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雍也第六⑦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⑧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虚空济 2023-05-02 发布于山东

雍也第六⑦—⑧      

⑦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⑧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我们来讲一下闵子骞,闵子骞,孔夫子的学生鲁国人,也是十哲之一,以德行著称的。孔门有十哲分为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以德行著称的有四人:一个是颜回,一个是冉雍,我们之前学过的,还有一位叫冉耕——冉伯牛,是冉雍的哥哥,第四位就是这位闵子骞。

  闵子骞,我们听到这个名字,好像有一点陌生,但是讲到一个故事,一定不陌生,二十四孝之一,其中的一个故事。闵子骞从小家境贫寒,那是他在出生时候的家境。

  如果再往上溯源,闵子骞的先祖是鲁国的第四代国君——鲁闵公,但是到了闵子骞这里,家境已经开始变得贫寒了。他的母亲早逝,他的父亲开始续弦,也就是说闵子骞有了继母。

  他的继母又生了两个儿子,所以他的继母对于两个儿子是比较偏爱的,对于闵子骞其实是有虐待的。比如说吃,把好的都给自己的两个儿子吃,到了冬天,做棉衣的时候,给两个儿子用的是棉花,而给闵子骞用的是芦花。

  有一次父子四人外出,闵子骞的父亲就让闵子骞来执鞭,就是驾车的意思。因为他穿的是芦花的棉袄,不抗冻,并且平时吃得也不好,又饥饿又寒冷,所以驾不好这个车,就把车滑到水沟里面去了。

  这个时候他的父亲非常的愤怒,就会骂他,说你太没有出息了,你看看你的两个弟弟,穿得比你还薄,也没冻成你这个样子。越说越气愤,就拿鞭子去抽打闵子骞。

  抽打的时候把衣服打破了,那一瞬间他的父亲就明白了,因为看到露出来的是芦花,这个时候他又摸了摸两个小儿子的棉衣,就知道了,就知道是他继母的问题。                                          

  所以回去以后,闵子骞的父亲就要休妻,这个时候闵子骞跪在地上,苦苦地哀求,不让休妻。为什么?说了一句话,我们至今都在流传这句话——“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

  如果母亲在,只是我一个人受寒、受冷。但是如果母亲去了,三子单,我们三个人都会倍感孤单,倍感痛苦。所以这句话感动了他的父母,他的父亲也就没有再休妻。

  继母从此以后也开始改正自己,对闵子骞一改常态,不像之前那个样子,去虐待他了。所以从这个事情,我们可以看到闵子骞的德,可以看到闵子骞的孝,闵子骞是以孝著称的。

  我们再来看《论语》这句话,季氏遣人来和闵子骞说,让他去为费宰。“费”是一个地名,“宰”是一个官名,费是现在的山东费(fèi)县,是季氏的私邑,也就是他自己私人的城邑,想让他去这里为宰,也就是为季氏的家宰。

  “闵子骞曰”,这个时候闵子骞说了一句话“善为我辞焉”。这个“善”字用的好,善就是好好的、委婉的,不要得罪他人的。我不想做这个事情,但是并不得罪人,你要好好地为我请辞,很客气。

  “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如果有人再来找我为官,我一定在汶上了。汶是大汶河,现在山东依然还有这个地方,在泰山和曲阜中间。

  我们再讲一下“上”,北为阳,南为阴,所以“上”就是指的北的意思,如果再有人来找我为官,我一定在汶河以北了。具体的位置没说,但是汶河以北是当时的齐国。

  闵子骞是鲁国人,季氏也是鲁国人,他找他为宰的费这个地方也是在鲁国。 所以你看闵子骞说得很坚决,我一定不会去做官的,如果再有人来找我,我就去齐国了,不在鲁国了。

  所以这里面我们来学习闵子骞的态度,当他拒绝一件事情的时候,很决绝,没有模棱两可,没有犹豫再三,如果闵子骞拒绝的不是如此决绝,那么季氏一定找人三番五次地再来请,就会引起很多的麻烦。

  再想一想我们生活当中是不是一样的?如果对于我们拒绝的事情,不能去决绝地做决断,就会给自己留下很多的隐患,就会给自己留下很多的麻烦。 如果我们决定不做这件事情,那就要很绝对地告诉对方,不要让对方存有幻想。

  在工作当中也是一样的,无论是合作也好,和他人的谈判也好,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如果真的决定不行的事情,决定拒绝的事情,态度就要非常的坚决,这个时候就会减少很多的麻烦,不给别人留有余地,也不给自己留隐患。

  但是这里要注意一点,闵子骞拒绝的时候很决绝,这是态度。但是注意再往前来,“善为我辞焉”。内在的态度是很刚直的、是很决绝的,但是外在表现出来的又不得罪任何人。

  内是方的,外是圆的。 所以这是我们要学习的为人处世的方法。我们内心要有刚直的态度,但是我们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一定不是刚直的,或是委婉的,或是这里说的“善为我辞焉”

  我要和颜悦色地去处理这件事情,这也正是闵子骞的德行所在。我们再来看一个问题,当一个人内在有德行的时候、有智慧的时候,你会发现,总是能很轻易地解决很多问题。

  而有的人是缺少德行、缺少智慧的,认为我内心是刚直的,是不是表现出来的也是刚直的,一言不合,就直接开说;一言不合,就直接解决这个问题。你会发现,其实都是智慧不足和德行不足的表现。

  懂得这个道理,在生活当中处理一切事情都是这样的。我们内在要有自己的原则性,但是外在所表现出来的是好好地、委婉地、和颜悦色地去处理这个问题。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伯牛,冉伯牛,也叫做冉耕,孔门十哲之一,以德行著称,这就是冉家的三兄弟,一门三哲,冉耕是老大。

  冉伯牛是孔夫子非常器重之人,孔夫子在鲁国做大司寇代理国相的时候,推荐的冉伯牛为中都宰,所以很得孔夫子的器重,并且他的德行非常的好,也是以德行著称的。

  “伯牛有疾”,这个时候得了恶疾,不久于人世,而且是无法治愈的,有传染类的病,这个史书是有记载的。“伯牛有疾,子问之”,这个时候孔夫子来探问。

  “自牖执其手”,牖就是窗户,从窗户外面握着冉伯牛的手。为什么会从窗户的外面执其手?这里我们要讲一下,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大家说:是因为他有传染类的病,避免进屋接触;那么还有第二个原因,为什么会从窗户这个地方执其手?

  因为在以前,比你尊贵的人,或者说你敬重的人,来到你的家里,方向是不能换的。什么意思呢?尊贵的人都是要面向南的。

  比如说君主或者老师,来到你的家里探问或者看望于你,以前的房子都是坐北朝南,炕是在北边的,如果冉伯牛躺在炕上,这个时候孔夫子就会面朝北,所以这是不合礼仪的。

  这个时候就找人把冉伯牛抬到了南窗户的下面,这个时候孔夫子进屋的时候,孔夫子的面是朝南的。虽然抬到窗户的下面,但是孔夫子并没有这样做,认为这样做不妥,所以就没有进屋。

  他认为他还是要朝北的,这是他对弟子的疼爱,但是学生有对老师的敬重。所以说老师和学生,这个时候就隔着窗户,握着手,所以叫“自牖执其手”。“执其手”,说了接下来的这段话,也是孔夫子的感叹。

  曰:亡之,命矣夫说了这样一句话,亡之就指的他得了恶疾,无法治疗这件事情。“命矣夫”,感叹命运。

  “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是这样的意思。这样的人怎么会得这样的疾病呢?通过这里也能看到孔夫子的感叹,孔夫子的伤心,孔夫子的不舍,以及孔夫子对他的器重。

  通过这句话当中,我们要来重点提取一个字,这个字叫做“命”。我们来讲讲什么叫做“命”?在讲“命”字之前,我们先讲一个字叫做“常”,经常的常,本该发生的事情叫做“常”,不可避免的事情叫做“命”。

  我们先讲“常”,举个例子,比如说一个孩子学习很努力、很聪明、很好学,这个时候他考上了一个非常好的学校,别人会怎么说?正常的,因为那个孩子又聪明、又好学、又努力,所以他考上那个结果是必然的。

  比如说一个人又聪明、又勤奋,做事又踏实,这个时候他的事业做得很好,别人都会习以为常。

  他生意好是必然的,因为他很努力,他很聪明;比如说有的人性格很暴躁,经常惹是生非,当有一天他出问题了,身边的人也会说,正常的,我们早看他都会有问题。

  因为平时他的言行、他的努力、他的所作所为,都在别人的观察范围之内,所以他发生了那个结果,大家都会认为这是很正常的。

  那么不可避免的事情,称之为“命”。比如说人的生老病死,这是不可避免的,也不是在我们正常的、思维的范畴之内的,这个叫做命。

  但是我们这里重点要讲的是什么呢?人不能轻易认命。什么道理呢?举个例子:说有的孩子他学习不努力,很调皮,我们就说这个孩子的命就这样了,他考不上好的大学,这个叫认命。

  可是我们没有经过努力,他没有经过努力、认真刻苦地学习,他的学习不好,而你不去管他,这叫常,不叫命。

  我们再举个例子,说一个人做事情的过程当中,遇到一些挫折,遇到一些困难,就放弃努力了,说我认命了,可能我就这个命。注意!这个不是命,这个是常。

  是你根本就没有经过努力,根本就没有积极向上的过程,而你认为认的那个是命,不对,那个是常。是他和你的当下是相关联的,看到你当下的不够努力,看到你当下的抱怨,就知道你做不好那个结果,那叫常,不叫命。

  《中庸》讲:“君子居易以俟命我们要把最简单、最容易的事情,反复地做好,并且不断地积极向上,增加自己的德行,以等待天命,这个叫做俟命。

  所以我们学习儒家文化,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就是要不停地去修身,不停地去修正自己,不停地去克己,不停地积极向上有担当,这个时候我们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好之后,叫做尽性而后安于命。

  我们要尽自己的天性,把所有的事情,都努力地做好之后,而安于命,那么结果无论是什么样子的,我们都可以安住在当下,这个叫安于命。

  可是很多人不是这样的,很多人所谓的认命,其实它是一种常。是你并没有经过刻苦地努力,而中间开始放弃,这个时候怎么能说是命呢?它是常,所以我们要懂得尽性而后安于命。

  这个尽性,这两个字讲得很好。什么叫尽性?尽我们所有的天性,尽我们所有的力量,尽我们所有的努力之后,才能安于命。

  而我们大多数人显然不是的,我们并没有尽性,并没有努力地积极向上,而是遇到困难的时候,就开始退缩,开始给自己找理由,开始给自己找借口,而误以为那个就是命,所以就大错特错了。

  提出这一个“常”,一个“命”,这两个字之间的区别,让我们可以更好地去理解。当我们懂得这个道理的时候,自己要去修身,自己要去努力,同时要懂得他们之间的区别.

  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教育自己的孩子,更好地去指点我们的员工,更好地鼓励我们身边的朋友。所以不要轻易认命,不可避免的东西才叫做命。

  但是我们生活当中绝大多数时候,我们都是可以改变的。说我的感情不好,你说认命吗?不是的,他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的;说我现在的事业不好,难道就是命吗?

  不是的,他是可以增加你自己内在的德行,增加你的技能,不停地去发生变化的;注意!还要安于命。

  说我让我的孩子经过了刻苦地、勤奋地、努力地学习,他依然没考好,那个时候我们是可以安于命的,但是他成长的过程,其实才是最重要的。

  我们一个人在经营感情的过程当中,在经营我们的事业的时候,都是同样的道理。过程我们要不停地去努力,结果出现的时候,那个时候我们安于当下的状态,叫安于命。

  但是没有奋斗、没有努力的过程,那个都是不对的。我们在因上要不停地去种因,不停地去努力,不停地去精进,但是当果呈现的时候,我是随缘的状态。因上努力不留遗憾,果上随缘心性豁达。

  所有的事情都是一样的,如果过程我们没有经过努力,在过程当中我们不会有收获,当有一天想起来的时候,我们一定留遗憾。

  举个例子,我们到了今天这个年龄,再回头想的时候,会不会有遗憾的事情呢?说我当时上学的时候,如果努力学习就好了。

  如果我在年轻的时候,能更加地努力珍惜就好了,所以你看,这都是因为当时在过程当中没有努力,所以到今天我们才会有遗憾。

  果上随缘是我们心性的豁达,我们就懂得尽性而安于命。经过奋斗和努力,无论我们当下是什么样的状态,我们都可以安于现状,这是心性非常豁达的表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