉肩部,另一助手握患肢肘部并保持中立位肘关节屈曲90度,沿肱骨纵轴方向牵引。当两助手将骨折两断端拉开后,术者两拇指按住骨折部位向内推,其余四指抱住骨折远端向外牵拉,同时外展上臂向外成角,矫正后再徐徐前屈肩关节过头部,术者用力向后挤压骨折部位以矫正向前成角,一般骨折即可复位。

若畸形较大此法仍不能复位时,可改用以下手法进行复位:术者立于患者前外侧,两拇指置于骨折远段后侧,其余四指环抱肩前侧相当于骨折成角部位,在牵引下持握前臂的助手将上臂逐渐前屈上举过顶,此时术者两拇指抵住骨折远端向前推顶,其余四指由前向后扣挤按压成角部位,如有骨擦感时表示骨折断端相互抵触成角畸形已矫正,骨折已复位,然后根据具体情况应用适当的外固定。常用者有:

图片

A.牵引法 B.手法整复(外展型)

①超肩关节夹板外固定。

②石膏绷带固定:患肢取屈肘位用石膏绷带条环绕肩肘固定;或者用肩人字石膏固定于上举位,2~3周以后改为其他固定。此法只适应骨折向前成角难矫正者。

③外展支架(飞机架)固定:如骨折断端不稳定,复位后不易维持,对位时可用外展支架固定,并沿肱骨纵轴加用皮肤牵引,以控制骨折近端向外成角畸形。此法现已少用。

无论用哪种方法固定,皆需早期开始功能活动,一般4周左右就可酌情去除固定。    

(2)切开复位和内固定

① 适应证:多数肱骨外科颈骨折可用非手术疗法。以下几种情况考虑手术:A.外科颈骨折移位严重,复位后不稳定;手法整复外固定失败者;B.50岁以下病人合并肱骨头粉碎骨折;C.合并肱骨大结节撕脱骨折,有移位并与肩峰下部抵触;D.不能复位的骺板骨折分离(肱二头肌长头嵌入);E.治疗较晚已不能复位的青枝骨折。

② 手术方法:臂丛麻醉,取肩前外侧切口在三角肌前缘,分开部分肌纤维,并在离肩峰止点1cm处横断三角肌显露骨折处,认清肱二头肌长头腱及两骨折端撬拨断端复位,以克氏针交叉固定缝合肌肉及皮肤。术后当天可起床,臂部固定2~4天后三角巾悬吊患肢3周去克氏针,逐渐练习活动。

图片

A.切口;B.三角肌切开线;

C.显露骨折端D.复位,克氏针固定

(3)康复功能锻炼

肱骨外科颈骨折的练功活动:复位固定后应鼓励患者积极进行适当的练功活动,对中老年患者尤为重要。初期先让患者握拳,屈伸肘、腕关节及舒缩上肢肌肉等活动。

3周后逐渐练习肩关节各方向活动。

4周解除外固定后,应配合中药熏洗和手法理筋,以促进肩关节功能恢复。

肱骨外科颈骨折的理筋手法:先点按肩髎、臂膈、天宗、曲池、合谷等穴,然后在肩部进行揉按、拿捏、侧滚等手法。

二、预后

一般良好,肩关节大部分功能可恢复。老年粉碎型、有肱骨头缺血坏死及严重移位而又复位不佳者,则预后欠佳。    



肩关节脱位

肩关节脱位最常见,约占全身关节脱位的50%,这与肩关节的解剖和生理特点有关,如肱骨头大,关节盂浅而小,关节囊松弛,其前下方组织薄弱,关节活动范围大,遭受外力的机会多等。肩关节脱位多发生在青壮年、男性较多。

图片

01

病因病理



肩关节脱位按肱骨头的位置分为前脱位和后脱位。肩关节前脱位者很多见,常因间接暴力所致,如跌倒时上肢外展外旋,手掌或肘部着地,外力沿肱骨纵轴向上冲击,肱骨头自肩胛下肌和大圆肌之间薄弱部撕脱关节囊,向前下脱出,形成前脱位。

肱骨头被推至肩胛骨喙突下,形成喙突下脱位,如暴力较大,肱骨头再向前移致锁骨下,形成锁骨下脱位。后脱位很少见,多由于肩关节受到由前向后的暴力作用,或在肩关节内收内旋位跌倒时手部着地引起。后脱位可分为肩胛岗下和肩峰下脱位,肩关节脱位如在初期治疗不当,可发生习惯性脱位。

02

临床表现



外伤性肩关节前脱位均有明显的外伤史,肩部疼痛、肿胀和功能障碍,伤肢呈弹性固定于轻度外展内旋位,肘屈曲,用健侧手托住患侧前臂。外观呈“方肩”畸形,肩峰明显突出,肩峰下空虚。在腋下、喙突下或锁骨下可摸到肱骨头。伤肢轻度外展,不能贴紧胸壁,如肘部贴于胸前时,手掌不能同时接触对侧肩部(Dugas征,即搭肩试验阳性)。上臂外侧贴放一直尺可同时接触到肩峰与肱骨外上踝(直尺试验)。X线检查可明确脱位类型和确定有无骨折情况。

应注意检查有无合并症,肩关节前脱位病例约30~40%合并大结节骨折,也可发生肱骨外科颈骨折,或肱骨头压缩骨折,有时合并关节囊或肩胛盂缘自前面附着处撕脱,愈合不佳可引起习惯性脱位。肱二头肌长头肌腱可向后滑脱,造成关节复位障碍。腋神经或臂丛神经内侧束可被肱骨头压迫或牵拉,引起神经功能障碍,也可以损伤腋动脉。

后脱位临床症状不如前脱位明显,主要表现为喙突明显突出,肩前部塌陷扁平,在肩胛下部可以摸到突出肱骨头。上臂略呈外展及明显内旋的姿势。肩部头脚位X线片可明确显示肱骨头向后脱位。

03

影像学表现



图片

1X线征象是构成肩关节的肩胛骨、肩盂和肱骨头的两关节面失去正常平行的关系。按肱骨头分离的程度和方向,分为以下几型:

1.肩关节半脱位

关节间隙上宽下窄。肱骨头下移,尚有一半的肱骨头对向肩盂。

2.肩关节前脱位

最多见。其中以喙突下脱位尤为常见。正位片可见肱骨头与肩盂和肩胛颈重叠,位于喙突下0.5cm~1.0cm处。肱骨头呈外旋位,肱骨干轻度外展。肱骨头锁骨下脱位和盂下脱位较少见。

3.肩关节后脱位

少见。值得注意的是正位片肱骨头与肩盂的对位关系尚好,关节间隙存在,极易漏诊。只有在侧位片或腋位片才能显示肱骨头向后脱出,位于肩盂后方。

04

治疗措施


一、手法复位

脱位后应尽快复位,选择适当麻醉(臂丛麻醉或全麻),使肌肉松弛并使复位在无痛下进行。老年人或肌力弱者也可在止痛剂下(如75~100毫克杜冷丁)进行。习惯性脱位可不用麻醉。复位手法要轻柔,禁用粗暴手法以免发生骨折或损伤神经等附加损伤。常用复位手法有三种。

(1)足蹬法(Hippocrate’s法)

患者仰卧,术者位于患侧,双手握住患肢腕部,足跟置于患侧腋窝,两手用稳定持续的力量牵引,牵引中足跟向外推挤肱骨头,同时旋转,内收上臂即可复位。复位时可听到响声。

(2)科氏法(Kocher’s法)

此法在肌肉松弛下进行容易成功,切勿用力过猛,防止肱骨颈受到过大的扭转力而发生骨折。手法步骤:一手握腕部,屈肘到90度,使肱二头肌松弛,另一手握肘部,持续牵引,轻度外展,逐渐将上臂外旋,然后内收使肘部沿胸壁近中线,再内旋上臂,此时即可复位。并可听到响声。

(3)牵引推拿法

伤员仰卧,第一助手用布单套住胸廓向健侧牵拉,第二助手用布单通过腋下套住患肢向外上方牵拉,第三助手握住患肢手腕向下牵引并外旋内收,三方面同时徐徐持续牵引。术者用手在腋下将肱骨头向外推送还纳复位。二人也可做牵引复位。

复位后肩部即恢复钝圆丰满的正常外形,腋窝、喙突下或锁骨下再摸不到脱位的肱骨头,搭肩试验变为阴性,X线检查肱骨头在正常位置上。如合并肱骨大结节撕脱骨折,因骨折片与肱骨干间多有骨膜相连,在多数情况下,肩关节脱位复位后撕脱的大结节骨片也随之复位。

复位后处理:肩关节前脱位复位后应将患肢保持在内收内旋位置,腋部放棉垫,再用三角巾、绷带或石膏固定于胸前,3周后开始逐渐作肩部摆动和旋转活动,但要防止过度外展、外旋,以防再脱位。后脱位复位后则固定于相反的位置(即外展、外旋和后伸拉)。

2.手术复位

有少数肩关节脱位需要手术复位,其适应症为:肩关节前脱位并发肱二头肌长头肌腱向后滑脱阻碍手法复位者;肱骨大结节撕脱骨折,骨折片卡在肱骨头与关节盂之间影响复位者;合并肱骨外科颈骨折,手法不能整复者;合并喙突、肩峰或肩关节盂骨折,移位明显者;合并腋部大血管损伤者。

3.陈旧性肩关节脱位的治疗

肩关节脱位后超过三周尚未复位者,为陈旧性脱位。关节腔内充满瘢痕组织,与周围组织粘连,周围的肌肉发生挛缩,合并骨折者形成骨痂或畸形愈合,这些病理改变都阻碍肱骨头复位。

陈旧性肩关节脱位的处理:脱位在3个月以内,年轻体壮,脱位的关节仍有一定的活动范围,X线片无骨质疏松和关节内、外骨化者可试行手法复位。复位前,可先行患侧尺骨鹰嘴牵引1~2周;如脱位时间短,关节活动障碍轻亦可不作牵引。复位在全麻下进行,先行肩部按摩和作轻轻的摇摆活动,以解除粘连,缓解肌肉痉挛,便于复位。复位操作采用牵引推拿法或足蹬法,复位后处理与新鲜脱位者相同。

必须注意,操作切忌粗暴,以免发生骨折和腋部神经血管损伤。若手法复位失败,或脱位已超过3个月者,对青壮年伤员,可考虑手术复位。如发现肱骨头关节面已严重破坏,则应考虑作肩关节融合术或人工关节置换术。肩关节复位手术后,活动功能常不满意,对年老患者,不宜手术治疗,鼓励患者加强肩部活动。

4.习惯性肩关节前脱位的治疗习

惯性肩关节前脱位多见于青壮年,究其原因,一般认为首次外伤脱位后造成损伤,虽经复位,但未得到适当有效的固定和休息。由于关节囊撕裂或撕脱和软骨盂唇及盂缘损伤没有得到良好修复,肱骨头后外侧凹陷骨折变平等病理改变,关节变得松弛。以后在轻微外力下或某些动作,如上肢外展外旋和后伸动作时可反复发生脱位。肩关节习惯性脱位诊断比较容易,X线检查时,除摄肩部前后位平片外,应另摄上臂60~70度内旋位的前后X线片,如肱骨头后侧缺损可以明确显示。

对习惯性肩关节脱位,如脱位频繁宜用手术治疗,目的在于增强关节囊前壁,防止过分外旋外展活动,稳定关节,以避免再脱位。手术方法较多,较常用的有肩胛下肌关节囊重叠缝合术(Putti-Platt氏法)和肩胛下肌止点外移术(Magnuson氏法)。



肩锁关节脱位

肩锁骨关节脱位十分常见。多见于年轻人的运动创伤。肩锁关节脱位可因直接暴力由上部向下冲击肩峰而发生脱位,或间接暴力过度牵引肩关节向下而引起脱位,或上肢贴于胸壁跌倒,肩端或前面或后面撞击地面。其力作用于肩峰端,使肩胛骨向前、向下(或向后)错动,而引起脱位。损伤轻者,仅有关节头撕裂、无畸形移位。重者,肩锁韧带、喙锁韧带等断裂,锁骨外端因斜方肌的作用而向下向内错动,因此肩锁关节部出现畸形移位。

01

病因病理



脱位机制有直接暴力与间接暴力所致两种,以直接暴力多见,肩峰上受到打击,使肩峰与肩胛骨下沉,结果使肩锁关节的韧带结构破裂,如果暴力过大,将会使附着于锁骨上的斜方肌和三角肌止点处肌纤维破裂,并延及肩锁关节韧带与半月软骨。过大暴力会使喙锁韧带亦断裂。另有一种间接暴力,于倾跌时肩部与肘部均处于90度屈曲位置,此时肱骨头顶住肩胛盂与肩峰,向后方传导的暴力可以使肩锁韧带和喙锁韧带破裂。

分类可分成三型:

第一型肩锁关节囊与韧带扭伤,并无确切的韧带断裂。

第二型肩锁关节囊与韧带破裂,锁骨外侧端“半脱位”。

第三型肩锁韧带与喙锁韧带均已破裂,锁骨外侧端“真性脱位”。

02

临床表现



1.第一型者在肩锁关节处有轻度肿胀与压痛,临床检查与X线摄片都不能发现锁骨外侧有“半脱位”或“真性脱位”。

2.第二型者在肩锁关节处有同样的体征,与对侧相比较,锁骨外侧端比较高,用力按压有弹性感觉,X线片上可看到锁骨外侧端挑起,与对侧比较,至少已有1/2以上已脱位,但不是完全性脱位。

3.第三型者锁骨的外侧端已挑出于肩峰的上方,局部肿胀亦比上述两型重,肩关节活动亦受影响,肩关节任何动作都会加重肩锁关节处的疼痛。

03

诊断检查



X线检查可以显示出肩锁关节的半脱位或真性脱位,必须与对侧的肩锁关节相比较,必要时可在应力下摄片,病人手握4~6公斤重物下摄片,此时锁骨外侧端移位情况更为清楚。

04

治疗方案


1.第一型不必特殊处理,三角巾悬吊数天。

2.第二型有多种意见。

①按第一型处理,理由是并不是每个第二型病例都会产生慢性疼痛。一旦出现疼痛,再手术也不迟。

②采用压垫与吊带强迫锁骨外侧端复位,这种方法只使用于儿童。

③电视透视下闭合复位与内固定:局麻下,由助手压住锁骨外侧端作闭合复位,术者在电视透视监护下经肩峰插入一枚克氏针至锁骨髓腔内。

④切开复位及张力带法固定。

3.第三型应手术治疗,有两种手术方法比较常见。

①切开复位与张力带法固定。

②再加锁骨——喙突拉力螺钉固定术。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