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早春二月走苏州,观姑苏风情之六:道观神庙

 zzz_0401 2023-04-30 发布于北京

苏州既然是古城,那除了佛寺以外,肯定还要有中国道教的宫观。中国古时候的宗教信仰是百花齐放,既有单神崇拜的佛教,也有多神崇拜的道教。苏州古城中心有一条著名的街道叫做观前街,这个观就是城中心的玄妙观,是一座历史非常悠久的道观,一定要去看看。

玄妙观山门前有一座石牌楼。

这是一座六冲天柱石牌楼。六根柱就应该有五间门,就是明间、次间和稍间。这座牌楼的次间有石墙封闭,墙上有非常写意的龙珠白石浮雕。门柱、枋梁、额石都是白色大理石,汉白玉云纹冲天柱头,门柱上端居然有类似华表上的云板。明间额石上金字写着“棂星门”,说明此门原非在此。棂星门是孔庙前的牌楼,通常是四冲天柱牌楼。其实这座牌楼应该叫做三座门,它是石壁连起来的一大二小三座冲天石牌楼门。

中国古代自汉始,习俗祭天就要先祭天门的灵星。自明洪武年间开始,文庙前建一座棂星门,象征祭孔即是祭天,说灵星是文曲星,孔子是文曲星下凡。道教起于春秋的道家,而孔庙是祭祀春秋儒家祖师,虽孔子曾问道于老子,但儒道是二个完全不同的流派。把孔庙前的棂星门建在道观山门外,颇显文不对题。

这棂星门对面,隔着观前街,即是玄妙观山门。

坐北朝南的这座山门不是一般地雄大,那是相当地雄大。它从街面向北缩进了一截,两边空荡荡的没有墙,在街面上显得非常突兀。这么雄大的山门外,两边过去肯定是有寒山寺山门外那样的八字影壁,以便在门前围起一个广场。门前一对旗杆,上面有旗斗。佛寺也有旗杆,通常是在山门内,叫做经幡柱,用来挂经幡旗。玄妙观山门外的旗杆当然也是为了挂幡,道教挂的是道幡,有重大法事的时候挂出来。

门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外有一圈封闭檐廊。明间开门,次间槛墙槛窗。封闭檐廊墙上有漏窗,窗棂是松鹤鹿石吉祥画砖雕。上面是灰瓦斗拱抬梁重檐歇山顶,正脊两端是鳌鱼脊吻,垂脊和戗脊脊端有黄巾力士和脊吻,高翘的嫩戗脊上有三只脊兽。正脊墙上四片斗方写着“帝德覃敷”,覃敷(念谈夫)是铺满天下之意。这座山门是清代徽派式样。门前有两座石狮。

这座江南大型道观山门前却是一对明清北派狮子,正襟危坐,非常威严。石狮坐在一个石座上,下面是带锦铺的须弥座。

明间檐下挂一块“玄妙观”金匾,上去仔细一看,落款居然是“赵孟頫”。

这块额匾肯定是近年新作,太新了,字确实是元代赵孟頫所题。清来后,康熙年间为避玄烨名讳,改称“圆妙观”,重做一块斗匾,这块斗匾还在。

类似于寒山寺山门和天王殿合并,玄妙观的山门是和灵官殿合并的。殿内明间供的是王灵官木雕彩绘像,上挂“威灵显赫”横匾。

这位王灵官是玉帝御前卫队长,手下有五百灵官。王灵官有三只眼,手握一杆金鞭,人说其“三眼能观天下事,一鞭惊醒世间人”,相当于佛教护法神韦陀。王灵官虽然法力颇大,但也有他惹不起的。传说他早年曾在淮阴做城隍,其时有和许逊齐名的四大天师之一萨真人投宿于淮阴城隍庙。王灵官嫌老萨白吃白喝多日不走,便托梦淮阴太守将其撵走。太守当然要听城隍老爷的令,便派兵丁来庙里将萨真人“哦叱哦叱”给轰走了。萨真人出来走了不远,把手中三柱香抛向城隍庙,晴天之上便来了一个响雷,轰隆一下把城隍庙给削了。王灵官只好灰头土脸地跑出来上街讨饭去了。

门殿东西山墙下还供着几位神,佛寺里这个位置供的是四大天王,道观里通常供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玄妙观这里供的是四大元帅,就是马容容、赵公明、温琼和关云长,都是王灵官手下干将。看看这位马元帅,就是那位“马王爷三只眼”。

过了山门,是一个非常大的庭院。

按照考证,这座玄妙观最开始是建于西晋的咸宁二年(公元276年),当朝的皇上是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代魏建晋的晋武帝,咸宁是他的第二个年号。此时孙吴还在,司马炎统一三国是在咸宁五年。孙吴末帝孙皓的天册元年(公元275年,西晋咸宁元年),苏州发生了一件奇事。有人从地下挖到一根银签,就是算卦的那种签子,上面刻了一些天干地支年月字样,吉兆也。孙皓得此银签大喜,颁诏大赦天下,改年号天册元年。第二年,浙江余杭临平湖淤塞几十年后突然疏通,又乃吉兆,孙皓又改年号天玺元年(公元276年)。三国战乱中,出现这些大吉之相,百姓自然开心,即有老道集资在这里盖了一座真庆道院,这就是最初的玄妙观。当时,这座道观规模已至天下第一。

此时的道教还处于初期,并无正规宗教的模样。随着道教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真庆道院香火也一直持续了几百年。到了南宋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金大定十九年),这个时候道教已经发展出好几个宗派,南方这里主要是汉末张道陵开创的天师道,也称正一道;北方则是王重阳金大定七年创立的全真派。南宋初期,道教在江南是受到压制的。到绍兴年间才逐步放松压制,重新得到重视,修复、新建了一些道观。玄妙观的三清殿也在淳熙六年得到了重建,这次的重建不仅规模扩大,而且建造质量非常高,它的主体结构一直保存到了现在。

这座三清殿是现在江南最大的宋代木结构大殿,1982年列入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江北最大的宋代木结构大殿是晋祠圣母殿,那是北宋仁宗天圣年间所建,宋徽宗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按照《营造法式》重修的。玄妙观三清殿恐怕也是全国最大的道观三清殿,山西永乐宫是全国最大的道观,但是它的三清殿好像没有这座玄妙观三清殿大,是单檐庑殿顶。走过去看看苏州玄妙观的这座三清殿。

三清殿的地面比观前街低了四尺。这个说明三清殿连带它的周围地面还都是宋代的,外面街道地面随着年代发展有不断升高。城市街道地面升高有各种原因,我也说不清楚,但这是全世界的普遍现象。北京东安门遗址地面比现在东安门大街低了二米;巴黎卢浮宫下古巴黎城墙遗迹地面比现在卢浮宫广场地面低二米;伊斯坦布尔古街道遗址比现在街道低一米多;河南殷墟街区地面比现在周围地面低得更多。

玄妙观三清殿坐在一座四尺高白石台基上,殿前有宽大的月台,月台有白石扶手栏杆,前出一路宽大的扶手踏垛,东西也各出一路白石扶手踏垛。月台上的扶手栏杆已经是宋代的禅杖栏杆了,上面是扶手,叫做禅杖;下面是栏板;之间是净瓶支撑;望柱上是莲花望柱头。大殿周围不是扶手栏杆,而是只有白石栏板。

栏板上有浮雕,被岁月打磨得已经模糊不清,有一些还可见飞禽走兽端倪。这些栏板不是宋代风格,也不是之前的唐代风格,而是从唐向宋演变的风格,就是晚唐五代时期。这个时期的建筑遗迹非常罕见,苏州玄妙观还保存有这个栏板十分不易。五代十国时期的苏州是钱镠(念钱留)的吴越国地盘。这些石栏板和望柱之间用生铁浇铸连接,如同铁钉一般,因此苏州民间称其为钉钉石栏板。为防止锈蚀,露出生铁的地方现在都被防腐材料覆盖了,外人看不见。

走上月台看看大殿。

大殿面阔看上去是九间,其实是七间,外有一圈封闭檐廊。古代皇家大殿可以做面阔九间进深五间,象征九五至尊;若再加上封闭檐廊,就可以见到面阔十一间,故宫太和殿就是这样的面阔十一间。民间殿堂最大只能做到面阔七间,加上封闭檐廊可以见到面阔九间。这座三清殿明间和次间各开四扇六抹隔扇门,六抹头(念妈头)是最高规格的隔扇门。稍间和尽间槛墙槛窗,檐廊实体墙封闭,有一圈八角白石廊柱。上面是灰瓦斗拱抬梁重檐歇山顶,比民间叫做九脊顶的单檐歇山顶多一层屋檐,这是皇宫之外最高等级的屋顶了。这样的重檐歇山顶不好数脊了,咱们试着数数:加上下层四条垂脊就是十三条脊;再加上下层四条围脊就是十七条脊。

砖雕脊墙,鳌鱼鸱吻。垂脊端坐着护法神将,戗脊是高耸的嫩戗。戗脊上有四只脊兽,按说应该是奇数,不应该是偶数。这四只脊兽按规矩应该是龙、凤、狮子和天马;玄妙观三清殿的四只脊兽看不出都是谁。正脊的脊刹很有意思,净瓶里插着三支戟,这个叫做瓶升三戟,象征“平升三级”。这种谐音吉祥物是明清才时兴,在三清殿顶上装这个十分罕见。

大殿上檐下挂“三清殿”额匾,下檐挂“妙一统元”门匾。

进去看看。

看上去是进深六间,其实是进深四间加前后封闭檐廊。前后檐柱、金柱和中柱都是红漆木柱,下面是青石石鼓覆盘双层柱础。加上最外一圈廊柱,这座大殿一共有七行十列共七十根柱子。殿内像这样既不增柱也不减柱的,就叫做“满堂柱”。顶上的抬梁结构是宋代《营造法式》的建筑实例,有一些特点明清已不用了,研究宋代建筑的可以在这里对着实物学习《营造法式》。柱顶密布横枋纵梁,奇妙的是这些枋梁结构之上还加了一层牡丹彩绘平棋天花,通常的天花板应该是在柱顶枋梁之下的。

明间、次间的后金柱和中柱之间搭神龛,下面是青石神台,这个不是须弥座或金刚座,那是佛教的东西。须弥座或金刚座是中间有束腰的,这个神台没有。神台上后金柱间是背屏,背屏上画各种神仙图。神台上坐着木胎贴金三清像,中间是玉清元始天尊。

元始天尊的手势叫做左手捧、右手拈。神龛上挂“太初阐教”横匾,看看元始天尊的华盖,彩绘贴金。

元始天尊的左手边是上清灵宝天尊,手持一柄玉如意,上挂“梵籁清机”横匾。

元始天尊的右手边是太清道德天尊,就是太上老君,手持阴阳扇,上挂“清虚静妙”横匾。

上面三块匾的钤印是“乾隆宝翰”,中间是行书,两边却是瘦金楷书。大概弘历兄见此殿乃宋代建筑,便用了赵佶(念招集)的瘦金体。

一般认为道教起源是春秋时期诸子百家中老子、庄子的道家,其实道教和道家联系很少,道教的理论也和道家理论不同。传说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念单),后来,人们研究发现老子和李耳恐怕没有联系,不是一个人。而且,春秋时并无道家,是后人追溯出来的。但不管怎么说,道家的理论成了经典。先秦时,吕不韦的《吕氏春秋》就是以道家思想为纲,博采众家之长。秦始皇后来选择了法家,焚书坑儒,取缔诸子百家。

老子说的道是万物之规,即有“道可道,非常道”,就是万物有规,但非一成不变。道家之道也指宇宙本源,因此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宇宙观。魏晋南北朝时期,道家一部分学说逐渐被抽出演变成宗教,就是道教。道教一步一步建立了自己的理论学说,把老子做为道祖。道教是多神崇拜,最高一层是三清境界的三位神,玉清圣境的元始天尊;上清圣境的道君灵宝天尊;太清仙境的老君道德天尊。元始天尊是最高神。我理解宇宙生出混沌元气是元始天尊,元气生阴阳二气是灵宝天尊,阴阳相合是道德天尊,道德天尊生天下万物。元始天尊和灵宝天尊都与万物无关,根本不在万物前露面,真正和万物有关的是道德天尊,也就是太上老君。

既然太上老君生出世上万物,他就在世上有化身。东汉末期张道陵创建道教时,说老子是太上老君的化身。后来,道教中说老君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化身,无世不在,都是帝师,教导帝王成大业。黄帝时的广成子,尧帝时的务成子,舜帝时的尹寿子,周文王时的文邑先生等等,甚至范蠡(念贩梨)都被说成是老君的化身。玄妙观太上老君金像上挂的“清虚静妙”匾,清虚是说清净虚无,静妙就是寂静微妙。这是说老君“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玄妙观三清殿檐下挂的“妙一统元”即是来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化为三,三合为一,用则分三,本则常一。

玄妙观三清殿神龛前供的三清像,据说是宋代原作,近年有重修。道教三清之下还有治理三界的四御,也是神,三界是天、地、人。这四御是上宫天皇大帝、紫薇北极大帝、南极长生大帝和后土皇地祇,都是中华神祇(念神奇)。玄妙观三清殿神龛背屏后,供有四御木胎贴金神像。

看看坐在中间的南极长生大帝。

四御中的另外三位神坐在南极大帝的左手,南极大帝的右手是三位真人,也是道教中的神。

除了三清四御,道教中还有很多神。玄妙观三清殿神龛两侧还有两尊神像,左手是玉皇大帝,右手是真武大帝。看看真武大帝像。

明代燕王朱棣夺得王位后,在永乐年间开始推崇真武大帝。朱棣为了去京里勤王清君侧师出有名,便说“肆朕起义兵,靖内难,神辅相左右,风行霆擎,其迹甚著”。他说这位神就是真武大帝,他后来给这位神封名北极真武玄天上帝,重修武当山真武道宫,还在全国各地建真武庙无数。

玄妙观三清殿东西山墙下神台上各坐着六位道教护法神金像,一共十二座。这些护法神就是灵官,他们也是有排位的,从南向北数,东墙下的是排位一、三、五、七、九和十一,西墙下的是二、四、六、八、十和十二。看看这些灵官们。

山西有一座著名的元代永乐宫,内有中国最大规模的殿堂室内壁画。它的三清殿中有满墙的沥粉堆金壁画,画的内容是“诸神朝谒元始天尊”,上面有将近三百位神祇,包括了这座玄妙观三清殿供奉的所有神。我曾去欣赏那幅壁画,非常震撼。玄妙观三清殿內的神像都很大,连两侧的护法神像都很大,而且都是金像,背屏上也多有金漆彩绘,所以整座殿内看上去是金碧辉煌,也非常震撼。不过,你看神龛背后屏上的那些彩绘,都是蓝天上乘云踏雾的神仙。那个蓝天颜色和画面气氛,让我想起凡尔赛宫那些穹顶画的法国洛可可风格。

殿内西侧有一块石刻碑,非常珍贵,外有玻璃罩保护。

此碑是南宋理宗赵昀(念赵云)的宝庆元年(公元1225年)由金石高手张允迪所刻,图落款是“唐吴道子笔”。碑上还有“玄宗皇帝御赞:爰有上德,生而长年。 白发垂相,紫炁浮天。 含光默默,永劫绵绵。万教之祖,号曰玄元......”。题字落款是“颜真卿书”。此碑的绢本画曾出现在美国的一次拍卖会上,拍卖行说明为“唐/北宋 颜真卿书 唐玄宗词(传)老子图”。说明绢本画被鉴定为可能是北宋所作,而非唐吴道子所画原本。吴道子是唐代画家,史称“画圣”,宗教人物画堪称一绝,为后人疯狂学习。

这碑上画的老子形象非常诡异,佝偻弓背,头上无冠却有肉髻,长发披肩,面目狰狞且长眉,手指如爪。这根本看不出来是老君的化身,也不是吴道子所有神仙人物画风格。现在所传另有一幅吴道子老子图,那是他标志性的中华神祇形象,和这里的这幅具天壤之别。汉墓中壁画上的老子像都是戴冠的,晋唐老子像是束发的,元代老子像开始秃头披发,明代老子像头顶有了肉髻。所以有专家认定在美国拍卖的那幅老子图并非吴道子所作,而是最早北宋时期的伪作,这可以检验画本丝绢而知;苏州玄妙观三清殿內这座碑应是依美国拍卖的那幅绢本画所刻。因为此碑上有吴道子、颜真卿、玄宗皇帝和张允迪的名字,所以称作“四绝碑”,被玄妙观当做顶级收藏。

我来的这一天,三清殿內有很多女志愿者在准备纪念品,好像是挂面之类。上前一打听,原来再过二天是一个道教纪念日,她们在准备纪念活动的用品,这个纪念日是慈航仙姑真人诞辰。秦代独尊法家,西汉独尊儒学,但儒学不能算是宗教。东汉佛教传入中国,晋代道教逐渐形成。自唐代开始儒释道三教并行,佛教被中华文化同化,到唐晚期已经有三教合流之说。释道二教有一些共有的崇拜对象,佛教的观音菩萨在道教中是慈航真人,文殊菩萨在道教中是文殊广法天尊,普贤菩萨在道教中是普贤真人。

玄妙观三清殿后本有一座三层的弥罗宝阁,面阔九间,相当壮观,是玄妙观中规模最大的建筑。民国年间,弥罗宝阁着了一把大火,三层高楼被付之一炬。现在只能从民国老照片中看到这座弥罗宝阁了。这座弥罗宝阁也是面阔七间,一层外有一圈封闭檐廊,看上去和三清殿似的面阔有九间。弥罗宝阁上面两层都是面阔七间,最上面是单檐歇山顶,但是它在中间明间和次间之上增加了一层屋面。它不同于泉州关岳庙门殿的三川歇山顶,可也不是通常的重檐歇山顶,非常罕见。

三清殿外东侧立着一块无字碑。

此碑也被玄妙观当做最佳收藏之一。中国历史上有过多次宗教之难,最著名的是“三武一宗灭佛”,就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念拓拔涛)、北周武帝宇文邕(念语文庸)、唐武宗李炎和后周世宗柴荣的灭佛事件。道教也曾经历这样的劫难,北周武帝当年是把佛连道一起给灭了。这些宗教劫难以灭佛影响最大,基本都是在多年战乱之后发生。战乱期间,民众为躲避兵匪劫难,纷纷进入寺庙,真假出家都有。寺庙借机扩大产业,占良田,收壮工,不仅不用向朝廷缴纳钱粮,还不用出徭役。战乱结束后,新王腾出手来,就会限制宗教无序扩张。所谓的灭佛其实都是拆除野寺,把超编的僧尼还俗,没收超标良田。

元末明初战乱后,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初年也干过这样整顿宗教的事儿,却没有被称作灭佛事件。由于他自己曾为活命而入寺为僧,所以并没有大规模灭佛,只是整顿宗教秩序。他设立僧录司和道录司,制定佛道教的规章制度,确定寺庙规模、田产、僧道数量等等。

据说苏州玄妙观这块碑上灭失的文字就是记录的明初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整顿宗教秩序过程,玄妙观称其清理道教事件,说是玄妙观官方请方孝孺撰写。洪武四年时,方孝孺年仅十五岁,尚未及冠,但已聪敏过人,能读善写,在老家浙江宁海被称“小韩愈”。玄妙观请方孝孺撰写其儿时世事,也是相当诡异。按说玄妙观完全可以请方孝孺的老师宋濂撰写此文,宋濂是明初诗文三大家(宋濂、刘基和高启)之一,而且受朱元璋之命主修《元史》和国史,撰写明初事件记录岂不更宜?宋濂虽晚年受胡惟庸案牵连被贬,但朱元璋并未令灭其文字。

方孝孺是效忠朱元璋的死硬份子,不过他在洪武年间并未得到朱元璋任用。朱元璋很看重方孝孺的学识和人品,把他留给了建文帝朱允炆做辅臣。既然朱元璋留方孝孺做其孙子的朝臣,也从侧面说明小方非常年轻。朱允炆登基后,方孝孺又是效忠朱允炆的死硬份子,颇受建文帝倚重。燕王朱棣清君侧得手后,入宫登奉天殿,令方孝孺草拟登基诏。方以燕王篡位乃非正统,拒不执笔,终被斩,享年四十六岁。朱棣登基永乐帝,令天下禁绝方孝孺文字,苏州玄妙观《清理道教碑》刻字据说就是此时被磨平。方孝孺文章诗词甚著,民间多有流传,无法禁绝。其早年所作《清理道教碑文》若属实,玄妙观应有文字留存,或更有拓本流传于世,今未见。

明太祖朱元璋其实是十分看重道教的,还在南京建立朝天宫,负责朝廷的祭祀礼仪管理。朱元璋甚至选拔修道、修佛有成之人入朝,道人邓仲修和僧人姚广孝就是这样进入明初朝廷做辅臣的。在明初宗教正规化过程中,苏州玄妙观五十顷庙产田被没收,观中道人定员减少。这恐怕是玄妙观将此事称作“清理道教”的原因,那块无字碑因为字迹灭失,谁也说不清楚其上曾有甚文章了。

你看,苏州玄妙观不仅有辉煌的殿宇,悠久的历史,还有老子像和无字碑这样的诡异物件。

三清殿是苏州玄妙观的仅余南宋建筑,三清殿两边是各色商铺。其实这些商铺后面还有一些神殿,都是面朝三清观的独立院子,类似于三清殿的配殿。比如这座东侧的文昌大殿,里面还集成了观音殿。

文昌殿对面是财神殿。这些殿都是各朝各代陆陆续续建的,又陆陆续续毁灭了,前些年陆陆续续得以重新整修甚至重建。因此,苏州玄妙观虽然占地不小,殿房不少,可是只有三清殿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玄妙观內古树甚众,夕阳西下时,金光洒地,树影婆娑。

苏州玄妙观规模庞大,特别是全国最大的三清殿,还是木结构南宋建筑,非常值得看。

苏州除了玄妙观,离玄妙观不远还有一座城隍庙也很有名。

这座城隍庙的山门规模并不大,可是规格却很高。面阔三间进深二间,明间开门,次间抹灰刷黄实体墙上开直棂隔扇窗。上面是灰瓦斗拱抬梁重檐歇山顶,它那上层的瓦不是园林民宅中的板瓦,而是更高级的筒瓦。正脊上是徽派鳌鱼脊吻,砖雕脊墙中间有砖雕蟠龙吐水圆盘,戗脊高翘,垂脊和戗脊端头都有各种砖雕吉祥物,什么护法神像、狮子之流。上檐下挂“城隍廟”斗匾,下檐挂“功德昭彰”门匾。和玄妙观一样,门前有一对旗杆,上有旗斗。门前还有一对纯南派石狮。这座山门应该是近年重建的。

他们说苏州城隍庙自唐玄宗李隆基的天宝年间甚至更早就有了,甭管他说多早,都和这座城隍庙没关系,也不在这个地方。现在这座城隍庙建于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距今六百多年了。这个地方在盖城隍庙之前是一座佛寺,据说三国时的周瑜被诸葛亮气死之前曾在此有宅。公瑾死后,其妻小乔舍宅为寺。

山门内有非常花哨的木刻神龛,里面供有神像。

这是威灵公。明洪武年间,朱棣敕封各地城隍:京都应天府城隍“明灵王”,五个州府城隍都封为王,正一品,比如开封府的“显灵王”。苏州府为再下一级,都叫“威灵公”,正二品。我在想这诰命城隍像后面应该是谁?转过去一看,嘿,是八卦!

现在说某人“八卦”是不是来自这里?就是说她总是在神的背后说话?

进了山门还有一座二道门。

这是一座王府大门,一般都是院子的大门,很少用在内门。上面是灰瓦斗拱抬梁单檐歇山顶,那些脊饰和前面山门屋顶一样,其实这座内门是清代建筑,前面的山门应是参照它而建,但把板瓦改成了筒瓦。檐下挂“儀門”额匾,仪门即是礼仪之门。凡进此门前,要在门下整理衣冠,管理好面部表情。

走到门殿内看看。

镜面板门装在中柱。仪门是可以三间都开的,平时应该关明间门,开两边次间门。遇有法事时,三间都开。门前殿设左钟右鼓,还有牵马的铜人,就是马弁呗。你看它的报鼓石门墩,那个门槛也很高吧?报鼓面上也是三狮戏球浮雕,寓意“三世戏酒”,这是想说城隍助百姓三世有戏有酒?两边山墙上都是功德碑。

仪门两边有东西配殿。

前面说过,佛教中的观音菩萨在道教中称慈航道人。这座城隍庙仪门东配殿里有三十三尊观音像,叫做“三十三观音殿”。那些观音像有不同的姿势,有不同的含义,等同于佛教密宗中观音菩萨的三十三化相。比如双手抱单膝,坐姿自在的观音称作阿提摩观音,代表“辟邪驱祸,家宅平安”。西配殿是五路财神殿。

山门到仪门之间就是城隍庙的一进院。站在仪门后门殿,向二进院内张望。院内陆上有一个双龙戏珠石刻,明代遗存。

抬头向前观望,前面就是城隍殿。

城隍殿面阔七间,每间各开四扇六抹隔扇门。仔细一看,这座大殿是七间正殿前接七间抱厦,抱厦尽间面阔只有半间。正殿上面是灰瓦斗拱抬梁单檐歇山顶,抱厦是灰瓦斗拱抬梁卷棚硬山顶,正殿歇山顶的垂脊直连抱厦垂脊,挺有意思。前殿明间檐下挂“城隍殿”额匾。

匾框上居然刻着九龙戏珠,这是叫做九龙金匾,这在有清时期绝对是僭越。进去看看。

正殿檐下挂“不由人算”额匾,还有一个大算盘。算盘挂在天上,这是说“人算不如天算”。天算如何?那匾两边楹联写着呐:毫厘不差,乘除分明(喻意惩处分明)。这是劝你“莫思进取,得过且过;听天由命,顺其自然;无怨无悔,知足常乐”。你看那檐柱楹联上也是写着警世之言“莫道世间无苦海,须知头上有晴天”。细看柱上梁枋,居然还有苏式彩绘的痕迹,可以想象当年此殿之华丽。

城隍始见于《易经》,其中第六卦有“城复于隍,勿用师;自邑告命,贞吝”。其中的“隍”是城墙外的壕沟,充水即为护城河,城墙和城隍是护卫城池的设施。西汉《礼记》中说神农设大腊八神,就是腊月祭祀的八神,其中第七位是水墉神,管沟渠。东汉时,水墉神兼管城外之壕渠,成为最早的城市守护神城隍。一城之长和城中百姓通常很看重自己的安全和城市的兴旺,城隍当然就得道多助,名声日益高涨。南北朝时期,道教发展起来,城隍就也被道教纳入所奉神祇名单。道教法事中常要请城隍列席,连佛教一些法事都要请城隍列席。

最早将城隍赋以人格的是纪信。秦末楚汉相争,楚霸王项羽将汉王刘邦围于荥阳(念形阳),欲擒之而后除。楚军势甚大,汉军渐濒危,汉将纪信站了出来。纪信利用楚军不识汉王真面目之愚,冒充刘邦出城拜降。围城楚军呐喊着簇拥纪信缓步走向霸王大帐,真刘邦趁此机会于乱中走入田野,消失在青纱帐中。纪信走进霸王大帐,项羽当然认识纪信,因为上次鸿门宴上刘邦的随从中就有纪信,护卫刘邦逃席的也有纪信。项羽见这次又是纪信助刘邦避九死得一生,便把纪信给拉出去烧烤了。公元前202年,刘邦登基称帝。第二年,高祖在上林苑为纪信建祠祭祀,每年二月初八设祭。刘邦没有年号,就把这一年叫做汉高祖二年吧。中国古代从汉武帝开始设年号,第一个年号是“建元”,建元元年是公元前140年。

中国历法有两套,通常说的几月初几是“月亮历”,对应月亮绕地球运行周期,叫做阴历,用天干地支纪年。中国还有一套历法对应北斗七星的旋转周期,就是斗转星移。这套历法后来对应太阳运行在黄道上的位置,但是不用于日常日期,只是记为二十四个节气,是农家工作的时间参考,称作农历。外国人把中国的历法称作Lunar Calendar,就是月亮历的意思,这是说的中国阴历。外国人把中国的二十四节气叫做24个Solar Terms。新中国正式将公历做为官方历法。公历是对应于地球绕太阳运行周期的,叫做阳历,也就是“太阳历”,英文叫做Solar Calendar。所以,中外历法是阴历和阳历;太阴历和太阳历。农历是中国特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本、朝鲜(包括韩国)和越南古时没有自己的历法,完全采用中国的阴历和农历二十四节气。

刘邦之后,他的儿子汉文帝刘恒封纪信为城隍神,这是中国史上最早的城隍神,是长安城的保护神。城隍神在汉代逐渐深入民心,东汉末年三国时东吴在芜湖建了一座城隍庙(东吴赤乌二年,公元239年),里面的城隍神是东吴大将徐盛。据说这是中国史上第一座“城隍庙”,名人范进中举后曾在芜湖城隍庙前街上疯跑,结果在城隍庙门前挨了岳父胡屠户的一个大嘴巴。外国城市也有保护神,意大利威尼斯的保护神是圣马可,就是新约《马可福音》的作者。威尼斯圣马可的形象是一匹飞狮,圣马可大教堂是城里最大的教堂。

苏州这座城隍庙现在是江苏省文保单位,里面工作人员可不少,有穿道袍的,也有穿便衣的。我见一位穿便衣的像是领导,就向他请教城隍殿里供的是哪位神,他说是春申君。战国时期有著名的四公子,就是王公之子。有魏国魏昭王之子信陵君魏无忌、赵国赵武灵王之子平原君赵胜、齐国齐威王之孙孟尝君田文,还有就是楚国春申君黄歇。黄歇是四公子中唯一非王族子弟,但他博学多才,能言善辩,在楚国也是不得了的大臣。春秋战国时期还有一些著名的公子,比如齐国的公子小白和晋国的公子重耳。当时,诸侯常给有功之臣封一个“君”号,这是物质奖励封地之外的精神鼓励。比如秦惠文王封张仪武信君,他还封次子公子芾(念服)为泾阳君;赵孝成王封降将乐乘(念月胜)武襄君,燕昭王封乐毅昌国君。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王族是芈姓熊氏。楚顷襄王熊横时期,黄歇陪同王子熊完在秦国作人质,保证秦楚联盟。楚顷襄王临死前,黄歇掩护熊完逃出秦国回家继位。熊完继位登楚考烈王,新王任命黄歇为楚国令尹,就是宰相。还封黄歇春申君,封地淮北十二县,这是楚考烈王元年(公元前262年)。十五年后,春申君改封吴地,以故吴都姑苏为都邑,这是春申君来到苏州的时间。春申君会打仗,和信陵君、平原君三公子合纵抗秦,在邯郸大战中战胜秦军,还把秦国大将白起给坏了。

春申君在姑苏广招天下贤士,有门客三千。他自领吴地便悉心治理,整修城墙,开田扩地,疏浚河道,发展生产,政绩颇著,民心颇喜。后世吴民为纪念春申君,很多地方以其号做地名,什么春申路、申港之类的,都是为了纪念春申君。上海的简称“申”也是为纪念春申君。南北朝时期,黄歇被谥封为忠安王,江东建春申君祠祭祀。到了唐代,春申君祠渐荒。张继在姑苏城外寒山寺下了客船后,曾到过春申君祠,并赋诗一首记之:春申祠宇空山里,古柏阴阴石泉水。日暮江南无主人,弥令过客思公子。萧条寒景傍山村,寂寞谁知楚相尊。当时珠履三千客,赵使怀惭不敢言。唐玄宗天宝年间谥封春申君为苏州城隍神,重建了城隍庙。

宋代时期,黄歇先被封忠安王,嘉泰年间又封忠安顺应王,嘉定年间又追加“威显”,宝祐年间再加“英济”,封“忠安顺应威显英济王”。前面说宋代的城隍庙已毁,现在这座是明初正德年间新建,封春申君黄歇“承天鉴国司民威灵公”。这是苏州府城隍庙,官方背书过的。苏州另有一座春申君庙,早已飞灭。

城隍殿中神像左手陪祀的是春申君夫人,城隍庙里有城隍夫人陪祀是规矩。春申君的夫人在史上有记载的是赵人李园之妹李环,李园本是想把妹子嫁给苦于无子的楚考烈王熊完。可是听说是熊完没有得子之命,他便把妹子李环送进黄歇府中做了小妻。黄歇见此女有天姿,便纳之,有孕。李环说服黄歇将其献于楚考烈王,隐其孕情不报,言黄子待后便可做王。黄歇果献李环于楚考烈王,王见美女也喜,幸之,见孕。王立环为后,生二子,长者立为世子。楚考烈王死后,李园怕黄歇得意忘形泄漏天机,便杀了黄歇,立世子继位做了楚幽王。至于黄歇是否有大妻,又大妻为谁,不确知。传黄歇有妻姬氏,那位陪祀的夫人就应是姬氏吧?

春申君身后神龛上挂“正大光明”匾,这不是清宫匾的摹本。清宫匾是顺治帝福临所写,康熙、乾隆有重摹。苏州城隍庙的这块“正大光明”匾是原创。正大光明出自宋代朱熹《答周益公》中“至若范公之心,则其正大光明,固无宿怨,而惓惓之义,实在国家”。中国古代有两段“将相和”美谈,一段是战国时期赵国大将廉颇和上卿蔺相如之间的故事,最后的结果是廉颇负荆请罪。还有一段是宋代仁宗时期的宰相吕夷简和大臣范仲淹之间的故事。朱熹说的就是这第二段将相和,范公即是范仲淹。朱子原话是说范仲淹光明磊落,为国家利益不计前嫌。后来光明正大引申意思是正面看人,而且看人正面有光照亮的地方;就是说心怀坦荡,做人做事不藏着掖着。

看看城隍殿大柱的柱础。

这也是石鼓覆盆柱础,上面的石鼓上有花鸟鱼虫浮雕。石鼓的下面有二层覆盆,也有类似的浮雕。这个柱础比玄妙观的还精致。

殿内东西山墙下神台上有很多彩绘泥塑神像。

古代唐宋时在尚书省下设有六局,每局下设四司,一共有二十四司。后来给城隍老爷也设了这么二十四个部下,各管一司。这东西神台上供的就是这二十四司的司长,看看其中二位。

你看他们头上官帽那长长的帽翅,这种瘦长的帽翅是宋代式样,明代是短粗的。明式官帽椅是椅背上端两边出头,人坐在上面就好像脑后两边有帽翅一样。元、清没有这样的官帽。

城隍殿后面接一座穿堂,穿堂中间有一座神龛,里面的彩绘木雕神像是月老。

穿堂后接一座“娘娘殿”。

中国各地都有娘娘庙,常见的是供着道教女神碧霞元尊,或者送子娘娘。城隍庙里的娘娘和那些神都无关,也不是前殿里陪祀的城隍夫人。城隍夫人是城隍生前的夫人,城隍娘娘是另一段故事。说民间一个小姑娘白天跟着嫂子去拜城隍庙,见城隍神像很好看,就非常喜欢。回来之后,夜里睡觉梦见城隍神来共枕,她便取来一根红绳拴在城隍脚踝。第二天再去城隍庙,见城隍神像脚踝上确有红绳。后面的结果在各地故事里不一样,有的说这姑娘此后一生平安。也有的说城隍给众人托梦娶走这姑娘,结果第二天大家发现姑娘梦中去世。反正最后是乡亲们把这姑娘称作城隍娘娘,在城隍庙里塑像祭拜。所以城隍庙里的城隍神有一位夫人和一位娘娘。苏州城隍庙里的城隍娘娘不知道有什么故事?中间穿堂里的月老在城隍和娘娘故事中是不是也出演一个角色?

这城隍殿和娘娘殿,加上中间的穿堂,就是一座“工”字殿,这是苏州城隍庙的正殿。城隍神在前面享祭,后面是他的寝宫。工字殿东西两边也有配殿。配殿规格当然没有正殿高,看看它正脊上的雉鸡脊吻,相当漂亮。仔细一看,这雉鸡嘴里还叼着一朵花。原来这个不是雉鸡,而是叫做“凤穿牡丹”,确实是苏式建筑特有。

从工字殿后门出去,这里有一座放生池,池上有石桥。放生池不是道观的标配,若有也应该在最前面。这座放生池是近些年新建的,应该不叫放生池,而是浴神池吧?

池里无水,却有一衔币石蟾。

桥栏板上写着“戏蟾桥”。原来这是说的民间传说“刘海戏金蟾”,也是一段道家的得道成仙典故。说唐后五代十国时期,常德城内丝瓜井里有金蟾,常坐井中夜吐白光一道,直冲九霄,有道之人乘此白光便可升仙。井畔住有一贫苦青年刘海,其为人厚道,侍母至孝。他经常到附近的山里砍柴,卖柴买米,与母亲相依为命。一天,刘海伐薪山林中。此林中有狐狸修炼成俊俏的姑娘胡秀英,她姗姗走来拦住刘海的归路,说愿与其结为贫贱夫妻。婚后,胡秀英决定助刘海登天。她口吐一个白珠给刘海做饵,垂钓于丝瓜井中。那金蟾咬钩而起,刘海乘势骑上蟾背,纵身一跃,羽化登仙而去。你别看中国戏剧有《梁祝》和《白蛇传》这些古典悲剧,可也有《西厢记》和《刘海戏金蟾》这样的古典喜剧。

向北过了戏蟾桥,还有一座大殿,这是苏州城隍庙的后殿,叫做太岁殿。这后殿比前殿还牛,它前有一座宽大的白石月台,月台上还有一圈扶手栏杆。月台上东西有两座亭子,应该是左钟右鼓,现在是空置。月台下两边还有一对旗杆。按照这个布置,这座后殿设施很全,完全可以独立举办大型法事。上去看看。

大殿面阔五间,明间和次间各开六扇隔扇门,稍间实体墙封闭。上面是灰瓦斗拱抬梁单檐硬山顶,砖雕脊墙,鳌鱼脊吻。明间檐下挂“太歳殿”额匾,东次间檐下是“正一法門”横匾,右次间檐下是“傳宗演教”横匾。正一法门,正一就是南方的道教正一派,祖师是张道陵。北方多是全真派,教祖是王重阳。

进去看看。

大殿进深四间,中间减去一排中柱,所以殿内非常宽敞。明间后金柱和后檐柱间做神龛,神龛上坐着三头六臂的太岁像。这位太岁神据说是纣王和姜太后之子殷郊,手持番天印,法力无边。东西山墙下神台上坐着十二煞神像,他们掌管生肖流年运势。太岁庙或者道观中每年都要举办拜太岁的法事,求神保佑,逢凶化吉,化解流年不利。从太岁殿出来,直见月台上的铸铜鼎炉,这是信徒还愿捐的吧。

城隍庙院子里建的有燎炉,里面居然还有火苗。做为文保单位,所有殿内肯定都是不允许烧香的。南方寺庙是在殿前院子里点香拜神,然后把点燃的香扔进燎炉。北方寺庙是在殿前设香炉,上香之后将点燃的香直接插在殿外香炉中。苏州城隍庙很是节约办道,法事结束后,能循环使用的祭品都收回仓库;不能用的才送进燎炉焚烧。

我来的时候,这座城隍庙里有道人,也有志愿者。和他们聊了聊,得知:工字殿整体是明代建筑,一般认为主体结构还是明正德四年的,后来多有修葺。据说这是全国最大的城隍殿,说实在话,我看过的城隍庙并不多,所以对此难置可否。明代仪门已毁,现在的仪门是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重建的。山门和其它配殿就都是近年重建的了。

这一次姑苏行,不仅畅游了精致的江南园林,还见到了江南最大的三清殿和城隍殿,真是不虚此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