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骆清林:盆景美学杂谈

 清净愿力 2023-04-26 发布于陕西
文章图片1

▲广东梁振华朴树盆景作品《灵犀探宝》

文章图片2

▲榕树盆景

【盆景大家谈】

盆景美学杂谈

原创作者|骆清林

1,象征主义的移情作用论

在当代美学领域,象征主义者所主张的移情作用论,依旧一直存在。根据这个理论,美感在于观者使自己与所见形体打成一片,使之人性化而具有生气。我们观看艺术作品,会因发生共鸣而激动起来。因为它对我们身心都激起了反应。由此可见:追求自然美,"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孔子,应是移情作用论的鼻祖了。这一山水美学思想,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的审美功能主要在于移情这一事实。而盆景美学仅仅是美学的富矿中的微微的颗粒。由于盆景作为移情作用的客体,是通过人们去创作修饰而来的结果,目的是满足人们的审美思想。

这里有一个共性(普遍性)和个性(特殊性)的两个方面的关系。从形式上讲,是自私的,纯属个人的意识能动作用。从本质上讲,这是对艺术的一种创作,离不开艺术的基本客观规律。许多艺术作品,无论是超现实主义,还是现实主义,都是人们移情作用论的结果。由此可知,人们的所想所见,或所创作的艺术,包括审美都离不开象征主义的移情作用论。

文章图片3

▲榕树盆景

2,屈曲生动 线条之美

人们对曲线美的肯定和倾求,已具有悠久的历史。从甲骨文到大小篆,到陶器上美饰的云雷纹等等,以及历代的盆裁(从前人所画的画中可佐证),均以曲线为主,直接表现了曲线之美。时至今天,曲线之美更是普遍存在,点缀于我们身边,成为人们喜爱和向往的审美对象。无论是天文地理,还是人文科学……都离不开迷人的曲线。

然而,有曲必有直,这是互相共存的关系。关于曲直问题,古人云:“书道妙在性情,能在形质"。由于盆景创作以植物为客体,是具有生命力的独特性。万物生长向太阳,以及在大自然之力作用下,自然产生曲直之形并存。所以,在盆景创作过程中,做到如何处理,如何协调,是更遵循自然美而已。曲直两者之间共存,缺一不可,否则会产生单一的审美疲劳。一幅夺人心魄的“贵妃出浴图",有的是曲线,有的是顾朌,有的是缠绵,有的是生气。故,屈曲生动,是曲线和直线两者之间刚好在其该在的位置的自然一体化的表现。少了曲,或少了直,都不成为相对的美。也就是常说的曲直要分明,才产生屈曲生动,线条之美。所以,线条之美,是美的最基本要素。如何去追求既有共性也能张扬个性的线条之美,是创作过程中至关重要的手法之一。

文章图片4

▲苏州虎丘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处榆树盆景作品《碧螺春色》

3,端圆体正 高度统一

任何艺术上的感受必须具有统一性。假如一件艺术作品,整体上杂乱无章,局部里支离破碎,互相冲突,那就根本上算不上什么艺术作品。一件艺术作品的重大价值,不仅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不同要素的量,而且还有赖于艺术家把它们排得统一,达到相应的度。也就是说,最伟大的艺术,是把最繁杂的多样变成最高度的统一,而非奇离古怪的东西。即使再浪漫的艺术,也不能出格,或无边无际,也要遵循最高度的统一。

统一是艺术空间和自然空间互相融合的辨证过程。从序列、层次的延续,都具有广延性和无限性。要统一这样一种"无限”或"无尽"的空间,除了盆景主体的现状之外,还要考虑到盆景具有生命成长的动态特征,即不断变化的可变性和可塑性。这就要在实现相对的统一时,必须要渗入去考虑的因素。最后才会创作出自己想要的成果,并如何保持这个成果的相对性。"无限风光在险峰",不等于说与端圆体正无关。这里的险峰仅指端圆体正统一的局部而已。离奇古怪的东西,如果没有与之相对应的端圆体正高度统一,仍然是离奇古怪的东西。我们在盆景艺术创作中,在相对完美的整体中,强调要突出亮点,就是这意思。不然,怪桩就是得个怪,没有相对的整体的端圆体正的高度统一,难以产生和实现移情作用,更提不上审美了。

文章图片5

▲陈家劲朴树盆景作品《一息百年》(树高130厘米)

4,均衡界定

时空的无限性,与人的个体生命的有限性,以有限的生命去认识无限的时空,无论如何也难以逼近其全部的真实存在,或能实现自己的所有理想。古语云:"神与物游,思与境谐"也不能达于自我。

所以,事实上,确定的边际是一切人类艺术都必须也必然具备的一个结构要素;画有画框,文有首尾,音乐有序曲和尾声,舞蹈、电影、戏剧有开场和终场。不能想象,一种没有边界、没头没脑、没完没了的艺术会是什么样子。也不难想象,一种没有边界后,人类又如何去使用那些引起美感的传统艺术手法:统一、对比、对称、均衡、比例、节奏、韵律、风格或真实性?如何创作出一盆好的作品,均由有限的构思去决定的创作过程,其相对应的结果不可能是无边无界的。人们应是根据盆景的具体特征,综合均衡各方面的要素,利用上面的手法,在一定的范围内实现移性作用论所要表达的思想而已。

作为意识形态之一的艺术,我们在人类所感知的时空必然是有限的闭合的,与客观的时空无限性和开放性相比是可把握、可感知、可审视、可创造出一有限的天地来。在盆景的闭合空间,只有盆与树艺术结果的形式是主要的美学要素,其所以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就在于它们可以通过创作,使盆景的各方面的综合要素产生一种均衡效果。由均衡所造成的审美方面的满足,主要是让人进入审美意境,获得一定程度的满足和愉悦。

文章图片6

榕树盆景

文章图片7

▲榕树盆景

5.谐和有情。

无论是城市乡村的建设,还是私家住宅建设,其主导思路,都是与自然环境谐和有情为主。艺术也一样,不管怎么创作,在不违背自然客观规律的前提下,注重并凸显自身谐和有情的亮点。然而,如何同化客体,施人以亲切、谐和之情。首先,要审视客体,把想要实现的主题思想移情过来,之后再去定位布局。这既要尊重自然客观规律,又要避免过分地人工化。用什么技术手法修饰,只能由实际的创作者去践行了。因为,艺术是一种综合而素朴的辩证过程,会因人而异产生不同的结果。

就形式而言,盆景艺术理论源于自然客观规律。这主要侧重于讨论创作中尊重自然客观规律的问题。但,客观上的审美追求的是自然美,当然也有通过艺术手法创造的美。因为人的意识闭合性,是无法超越时空的无限性的。所以,作为盆景艺术的创作,是否能实现所想的目的,是否能基于审美要求,其情难述,唯在人意会。因为艺术除了共性之外,更多表现和张扬的是个性。

文章图片8

▲榕树盆景

谐和有情,不是简单的形式主义,而是一个表里如一的有内涵的整体。包括外在的感性和内在的理性谐和有情。总之,人人有爱美之心,这是不争的事实。当然,表里不一的,很难谐和有情。这往往会让人产生审美遗憾。如果是空洞无物,没有思想内涵,纯粹是形式主义中的极端形式。当然,感性美也美,理性也是美,但其本质是区别的两个概念。两者缺一,都难产生谐和有情的审美观。世间茫茫,也难免有些人扭曲人性的审美观,否定谐和有情的内外在本质融合之美,割裂感性和理性之关系。这些人认为,既然艺术是意识能动作用的结果,强调意识起决定作用,可以超越自然客观规律去创作任何东西,想怎么表现就怎么表现。这恰恰相反,违背了艺术创作的最基本的要素。

2023.4.24.

文章图片9
文章图片10

▲榕树盆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