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你一定要懂点战略?

 中山春天奏鸣曲 2023-04-28 发布于广东

每个人都要懂战略吗?

并不见得。

为什么?

因为战略是世界上最贵的奢侈品,不是谁都“买”得起的。

这么说或许有些残酷,但真相往往都是残酷的:每一个清晨都会到来,但不是所有人都能按时醒来。无论哪一个时代,总有太多人无知无觉,随波逐流,如同群羊一般,被牧羊人“驱而来,驱而往”罢了。

少数的清醒者们,为绝大多数人编织了一张巨大的梦境,梦里有生老病死,悲欢离合。身处梦中的人,只需要按照别人规划的道路走就行,对于他们而言,不一定要懂战略。

那么,为什么你一定要懂点战略?

原因很简单,当你看到这篇文章的标题,选择打开,并且有耐心读下去,足以证明你内心深处有一股潜流,不断推动着你,去拨开表面的浮华喧嚣,触碰世界的真实。

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在越来越小的问题上知道得越来越多,而在越来越大的问题上知道得越来越少。

我们总是感慨世事纷扰,人心叵测,其实万事万物走向的背后,皆有某种规律,关键在于你有没有穿透台前抵达幕后,穿透现象抵达本质,穿透偶然抵达必然的力量,这种力量就是战略。

Image

从这个角度而言,战略是想要活出彩、活明白、活出价值的必需品。

既是奢侈品,又是必需品,这就是战略的经典二重性。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觉得战略是一个门槛很高的东西,只和金字塔最上边那一小撮人有关,和领导有关,和自己的生活工作很遥远。

事实上,只要你对自己的人生和事业尚且抱有期许,你就需要战略,区别在于需要的程度。地位越高、越重要、越全面,就越需要战略能力。如果你还在基层或者担任一些部门的中层干部,相对战略的要求就弱一点,但同样需要。

领导者如果缺乏战略思维,则缺乏真正的领导力,只是占据了那个位置而已,大家的尊重也只是对交椅的尊重;员工如果缺乏战略思维,就难以进入一个组织的核心,难以成为未来的领导者。

一个人不管有多么聪明,如果他没有战略思维,终究难成大器。这样的人往往只凭欲望、感觉与喜好做决定,或者在错误的方向上越跑越远,或者见风使舵随波逐流,总之把握不住命运的风帆,被命运所驱使,人生是被动的、平庸的、甚至失败的。

最后,用一句话来总结学习战略的必要性:

从客观环境而言,对于一艘没有方向的航船来说,任何风都是逆风。

从主观层面而言,在战略未确定之前,任何战术动作都无所谓好坏。

Image

什么是战略?

既然要懂一点战略,那么究竟什么是战略?

这个问题也很复杂。

战略的概念难以界定,常变常新。从古至今,很多学者和理论家都试图去定义战略,很多的定义也都引起了大众的共鸣,但最终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的被质疑甚至摒弃。

战略就像空气,我们知道它很有价值,但如何确定其边界,是一件能让最资深的战略专家也大伤脑筋的事情。

让我们先来看看国外的大师们是怎么说的:

  • 哈佛商学院终身教授、世界顶尖的战略管理大师迈克尔·波特说,战略就是创造一种独特、有利的定位,可以涉及各种运营活动;

  • 被称为“大师中的大师”的彼得·德鲁克则将战略称之为“有目的的行动”;

  • 特劳特在《什么是战略》一书中总结到:战略是企业在大竞争时代中的生存之道,是企业如何进入顾客心智而被选择;

  • 加拿大管理学家亨利·明茨伯格在《战略历程》一书总结了包括设计学派、计划学派、定位学派等“十大学派”;

  • 鲁梅尔特在《好战略,坏战略》一书中提出,好战略包括三大要素:“调查分析——指导方针——连贯性活动”;

  • 在麦肯锡看来,战略则是一套系统的、完整的、合理的行动方案,包括何处竞争、何时竞争、如何竞争等……

诸如此类的定义还有很多,看完这些拗口的说法,不免让人晕头转向。我们可以发现,这些说法无不是西方学术界的舶来品,是典型的西式逻辑的产物。讲的都很好,也很对,但很容易变成专家口中束之高阁的理论。那么,有没有根植于中国本土、让人一看就懂的说法呢?

中国著名战略咨询专家、本土战略咨询的开创者和领军人物王志纲先生在他的新书《王志纲论战略》中,是这样讲的:



所谓战略,就是我们在面临关键阶段的重大抉择时,如何做正确的事以及正确地做事。



这个定义,包含如下三个关键信息:

什么是“关键时期的重大抉择”?

从大到小的战略有很多:国家战略、军事战略、城市战略、企业战略、个人战略等等,这些被冠以战略名字的说法都有一个共同点:抓关键

人生的道路很漫长,但关键处就那么几步,索罗斯说过:“重要的不是做出正确判断的频度,而是做出正确判断的量级”,巴菲特则说自己一生做对的决定不过十来次,在2010年写给股东的信中,巴菲特写到:“好机会不常来。天上掉馅饼时,请用水桶去接,而不是用顶针。”

Image

决定一个人命运的,不过是漫长人生为数不多的几个瞬间而已,但真正能抓住这个瞬间的只有极少数人。

企业、区域、乃至国家同样如此,其发展过程都是非连续性的,只有少数在关键时刻做对了重大选择的人方能成为赢家。

每个抉择按照最简单的划分方式,又可以分为理念和行动两部分,既要有前进的方向和路径,即:“做正确的事”,也要有可操作可落地的行动蓝图,即:“正确的做事”。

什么是“做正确的事”?

“做正确的事”是一种思维。战略的本质是一种思维,通过准确的认知加上科学的判断方法,动态地做出正确的“关键决策”。

所谓的战略思维,一方面需要敏锐的判断力和洞察力,往往来自于直觉,甚至是天赋,表现在对事物发生细微变化的敏锐度。

阿基米德在浴缸洗澡时突然发现“浮力定律”,达尔文在阅读马尔萨斯人口论著作时提出“自然选择理论”,魏格纳在看地图时突然闪现出“内陆漂移”观念等等,这些都是直觉思维的典型例证。事实上,创造力强的人都有很强的直觉感。

这种判断力和洞察力后天很难培养,也和一个人的学历高低没有必然的联系,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而言,战略家都是天生的。

另一方面,还需要丰富的经验和阅历,经过长期实践和行动之后得来的知识储备和经验总结,让你在面对事情发生的时候能更大概率的判断出事物发展的轨迹,从而更好的应对。

战略就是预见,但预见的本质其实是发生在实践演化过程中的应对反应。

谁也不敢说一个战略一定是对的,或一定是错的。但通过大量临床经验的积累,就像老中医一样,通过望闻问切,可以在具体的诊疗之前判断这个战略在很大程度上是不是正确的。

真正厉害的战略家,往往是天赋与经验的结合,他们观察问题常常能在一瞬间直达核心,几乎不需要任何逻辑的推演和阐述,顷刻之间就能化繁为简,甚至只用一句话就能提炼出最根本的战略思路,这就是“做正确的事”。

什么是“正确地做事”?

“正确地做事”是一种能力,如果说战略思维是学会分析问题,那么战略能力则是能灵活的解决实际问题。

战略能力是一种非常复合的能力,至少综合了大势把握能力、找方向的能力、抓关键的能力、创新能力、拍板决断能力、定力和协调力等多种能力,因此它是一种非常高级并且稀缺的能力。

这种能力有与生俱来的成分,但同样可以经由后天习得,战略能力是很多优秀领导者毕生修炼的最重要功课。

战略能力的修炼,最重要的是培养全局观。制定战略好比围棋博弈,全局观尤其重要,先了解当前局势,分析内外部环境,再定义自己当前的处境,“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

其次,战略能力是界定核心问题的能力。在达成目标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眼前或未来的问题看似纷杂繁芜,但其中必有一个主要问题,正如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所阐述的“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这种纵观全局、善于抓住主要矛盾、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同样也是领导者的必修能力。

在确认了方向和路径后,还必须要有定力,战略定力是一个人成大器必备的品质。定力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而是能拒绝诱惑。认准方向之后,“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个人有定力,是因为有抱负,能看长线,沉得住气,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心无旁骛。

Image

在执行阶段,协调统筹的能力也必不可少,要对长期目标、关键步骤和主要力量进行全局性的统筹,并分解成阶段性设计。每个阶段最重要的要有关键性目标、策略、组织、人等统筹保障,做到客观与主观的协同统一。

通过王志纲老师的描述,我们可以很清楚的勾勒出战略的形象,通过“思维+能力”,在关键阶段做对选择,实现重大跨越。

Image

如何学习战略

前文我们了解了什么是战略,以及我们为什么要懂点战略,下一个问题则是:该如何学习战略呢?

学习的方式有很多,最重要的,也是谁都不想听,听了就想回避的办法,就是底层系统修炼。

战略中,选择是一个重要的命题,也叫抉择但不少人心目中的“选择”,暗含了“不劳而获、一劳永逸”的意思,仿佛只要选择对了,就可以一步升天。偶尔赚到一笔块钱,更坚定了自己的想法,从此陷入这个循环当中,用守株待兔的模式,等待从天而降的机会,从而以期达到不劳而获的状态,结果白白消耗掉了自己的青春和大好年华。放在时间长河来看,这种人是真正的蠢材。

因为说到底,这个世界是双向选择的,你选择了机会,机会不一定会选择你,自己的修炼才是最关键的。

打个比方,我们使用的手机,除了设计之外,底层操作系统也非常关键,表面设计再光鲜、再漂亮、再时尚,都是表面,最核心的就是底层操作系统,人也是一样。

底层系统决定了你的认知水平、思维逻辑和思想深度,也决定了一个人的独立思考能力,要是连独立思考能力都没有的话,就别谈什么战略思维。

没有强大的底层系统,读万卷书也只是个书橱,行万里路也只是个邮差。

底层系统本质不是知识,而是哲学和方法论,哲学和方法论解决的就是如何认识问题、把握规律,这是所有人建立战略思维的根基和出发点。

人人都有自己的底层系统,区别就在于强不强大、缜不缜密、高不高级,一个人底层系统的构成和时代背景也有关系。

如何建立强大的底层系统?有两个办法:啃经典和刻意练习。

一是要啃经典。

《庄子》有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在这个信息大爆炸新概念满天飞的时代,与其穷追热点,不如多啃经典。毕竟那是我们祖祖辈辈都推崇的好东西。他们已经一代一代又一代地进行了选择,他们选下来的东西,我们应该也去试一下。

当然不是说我们的祖辈说好的就一定好,但这个学习、甄别、再认识的过程是必不可少的。

现在的人不愿意啃经典,更愿意碎片化的阅读,在朋友圈或者头条上看一些很短的文章,公允地说,这些东西也有价值,但是难免有一些逻辑上的问题或者娱乐化、鸡汤化的内容,用一惊一乍的方式来吸引人的眼球,看起来是快速阅读,其实是效率很低。

Image

还有一些人,买各种网课,其实就是别人把经典嚼嚼碎了喂给你,不是说这个东西不能吃,但是要想真正磨炼思维的话,还是要亲身接触经典,不能在知识焦虑驱动下盲目追求数量。通过假装学习,给自己满足感,造成成长的假象,其实都是自欺欺人,陷入低水平勤奋陷阱。

读经典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不要怕慢,坚持才能出效果。认真的啃,慢慢的啃,曾国藩有句话叫做“结硬寨,打呆仗”,能够成大器的人都有这个特点。通过啃经典就能看出一个人能不能成大器。

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就在于它的内涵会跟着你的阅历和见识一同增长,在你人生的每一个重要关头给予指引。

当然,经典也是因人而异的,有人对哲学(如老子、康德)有感觉,有人对战略学(如孙子、克劳塞维茨)有感觉,有人对经济学(如熊彼特、马克思)有感觉,有人对管理学(如德鲁克、波特)有感觉,有些人对文学有感觉,不要小看文学,文学也是经典,《三国》、《水浒》且不说,就连莺莺燕燕的《红楼梦》,也足够你反复揣摩,深入学习。

毛泽东就很喜欢引用金陵十二钗的话,王熙凤的一句,“大有大的难处”,林黛玉的一句,“不是西风压倒东风,就是东风压倒西风”,说的都是家事,但被毛泽东用在国事上,也丝毫不显得违和。

不管是哪个学科的经典,社会学、经济学、历史等等,都有着共同的指向,就是背后的方法论和哲学。

当一本书越读越薄,薄到最后的时候,就剩下哲学和方法论了,读出这些核心再去读的时候,就越读越厚了,这也就是“半部论语治天下”当中的秘密。

除了读经典外,还要刻意练习。

这个词儿最近挺火,不管是西方的“一万小时定律”,还是孔老夫子的“学而时习之”,说得意思差不多。学和习要拆开来看,习就是应用,光学不习就是书橱、知道分子。有一些人喜欢大量阅读,其实就是学,没有习。理论上“习”的时间应该比“学”还要多才对。

如何“习”?方式很多,比如写作就是一种很好的深度学习方式,即使不写书,总可以写文章、写短评、写读后感吧,哪怕是在朋友圈看了篇好文章,写个推荐语也行再如“以教为学”也不错,通过“好为人师”的过程,倒逼自己搞明白;当然,最好还是直接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反复打磨,并养成经常复盘的习惯。总之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方式,但是一定注意练习要持之以恒。

一个人的底层系统越强大,深度学习能力就越强,就越能连续实现能力的进阶,不断提高自己的“段位”。

另外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就是视野与格局的修炼。

如果说底层思维决定了你的深度,那么视野与格局就决定了你的广度。在这里有三个建议:建立全方位的视角、深刻把握人性、结交高手。

建立全方位的视角

战略思维不是专家思维,不是工具思维,越是以专家自居,自称营销专家、管理专家、金融专家的人,离战略越远。可能他在单项上的水平特别高,但战略必须跨专业、跨学科、跨门派。战略是综合性的,而不是专业性的。

不能只关注某个专业(管理、营销等)领域,要跳出来,广泛的关注政治、文化(历史、宗教)、社会、科技等,建立全方位的视角。

我们首先必须懂政治。有很多人不喜欢政治,一提到就觉得很官僚、很黑暗如何如何。很多文青、愤青对政治很排斥,只要是当权者就反对,不管古今中外概莫如此,自居自由人士,这种人这辈子可能跟战略思维无缘了,因为不关心政治不可能建立战略思维。

其次必须吃透文化。包括历史文化的积淀、文化DNA传承、一方水土一方人等等,历史、艺术、宗教、哲学都涵盖在里面,吃透文化领域对于我们的工作和生活都很有好处。

第三必须要懂社会,懂江湖。就是了解不同阶层,不同利益主体方,不同诉求等,在此基础上考虑解决的方法,假如要做一个特色小镇项目,那这里面就要考虑诸多问题,比如农民问题、社会问题,如何把握利益平衡等,懂社会就是要兼顾各方的诉求,然后找到调和的方法。

深刻把握人性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对人性的深刻把握是很有意思的,也非常的有用。因为人性中有些东西是永恒的,这与是否是“50后”、“90后”、“00后”无关,某些规律不是按照代际来划分的。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阳光下没有新鲜事,我们读老子、孔子、王阳明、资治通鉴等,其实就是通过历史认识人性,认识规律。

结交高手

多跟比你层次高的人混,珍惜你能结交到的高人。

有很多人喜欢和平行的人混,大学生和同学混,进入职场了和新人混,到了中层和同事混,一起喝小酒,骂上司,看到比自己大二三十岁的人,就敬而远之,觉得没共同语言,这种人很多。

真正有智慧的人会放下成见和心结,尽可能结交比自己层次高的人。

因为层次越高,圈子越小,质量越精,少进行无意义的社交,到处应酬、赶场,就是在慢性自杀,如果真的想提升自己,就要拿出大量的精力,去深层次的结交几个自己真正认可的高人。可能别人的一两句话,会解开你困惑多时的迷局。

重磅推荐

什么是战略?王志纲老师曾做过一个生动的比喻:

战略就是一把以哲学观为刀柄,方法论为刀刃的“解生刀”。在光键阶段的重大选择上。只要用好这把“解牛刀”,就会让困难迎刃而解。

2021年,智纲智库隆重出版《王志纲论战略》一书,构建了“战略三论”理论体系,系统阐述了现代商业语境下的东方式战略之道,引发市场强烈反响。为便于系统学习,智库特开设《王志纲战略书院班》,首次公开传授智库战略思想与方法论。

本课程以《王志纲论战略》一书为理论基础,以智纲智库上千个战略咨询案例为实践依托,由王志纲老师亲自领衔授课,智纲智库核心团队成员配合,围绕智纲智库方法论精髓与实践案例分享,指导企业家构筑在面临关键时刻,如何做出重大决策的战略思维和方法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