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双减”下的学校劳动教育:契机、困境与路径

 渐华 2023-04-30 发布于山东

2018年,“劳动教育”被纳入人全面发展的教育, 由此,新时代劳动教育以主角身份登上教育改革大舞台,迎来了“五育融合”的新时期。《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发布更是为学校劳动教育的实施提供了依据。2021年,《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为学校劳动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契机和新挑战。

如何让劳动教育与“双减”政策同频共振,达到既借力“双减”激活学校 劳动教育、又助力“双减”政策落地的效果,是目前亟需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文章图片1

多方助力:

“双减”背景下劳动教育发展的新契机

为了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教育部在提倡“双减”的同时,也进一步提出了“双增”,即增加学生参加劳动活动、户外活动、艺术活动、体育锻炼的时间和机会,并建议推进劳动教育教学改革,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劳动的价值。可见,学校劳动教育在“双减”政策背景下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

一、课后多出 2 小时,助力劳动教育从被动转为主动

尽管近年来劳动教育被积极提倡,但囿于学生学业负担过重、闲暇时间被剥夺以及应试教育观念根深蒂固等因素,劳动教育在落实过程中遭遇了种种阻力,面临着被边缘化、局限化甚至异化的被动境地

部分学校将劳动教育缩化成体力劳动、物化为技能学习、形式化为知识讲授、俗化为谋生手段、窄化为德育装饰、误化为娱乐课程,甚至异化为惩罚手段,等等。

在这种被动的劳动教育中,学生无法体会到劳动幸福感,更无法感知“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劳动观念,甚至还会产生错误的劳动认知。

2020年,《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和《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两个加强劳动教育的重量级文件相继颁布,分别对劳动教育作了战略部署与配套指导,但部分学校劳动教育的时间仍无法保障。

2021年,“双减”政策作为新时代育人理念的根本性变革,使学生们明显减轻了原有繁重的学业负担,“多出来”的时间就是为了促进“五育”并举的有效落实,这无疑为学校劳动教育提供了充足的时间保障。

除时间保障外,质量保障也随其左右:政策还提出“提升课后服务质量,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文体、艺术、劳动、阅读、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并将课后服务情况列入学校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由此可知,“双减”之下,劳动教育的受重视程度得到空前加强,助力劳动教育由被动转为主动。可以说,“双减”政策打开了学校劳动教育的新格局。

二、课内必修与课后服务双管齐下,助力劳动课程刚柔并济

“双减”政策颁布后,学校劳动教育的课内必修与课后服务双管齐下,劳动课程将更兼具刚性和柔性。

所谓“刚性”,主要指在学校劳动教育必修课程设置上,中小学校将严格遵循国家课程方案要求,从学科特点和知识内在逻辑出发,“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每周不低于 1 课时”

进一步说,地方和学校将严格以最新颁布的《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为依据,开发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的刚性设置在保证劳动课程的独立地位、发挥其独特的育人价值层面具有重大意义。

而劳动课程的“柔性”则主要体现在劳动教育课后服务的选修课程设置上,学校将遵循“双减”政策要求,立足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和课程一体化视角开设劳动教育课后服务课程。

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要“鼓励中小学校与校外活动场所联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或组织学生就近到企事业单位、社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双减”政策也规定,“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拓展学习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科普、艺术、文体、兴趣小组、阅读以及社团活动”。

三、拓宽劳动教育实施渠道,助力校内外资源的有机融合

“双减”政策会助力拓宽劳动教育实施渠道,实现校内外资源的有机融合,加快家、校、社在劳动教育方面的“转变、转向与转型”。

“双减”政策在战略布局上推动了教育生态系统由点到面的全面性优化,除在招生制度、课程改革和质量评价等多方面同步推进以外,也利于全面实现学校、社会和家庭共同参与劳育的新格局。

如此一来,“双减”下的学校劳动教育将体现出更多的社会属性,学校管理的模式将不再是单纯的行政垂直式的管理,会更多地体现市场作用,通过引进或购买优质社会师资、劳育实践场地等方式为劳动教育提供专业服务。

再者,国家政策支持非学科类培训开展,将有更多社会力量和优质资源涌入学校劳动教育“新课堂”。

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颁布会进一步倒逼家长发挥家庭在学生成长中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加强的家校合作将进一步助力劳动教育的开展。

文章图片2

危机与共:

“双减”背景下学校劳动教育面临诸多困境

在新形势下,学校劳动教育要真正做到“提质增效”,还面临着诸多困境,如劳育师资的供给与一体化发展问题、劳动课程优质资源开发问题以及劳育绩效保障问题等,这些都是需要进一步合理规划与重点布局的问题。

一、师资力量不足制约劳动教育的主体供给

“双减”政策对劳动教育课程的质量和数量都提出了新要求,同时也对劳育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新挑战。

一方面,“5+2”的课后延时服务加大了对劳动教育教师数量的需求。“双减”政策要求回归学校育人本质,在校内实现劳动教育服务水平和教学质量的进一步优化与提升,满足不同学生学足学好的要求。

但目前的劳动教育教师大多是从原有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或劳动技术教育的教师转变而来,其师资数量和种类难以满足劳动教育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另一方面,从劳育教师自身素养看,专业性不强、一体化发展不足也是当前劳动教育最突出的问题。科学完整的学校劳动教育目标除了“要养成劳动能力和培养劳动习惯”外,更重要的在于“培养劳动精神和劳动观念”。

对于当前的劳育教师而言,他们并不缺乏对劳动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但在劳动精神与劳动观念的把握方面明显不足。“双减”下的劳动教育该呈现怎样的育人理念?又需要什么样的活动内容与形式?这些亟待解决也必须解决的问题都对劳育教师专业素养提出了挑战。

二、课程设置碎片化影响劳动教育的普及性

目前,大多数学校劳动课程的设置大都依赖于以往劳动教育课程的“存量”,大都存在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教学内容单一化等问题。

一方面,表现在劳动课程设置碎片化,课堂教学与课后服务的关联性不足。其一,就劳动教育课后服务本身而言,尚未形成全面的系统化课程体系。部分学校的劳动课程基本要素,如劳育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管理和资源等并不完备。

其二,劳动课堂教学和课后服务缺乏整体性设计。毫无疑问,当前的劳动课程涵盖必修课和课后服务两种课程类型,学校进行劳动课程设计时要全面考虑不同学段的学生需求,形成基于学生自主选择的、具有针对性和适切性的个性化劳动课程表。但如何区别课堂基础课程与课后延伸拓展课程,如何处理好共同基础与个性发展,构建课内课外协同的劳动课程连续体,需要进一步设计并审议。

另一方面,从劳动课程资源开发方面看,当前,学校劳动教育的空间场地不足、资源不够丰富、内容也较为单一。“双减”政策要求各个学校要充分利用自身及周边的教学资源,开设丰富多彩的课后育人服务课程,在学校内部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但当前就劳动必修课程而言,大多以教师室内教授项目为主,形式较单一。对学校课后服务而言,部分学校课后服务有名无实,兴趣类活动较为缺乏。即便开展了劳动教育课后服务,也面临着校内空间场地不足、劳动教育资源内容单一、设施设备无法配套等多种挑战。

三、绩效保障不足制约劳动教育主体的积极性

绩效保障不足严重影响了劳动教育课后服务的落实成效,主要表现在课后服务经费保障和学生安全体系保障两方面。

目前,部分农村和偏远地区有关学校劳动教育所需的硬件设施、软件资源、经费保障等方面供给不到位,大都仍处于预算阶段。增长的课后服务需求与长期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致使落实问题愈发严重,经费保障的局限加大了劳动教育的实施难度。

除了资金问题外,学生的人身安全问题也是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家庭和学校担心且极容易产生纠纷的问题。若学生在劳动教育过程中产生安全问题,谁来承担责任?又该承担多大的责任?这类问题是“双减”政策背景下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必须思考的问题。遗憾的是,关于劳动教育实施安全等有关法律问题尚未明确,非学科类的劳动技能培训机构的组织机构、从业人员、培训场所、培训内容等还缺乏明确的准入标准,质量安全问题难以保证。

目前,我国之所以把课后服务安排在学校内部展开,很大程度上就是在有意规避社会教育中可能蕴含的多种风险,但让第三方教育机构进学校依然难以绕开不同程度的组织管理问题。此外,教师参与劳动教育延时服务的人员分配、绩效补贴等目前都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可见,管理体系不健全也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学校劳动教育主体的积极性。

文章图片3

何以可能:

后“双减”时期劳动教育的转型路径

“双减”必将成为学校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风口。“双减”政策背景下,系统谋划学校劳动教育的转型路径,具体来说,可以依据“教什么—谁来教—如何教—怎样评”的逻辑来进行。

一、教什么:立足劳动素养,引领“双减”落地

为了更好地助力“双减”工作,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要回归初心,明晰“劳动是路径,育人才是目的”的教学理念。

首先,立足学生劳动素养,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劳动素养是一个整体性概念,具体涵盖“想劳动”的思想观念、“爱劳动”的价值追求、“会劳动”的技能本领和“肯劳动”的优秀品质,其中劳动思想和劳动观念是劳动素养的核心。

其次,创造性劳动要成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教学重点。

随着时代的变迁,劳动形态与劳动教育内容不断更迭,新时代呼唤新样态的劳动教育。新时代的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促使生产力要素发生转变,以先进生产力为代表的工农业生产逐步摆脱了以往传统的大一统模式,开始向私人定制化的方向转变。劳动也由以往的重复性简单劳动(常规的机械劳动、简单劳动、手工劳动等)向崭新的复合型劳动(智慧劳动、科学劳动等脑力劳动)转化,特别是存在于信息技术产业等领域内的新兴劳动形态正在持续涌出,服务性劳动、脑力劳动的占比空前加重,创造性劳动在当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二、谁来教:内外兼修,实现多元主体支持,凝聚“双减”合力

“双减”政策背景下,学校除了要发挥“应教尽教”主阵地作用,同时还要凝聚“双减”合力,形成上下联动、“家校社”齐抓共管的劳动教育新格局。

首先,强化学校劳动教育高质量实施的主阵地,教师是关键。实现劳动教育教师的一体化发展策略是:其一,向内出发,在原有师资基础上继续培养有一技之长的教师,使其能够快速适应劳育校本课程和课后服务需要。要进一步健全培训机制,通过教师进修、讲座交流、技能培训等方式提升教师劳动教育质量,缓解“双减”政策给劳动教师带来的能力挑战。

其二,从外着眼,同步引入专业师资,聘用有专长的家长或技术人员共同推进劳动教育工作的落实。还可以构建相关的后续储备机制,设立高等院校与中小学的定点支援方案,为中小学培养优秀的劳动教育师资力量,同时也可以为高等院校搭建长期稳定的合作实习单位,形成双方互惠共赢的局面。

其三,要进一步健全教师管理制度,优化不同区域劳动教师的资源配置,推动教师轮岗常态化与规范化。

其次,充分挖掘利用社会资源。对于一些场地不足、设备不全、师资不够的学校,可以基于实际校情,在教育部门的主导下,通过政府采购方式盘活社会资源,向社会劳动教育指导中心、社区服务中心、劳动教育培训机构等引进优质的人力、课程和资源,包括外聘优质的社会专业人士、退休教师或符合条件的优秀志愿者等,共同助力劳动教育课后服务的有效延伸。

文章图片4

三、如何教:打造高品质劳动课程体系,提升“双减”实效

课程是教学的灵魂,对于学校劳动教育来说,应当从整体着眼,打通并一体化设计劳动必修课程和课后服务课程,打造高品质、开放多维的劳动课程体系。

首先,劳动教育要在校本研训上做“加法”。学校要立足教学实际,从内深挖潜力,向每周的劳动教育必修课程要质量。要以培养劳动素养为出发点,加大校本研训力度,从学生角度出发开发设计校本课程,这也是彰显各校办学特点、形成学校特色品牌课程的主要途径。

其次,在课后服务上做“加法”。推进劳动教育优质课后服务是落实“双减”政策的重要之举,要把劳动教育课后服务内容上升到课程建设的高度。可建立由学校教师、专家学者、家长代表、具备资质的第三方机构等组成的课程研发团队,系统设计符合学生兴趣需求的进阶式系列的课后服务课程,推进课后服务个性化,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元的课程清单。

更重要的是,要打通劳动必修课程与劳动教育课后服务,强化以校为本的课程群建设。尽管劳动必修课程与劳动教育课后延时服务的功能性质各不相同,但对学生来说却是互相联结的学习连续体。学校要在精准把握办学特点与育人目标的前提下,把劳动教育课后延时服务课程列入劳动必修校本课程体系之中,建立基于全体、特色育人、强调选择的课内外一体化课程体系。例如,可以立足于劳动素养,构建劳动校本课程群,然后从经典基础课程与创生拓展课程两个层面进行全方位育人。

四、怎样评:构建劳动教育绩效保障机制,突破“双减”落实之障

首先,健全劳动教育课后延时服务的经费保障制度

一是建立健全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机制。根据公共产品理论,兼具公益以及市场属性的准公共产品由政府与市场共同参与供给,而中小学课后服务应属于准公共产品的范畴,因此可以由政府和家长来共同分担课后服务成本。

为了确保校内课后服务课程的长期有效进行,政府部门应该基于实际校情,构建由政府购买、家长适量交费、企业进行赞助的有效路径。服务经费可以参考北京市资金监管“防火墙”模式,使用第三方银行来监管课后服务经费。此外,政府部门还应该不间断地进行定期审查,对有关劳动教育的课后服务的项目经费予以及时透明的公示。

其次,建立完善的劳动教育管理评价机制,探寻提效增质新举措

其一,地方政府要建立劳动教育管理制度,督促学校认真履行职责,防止出现劳动教育边缘化或异化的问题,应定期或不定期对学校劳动教育开展情况进行检查和巡视。

其二,在质量评价方面,采取“自评 + 他评”的方式开展劳动教育服务评价。所谓“自评”,即学校和社会承接机构自我评估,秉持诊断性、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对劳动教育的落实成效进行全方位评价。“他评”主要是委托的第三方评估。第三方评估是一种有效且重要的外部制约机制,学校可以请高校、科研院所或社会机构等第三方机构就劳动教育开展实际情况、家长评价、学生满意度等进行定期审查评估。对于表现良好的社会服务机构进行星级评定,并提高劳务报酬;对一些敷衍且成效一般的社会服务机构,坚决实行退出机制。

最后,强化学生劳动安全保障机制

一方面,系统完善劳动教育安全政策,要尽快厘清劳动教育在落实过程中极有可能出现的法律问题,加快关于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立法进度。
另一方面,建立全面系统的劳动教育安全保障机制。家庭、学校和社会要明确各方职责,制定劳动教育有关的风险预防方案,建立应急机制。

例如,学校方面要制定劳动教育实施安全预案,细化安全措施,适时开展安全演练,提高应对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做好参与劳动教育课后服务学生信息统计与动态管理工作,与家长建立有效对接,使学生安全处在被关注的环境下。在社会层面,要提高劳动风险意识,强化劳动安全教育与岗位管理,防患于未然。

文章图片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