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趣读|现代人际交往中的敬称

 年之计在于春天 2023-04-28

现代人际交往中的敬称

我国自古是礼仪之邦,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在人际交往中对各种礼节非常讲究,以致现在还常言“礼多人不怪”。

敬称,即常说的尊称,是最普遍且经常接触和使用的礼节之一。古代对上敬称的陛下、殿下、麾下、足下、膝下、大人、官人、客官、老爷,以及对己谦称的小的、小人、奴才、奴婢、贱妾、在下、不才之类早已远去而生疏了。自从辛亥革命以后,特别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来,已经形成了一系列的新的现代人的敬称。

现在的敬词,早已没有过去那么讲究、那么复杂了。“同志”指志同道合的人,作为称呼古已有之。早在先秦时期,《国语》中就有“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之说,《后汉书·刘陶传》则有:所与交友,必也同志。

民国时期,孙中山有句名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但当时“同志”的称呼还主要用于国民党内。后来受苏联俄语Товарищ的影响,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党纲中规定:“凡承认本党党纲和政策,并愿成为忠实的党员者,经党员一人介绍,不分性别,不分国籍,均可接收为党员,成为我们的同志。”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正式文件中最早使用“同志”一词,而且此后还多次发文强调,党内一律称“同志”

自20世纪50年代以后,“大家都是革命同志”的理念深入人心,“同志”的称呼开始在社会上普遍使用,并且逐步达到了时时处处畅通无阻的程度。记得小时候父亲教我给长辈写信,如果是写给母亲,开头是“母亲大人尊前敬禀者”,“敬禀者”意思是说:“我恭敬地禀告的事情如下”。但是时间不长,好像没写几封信就再也不用这样写了。有一次,母亲让我给舅舅写信,我在信封上写上舅舅的名字,后面是“同志收”。母亲说应该叫舅舅,怎么称同志?我辩解说老师教我们说大家都是革命同志,母亲也只好无语。其实还有一层原因:我固执地认为信封上的收信人是为了让邮递员呼唤收信人用的,怎么能要求人家叫舅舅呢?可见那时,学校课堂上也不教学生关于书信的格式要求等基本的实用知识。

刚开始大家都热衷于互相称“同志”,被别人称“同志”觉得挺光荣自豪。而且那时社会上群众对于职位还不熟悉,也很少用职位作敬称。但对难得一见的高级别领导,就称“首长”或“首长同志”。后来,为了有所区别,慢慢在工作及交往中,除了同志,在称呼领导时一般会在姓后加上职位,如“书记”“主任”“厂长”“科长”等作为敬称。但后来“文革”中破“四旧”,一度把领导的职位都改成了“服务员”“公仆”,于是称呼就变得复杂起来了。因为“工人阶级领导一切”,那时最流行的敬称是“师傅”。记得除了把医院里的职工叫“大夫”外,其他一律都称师傅。再后来又恢复叫同志了,但有一阵因为“同志”又有了其他含意,有时怕对方不高兴,便也不随便叫了。还有一阵因为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于是“老师”的称呼也火了一时。自从民营经济发展起来以后,“老板”“老总”的称呼又盛行起来。

现在对有职位的好办,从“书记“主席”“委员长”到省、部、司、厅、局、市、区、处、科、股、乡、村、院、校、所长……,只要在姓后加上职务称呼即可。但官职多有正、副之分,一般对于副职,如副科长,一般情况下称呼就不加“副”了,称呼起来方便,而且被称呼者也高兴。但在正规场合或正职在场时就要注意,该加“副”还得加上“副”。可是,在有些特殊情况下还得斟酌一番。比如西南联大时期就曾有这么一个特殊情况:北大文科研究所在西南联大内部恢复。著名史学家傅斯年担任北大文科研究所所长,另一位史学家、教育学家郑天挺任副所长。于是乎,有人来访时,北大文科研究所的接待人员总是先问:“你找傅所长还是郑所长?傅所长是正所长,郑所长是副所长。”这简直成了绕口令!而且难的是如果傅所长和郑所长同时在你当面,那你又该怎么称呼他们好呢?不妨自己动脑筋琢磨琢磨。

另外,对于有职称或学衔的人,如院士、教授、博士、技术员、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医师、主任医师、护士长等,称呼时也在职称前加姓即可。但这时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都可以在姓后加“工”,高级工程师简称为“高工”,主任医师简称为“主任”。在学校里的助教、讲师则一般都称老师。医学界等内部的职务职称比较复杂,对于一般外人来说在医院里只要尊称大夫或医生即可。部队上有一套严格的军衔制,所以敬称时按军衔名称称呼,对于警界人士一般都可称“警官”法律界称法官。至于小单位的领导,因为很熟似乎不用客气,有时也可以直接称“头儿”,“头儿”多了为了区别可以在“头儿”前面再加上姓。

对于德高望重或学术上有造诣的老者则在姓后加“老”“公”。如:称徐特立为徐老,称董必武为董老,称季羡林为季老,称邓小平为邓公,等等。

工商界现在是“经理”“总经理(简称'老总'’)董事长(简称'’)”的称呼通行无阻。各行业人士则称职务,如律师、编辑、会计、教练、护士等。对工商及服务业的一般人员则多叫师傅,互相熟悉时可在姓后加“师”,如张师、李师。对出家人或出家人之间如和尚、尼姑、道士则尊称“”。

但一般人,特别是生人之间,对老年人则称呼“大爷”“大伯”“老伯”“老伯伯”“老先生”“老大爷”“老爷子”“大妈”“大婶”“老大娘”“老奶奶”“老人家”“您老”等。对长辈但还不老的则称“叔叔”“大叔”“阿姨”“夫人”。但有时也要看具体情况,特别是对于中年妇女,有时叫“大姐”反而效果更好。

对于儿童、学生一般会称呼“同学”“小同学”“小朋友”。“小鬼”已经不大用了。

一般年纪相仿或不在乎年龄时会称“同志”“师傅”“老师”“先生”“老板”“伙计”“大师傅”“服务员”“女士”“小姐”“老兄”“老哥”“老弟”“老乡”“老俵”“乡党”“大哥”“大姐”“哥们儿”“姐们儿”“亲(们)”“姑娘”“小妹”“小伙”“帅哥”“美女”“靓妹”……熟悉的会直呼姓名,亲热点可以免姓只呼名,也可以在姓前加“老”或“大”“小”,如“老李”“大李”“小李”,文雅点则在姓后加上“君”,如“周君”“赵君”,有的还在姓后直接加上英语的sir……且因人而异、因地各异。总之,现在是集古今中外之大成,怎么称呼的都有。需要问人姓名时,则客气地说:怎么称呼您?也充分表现出了现今社会开放、包容的特点。

称呼之所以这么复杂多样,也与我国传统文化有关。虽然各人都有自己的姓名,但古代人在称名道姓时却很讲究。古人姓名有名、字、号之分,名还有大名、小名、别名之分。小名一般多是在正式取名前起的,由父母、亲戚及父母的好友等长辈称呼,本人的发小及亲密好友也可以叫,而其他人是不能随便叫的。大名是在社会上使用的,除长辈、老师、上级及亲朋好友外,一般人也是不能随便叫的。古代人除了“名”还有“字”,朋友之间也是只称字而不叫名,这种习惯还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所以当需要知道对方姓时得说“请问贵姓”或“您贵姓”。需要知道对方姓名时就要说“请问尊姓大名”。说实话,起初我在医院看病排队时,听见小护士大声直呼我的名字时,心里还是有点不自在。正是这种不宜直呼他人姓名的习惯,以及汉语言的丰富性才促成人际之间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敬称。西方社会一般没有像我们这样在称呼上保持悠久而丰富的文化传统,所以一般人之间除了敬称sir(先生)或者Mr./Ms,加上对方的姓名之外,大多数情况下都可直呼其名,所以年轻人甚至小孩平时也不管年龄,不讲辈分,一般都可以直呼对方的名字。如果需要向陌生人询问或想让对方帮助自己,只要先说一声please (客气地请求)或excuse me (提问时礼貌地引起对方注意)即可。

我前些天在公交站等车时,有两个年纪不大的人要乘车却搞不清方向,一边说找人问问,一边走向我,走到我面前却稍停顿了一下,好像是想该怎么称呼,但却没想出合适的称呼方法,只好直接发问:你知道去××的车怎么走吗?……可见,对陌生人如何称呼还真是个普遍问题。

我现在对陌生人,有时要问个事情,拿不准怎么称呼对方时,只好走到跟前,先点头示意,然后说:“您好!请问……”。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